SINT-NIKLAAS 

 - Hot Air Balloon Festival(Vredefeesten)- 

September 2-3, 2017 @ Sint-Niklaas, Belgium 

 

比利時·Sint-Niklaas | 聖尼克拉斯的熱氣球節(

 

 

2017年6月尾剛來到歐洲,第一站就來到比利時的 Sint-niklaas 找這次旅行的旅伴(K),住進了她男朋友(S)的家,得悉這裏每年 9 月頭都會舉行為期三天的熱氣球節 — Vredefeesten,S 給我看了很多節日時熱氣球升空的照片,在這樣的誘惑下,本來只是打算在歐洲留一個月左右,就在當下改變了主意決定待到 9 月回來看完熱氣球再回香港(結果後來又繼續旅遊到10月中......)。

 

說到 Sint-Niklaas 這個城市,它位於安特衛普(Antwerp)和根特(Ghent)這兩個有名的觀光城鎮之間,距離首都布魯塞爾(Brussel)也就大概一個半小時的火車車程,它本身在平日卻不是遊客會到訪的地方,比較上是一個以居民為主的生活區,環境清幽,沒有太多特別的景點,但我覺得在這裏生活很舒適,也不缺大型超市跟商場,S 的家就超級棒,獨立屋還有花園,這真的讓我很羨慕。而 "Vredesfeesten" 這個在每年九月的第一個週末舉行,為期三天的熱氣球節就會讓這個城市變得熱鬧起來,我也不知道來的到底是以比利時的居民為主還是也有歐洲各國的遊客,反正肯定沒有揚名到亞洲,那幾天都沒有看到什麼東方人的面孔,平日更是走在路上也不時感覺到有人向自己投以好奇的目光,要不是 S 告訴我這裏有這樣的一個節日,我根本不會知道。

 

下面是那三天的流程,S 說第一天開幕禮氣球都不會升起來所以我2號才從米蘭飛過來。 
 

比利時·Sint-Niklaas | 聖尼克拉斯的熱氣球節(

(▲ 比利時最普遍的官方語言是荷蘭文。)

 

 


 

2/9/2017


為了回來看熱氣球, 意大利的行程到米蘭就要告一段落了,因為 2/9 一早就坐飛機,怕沒有車到機場,決定 1/9 不找 hostel 逛完米蘭直接到機場過一晚。繼露宿火車站跟公園以後這天又來睡機場了,而這次只有我一個人,這次旅行實在有太多人生的第一次了...... 原本由決定到到達機場也沒什麼特別感覺,但當天晚上我待的那個區域在所有店舖關門後就只剩下我跟另外一個人,頓時覺得自己有點可憐,偌大的機場空盪盪的,一個人平躺在機場的座椅上感覺很奇怪,事實上閉上眼睛也沒睡著過,第二天一早去洗手間梳洗一下便準備去看看可以 check-in 了沒,那時才發現過了一條走道有更大的範圍,這才發現自己昨晚看見很多商店都關門了於是也沒有好好地探索過這個機場,很快就找了個位置坐下來整理東西,所以一直都不知道它的存在,也不知道昨晚那裏有沒有開放,要是有多數在機場過夜的人應該會在那邊吧...... 難怪從昨晚開始就一直覺得很奇怪...... 
 

比利時·Sint-Niklaas | 聖尼克拉斯的熱氣球節(

 

 

坐飛機的時間很短,在布魯塞爾機場坐火車到 Sint-Niklaas,中間需要在 Antwerp 轉一次火車。
 

比利時·Sint-Niklaas | 聖尼克拉斯的熱氣球節(

 

再一次回到比利時,再一次坐火車到 Sint-niklaas,再一次跟 K 和 S 碰面並住進了 S 家,中午,S 的一位英國籍朋友竟然還買了一堆食材跟火鍋醬料過來,於是中午四個人就在家裏吃火鍋,那位英國人跟 S 一樣也是在中國待過很長時間,普通話非常流利,他現在住在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K 就是在他家當沙發客時跟 S 認識的。後來和他聊天,他說:「我好像沒聽過你說英文。」我說:「你們都一直在跟我說普通話,我為什麼要用英文回答呢?」他好像恍然大悟,然後又繼續用普通話跟我聊天,於是我們的對話繼續以普通話進行。他們好像都比較愛跟我們用普通話溝通,S 更是要求我們不要跟他說英文只說普通話,很奇怪的兩個人......

到了下午 3 點左右,雖然當天的天氣很好,但 S 滑著手機說在網上看到消息今天風太大熱氣球可能不會升空,於是先到廣場視察一下情況如何,回來後他跟我們說今天的活動可能要取消,還說明天同樣可能因為風力的問題也看不到,聽到「無法升空」這幾個字簡直是如雷如貫耳,我就是為了它放棄了去威尼斯,五漁村和羅馬,特意結束意大利的行程趕回來的!而他們昨天也有順利地看到,當下突然非常失望,不過,到了差不多下午 4 點 S 又再去了一遍廣場,回來終於有好消息了,他說部分熱氣球可以升空了!這真的太好了!就這樣我們四個人就一起到廣場了。

去廣場途中看到這一男一女的大型人偶,兩個都像充氣娃娃很可愛!他們穿的應該就是比利時的傳統服裝了。
 

比利時·Sint-Niklaas | 聖尼克拉斯的熱氣球節(

 

 

這個熱氣球節的傳統始於 1948 年,以紀念二戰期間城市的解放。從那時起,這座城市每年都會舉行熱氣球節來慶祝和平。
 

比利時·Sint-Niklaas | 聖尼克拉斯的熱氣球節(

 

比利時·Sint-Niklaas | 聖尼克拉斯的熱氣球節(

 

 

那三天還有很多攤位,其中有不少世界各地的美食。
 

比利時·Sint-Niklaas | 聖尼克拉斯的熱氣球節(

 

 

這裏也是會舉行馬拉松的,當然是有穿衣服的那種。對上一次來某天好像就聽說這裏因為舉行馬拉松而封路。
 

比利時·Sint-Niklaas | 聖尼克拉斯的熱氣球節(

 

 

熱氣球升空的地點就是在這個城市的市集廣場(Grote Markt),它是全個比利時最大的集市廣場,每逢週四的早上7點到下午1點這裏都有市場,設有過百個攤位出售不同的商品,市場傳統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了。廣場上的那座哥德式建築就是市政廳,事實上我覺得比利時很多地方的市政廳都蠻相像的,不過我很喜歡這樣的外型。
 

比利時·Sint-Niklaas | 聖尼克拉斯的熱氣球節(

 

 

來到廣場大概是下午4點多,廣場上架起了欄桿,由於熱氣球還在準備中,廣場上的人也不算多,很容易可以找到一個有利的位置觀看。
 

比利時·Sint-Niklaas | 聖尼克拉斯的熱氣球節(

 

 

光是看氣球泵氣跟點火其實也看了很久。話說藍精靈原來是由一個比利時漫畫家創作的,丁丁歷險記也是一樣。
 

比利時·Sint-Niklaas | 聖尼克拉斯的熱氣球節(

 

 

第一個熱氣球升起時已經快下午 7 點了。氣球在這裏的廣場起飛,然後多數會在荷蘭降落,原來當地的居民事先報名就可以免費去坐那些氣球了,S 也是有這樣的資格的,只是他沒興趣而已,遠遠的看到有些人坐在氣球上揮手,好羨慕啊~!要是我是當地居民就好了!
 

比利時·Sint-Niklaas | 聖尼克拉斯的熱氣球節(

 

 

歐洲很常見的超市 SPAR 也有參加,它的總部在鄰國荷蘭。
 

比利時·Sint-Niklaas | 聖尼克拉斯的熱氣球節(

 

 

一開始都是一些印著贊助商的名字,比較正式的氣球,但七彩繽紛也很好看。
 

比利時·Sint-Niklaas | 聖尼克拉斯的熱氣球節(

 

 

也許廣場的面積始終有限,所以都沒有一大堆氣球同時升空的情況,看著它們一個一個緩緩的起飛,就一個一個的拍下來,就這樣拍了很多照片。
 

比利時·Sint-Niklaas | 聖尼克拉斯的熱氣球節(

 

 

雖然視覺上沒有特別震撼,但能看到它們升空我已經很開心了,畢竟這是我第一次看到熱氣球!
 

比利時·Sint-Niklaas | 聖尼克拉斯的熱氣球節(

 

 

近距離地看著熱氣球由泵氣,慢慢的鼓起到變得很巨型,再由點火到一個個緩緩升起,這過程也很有趣!
 

