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 — 索德烈碼頭區、上城區、希亞多區和阿爾法瑪區
Cais do Sodré, Bairro Alto, Chiado, Alfama
2019年6月21-22, 25日@ 葡萄牙里斯本
索德烈碼頭區(Cais do Sodré)
續上篇,在里斯本市政廳的附近就是位於河岸附近的索德烈碼頭區(Cais do Sodré)。索德烈(Sodré)是15世紀一個家族的名稱,由於這個家族在附近擁有企業,並一直與海上貿易聯繫在一起,隨著時間的流逝,整個區域就被稱為"Cais do Sodré"。
里斯本是一個重要的港口城市,這意味著會有許多水手進城賭博,喝酒和進行各類型的娛樂消遣活動,因此近處港口的碼頭區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是里斯本的弱勢街區,到處都是妓院,酒吧和賭博場所,經常會看到喝醉酒的水手,品流複雜,讓這區成為犯罪溫床。但是,自2009年以來,這一區已經逐漸變得時尚和高檔化,時至今日,這一區已經改頭換面,遊客隨了可以沿著海濱長廊漫步欣賞河岸風光外,這一區還有傳統市場,美食廣場,以及很多不同的酒吧和俱樂部,使得該區越來越受遊客歡迎。
粉紅街(Pink Street)
粉紅街的正式名稱為 Rua Nova do Carvalho,這裡曾經是里斯本的「紅燈區」。2011年政府對此區進行大規模的整頓,決定將這條街漆成浪漫的粉紅色,所有妓院停止營業,吸引許多新的酒吧進駐,亮麗的色彩讓原本陰暗髒亂的街道煥然一新,使其成為里斯本最著名和最受歡迎的夜生活場所之一,深受當地人和遊客的喜愛。在白天,這裡通常都很安靜,但是入夜後,當這條街上的酒吧和俱樂部開始營業時,整條街道就會變得熱鬧起來,而且這裡的酒吧比屬於夜生活區的上城區的酒吧營業至更晚。
Mercado da Ribeira & Timeout Market
在河岸附近可以找到里斯本的傳統市場(Mercado da Ribeira)和與其相鄰的美食廣場(Timeout Market)。
里貝拉市場(Mercado da Ribeira)自1892年以來一直都是里斯本的主要食品市場,有蔬果、肉類、新鮮的魚類和農產品等不同類型的傳統攤檔,是當地人日常光顧的菜市場。
在2014年,《Time Out》雜誌在旁邊加入了一個名為"Time Out Market"的大型美食廣場,提供不同類型的美食,於是每天都吸引很多人來吃東西。
我們有兩天都在這裡吃午餐,這裡的食物價錢並不算便宜,但優點是選擇多,大家都可以各自點到自己想吃的東西。只是幾次來到這裡都是人山人海,雖然有很多座位,但基本上大部分時候都是座無虛席,好不容易才等到有位置能坐下來。本來某天晚上跟一個韓國女生就在這𥚃附近便打算來這裡吃飯,但最後因為找不到位放棄了。
繼波多後來到里斯本再一次試海鮮飯,葡萄牙的海鮮飯感覺就是在白飯上澆上很多湯汁,跟把調味完全混進飯裡並比較乾身的西班牙海鮮飯很不一樣,不過兩者的味道都不錯。
另一天選了很久以後我還是想吃飯,這個飯也是有很多汁,不過個人覺得沒有海鮮飯好吃。
里斯本罐頭工坊(Conserveira de Lisboa)
說到魚罐頭,在之前逛葡萄牙的其他城市時,提到過 COMUR,它在葡萄牙的很多地方都有專門店,而且原來光是里斯本就有8間了,但來到里斯本後沒有再特別去逛它了,反而看到了另一個老字號品牌 Conserveira de Lisboa,它是一間於1930年於里斯本創立的魚罐頭工坊,也只有在里斯本開設,它的總部位於下城區(Baixa)和阿爾法瑪區 (Alfama)之間,但在這個美食廣場裡也有一間它的分店。這個品牌的魚罐頭價錢比 COMUR 便宜得多(印象中每罐好像只要2.50歐元,而 COMUR 的魚罐頭一罐要7歐元),包裝自然也不一樣,這品牌罐上的包裝有點懷舊的感覺。而它同樣有多種不同口味的魚罐頭。再用牛皮紙跟繩索包好後基本上就變成了一份神秘的禮物了,不過我怕只有背包不托運上不了飛機,還是不敢買太多。