比利時·Sint-Niklaas | 聖尼克拉斯的熱氣球節(

 

比利時·Sint-Niklaas | 聖尼克拉斯的熱氣球節(

 

比利時·Sint-Niklaas | 聖尼克拉斯的熱氣球節(

 

比利時·Sint-Niklaas | 聖尼克拉斯的熱氣球節(

 

 

繼普通的熱氣球相繼地起飛後,終於到造型比較特別的熱氣球登場了!連俄羅斯娃娃也有。
 

比利時·Sint-Niklaas | 聖尼克拉斯的熱氣球節(

 

 

印著 Sint-Niklaas 的藍白色氣球就是當地市政府派出的氣球。
 

比利時·Sint-Niklaas | 聖尼克拉斯的熱氣球節(

 

 

不知道它們是不是什麼卡通角色,反正都很可愛。
 

比利時·Sint-Niklaas | 聖尼克拉斯的熱氣球節(

 

比利時·Sint-Niklaas | 聖尼克拉斯的熱氣球節(

 

比利時·Sint-Niklaas | 聖尼克拉斯的熱氣球節(

 

比利時·Sint-Niklaas | 聖尼克拉斯的熱氣球節(

 

比利時·Sint-Niklaas | 聖尼克拉斯的熱氣球節(

 

比利時·Sint-Niklaas | 聖尼克拉斯的熱氣球節(

 

比利時·Sint-Niklaas | 聖尼克拉斯的熱氣球節(

 

比利時·Sint-Niklaas | 聖尼克拉斯的熱氣球節(

 

 

這個畫面實在太有趣了!
 

比利時·Sint-Niklaas | 聖尼克拉斯的熱氣球節(

文章標籤

J.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HALLSTATT

哈爾施塔特 — 走進冰天雪地的童話小鎮

2019年2月12日@ 奧地利哈爾施塔特
 

奧地利·哈爾施塔特 Hallstatt | 走進冰天雪地的童

 

 

(最近太熱突然想要重溫一些冰天雪地的地方來消暑降溫,所以選了先整理一下這一篇。)
 

哈爾施塔特(Hallstatt)是一個位於奧地利薩爾茨卡默古特(Salzkammergut)湖區的小鎮,依山傍湖,它的山脈是東阿爾卑斯山的一部分,小鎮座落於美麗的哈爾施塔特湖湖畔,環境清幽,有如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一年四季都風景如畫,被譽為是世界上最美的湖畔小鎮之一,又被人稱為「奧地利的明珠」。

它的名字可以拆成兩個部分,「Hall」源自於古克爾特語的「鹽」,「Statt」在德語指一個地方,名字所指的就是這裏的鹽礦,它於公元前 2000 年形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鹽礦之一,自史前時代以來就以開採鹽礦而聞名,在過去該地區因為生產鹽而致富,至今仍然可以上山參觀鹽洞。壯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 觀使該鎮以「哈爾施塔特—達赫施泰因/薩爾茨卡默古特文化景觀」的名義於 1997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又有傳聞指《冰雪奇緣》的 Arendelle 王國靈感來自這個小鎮,所以這個人口不足 800 人的阿爾卑斯山小鎮近年越來越受歡迎,每年吸引過百萬名遊客到訪。

奧地利本來就是一個很美的國家,再加上很多人說冬天的 Hallstatt 猶如仙境般超凡脫俗,於是那次旅行明明主要參觀巴爾幹半島,身在克羅地亞,為了在冬天去看看這個地方,再貴再不順路也硬是要把 Hallstatt 排進行程裏。為是省錢,決定坐 Filxbus 從克羅地亞的 Zagreb 到奧地利的 Salzburg,明明直接到大概花 5-6 小時就夠了,但 Filxbus 卻沒有直達的選項,很不方便地一定要繞到德國的慕尼黑再轉車回到 Salzburg,足足花了差不多 12 個小時。

在慕尼黑那一個半小時的等巴士時間,因為這個地方我也曾經很倉促地逛過一天,這時候太冷完全不想到外面走一下,最後看到附近有麥當勞隨便點了一個餐消磨時間,這再一次提醒了我德國的物價真的好貴,一個魚柳飽餐好像要 60 多塊港幣(當時在香港好像也不到 30 塊,足足是一倍的價錢)!唯一的差異是汽水是有非常大的一杯,花了那麼多錢喝不完也要把它帶上巴士把它喝光......
 

奧地利·哈爾施塔特 Hallstatt | 走進冰天雪地的童

 

 

在 Salzburg 休息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動身前往 Hallstatt,到 Hallstatt 又是一個需要轉幾次交通工具的過程,首先由 Salzburg 坐 150 號巴士到 Bad Ischl,然後又要再轉火車到 Hallstatt 的火車站,接著還要去碼頭坐船到對岸才真正到達 Hallstatt。為了參觀這個地方真的太不容易了!

而且從 Salzburg 到 Hallstatt 來回的價錢也不便宜:

Bus Tickets (Salzburg — Bad Ischl):EUR 21.6
Train Tickets (Bad Ischl — Hallstatt):EUR 11
Round Trip Ferry Ticket:EUR 6
Total:EUR 38.6

 

奧地利·哈爾施塔特 Hallstatt | 走進冰天雪地的童

 

 

早上出門也沒有很冷,但到了 Hallstatt 就非常冷,在火車行駛途中經過了一座又一座白茫茫的雪山,世界好像只有黑白色一樣,看了一下氣溫:-4度,即使穿很厚一下火車還是立刻感覺到一股寒意。
 

奧地利·哈爾施塔特 Hallstatt | 走進冰天雪地的童

 

 

然後步行一小段路去碼頭搭船,白雪皚皚的群山被大霧濃罩著,山頂都隱沒在霧中,放眼看去遠一點的景色都看不見,朦朦朧朧的也是有點仙境的感覺。
 

奧地利·哈爾施塔特 Hallstatt | 走進冰天雪地的童

 

 

哈爾施塔特湖四面都被雪山環抱,即使冬天還是個很美的湖。
 

奧地利·哈爾施塔特 Hallstatt | 走進冰天雪地的童

 

 

船的班次大概是每半小時/一小時一班,等船到了坐在船上也很冷,當船快要靠岸時,眼前的景色真的很夢幻!別緻的小屋屋頂都全被白雪覆蓋,背後聳立著巍峨的雪山,無數筆直的樹木茂密地遍佈整座大山,讓人在船上就已經對這座小鎮充滿了期待。
 

奧地利·哈爾施塔特 Hallstatt | 走進冰天雪地的童

奧地利·哈爾施塔特 Hallstatt | 走進冰天雪地的童

 

 

從一下船的那一刻我就已經開始拍過不停,光是站在同一個位置就拍了很多張照片。眼前的景色實在太棒了,完全不願意邁開腳步繼續前行。
 

奧地利·哈爾施塔特 Hallstatt | 走進冰天雪地的童

文章標籤

J.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阿維拉 ÁVILA  —「石頭和聖人之城」

2019年6月26日@ 西班牙阿維拉

 

阿維拉是卡斯蒂利亞和萊昂自治區內的城市之一,是阿維拉省的首府,古城位處於海拔約 1132 米的高原地帶,是西班牙境內地理位置最高的省府,以保存完好的中世紀城牆而聞名,整座老城保存著中世紀的古樸風,充滿了石製的中世紀建築,1985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阿維拉老城區和城牆外的一系列教堂列為世界遺產。這裏亦是大德蘭修女(Santa Teresa, 1515-1582)的故鄉,所以阿維拉又有「石頭和聖人之城」(Ciudad de Cantos y Santos)的美譽,而且,這座城市還是一座護主有功的「王城」。
 

西班牙·阿維拉 ÁVILA | 石頭和聖人之城

 

 

曲終人散的時候


坐通宵巴士由里斯本來到了馬德里,繼在里斯本跟花蓮叔叔分別後,這天終於要跟同行的兩位台北姨姨告別了,不經不覺我們已經認識一個多月了,她們在馬德里待幾天再回台灣,而我明天一早就坐飛機回港了,因為一年前我已經在馬德里待了幾天了,我覺得馬德里真的是個不怎樣吸引的首都,但附近很多值得參觀的地方都只有那裏有交通連接,所以這次來到也不想再重新把它參觀一遍,剩下這一天還是決定選個我沒有去過又比較接近的城市逛逛,最後只有阿維拉最合適,每人吃了一塊 Pizza 後我們就正式分道揚鑣了,各自去找訂下的旅館,放下背包後,我便一個人到火車站坐火車到阿維拉了。來回的車費是20.3歐元。

[2018 馬德里遊記)(

 

西班牙·阿維拉 ÁVILA | 石頭和聖人之城

 

 

一個半小時的車程,來到了阿維拉,出了火車站後,便向著景點集中的地方前進了。
 

西班牙·阿維拉 ÁVILA | 石頭和聖人之城

 

 

Monasterio Jeronimo de Jesus 聖熱羅尼莫修道院遺跡 


最先經過了聖熱羅尼莫廣場(Plaza de San Jerónimo),廣場上有聖熱羅尼莫修道院(Monasterio Jeronimo de Jesus)的遺跡,這座修道院起源於13世紀,它從1554年起就是一所耶穌會學院,直到1616年它變成了「劊子手之家」 (Casa de los Verdugo),獨立戰爭結束後,它被政府徵用,後來曾經成為國民警衛隊的總部,這座建築最終在1977年的一個下午倒塌,成為了廢墟,只剩下一面斷壁和鐘樓的遺跡。
 

西班牙·阿維拉 ÁVILA | 石頭和聖人之城

 

 

鐘樓的頂部成為了鳥兒築巢的地方。
 

西班牙·阿維拉 ÁVILA | 石頭和聖人之城

 

 

來到了西班牙,又是一系列土色系的建築,雖然歷史悠久,但我始終覺得葡萄牙比較吸引。
 

西班牙·阿維拉 ÁVILA | 石頭和聖人之城

 

 

Plaza de Santa Teresa de Jesus 耶穌的聖女大德蘭廣場  


接著來到位於城牆外的耶穌的一個廣場,Plaza de Santa Teresa de Jesus,顧名思義就是紀念大德蘭修女的一個廣場。它又名為「大市集廣場」(Plaza del Mercado Grande),而老城區內還有一個「小市集廣場」,它們就是阿維亞最主要的兩個廣場。自13世紀以來,這兩個廣場上每週都會舉辦市集,以供民眾交換基本必需品和出售來自遠方的商品。它們同時也是聚會和舉辦慶祝活動的場所,自中世紀晚期以來,在這些廣場和聖維森特競技場還會舉行鬥牛。
 

西班牙·阿維拉 ÁVILA | 石頭和聖人之城

 

 

Muralla de Ávila 阿維拉城牆 


早在上古時代,阿維拉地區就有凱爾特人在此定居,後來羅馬人到來,阿維拉成為了軍事基地,羅馬帝國滅亡後,西哥特人佔領了阿維拉,711年,來自北非的摩爾人入侵西班牙,整個伊比利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幾乎都陸續被摩爾人所掌控,這片領土成為了邊境戰場,人口稀少,到了中世紀,伊比利半島上的基督教王國開始進行收復失土運動,陸續從摩爾人手中奪回領土,1085年,阿方索六世征服了托萊多王國,並委託他的女婿勃艮第的雷蒙(Raimundo de Borgoña)伯爵重新安置和鞏固這個王國的無人區(阿維拉市、塞戈維亞市和薩拉曼卡市),給予這些地區一些特權,讓不同血統的人們遷移到這些地區定居,為了抵禦摩爾人的入侵,勃艮第的雷蒙伯爵便下令建造阿維拉城牆來加固這座城市,城牆始建於1090年5月3日,用了9年的時間,於1099年完工。萊昂人、布爾戈斯人、坎塔布連人、阿斯圖里亞斯人、加利西亞人、法蘭克人,甚至被俘虜的摩爾人逐漸在阿維拉居住下來,給這座城市帶來了強烈的活力,當時的居民主要由基督徒,摩爾人和猶太人組成,而阿維拉亦開始大興土木,逐漸發展起來。

現在的建築是中世紀之前不同時期的產物,周長2516米,由88座塔樓,2500個城垛和9道城門組成,呈長方形,南北兩面比較長,東為大教堂,西靠近河流,被認為是西班牙乃至整個歐洲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圍牆。阿維拉城牆於1884年被宣佈為國家古蹟,於1982年被指定為歷史藝術遺產,城牆還與舊城區和圍牆外的教堂一起於198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固若金湯的城牆將老城區完完全全的圍起來,上部區域有1,700米向公眾開放,有四個特定的入口可以登上城牆,分別位於 Puerta del Alcázar,Casa de las Carnicerías,El Arco del Carmen 和 Plaza de Adolfo Suárez,一般門票的價格為5歐元,週一和周二上午10:00至11:00可以免費參觀。一開始想先到處逛逛,後來找到某些地方可以欣賞風景,於是便沒有特意登上城牆了。

 

西班牙·阿維拉 ÁVILA | 石頭和聖人之城

 

 

Monumento a Santa Teresa de Jesús 聖女大德蘭紀念碑 


在城牆附近可以找到大德蘭修女(Santa Teresa)的紀念雕塑,作品於1982年完成,該年正好是大德蘭修女逝世四百週年,它由一塊二十噸的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高兩米,她手持鋼筆,暗指她作為作家的身份,與它相連的還有後面的一群天使雕塑。
 

西班牙·阿維拉 ÁVILA | 石頭和聖人之城

文章標籤

J.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葡萄牙·里斯本 LISBON 

— 葡國之旅的最終章


2019年6月21-22, 25日@ 葡萄牙里斯本

 

里斯本是這次在葡萄牙的最後一站,作為葡萄牙的首都和歐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里斯本真的記錄著很多葡萄牙的重要歷史。如果仔細地將城市裡的所有景點都參觀一遍,其實就真的重溫了葡萄牙各個時代的歷史,昔日經歷的各種天災人禍,高低起伏和政治改革,都以各種方式烙印在這座城市中,所以里斯本真的是一個很能代表葡萄牙的城市。即使黑暗沉重或者光輝燦爛的歷史都隨著時間越沖越淡,但今時今天的里斯本仍然是一座被賦予靈魂,古老斑駁而又生機勃勃的老城,有著其獨特的魅力。

 

里斯本的歷史

Lisbon history_0001.jpg

 

 

里斯本跟波多一樣都是有山有水,地形起伏不平,雖然經常需要上坡下坡,但這也正正是這兩個城市的魅力所在。

因為山多,所以房屋依山而建,錯綜複雜但又層次分明,在城市中可以找到很多免費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一個城市,特別是在里斯本,整個城市的觀景台真的非常多,這個「七丘之城」其實有八座山丘,雖然建築物已經將所有山丘覆蓋,但透過山丘上的觀景台仍然能將城市的景色一覽無遺。

 

觀景台與「升降機」篇

Lisbon_02.jpeg

 

 

因為到處都有水,所以它跟海洋建立出密切的關係,促使葡萄牙由一個土地和資源有限的小國迅速壯大成為最早稱霸海洋的殖民帝國。貝倫區的景點就最能代表葡萄牙在航海時代的輝煌,一眾富有冒險精神的航海探險家,永遠是葡萄牙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他們揚帆遠征的故事,被寫成了膾炙人口的史詩,世代相傳,他們出海探索出一個個陌生的地方,擴展了葡萄牙的世界版圖,他們從遠洋帶回來的財富和香料,為葡萄牙提供了源源不絕的資金,建起了一座座宏偉奢華的建築,將國家推上最顛峰的黃金時代。

 

貝倫區(Belém)

Lisbon_0112.JPG

 

 

作為葡萄牙的第一大城,里斯本真的不容易逛完,它被劃分成很多個區域,每個區域都有不同的特色,景點分佈的範圍比較廣,所以即使在這裡留了幾天都只是逛了景點比較集中的地區,其實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去,而且也真的需要到交通工具。所指的地方其實並不局限於著名的景點,這個城市裡其實有非常多塗鴉裝飾著陳舊的外牆,它們都不是標明在地圖上的景點,但如果真的有時間慢慢去探索一條條的大街小巷,就會有更多意料之外的收獲。當然,選擇透過登山覽車或者電車代步也是一種很好的體驗,復古懷舊的電車在日常趕時間的時候絕對不會是我的選擇,因為它們真的非常緩慢,但是在閒暇時搭上電車,慢慢地去欣賞沿途的景物,又是另一番的心情,只是在異國不趕時間的話我還是比較喜歡用走的......

我覺得葡萄牙的建築物的外表都不屬於非常富麗堂皇,宏偉壯觀又或者富有濃厚的藝術感,但是古舊簡約的老房子卻帶有一種破落的美感,仿佛將時光定格在舊日的某個瞬間,即使在狹窄和陡峭的橫街窄巷間穿梭,也感覺不到大城市的那種壓迫感,反而到處都洋溢著悠閒淳樸的生活氣息。

 

我們的住宿在位於山上的恩寵堂區(Graca),所以第一日就逛了這區的兩個觀景台,那條充滿塗鴉的樓梯,也是我很喜歡的地方,後來在網上看到這座城市𥚃還有很多特別的塗鴉,例如通往聖喬治城堡的路上也有很多,只是這些塗鴉就是屬於偶然發現的驚喜,不刻意去搜尋的話,就要看有沒有緣份遇上了。
 

Lisbon_0106.jpeg

 

 

龐巴爾下城區(Baixa Pombalina)是寫完整篇里斯本的遊記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地區,它見證著那個充斥著種族歧視和宗教迫害的年代,同時又是里斯本最多災多難的地區。如果相信宗教,是否也應該相信報應?也許當時的人時相信的,只是他們將它扭曲成另一番見解而已,天災和人禍,兩者都可以很可怕,但後者是屬於比較容易避免的一種。無論如何,在經歷一次又一次的災難後,這一區也一次又一次頑強地重生,至今已經成為規劃最完善而又非常受歡迎的旅遊區,除去歷史的背景,我認為這區內最特別的景點是聖胡斯塔升降機,因為即使在上面的走廊隔著鐵絲網,都依然可以看到很美的風景。
 

Lisbon_0107.jpeg

 

 

索德烈碼頭區(Cais do Sodré)就在河岸附近,曾經的紅燈區經過整頓後已經煥然一新,成為吃喝玩樂跟散步的好地方。某天的黃昏在河岸邊坐了一會,粉紅色的天空很美,不過一直跟人聊天忘記了拍照,一直到參觀貝倫區的時候才真正沿著河岸逛了一下,反正河流跟大橋都看到了,里斯本的河流比波多寬很多,反而看不到對岸的景色,也沒有供人通行的跨河大橋,所以我還是比較喜歡波多的河濱區。這幾天為了找吃的跟買魚罐頭,於是經常走到這區內的美食廣場,不過它真的太受歡迎了,找坐位很困難是它最大的缺點。
 

Lisbon_0002.JPG

Lisbon_0108.jpeg

 

 