店員說某些口味可能要到總店才有,以下就是總店的地址。
比卡升降機(Ascensor da Bica)
市場附近有往來碼頭區(Cais do Sodre)至上城區(Bairro Alto)的登山纜車。
向北行就是上城區(Bairro Alto)和希亞多區(Chiado)了。
上城區(Bairro Alto)
上城區(Bairro Alto)位於聖羅克(São Roque)山上,從16世紀開始就開始認真發展為住宅區,這一區是少數在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中倖免於難的地區,所以沒有納入重建計劃中,至今仍保留著一些比較狹窄的街道。現在,它除了是住宅區外,還是里斯本的夜生活中心區,酒吧和餐廳雲集,但是很多都是晚上才開始營業,而且這一區景點比較少,所以沒有特別去細逛。這區的最高點就是阿爾坎塔拉聖伯多祿花園瞭望台(Miradouro de São Pedro de Alcântara),另外這區也包括了位於另一座山上的聖卡塔琳娜觀景台(Miradouro de Santa Catarina)。後來才發現這一區有一座號稱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教堂 — 聖羅克教堂(Igreja de São Roque),可惜當時不知道沒去看一下。幫助登山的交通工具包括了往來碼頭區至上城區的比卡升降機(Elevador da Bica),往來光復廣場至上城區的榮耀升降機(Elevador da Glória),以及28號電車。
希亞多區(Chiado)
在山坡位置的希亞多區(Chiado)位於上城區(Bairro Alto)和下城區(Baxia)之間,1755年的大地震摧毀了這裡的大部分建築物,所以這一區亦被包括在龐巴爾侯爵組織的重建計劃中,並開闢了新街道,以將希亞多區與下城區(Baixa Pombalina)連接起來。因此這裡的建築物也多數是地震後建成的。1988年,這區發生了一場嚴重的大火,燒毀了一家商店,火勢其後迅速由 Rua do Carmo 蔓延至 Rua Garrett,燒毀了三個廣場上的18座建築物,其中有兩座是該市最大型的百貨公司,重建工作於1999年完成。
過去,這個地區曾經是文人雅士和知識分子的聚會點,特別是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當時他們聚首一堂談論文學,藝術和政治。例如有劇作家安東尼奧·利庇盧·希亞多(António Ribeiro Chiado)以及在這裡出生的詩人費爾南多·佩索阿(Fernando Pessoa)。現在,這一區仍然充滿文學和藝術氛圍,有許多劇院,音樂廳,博物館,書店和咖啡廳,而且很多都歷史悠久,這一區同時也是著名購物場所,有火災後重建的大型購物商場和很多知名國際品牌的服飾店。
賈梅士廣場(Praça Luís de Camões)
這個廣場是希亞多區和上城區之間的一個過渡區。廣場是以16世紀葡萄牙大航海時代最偉大的詩人路易·瓦斯·德·賈梅士(Luís Vaz de Camões)的名字命名的,廣場的中心有他的雕像紀念碑。他是葡萄牙家喻戶曉的人物,在全國各地有無數的街道都以他的名字命名,沒有人知道他的出生日期,但葡萄牙人都知道他的去世日期,因為葡萄牙的國慶日並不是訂在革命或共和國成立的那一天,而是在這位詩人去世的那天 — 6月10,當天被稱為「葡萄牙日、賈梅士日暨葡僑日」(Dia de Camões, de Portugal e das Comunidades Portuguesas),可見他在葡萄牙有多受人尊敬。而原因就是因為他所創作的一部著名長篇史詩《盧濟塔尼亞人之歌》(Os Lusíadas,又譯作「葡國魂」),它被視為是「祖國的聖經」,在之前的遊記都提到過裡面的一些詩句,例如在羅卡角的「陸止於此,海始於斯」,在里斯本的聖卡塔琳娜觀景台(Miradouro de Santa Catarina)聳立著那座海怪石像,就是這部史詩中創造出來的海怪。