希亞多區(Chiado)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是最有文藝氣息的區域,過去眾集了一眾文人雅士跟知識分子,因此在區內可以看到幾位著名葡萄牙詩人的紀念雕像,現在區𥚃還是有多間劇院,書店跟博物館,只是這區每次經過都是略略帶過,最後一天怱忙經過發現了一間特別的巴西人咖啡廳,在門外拍了一下照,後來才發現它附近還有間值得看看的書店,照片中左下的那座教堂內部好像也挺美的,只可惜知道這一切的時候都已經錯過了。區內還有一座歷史悠久的修道院遺跡,所以這區其實也很好逛。
 

Lisbon_0110.jpeg

 

 

上城區(Bairro Alto)是夜生活和住宅區,所以也沒有特別細逛,主要看到了一些被稱為「升降機」的登山纜車沿著軋道在陡峭的街道上慢慢地行駛,然後最後一天也逛了一下這區內其中一個觀景台,這個觀景台的景色其實不太特別,但我喜歡那隻海怪的故事。
 

Lisbon_0109.jpeg

 

 

阿爾法瑪區(Alfama)是里斯本最古老的地區,又幸運地在地震中倖存,所以保留著最多歷史悠久的建築,迷宮般的橫街窄巷也成為了區內最獨特的地方之一。區內的一座羅馬博物館內仍然保留著古羅馬時期遺留下來的劇院遺址,同區裡的聖喬治城堡在摩爾人統治時期用作防禦工事,也見證著里斯本從此成為葡萄牙的國土,不過以上這些這次都沒有經過,這區內我們唯一有參觀過的就是同樣有著悠久歷史的里斯本主教堂,它就是葡萄牙人奪取里斯本後在城裡建立的第一座教堂,雖然它的裡裡外外都平平無其,但卻是意義非凡的歷史古蹟。老城區內兩座相鄰的觀景台也很美,說起來最後一天參觀完貝倫區跟吃過午餐後就自己一個趕在臨走前一直到處去逛觀景台,也許是我太留戀葡萄牙的景色了吧......
 

Lisbon_0111.jpeg

 

 

葡萄牙的第一站是波多,最後一站是里斯本,這兩座大城市有著不少相似的地方,但又各有獨特的特色,個人覺得波多比較色彩繽紛和有藝術感,而里斯本則比較有歷史感和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也許是因為在這裡能夠找到很多熟悉的事物?在欣賞瓷磚方面我一定會選到處都能免費看到瓷磚的波多,里斯本其實是有美麗的瓷磚面版的,只是它們都被藏在室內而已,而在里斯本的這幾天都沒有怎樣參觀建築物的內部,所以沒有看到,不過有一樣跟瓷磚相像的東西,在里斯本反而比較普遍,它就是葡式碎石路(Calçada portuguesa),它與瓷磚的起源差不多,來自美索不達米亞,後來由阿拉伯人傳入,在葡萄牙以至它曾經擁有的那些殖民地都能找到,在里斯本的很多廣場都鋪上了不同圖案的碎石路,簡單的黑白色就可以帶出不同的視覺效果,而且大部分都是跟海洋和航海有關的,其實也很特別。
 

Lisbon_0115.jpeg

 

 

葡萄牙的紀念品有比較吸引和多樣化,其中我認為瓷磚就最能代表葡萄牙,於是一直在買,不過回來送出去以後也所剩無幾了。
 

Lisbon_0117.JPG

 

 

在阿威羅買了一塊跟實景很像的瓷磚。在眾多顏色之中,藍色就是最能代表葡萄牙的顏色,藍色的海洋和河流,藍白色的瓷磚,帶點bule的法朵,全都跟藍色有關,它們都是葡萄牙令我心動的原因之一。
 

Lisbon_0118.jpeg

 

 

這張明信片是波多聖靈教堂的外牆,它牆上的瓷磚壁畫是整趟葡萄牙之旅中我最喜歡的。
 

Lisbon_0118.JPG

Porto_C0036.JPG

 

 

總而言而由一開始到最後我都很喜歡葡萄牙,在里斯本的最後一天要跟花蓮叔叔道別了,他將由巴黎機場回台灣,我跟另外兩個台北姨姨一起坐通宵巴士到馬德里,這趟旅程不知不覺也將近尾聲了。

 


 

葡萄牙公雞(Galo de Barcelos)與烤雞復活的傳說


在西班牙朝聖之路上,有一個叫 Santo Domingo de la Calzada 的地方,因為烤雞復活的傳說而聞名,有一座養著活雞的教堂,結果來到葡萄牙,這個傳說更加深入人心,花公雞的紀念品在全國各地隨處可見,傳說的內容雖然不盡相同,但大致上還是類似的。

 

這個傳說在葡萄牙的版本是這樣的:

在15世紀時巴塞羅斯(Barcelos)的居民深受犯罪者的困擾,該犯罪者一直未被發現。有一天,有個來自加利西亞的朝聖者在前往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朝聖的路上,路過 Barcelos 時被指控為竊賊並被拘捕,他聲稱自己只是正在前往朝聖地履行誓言而已,但所有人都無視他的無罪主張,因為沒人相信他,他被判處以絞刑。在他被處決之前,他要求將他帶到正在與一些朋友共進晚餐的法官面前,他再次抗議並發誓宣稱自己無罪,他指著桌子上烤熟的公雞大聲說:「可以肯定的是,我是無辜的,在我被絞死的那一刻,那隻公雞就會為我啼叫!」這番話引來一陣笑聲和嘲笑,法官無視他無罪的陳述,但是由於食慾不振,仍然將烤雞放在一邊。不久,審判的時候到了,朝聖者被帶到絞刑架上接受他的懲罰,就在劊子手執行判決之前,那隻烤過的公雞就突然在朝聖者面前的桌子上站起來,像朝聖者所預言般喔喔叫,法官意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急忙衝到絞刑架上救朝聖者,他及時抓著了結在朝聖者脖子上的繩索,阻止了他被勒死,朝聖者被釋放並繼續去朝聖,幾年後他回到 Barcelos,豎立起十字架紀念碑,以紀念聖母瑪利亞和聖雅各。時至今日,那座十字架仍然豎立在該鎮上。
 

Lisbon_0114.JPG

文章標籤

J.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里斯本貝倫區(Belém)

— 偉大時代的誕生,海洋帝國的崛起


2019年6月25日@ 葡萄牙里斯本

 

貝倫區(Belém)靠近太加斯河(River Tagus),位於里斯本的西南方,遠離市中心,所以選擇在里斯本的最後一天坐地鐵去。在這裡,許多偉大的葡萄牙探險家開始了他們的發現之旅,啟航到世界各地,並帶著大量財富和他們的許多發現回來,令葡萄牙經歷一段繁榮昌盛的航海時期,這一區在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中倖存下來,所以至今仍然可以在區內找到很多與航海時期相關的古蹟。
 

Lisbon_0112.JPG

 


 

海外戰士紀念碑(Monumento aos Combatentes do Ultramar) 

 

這是我們當天最先經過的地方,這座三角形的紀念碑於1991年創建,以紀念在1961-1974年非洲戰爭中為保衛祖國而戰的所有軍事人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很多歐洲國家紛紛自願或被迫放棄其殖民地,但當時以獨裁者著稱的葡萄牙總理安東尼奧.奧利維拉.薩拉札(António Oliveira Salazar)卻拒絕放棄其殖民地,而葡萄牙於非洲的殖民地紛紛出現去殖民化浪潮,試圖獨立,因此在1961-1974年間便爆發了葡萄牙與其非洲殖民地之間的戰爭,一直到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發生的康乃馨革命推翻了獨裁統治的體制,戰爭亦隨之而結束,革命後葡萄牙政府正式宣布放棄所有海外殖民地。而這場殖民地戰爭奪去了9000多名葡萄牙士兵的生命,他們的名字就被刻在紀念碑背後的紀念館外牆上。

Lisbon_Belem_0001.jpeg

 

 

紀念碑附近就是坐落在18世紀堡壘中的軍事博物館(Museu do Combatente)
 

Lisbon_Belem_0002.JPG

 

 

貝倫塔(Torre de Belém) 

 

軍事博物館的附近就是有500多年歷史的貝倫塔了。
 

Lisbon_Belem_0003.JPG

 

 

在15世紀末,葡萄牙國王約翰二世(John II)下令在太加斯河河口的一個小島上建造一座塔樓,以作為守衛里斯本海港入口的堡壘,但在尚未製定計劃之前他就去世了,二十年後,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Manuel I)再次下令建造這座塔樓,石造的塔樓於1514年至1519年間以曼努埃爾風格建造而成,該塔又被命名為「聖維森特塔」(Torre de São Vicente),因為聖維森特被譽為是里斯本的守護神,塔樓其後進行了多翻擴建和改良,成為當時守衛里斯本港口的堅固堡壘和通往里斯本市的主要門戶,並保護船隻免受葡萄牙海盜的襲擊,在發現時代,這裡是許多航海之旅的起點,供葡萄牙探險家上船及下船。在後來的幾個世紀中,它被用作海關中心,電報站和燈塔,而容易淹水的下層又曾經用作關押政治犯的監獄。貝倫塔自1910年起被列為國家歷史古蹟,自1983年以來,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2007年,它又被選為葡萄牙七大奇蹟之一,它是歐洲發現時代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被描述為葡萄牙和里斯本的象徵,見證著葡萄牙海洋和貿易帝國的鼎盛時期。
 

Lisbon_Belem_0005.JPG

 

 

貝倫塔的整體建築呈“L”型,共有五層,每層都由一條狹窄的螺旋樓梯相連,由下至上分別是:總督廳,國王廳,觀眾廳,禮拜堂和屋頂露台。
 

Lisbon_Belem_0007.JPG

 

 

因為國王曼努埃爾一世是葡萄牙聖殿騎士團(Order of Christ)的成員之一,所以在窗台上、裝飾城垛的紋章盾牌上和塔樓的每個圓頂上都有基督十字勳章,那是騎士團的軍事勳章,這也象徵著曼努埃爾的軍事力量,基督騎士團的騎士參加了那個時代的幾次軍事征服。
 

Lisbon_Belem_0008.JPG

文章標籤

J.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里斯本 — 索德烈碼頭區、上城區、希亞多區和阿爾法瑪區

Cais do Sodré, Bairro Alto, Chiado, Alfama


2019年6月21-22, 25日@ 葡萄牙里斯本

 

Lisbon_0113.JPG

 


 

索德烈碼頭區(Cais do Sodré)


續上篇,在里斯本市政廳的附近就是位於河岸附近的索德烈碼頭區(Cais do Sodré)。索德烈(Sodré)是15世紀一個家族的名稱,由於這個家族在附近擁有企業,並一直與海上貿易聯繫在一起,隨著時間的流逝,整個區域就被稱為"Cais do Sodré"。 

里斯本是一個重要的港口城市,這意味著會有許多水手進城賭博,喝酒和進行各類型的娛樂消遣活動,因此近處港口的碼頭區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是里斯本的弱勢街區,到處都是妓院,酒吧和賭博場所,經常會看到喝醉酒的水手,品流複雜,讓這區成為犯罪溫床。但是,自2009年以來,這一區已經逐漸變得時尚和高檔化,時至今日,這一區已經改頭換面,遊客隨了可以沿著海濱長廊漫步欣賞河岸風光外,這一區還有傳統市場,美食廣場,以及很多不同的酒吧和俱樂部,使得該區越來越受遊客歡迎。

 

 

粉紅街(Pink Street) 


粉紅街的正式名稱為 Rua Nova do Carvalho,這裡曾經是里斯本的「紅燈區」。2011年政府對此區進行大規模的整頓,決定將這條街漆成浪漫的粉紅色,所有妓院停止營業,吸引許多新的酒吧進駐,亮麗的色彩讓原本陰暗髒亂的街道煥然一新,使其成為里斯本最著名和最受歡迎的夜生活場所之一,深受當地人和遊客的喜愛。在白天,這裡通常都很安靜,但是入夜後,當這條街上的酒吧和俱樂部開始營業時,整條街道就會變得熱鬧起來,而且這裡的酒吧比屬於夜生活區的上城區的酒吧營業至更晚。
 

Lisbon_Baxia_0054.JPG

 

 

Mercado da Ribeira & Timeout Market 


在河岸附近可以找到里斯本的傳統市場(Mercado da Ribeira)和與其相鄰的美食廣場(Timeout Market)。
 

Lisbon_Baxia_0055.jpg

 

 

里貝拉市場(Mercado da Ribeira)自1892年以來一直都是里斯本的主要食品市場,有蔬果、肉類、新鮮的魚類和農產品等不同類型的傳統攤檔,是當地人日常光顧的菜市場。
 

Lisbon_Baxia_0056.jpg

Lisbon_Baxia_0057.JPG

 

在2014年,《Time Out》雜誌在旁邊加入了一個名為"Time Out Market"的大型美食廣場,提供不同類型的美食,於是每天都吸引很多人來吃東西。

我們有兩天都在這裡吃午餐,這裡的食物價錢並不算便宜,但優點是選擇多,大家都可以各自點到自己想吃的東西。只是幾次來到這裡都是人山人海,雖然有很多座位,但基本上大部分時候都是座無虛席,好不容易才等到有位置能坐下來。本來某天晚上跟一個韓國女生就在這𥚃附近便打算來這裡吃飯,但最後因為找不到位放棄了。
 

Lisbon_Baxia_0058.jpeg

 

 

繼波多後來到里斯本再一次試海鮮飯,葡萄牙的海鮮飯感覺就是在白飯上澆上很多湯汁,跟把調味完全混進飯裡並比較乾身的西班牙海鮮飯很不一樣,不過兩者的味道都不錯。
 

Lisbon_Baxia_0059.jpg

 

 

另一天選了很久以後我還是想吃飯,這個飯也是有很多汁,不過個人覺得沒有海鮮飯好吃。
 

Lisbon_Baxia_0060.jpg

 

 

里斯本罐頭工坊(Conserveira de Lisboa)


說到魚罐頭,在之前逛葡萄牙的其他城市時,提到過 COMUR,它在葡萄牙的很多地方都有專門店,而且原來光是里斯本就有8間了,但來到里斯本後沒有再特別去逛它了,反而看到了另一個老字號品牌 Conserveira de Lisboa,它是一間於1930年於里斯本創立的魚罐頭工坊,也只有在里斯本開設,它的總部位於下城區(Baixa)和阿爾法瑪區 (Alfama)之間,但在這個美食廣場裡也有一間它的分店。這個品牌的魚罐頭價錢比 COMUR 便宜得多(印象中每罐好像只要2.50歐元,而 COMUR 的魚罐頭一罐要7歐元),包裝自然也不一樣,這品牌罐上的包裝有點懷舊的感覺。而它同樣有多種不同口味的魚罐頭。再用牛皮紙跟繩索包好後基本上就變成了一份神秘的禮物了,不過我怕只有背包不托運上不了飛機,還是不敢買太多。
 

Lisbon_Baxia_0061.jpeg

 

 

店員說某些口味可能要到總店才有,以下就是總店的地址。
 

Lisbon_Baxia_0062.JPG

 

 

比卡升降機(Ascensor da Bica) 


市場附近有往來碼頭區(Cais do Sodre)至上城區(Bairro Alto)的登山纜車。
 

Lisbon_0079_2.JPG

 

 


 

向北行就是上城區(Bairro Alto)和希亞多區(Chiado)了。

 

上城區(Bairro Alto)


上城區(Bairro Alto)位於聖羅克(São Roque)山上,從16世紀開始就開始認真發展為住宅區,這一區是少數在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中倖免於難的地區,所以沒有納入重建計劃中,至今仍保留著一些比較狹窄的街道。現在,它除了是住宅區外,還是里斯本的夜生活中心區,酒吧和餐廳雲集,但是很多都是晚上才開始營業,而且這一區景點比較少,所以沒有特別去細逛。這區的最高點就是阿爾坎塔拉聖伯多祿花園瞭望台(Miradouro de São Pedro de Alcântara),另外這區也包括了位於另一座山上的聖卡塔琳娜觀景台(Miradouro de Santa Catarina)。後來才發現這一區有一座號稱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教堂 — 聖羅克教堂(Igreja de São Roque),可惜當時不知道沒去看一下。幫助登山的交通工具包括了往來碼頭區至上城區的比卡升降機(Elevador da Bica),往來光復廣場至上城區的榮耀升降機(Elevador da Glória),以及28號電車

Lisbon_0109.jpeg

 

 


 

希亞多區(Chiado)

 

在山坡位置的希亞多區(Chiado)位於上城區(Bairro Alto)和下城區(Baxia)之間,1755年的大地震摧毀了這裡的大部分建築物,所以這一區亦被包括在龐巴爾侯爵組織的重建計劃中,並開闢了新街道,以將希亞多區與下城區(Baixa Pombalina)連接起來。因此這裡的建築物也多數是地震後建成的。1988年,這區發生了一場嚴重的大火,燒毀了一家商店,火勢其後迅速由 Rua do Carmo 蔓延至 Rua Garrett,燒毀了三個廣場上的18座建築物,其中有兩座是該市最大型的百貨公司,重建工作於1999年完成。

過去,這個地區曾經是文人雅士和知識分子的聚會點,特別是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當時他們聚首一堂談論文學,藝術和政治。例如有劇作家安東尼奧·利庇盧·希亞多(António Ribeiro Chiado)以及在這裡出生的詩人費爾南多·佩索阿(Fernando Pessoa)。現在,這一區仍然充滿文學和藝術氛圍,有許多劇院,音樂廳,博物館,書店和咖啡廳,而且很多都歷史悠久,這一區同時也是著名購物場所,有火災後重建的大型購物商場和很多知名國際品牌的服飾店。

 

 

賈梅士廣場(Praça Luís de Camões) 


這個廣場是希亞多區和上城區之間的一個過渡區。廣場是以16世紀葡萄牙大航海時代最偉大的詩人路易·瓦斯·德·賈梅士(Luís Vaz de Camões)的名字命名的,廣場的中心有他的雕像紀念碑。他是葡萄牙家喻戶曉的人物,在全國各地有無數的街道都以他的名字命名,沒有人知道他的出生日期,但葡萄牙人都知道他的去世日期,因為葡萄牙的國慶日並不是訂在革命或共和國成立的那一天,而是在這位詩人去世的那天 — 6月10,當天被稱為「葡萄牙日、賈梅士日暨葡僑日」(Dia de Camões, de Portugal e das Comunidades Portuguesas),可見他在葡萄牙有多受人尊敬。而原因就是因為他所創作的一部著名長篇史詩《盧濟塔尼亞人之歌》(Os Lusíadas,又譯作「葡國魂」),它被視為是「祖國的聖經」,在之前的遊記都提到過裡面的一些詩句,例如在羅卡角的「陸止於此,海始於斯」,在里斯本的聖卡塔琳娜觀景台(Miradouro de Santa Catarina)聳立著那座海怪石像,就是這部史詩中創造出來的海怪。
 