賈梅士跟很多才華洋溢的作家和藝術家一樣,也是生前命運坎坷多折,到死後才揚名立萬。年輕時賈梅士曾赴摩洛哥與摩爾人作戰,並喪失右眼。1552年他回到里斯本,過着貧窮卻狂放不羈的生活,並因為刺傷一名宮廷官員而被判刑入獄八九個月,1553年,他和國王達成協議獲釋,他需要到印度為王室服役3年,期間他開始創作史詩《盧濟塔尼亞人之歌》,在他隨艦隊前往印度期間,他經過了第一位登陸印度的葡萄牙探險家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航行的地區,在好望角遇到暴風雨,船隊中的其他三艘船在那裡丟失,並於1554年才在印度的果阿登陸。所以那描繪海怪的詩歌內容也包含了他親身體會的經歷,不久,他應邀為當地的總督服務,但在1556年,他因為寫小說諷刺當權者的統治不道德和腐敗而受到譴責,並因負債而一直在監獄中服刑,直到1561年,他被釋放並被派遣到當時還是一個荒涼的小漁村的澳門,擔任澳門死刑與缺勤事務的首席監察員,傳說他就是在澳門的一個山洞中創作出史詩的一部分,據說後來他在返回果阿時在湄公河河口遇難,勉強保住了史詩的手稿,卻痛失了他在東方認識的愛人,以至他在詩中寫了一段詩詞來悼念這段無法實現的愛情。他在東方輾轉漂泊了近17年,先後去過印度,澳門,馬六甲和魔魯加群島等地,並在過程中逐步完成了《盧濟塔尼亞人之歌》的手稿,終於在1570年回到里斯本。回國後,人們只是將他視作一個從印度回國的退伍軍人,他將完成的手稿呈獻給年輕的國王塞巴斯蒂昂(D.Sebastião),國王下令在1572年出版該作品,並向賈梅士發放一筆小額退休金,以支付他在印度提供的服務,他最後的幾年還是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1578年,國王在跟摩爾人戰爭中落敗並從此失蹤(就是之前提過的那場「三王戰役」),而賈梅士則在1580年因病逝世。
▲ 紀念碑的雕像描繪他頭戴桂冠,一手執劍,一手執書,腳下還有一塊盾牌,代表他同時是士兵跟詩人的形象。
《盧濟塔尼亞人之歌》共有十個章節,它源於葡萄牙的古代羅馬教派盧濟塔尼亞(Lusitania),他們曾經征服伊比利亞半島,詩中描述他們最終定居在伊比利亞半島最西端,「陸止於此,海始於斯」的地方。據說這批盧濟塔尼亞人就是葡萄牙人的祖先,所以詩中的盧濟塔尼亞人也就代表著葡萄牙人。
整首詩的主線講述瓦斯科·達·伽馬和葡萄牙英雄們的故事,瓦斯科·達·伽馬奉國王之命,揚帆出海,經歷重重險阻終於繞過好望角並開闢出通往印度的新航線,凱旋而歸。史詩的內容糅合了羅馬和希臘的異教神話,一開始講述天神們在奧林匹克山上召集會議,由眾神之首朱庇特主持,以決定是否應該讓葡萄牙人到達目的地。朱庇特,愛神維納斯和戰神馬爾斯是向著盧濟塔尼亞人的,但海神尼普頓和酒神巴克科斯卻反對他們,因此在之後的航行過程中不斷阻礙他們,使他們既要和海神掀起的巨風惡浪搏鬥,還要遭受各種疾病的折磨以及一些土著居民的襲擊,但他們同時卻又得到另一些天神的幫助和提醒。詩中亦巧妙地穿插著葡萄牙的一段段歷史故事,例如講述葡萄牙如何建立自己的王國,又多次描述基督徒在與穆斯林王國的戰鬥中贏得了無數次的勝利。詩中還描述了賈梅士對愛情和宗教信仰的一些看法和故事。整部史詩帶出葡萄牙如何從一個小國轉變成為一個輝煌的海權大國,歌頌歷代葡萄牙國王,英雄和人民堅毅不屈的冒險精神,但同時亦嘲諷和揭示葡萄牙宮廷及當時社會上種種腐敗不公的現象,並在未段預兆無盡的貪婪和野心而不思進取將使國家逐漸走向衰敗。而事實上在他去世後不久葡萄牙便被西班牙強行合併統治並開始失去主權了。