Lisbon_Baxia_0062.JPG

 

 

賈梅士跟很多才華洋溢的作家和藝術家一樣,也是生前命運坎坷多折,到死後才揚名立萬。年輕時賈梅士曾赴摩洛哥與摩爾人作戰,並喪失右眼。1552年他回到里斯本,過着貧窮卻狂放不羈的生活,並因為刺傷一名宮廷官員而被判刑入獄八九個月,1553年,他和國王達成協議獲釋,他需要到印度為王室服役3年,期間他開始創作史詩《盧濟塔尼亞人之歌》,在他隨艦隊前往印度期間,他經過了第一位登陸印度的葡萄牙探險家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航行的地區,在好望角遇到暴風雨,船隊中的其他三艘船在那裡丟失,並於1554年才在印度的果阿登陸。所以那描繪海怪的詩歌內容也包含了他親身體會的經歷,不久,他應邀為當地的總督服務,但在1556年,他因為寫小說諷刺當權者的統治不道德和腐敗而受到譴責,並因負債而一直在監獄中服刑,直到1561年,他被釋放並被派遣到當時還是一個荒涼的小漁村的澳門,擔任澳門死刑與缺勤事務的首席監察員,傳說他就是在澳門的一個山洞中創作出史詩的一部分,據說後來他在返回果阿時在湄公河河口遇難,勉強保住了史詩的手稿,卻痛失了他在東方認識的愛人,以至他在詩中寫了一段詩詞來悼念這段無法實現的愛情。他在東方輾轉漂泊了近17年,先後去過印度,澳門,馬六甲和魔魯加群島等地,並在過程中逐步完成了《盧濟塔尼亞人之歌》的手稿,終於在1570年回到里斯本。回國後,人們只是將他視作一個從印度回國的退伍軍人,他將完成的手稿呈獻給年輕的國王塞巴斯蒂昂(D.Sebastião),國王下令在1572年出版該作品,並向賈梅士發放一筆小額退休金,以支付他在印度提供的服務,他最後的幾年還是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1578年,國王在跟摩爾人戰爭中落敗並從此失蹤(就是之前提過的那場「三王戰役」),而賈梅士則在1580年因病逝世。
 

Lisbon_Baxia_0063.JPG

▲ 紀念碑的雕像描繪他頭戴桂冠,一手執劍,一手執書,腳下還有一塊盾牌,代表他同時是士兵跟詩人的形象。

 


《盧濟塔尼亞人之歌》共有十個章節,它源於葡萄牙的古代羅馬教派盧濟塔尼亞(Lusitania),他們曾經征服伊比利亞半島,詩中描述他們最終定居在伊比利亞半島最西端,「陸止於此,海始於斯」的地方。據說這批盧濟塔尼亞人就是葡萄牙人的祖先,所以詩中的盧濟塔尼亞人也就代表著葡萄牙人。

整首詩的主線講述瓦斯科·達·伽馬和葡萄牙英雄們的故事,瓦斯科·達·伽馬奉國王之命,揚帆出海,經歷重重險阻終於繞過好望角並開闢出通往印度的新航線,凱旋而歸。史詩的內容糅合了羅馬和希臘的異教神話,一開始講述天神們在奧林匹克山上召集會議,由眾神之首朱庇特主持,以決定是否應該讓葡萄牙人到達目的地。朱庇特,愛神維納斯和戰神馬爾斯是向著盧濟塔尼亞人的,但海神尼普頓和酒神巴克科斯卻反對他們,因此在之後的航行過程中不斷阻礙他們,使他們既要和海神掀起的巨風惡浪搏鬥,還要遭受各種疾病的折磨以及一些土著居民的襲擊,但他們同時卻又得到另一些天神的幫助和提醒。詩中亦巧妙地穿插著葡萄牙的一段段歷史故事,例如講述葡萄牙如何建立自己的王國,又多次描述基督徒在與穆斯林王國的戰鬥中贏得了無數次的勝利。詩中還描述了賈梅士對愛情和宗教信仰的一些看法和故事。整部史詩帶出葡萄牙如何從一個小國轉變成為一個輝煌的海權大國,歌頌歷代葡萄牙國王,英雄和人民堅毅不屈的冒險精神,但同時亦嘲諷和揭示葡萄牙宮廷及當時社會上種種腐敗不公的現象,並在未段預兆無盡的貪婪和野心而不思進取將使國家逐漸走向衰敗。而事實上在他去世後不久葡萄牙便被西班牙強行合併統治並開始失去主權了。

(整部史詩的葡語版:https://cdn.culturagenial.com/arquivos/os-lusiadas.pdf)

也許正正是因為賈梅士多年來離鄉背井,漂洋過海遠道由歐洲來到亞洲,並長期在東方漂泊,坎坷曲折而不平凡的經歷和所見所聞才使其創作出這部包羅萬象的傑出鉅著。
 

Lisbon_Baxia_0064.jpeg

 

 

八角形的石頭基座上環繞著八個葡萄牙偉人的雕像,包括史詩詩人 Jerónimo Corte Real、數學家和首席宇宙學家 Pedro Nunes、歷史學家 Fernão Lopes de Castanheda、詩人 Francisco de Sá de Menezes、發現時代的編年史家 Gomes Eanes de Azurara、詩人 Vasco Mouzinho de Quebedo、歷史學家 João de Barros 和編年史家 Fernão Lopes。
 

Lisbon_Baxia_0065.JPG

 

 

這個廣場的葡式碎石路面上還有帆船跟美人魚圖案!地面上的船,美人魚和星星都是在《盧濟塔尼亞人之歌》中過出現的元素。
 

Lisbon_Baxia_0066.JPG

 

 

洛雷托聖母教堂 Igreja de Nossa Senhora do Loreto dos Italianos 


廣場對面是一座有超過500年歷史的教堂,又稱為「意大利人的教堂」,由意大利人出資於1518年建造,在1755年大地震中受到嚴重破壞,並於1785年進行了重建,教堂是免費入場的。
 

Lisbon_Baxia_0067.JPG

Lisbon_Baxia_0068.JPG

 

 

安東尼奧·利庇盧·希亞多雕像(Estatua de Antonio Ribeiro Chiado)


教堂再往西走就是希亞多廣場(Largo do Chiado),廣場上有一座紀念葡萄牙詩人安東尼奧·利庇盧(António Ribeiro, 1520-1591)的雕像,他的暱稱是希亞多(Chiado),據說他曾經在這一區居住了很多年,他的才華使他在區內廣為人知。以創作詼諧和諷刺的詩而聞名,1591年於里斯本去世。
 

Lisbon_Baxia_0069.JPG

文章標籤

J.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龐巴爾下城區 Baixa Pombalina

— 里斯本大屠殺與被詛咒的教堂


2019年6月21-22, 25日@ 葡萄牙里斯本

 

我很喜歡發掘城市背後的故事,因為我覺得有故事的景點特別有吸引力,它可以令人更深刻地去記著那個地方,更深入地了解那座城市甚至那個國家的一切,所以比起純粹簡略地寫寫到過什麼地方和上傳照片,我更希望自己可以了解我所到過的地方,而不是光是到此一遊,隨著時間流逝,對這些地方的最後印象就只剩下美麗或平凡這些單薄而虛無的形容詞。

我喜歡歐洲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它們很多的城鎮本身就已經是一座大型的歷史博物館和藝術館,建築物,雕塑,壁畫和紀念碑會帶領遊人去認識一些故事和歷史。很多人都忽略了雕像和紀念碑等等背後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喚起人們去了解一些特別的故事和歷史,它們可以帶領人們穿越時空,訴說有趣的傳說、故事或歷史,但它只讓人知道該從那裡入手,前提還是需要人們願意主動再去作進一步的了解,如果光是走到它們面前拍拍照,往往無法領會它們背後的的意義。

當研究完第一篇那道拱門上以漫畫方式繪畫的歷史後,我對某些漫畫的詳情特別有興趣,決定更深入去看看某些故事。因此這篇主要圍繞著曾經發生過對猶太人的迫害事件的龐巴爾下城區(Baixa Pombalina)。
 

Lisbon_0107.jpeg

 


 

龐巴爾下城 Baixa Pombalina


龐巴爾下城(Baixa Pombalina),或更簡單地說,下城區(Baixa),位於兩座山丘之間的平坦地帶,是里斯本最受歡迎的地區之一,到處都充滿遊客,非常繁華熱鬧。1755年11月1日的大地震,大海嘯和大火將這一區的大部分建築物徹底摧毀,而在龐巴爾侯爵的指揮下,這區卻迅速地被徹底重建,成為了第一個現代西方城市,在歐洲乃至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該區是歐洲最早,也是最完美的抗震城市規劃和建設範例之一。它是使用許多創新的解決方案建造的,包括了防震和防火結構,完善的道路基礎設施,下水道設施和公共衛生措施,以及使用打樁作基礎和沿河修建新路堤等。

而這一區在昔日還曾經發生過里斯本和葡萄牙歷史上最嚴重的暴力事件之一,基督教徒對猶太人的敵視和迫害事件在過去不斷上演,而這一區在過去就是對猶太人進行「清洗」的主要舞台。

 

 

聖多明各廣場 Largo de São Domingos 

 

在這個人來人往的廣場上,有一座半球體的紀念石碑,它的中央有一顆猶太教的大衛之星,六芒星上的銘文寫著:

「為了紀念數千名受害的猶太人,他們被對別的宗教不容忍和對自身宗教狂熱的人所謀殺,大屠殺就在1506年4月19日於這個廣場上開始」。

在紀念碑的基座上引用了《約伯記》 16.18節的話:

「地啊,不要遮蓋我的鮮血,不要阻擋我的哀求!」('Ó terra, não ocultes o meu sangue e não sufoques o meu clamor!')

這座紀念碑就是在大屠殺發生後的第500年,即2006年竪立的(西曆:1506-2006年;希伯來曆:5266-5766年)。提醒人們要記住1506年的里斯本大屠殺,並悼念這場大屠殺中無辜死去的猶太人。
 

Lisbon_Baxia_0001.jpg

 

 

1506年 — 里斯本大屠殺 Lisbon Massacre


起因


1492年,在西班牙天主教雙王(即卡斯蒂利亞皇后伊莎貝拉一世(Isabella I)和阿拉貢國王費迪南德二世(Ferdinand II))的統治期間,拒絕轉為皈依基督教/天主教的猶太人被驅逐出西班牙,許多人來到鄰國葡萄牙避難,據估計當時有近93,000名西班牙猶太人逃往葡萄牙。葡萄牙國王若翰二世(João II,於1481-1495年間執政)許諾允許猶太難民在葡萄牙停留八個月以換取報酬,並且還同意為他們提供船隻以供他們繼續前往歐洲其他地區的旅程。不幸的是,若翰二世未能如願以償地在規定的時間內提供船隻,那些無法離開該國的人被迫淪為奴隸,而他們子的女則被人帶走並運送往在西非海岸附近的聖多美(São Tomé)。

最初,在曼努埃爾一世(Manuel I)國王統治期間,猶太人的情況似乎有所改善。1495年他登基時,他恢復了猶太人的自由,與猶太人保持住良好的關係,並承認從事金融,醫學和印刷業的猶太人家庭的重要性,向他們提供服務保護,幾個猶太地區已經在里斯本建立。但是好景不常,曼努埃爾一世在不久後被安排與西班牙公主阿拉貢的伊莎貝拉(Infanta Isabella)結婚,她是西班牙國王費迪南德二世和皇后伊莎貝拉一世的女兒,她跟父母一樣極度反猶太人,他們當時提出只有在將所有拒絕皈依基督教/天主教的猶太人驅逐出葡萄牙的情況下才同意這段婚姻。結果,從1496年12月開始,「洗禮或驅逐」的法令就生效了,葡萄牙的所有猶太人都不得不由猶太教轉為皈依天主教並成為「新基督徒」或不帶著14歲以下的子女獨自離開該國,但是,被驅逐出境的人到達里斯本的港口時,他們遇到了試圖利用脅迫和承諾為他們施洗並防止他們離開該國的牧師和士兵,大部分的猶太人最終都無法離開並被強行施洗。此後,儘管許多「新基督徒」仍在秘密地進行崇拜猶太教的宗教活動,但他們表面上都別無選擇地同意改信天主教。

葡萄牙天主教徒並不信任這些「新基督徒」,1506年,該國發生乾旱,饑荒和鼠疫氾濫等多重災難,每日有100多人喪命,使情況急劇惡化。在這艱難的時期,人們希望有人可以責備,認為有必要確定誰曾經激怒上帝,使其將刑罰降於這片土地上,而猶太人在歷史上就經常成為代罪羔羊。由於瘟疫肆虐,許多有能力離開的人,甚至包括國王,皇后和皇室都已經離開了首都里斯本,不過許多來自荷蘭,新西蘭,德國和其他地方的水手仍然將船隻停泊在里斯本的海口,與那些沒有能力或條件逃脫的人同在。街頭上濃罩著一片愁雲慘霧,修道院裡滿是絕望的基督徒,無論新舊,他們都在等待著神的幫助。

在1506年4月19日,一切都達到了頂峰。當日是基督教復活節週日,下午三點,人們聚在聖多明各教堂(Igreja de São Domingos)中進行祈禱,有人突然說他看到基督的身影出現在祭壇上,人們似乎一下子見到了希望,認為這是上帝憐憫的信息。不過一個新皈依天主教的猶太人指出那只是十字架上點燃的燭光反射造成的錯覺,這個「褻瀆神靈」的新教徒很快就被當做異教徒,人群通過拉扯他的頭髮使他沉默,然後將他拖到大街上,野蠻地攻擊他,他在聖多明各廣場(Largo de São Domingos)被毆打致死,很快他的兄弟在廣場上發現了他的屍體,他靠在屍體旁邊,高喊道:「誰殺了我的兄弟?」就在那時,被激怒的人民以同樣的方式處決了他,他們迅速在大柴堆上燃起了火,焚燒掉那兩名不幸的新基督徒的屍體。

 

Lisbon_Baxia_0003.jpg

▲ 廣場上的聖多明各教堂(Igreja de São Domingos)

 

文章標籤

J.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里斯本觀景台篇 — 在七丘之城尋找最美風景

2019年6月21-22, 25日@ 葡萄牙里斯本

 

本篇主要關於里斯本的七座山丘與相關的觀景台(Miradouro),以及幫助上下斜坡的「升降機」(Ascensor/Elevador)。
 

Lisbon_02.jpeg

 

Lisbon_05.JPG

 


 

里斯本及其七座山丘

 

里斯本經常被人稱作「七丘之城」,因為傳說里斯本就像羅馬一樣,誕生於七座山丘之間。這七座山分別為聖喬治(São Jorge)、聖維森特(São Vicente)、聖安娜(Sant'Ana)、聖安德烈(Santo André)、聖卡塔琳娜(Santa Catarina)、恰加斯(Chagas)和聖羅克(São Roque)。


「七丘之城」的稱號其實源於一位作家 São Nicolau de Oliveira 17世紀的一本書。他在《里斯本宏偉之書》(" O Livro das Grandezas de Lisboa" )中,描述里斯本及其七個巨人(就是那七座山丘),自此,里斯本就有了「七丘之城」的稱號了。但是,實際上里斯本的市區內有八座山,被作者遺忘的第八座山是城市中最高的小山 — Graça,它隱藏在聖喬治城堡後面,是里斯本的最高峰,海拔最高為200m。由此可見里斯本的山丘其實都是「小山」,隨著後來城市發展,這些山丘全都被依山而建的建築物所覆蓋,已經隱沒在建築物之中了,所以這些山的名字都沒有出現在地圖上,要把它們找出來,就要找那些山上的對應景點。

 

這七座山丘頂部的對應景點如下:


1. 聖安德烈(Santo André)

— 恩寵觀景台(Miradouro da Graça)
— 山上聖母觀景台(Miradouro da Senhora do Monte)


2. 聖喬治(São Jorge)

— 聖喬治城堡(Castelo de São Jorge)


3. 聖維森特(São Vicente)

— 聖露西亞觀景台(Miradouro de Santa Luzia)
— 太陽門景觀臺(Miradouro das Portas do Sol)


4. 恰加斯(Chagas)

— 卡爾莫修道院(Convento do Carmo)
— 聖胡斯塔升降機(Elevador de Santa Justa)


5. 聖卡塔琳娜(Santa Catarina)

— 聖卡塔琳娜觀景台(Miradouro de Santa Catarina


6. 聖羅克(São Roque)

— 阿爾坎塔拉聖伯多祿花園瞭望台(Miradouro de São Pedro de Alcântara)


7. 聖安娜(Sant' Ana)

— 托雷爾瞭望台(Miradouro do Jardim do Torel)
 

 

Lisbon Seven Hills Map.JPG

▲ 那些山丘頂部對應的景點大部分都是免費的觀景台(Miradouro),但是仍有小部分景點要付入場費,我並沒有把七座山都逛完,也沒有進要付費的地方,因為都是觀景的地方,我覺得去幾個也差不多了。它們實際上都集中在旅遊區,要把它們全部都逛一遍其實也不難。

 

 


 

尋訪里斯本的觀景台(Miradouro)


21/6/2019:Apartment → 山上聖母觀景台(Miradouro da Senhora do Monte)→ 恩寵觀景台(Miradouro da Graça)


第一日坐車到里斯本的時候只是打算在住宿的位置附近逛一下,於是當日就到了附近兩個位於聖安德烈山(Santo André Hill)的觀景台。它們分別是山上聖母觀景台(Miradouro da Senhora do Monte)與恩寵觀景台(Miradouro da Graça)。
 

LisbonHillsMap_0002.jpg

 

 

當日首先由住宿的地方走到山上聖母觀景台(Miradouro da Senhora do Monte)。

經過一間外觀很美的陶瓷廠 Loja Viúva Lamego,只是它沒有開門。
 

Lisbon_0036.jpg

Lisbon_0037.jpg

Lisbon_0038.jpg

 