(整部史詩的葡語版:https://cdn.culturagenial.com/arquivos/os-lusiadas.pdf)
也許正正是因為賈梅士多年來離鄉背井,漂洋過海遠道由歐洲來到亞洲,並長期在東方漂泊,坎坷曲折而不平凡的經歷和所見所聞才使其創作出這部包羅萬象的傑出鉅著。
八角形的石頭基座上環繞著八個葡萄牙偉人的雕像,包括史詩詩人 Jerónimo Corte Real、數學家和首席宇宙學家 Pedro Nunes、歷史學家 Fernão Lopes de Castanheda、詩人 Francisco de Sá de Menezes、發現時代的編年史家 Gomes Eanes de Azurara、詩人 Vasco Mouzinho de Quebedo、歷史學家 João de Barros 和編年史家 Fernão Lopes。
這個廣場的葡式碎石路面上還有帆船跟美人魚圖案!地面上的船,美人魚和星星都是在《盧濟塔尼亞人之歌》中過出現的元素。
洛雷托聖母教堂 Igreja de Nossa Senhora do Loreto dos Italianos
廣場對面是一座有超過500年歷史的教堂,又稱為「意大利人的教堂」,由意大利人出資於1518年建造,在1755年大地震中受到嚴重破壞,並於1785年進行了重建,教堂是免費入場的。
安東尼奧·利庇盧·希亞多雕像(Estatua de Antonio Ribeiro Chiado)
教堂再往西走就是希亞多廣場(Largo do Chiado),廣場上有一座紀念葡萄牙詩人安東尼奧·利庇盧(António Ribeiro, 1520-1591)的雕像,他的暱稱是希亞多(Chiado),據說他曾經在這一區居住了很多年,他的才華使他在區內廣為人知。以創作詼諧和諷刺的詩而聞名,1591年於里斯本去世。
巴西人咖啡館(Café A Brasileira)
廣場附近有一間過百年歷史的咖啡館,由移居巴西段返回葡萄牙定居的 Adriano Telles 創立,於1905年開業,他將巴西咖啡帶到葡萄牙,起初因為其苦澀味道而不受歡迎,後來他開始贈送咖啡以推廣他的產品,在新生共和國時期,這裡成為知識分子,藝術界和文學界的聚會場所,至今仍然保留著古典優雅的裝潢。
店外有一位詩人坐著品嚐咖啡的雕像,他是葡萄牙的著名詩人和作家費爾南多·佩索阿(Fernando Pessoa,1888-1935),據說他是這間咖啡館的常客,經常與朋友來這裡聚會。
街道和建築物已經將里斯本的山丘完全覆蓋著了。
附近有一所於1867年開幕的劇院 Teatro da Trindade。
卡爾莫廣場和卡爾莫修道院(Largo do Carmo & Convento do Carmo)
廣場上有一座建於1771年的噴泉(Chafariz do Carmo),附近是因為大地震而變成廢墟的卡爾莫修道院(Convento do Carmo)遺跡,而聖胡斯塔升降機(Elevador de Santa Justa)則這個廣場和下城區連接在一起(詳情見觀景台篇)。
共和黨國民警衛隊博物館(Museu da Guarda Nacional Republicana / Museu da GNR)
廣場上還有一座於2015年開放的軍事博物館,大門前有士兵站崗。共和黨國民警衛隊(GNR)是一支由特種部隊組成的軍事人員組成的安全部隊,負責整個國家的公共安全,維護秩序和保護公共和私有財產。博物館的前身是里斯本的卡爾莫修道院的一部分,於1836年被改造成軍事用途的卡爾莫營房(Quartel do Carmo),在1974年4月25日康乃馨革命期間,一群左翼的MFA軍人包圍了軍營,迫使薩拉扎(Salazar)的獨裁統治者繼任人,當時的葡萄牙總理馬爾塞洛·達斯內維斯·阿爾維斯·卡丹奴(Marcello José das Neves Alves Caetano)投降及辭職,同時結束了長達48年的法西斯獨裁式統治和13年的非洲殖民地戰爭,總理流亡巴西。一年後,該國的新憲法生效,葡萄牙終於舉行了第一次自由選舉和建立起民主政權。