 

附近很多房屋的外牆都覆蓋著不同顏色的瓷磚。
 

Lisbon_0039.jpg

 

 

雖然里斯本的山並不高,但有眾多的山丘就表示要經常上坡下坡,其實也很費力。
 

Lisbon_0006.jpg

▲▼ Escadinhas Damasceno Monteiro

Lisbon_0007.jpg

 

 

— 聖安德烈山(Santo André Hill) — 


據說葡萄牙的第一任國王阿方索·亨里克斯(D. Afonso Henriques)憑藉這座山的戰略地位,在基督教徒的收復失地運動期間在這裡部署了部隊。幾個世紀後,這裡成了貴族們蓋房的最愛之地,例如在 Calçada da Graça 和 Calçadade Santo André 這兩條街道,當時就曾經建造過一些大型的房屋和宮殿。

 

 

山上聖母觀景台(Miradouro da Senhora do Monte)


它位於São Vicente de Fora 教區聖安德烈山(Santo André Hill)的北端。這座山的頂部也被稱為 Monte de São Gens。

這裡可以看到對面位於聖喬治山(São Jorge Hill)山頂上的聖喬治城堡(Castelo de São Jorge),如果不算第八座山Graça,那麼聖喬治山就是七座山丘中最高的一座,據說,里斯本最早期的村莊就是在那座山上建立的,先後被土著凱爾特部落、腓尼基人、希臘人、迦太基人、羅馬人、西哥特人、摩爾人和基督教君王等陸續徵用作為防禦的前哨基地。如今,城堡,穆拉里亞(Mouraria)區和阿爾法瑪(Alfama)區的一小部分都位於這座山丘中。

因為我們沒有打算進城堡,所以也沒有到那裡,城堡的入場費是10歐元,進裡面主要也是看看炮台和欣賞風景,很多時候我都覺得遠觀城堡比進去看好,而且這個城市裡免費的觀景台很多,所以它沒有特別吸引我去參觀的地方。
 

Lisbon_0008.JPG

 

 

這裡也可以看到遠處的是4月25日大橋(Ponte 25 de Abril)和太加斯河(Tagus River),對岸有座大型的里斯本大耶穌像(Miradouro de Cristo Rei),不過從這裡遠看顯得很渺小。
 

Lisbon_0009.jpg

 

 

這個觀景台的位置也很高,視野很廣,很適合看城市的全景,眺望過去盡是無數橘紅色屋頂的房屋。
 

Lisbon_0010.JPG

Lisbon_0011.jpg

 

 

附近可以找到很多Tuktuk車,不想上坡下坡的話可以選擇以它代步。
 

Lisbon_0012.jpg

 

 

然後向另一個距離大約700米的觀景台走去。
 

Lisbon_0013.jpg

 

 

下坡後又再一次上坡,經過一條叫 "Caracol da Graça" 的長樓梯,雖然走樓梯很累,但這條樓梯充滿了很多有趣的街頭塗鴉,是欣賞街頭藝術的好地方,所以邊看邊走不知不覺就到了。
 

Lisbon_0014.jpg

Lisbon_0015.jpeg

 

 

靠雙腳步行的好處是可以發現很多隱蔽的景點,所以能走的話我通常都不會坐交通工具。不過如果覺得辛苦坐28號電車代步也是其中一個選擇,電車幾乎成為里斯本的標誌,紀念品,明信片跟拍照都一定不少得它。
 

Lisbon_0015.jpg

Lisbon_0017.jpeg

Lisbon_0018.jpg

 

 

整條樓梯因為一幅幅的塗鴉而變得色彩繽紛。
 

Lisbon_0019.jpg

Lisbon_0020.jpg

Lisbon_0021.jpg

Lisbon_0022.jpg

Lisbon_0023.jpg

Lisbon_0024.JPG

Lisbon_0025.JPG

Lisbon_0026.JPG

Lisbon_0027.jpeg

Lisbon_0028.jpg

Lisbon_0029.jpg

Lisbon_0030.jpg

 

 

恩寵觀景台(Miradouro da Graça)

 

經過一條彎彎曲曲的長樓梯後,終於來到位於聖安德烈山(Santo André Hill)上的恩寵觀景台(Miradouro da Graça),其實它的官方名字是"Miradouro Sophia de Mello Breyner Andresen",是以一位葡萄牙女詩人的名字命名的,不過大家都比較喜歡以前者稱呼這個觀景台。

 

雖然剛剛下坡後又再沿樓梯上坡,但它其實並沒有剛剛的山上聖母觀景台高。所以景物看起來比較大,兩個觀景台的景色其實差不多。這個觀景台是里斯本最著名的日落景點之一。
 

Lisbon_0033.jpg

 

 

對面的聖喬治城堡(Castelo de São Jorge)在這裡看起來更清晰。城堡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它是由羅馬人建立的,摩爾人在10世紀進行了重建,後來也經歷一些修復和擴建工程。它是抵抗多年戰爭的重要堡壘,曾經是羅馬人、西德哥人和摩爾人連續佔領的防禦工事的所在地,也見證了摩爾人和基督徒之間的激烈衝突。1147年,葡萄牙第一任國王阿方索·亨里克斯(Afonso Henriques)的軍隊在其城牆上投入了三個月的時間,以便從摩爾人手中征服里斯本。 後來由國王約翰一世將城堡獻給英格蘭的守護神聖喬治(São Jorge),以感謝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期間的保護。
 

Lisbon_0031.JPG

 

 

里斯本的建築物跟波多一樣都是依山而建,看起來同樣很有層層堆疊的感覺,有點雜亂無章的同時又很有層次感。
 

Lisbon_0032.jpg

 

 

在觀景台的一側,有一座天主教教堂(Igreja da Graça)與修道院(Convento de Nossa Senhora da Graça),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後來在16世紀重建,並在1755年地震後進行修復,整座教堂和修道院已經被列為國家古蹟。

在波多,漂亮的瓷磚通常都覆蓋在教堂的外牆上,但在里斯本,教堂的外觀簡樸,要看瓷磚就往往要走進室內,這座教堂內也有很多藍白色瓷磚,而且是免費進入的,不過當時經過沒有開門。
 

Lisbon_0034.jpg

Lisbon_0035.jpg

 

 

第一日的行程就此結束了,之後到超市買點東西回去吃晚餐。

 

讓我意想不到的一點是在我們住宿地點附近的幾條街道開滿了中國商店和餐廳,雖然多年前已經聽說中國人喜歡投資移民到葡萄牙,但在里斯本的那幾天才親身證實了這一點,例如我們經常經過一條叫 ”Rua da Palma” 的街道來往住宿點跟老城區,那條長長的大街有很多中國人開的商店,經過很多間商店都寫著中文字,有超級市場(雜貨店)、手機和電子配件店、紡織品批發店和飾品店等,而它附近的街道又有很多中餐廳,所以我猜那裡大概是華人區。
 

Lisbon_0069.jpeg

▲ 紅色點那些就是中國人開的商店和餐廳了。

 

 


 

經行人路 Calçada do Jogo da Pela 前往老城區時看到的街景。
 

Lisbon_04.jpg

 

 


 

另一些觀景台是在里斯本的最後一天(25/6/2019)經過的,包括:太陽門景觀臺(Miradouro das Portas do Sol),聖露西亞觀景台(Miradouro de Santa Luzia)和聖卡塔琳娜觀景台(Miradouro de Santa Catarina)

 

 

— 聖維森特山(São Vicente Hill) —

太陽門景觀臺(Miradouro das Portas do Sol)和聖露西亞觀景台(Miradouro de Santa Luzia)的位置很接近,位於聖維森特山(São Vicente Hill),這座山是以烈士聖維森特(São Vicente)的名字命名的,他是里斯本的守護神之一,在上一篇寫里斯本的歷史時提到過他殉道的故事和烏鴉陪伴著他的遺體的傳說。這座山丘覆蓋了阿爾法瑪(Alfama)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城外聖文生修道院(Monastery of São Vicente de Fora),那座修道院也是以該聖人的名字命名的。

 

 

太陽門景觀臺(Miradouro das Portas do Sol)


太陽門景觀臺(Miradouro das Portas do Sol)的名字取自摩爾人圍牆(Cerca moura)的一扇舊門(太陽門 Porta do Sol)。而這個觀景台上聳立著烈士聖維森特(São Vicente)雕像,他手持一艘帶有兩條烏鴉的船,因為那個傳說,烏鴉成為了里斯本的象徵。
 

Lisbon_0040.jpg

 

 

這兩個觀景台的位置比較低,因此看過去的一些房屋反而比較高。不過這就更突顯出房屋的層次,也不光是看到屋頂了。
 

Lisbon_0048.jpg

Lisbon_0041.jpg

 

 

起重機左側的圓頂建築是國家先賢祠(Panteão Nacional)
 

Lisbon_0047.jpg

文章標籤

J.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里斯本 LISBON — 從充滿漫畫的拱門看里斯本的歷史 

2019年6月25日@ 葡萄牙里斯本

 

在最後一日在里斯本時,竟然意外發現一個有趣的地方,這個地方就像帶人穿梭時光隧道,以漫畫形式重溫里斯本的歷史。
 

Lisbon history_0001.jpg

文章標籤

J.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