阿爾法瑪區 (Alfama)
該區是里斯本最古老的地區,位在聖若熱城堡 (Castle of São Jorge) 與太加斯河 (Tagus) 之間,曾在公元前一千年被腓尼基人佔領,羅馬人,西哥特人和摩爾人都曾駐足此地,在15世紀也是重要的猶太人居住區,聖喬治城堡(Castelo de Sáo Jorge)就曾經是摩爾人的城堡,這裡還有一座羅馬博物館(Museu do Teatro Romano),可以看到古羅馬劇院的遺跡。摩爾人為它起名為「阿爾法瑪」(Alfama),它是阿拉伯語,指的是此地的「溫泉」,由於該區屹立在山上,所以它是在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中少數倖存下來的地區之一,也沒有受到洪水和火災的影響,因此至今仍然保留著迷宮般錯綜複雜而又狹窄的街道,又以葡萄牙悲慟憂怨的音樂法朵(Fado)聞名,有一間法朵博物館(Museu do Fado),而在晚上,在一些傳統的餐廳裡可以聽到法朵的演唱。
這一區有幾個觀景台,包括太陽門景觀臺(Miradouro das Portas do Sol)和聖露西亞觀景台(Miradouro de Santa Luzia),還有這趟沒有去的聖若熱城堡(Castle of São Jorge)。(詳情見觀景台篇)
里斯本主教堂(Sé de Lisboa)
這座教堂是里斯本最古老的教堂,歷史十分久遠,1147年,當葡萄牙人從摩爾人手中奪回里斯本後,葡萄牙的第一位國王阿方索·亨里克斯(Alfonso Henriques)便在同年下令在一座古老的清真寺遺址上建造起這座教堂,一位英國十字軍被任命為這裡的第一任主教。教堂在許多地震中倖存下來,並經過多次修改,翻新和修復,至今已經有870多年的歷史,是里斯本重要的標誌性宗教建築,自1910年起被列為國家歷史古蹟。它像一座中世紀的堡壘,有著堅固的牆壁和兩個鐘樓,以及一個大型的羅馬式玫瑰玻璃窗。
大教堂建成後不久,國王就將里斯本的守護神烈士聖維森特(São Vicente)的遺體用船隻從葡萄牙南部運回里斯本,安置在這座大教堂裡,由於這過程一直有一群烏鴉保護著他的遺體,所以至今烏鴉仍然是里斯本的象徵,他的遺物現在存放在大教堂的聖墓中。
教堂內部十分陰暗,這已經是把照片調亮了。
主祭壇
未經調整前實際上是這樣的。
聖殤雕像。
附近一座房子上的瓷磚裝飾。
里斯本房屋上的瓷磚。
里斯本最多瓷磚的地方位於國立瓷磚博物館(Museu Nacional do Azulejo),由於距離其他景點有點遠沒有過去,只是在街上看到一些比較簡單的瓷磚,要欣賞免費的瓷磚還是波多比較好。
其他地區的街景:
這真是一個到處都是樓梯和斜坡的城市。
23/6 從 Óbidos 回來晚上已經10點經過一間還沒關門的餐廳便進去吃晚餐。
有葡萄牙的蔬菜湯。
也點了豬扒,這些食物都很正常。
一位姨姨說網上看到種叫"Bacalhau"的魚在葡萄牙很出名,於是終於那天問老闆有沒有,然後點了一碟大家試試看,結果大家吃了一口都覺得非常鹹,沒有人願意把它吃完。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它就是叫「馬介休」的鹹魚,是經過鹽醃製的鱈魚,只是這有名的食物好像都不是我們幾個人接受的食物......
最後一天在 B&B 準備離開時幾個剛住進來的男生就買了鹹魚回來自己煮,結果煮完他們也發現很鹹,同行的兩位姨姨看到了便告訴他們要怎樣煮和怎樣補救。事實證明這有名的魚真的不一定適合所有人。
(下一篇:里斯本的貝倫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