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 - 2/9/2018 @ Barcelona, Spain —(updated at 1/6/2022)
— 擴展區的誕生 —
1850 年代中期,巴塞隆拿處於崩潰的邊緣。作為當時全國第一大的工業化城市,擁有繁忙的港口,它的急速發展吸引了無數的外地勞工和移民擁入,其建築和人口在整個工業革命期間變得越來越密集。這座城市的生活節奏也比西班牙的其他地區快,然而,它的 187,000 人口仍然生活在一個被中世紀城牆限制的狹小區域內,當中有 40% 的空間被 7 個軍營、11 家醫院、40 所修道院和 27 座教堂佔據,還有一座可以以砲彈輕鬆襲擊城市的城堡。在當時,倫敦的人口密度是每公頃 90 人,巴黎的人口密度是每公頃 350 人,馬德里的人口密度是每公頃 380 人,而巴塞隆拿的人口密度卻是每公頃 856 人,是當時人口密度最大的歐洲城市。其死亡率亦遠高於歐洲其他大城市,富人的平均壽命已降至 36 歲,而窮人和工人階級的平均壽命更是僅得 23 歲。工業城市本身就會帶來嚴重的廢氣和污染,而城牆的局限又讓這座老城變得擁擠不堪,居民的生存條件已經岌岌可危。工人階級、資產階級社會和工廠都在同一個空間裏共存。有限的空間隨著城市的發展卻需要容納越來越多的建築物,導致建築與建築之間的距離幾乎是面貼面的,缺乏自然通風和採光。街道的平均寬度是 4 米,最寬的馬路也不到 8 米,而當時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馬車,狹窄的街道對於馬車的通行也構成了很大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城市的衛生狀況急速惡化,導致流行病例如霍亂和瘟疫每次出現都在社區急速傳播和爆發,對人民帶來毀滅性的傷害。城牆的存在便是對日益稠密的人口構成嚴重健康風險的主要威脅,而圍牆外面卻只有農場和兩個小村莊,於是,感覺窒息的巴塞隆拿人民紛紛迫切地要求拆牆。
▲ 舊城區內的建築密集,街道狹窄且錯綜複雜。
1844 年,拆除城牆的工作終於開始,城市的土地範圍得以擴張,該市和西班牙政府亦不得不作出新的城市規劃,設計擴張的城區,重新分配人口,解決老城內人口過剩的問題。市政府為此對外公開招標,邀請加泰隆尼亞的建築師和設計師提供方案。
伊迪芬斯·塞爾達(Ildefonso Cerdá)則受到了西班牙政府公共工程部的委託,於是他也為此提交了他的計劃,Cerdá 是一位加泰隆尼亞土木工程師、法學家、經濟學家和政治家,但卻不算得上是一名建築師,因為他沒有拿到建築師的學位,然而這位在當時並不知名的工程師的方案卻是革命性的。Cerdà 決定通過全面研究工人階級在老城的生活方式來避免重蹈覆轍。他詳細調查了人們可能從事的職業,並繪製了他們可能需要的服務,例如市場、學校和醫院,還計算了一個人正常呼吸所需的大氣量。他得出的其中一個結論是,城市的街道越窄,死亡人數就越多。「城市化」這個概念是 Cerdà 發明的,在這之前,這是一個在任何一種語言都不存在的詞語,直到 Cerdà 於 1867 年將其編入了他的《城市化通論》為止,將「鄉村城市化,城市鄉村化」便是裏面的其中一個概念。
▲ 圖片自 wikipedia
根據他的研究,他設計了一種新型的城市規劃。他的計劃名為「塞爾達規劃」(Plan Cerdà),包括一系列網格式的街道,將舊城與七個外圍村莊(後來成為巴塞隆拿的完整社區,如恩典區 "Gràcia"和薩里亞區 "Sarrià")連接起來。聯合區域的面積幾乎是舊城(約 2 平方公里)的四倍,後來被稱為「擴展區」"Eixample"。整個區域的佈局呈網格狀排列,長而筆直的街道寬敞且平等,旨在緩解城市的擁擠,每個街區的拐角處都帶有八角形交叉口,讓駕駛員更容易看到左右兩側發生的情況,還為馬車提供了一個可以輕鬆轉彎的區域,即使汽車在約 30 年後才在巴塞隆拿出現,但他在看到鐵路時便認為未來會有「某種蒸汽驅動的小型機器,每個司機都可以停在他們家門前」,從而預見八角形街區的設計可以使未來城市的交通暢通無阻。另外,他還設想每個街區都必須有一個內部庭院,作為城市綠地,加強區內居民的聯繫,且這些街區均是西北和東南朝向,以確保建築物獲得充足的陽光和良好的通風。社區之間沒有富人和窮人的區別,所有服務均等分配,每隔幾個街區都要建造市場、學校和醫院等。
這就像一個烏托邦式的想法,然而,這些想法在當時的巴塞隆拿並沒有受到歡迎或讚賞,對於資產階級來說,該計劃的反獨裁、反等級、主張平等和理性主義的特徵都是與他們的願景直接衝突的,他們更喜歡以巴黎或華盛頓作為新城市的參考,並採用更特殊的建築。而對於建築師來說,他們並不信任一個沒有建築師職稱的人,將城市規劃的責任分配給工程師是對建築師的侮辱和冒犯。西班牙政府採立了 Cerdá 提交的方案,但事實上,當巴塞隆拿市議會最初在 1859 年為擴建計劃發起公開競賽時,獲勝者是當時的首席建築師安東尼.羅維拉(Antoni Rovira i Trias),在西班牙政府出人意表的強行干預下, Cerdá 的方案中標了。儘管這在社會上引發了激烈的爭議,反對聲音不絕,但由於不可能推翻來自馬德里的裁決, Cerdá 的計劃於 1859 年 6 月獲得批准,並於一年後開始部署。反對者只能試圖在意識形態和智力上詆毀他,又由於他的項目從未得到地方當局的好評,原本比賽獲勝者的名字將用於其中一條主要街道的命名,但市議會卻拒絕了這點,即使有人為他設計了一座紀念碑,當時的市長也拒絕建造,Cerdá 的項目到最終甚至還被西班牙政府和巴塞隆拿市議會拖欠費用,許多的指導方針都沒有得到應用,一直到一個世紀後,他的規劃才開始得到認可。時至今日,這位在當初被蔑視的工程師卻反而被廣泛認為是巴塞隆拿最功不可沒的城市規劃師,很峰迴路轉啊!
▲ Cerdà 的規劃[圖片自 wikipedia]
— 不甘平凡的資產階級與標新立異的建築師們 VS 規規矩矩的城市規劃 —
一般舊城區都是很多歐洲城市的精華所在,但在巴塞隆拿,很多大師級的建築作品反而更集中在擴展區,例如高第的聖家堂、米拉之家、巴特略之家等等都是在擴展區的。因為在 19-20 世紀,新開拓的擴展區是資產階級的住宅中心,無論對擴展區的規劃滿意與否,因為工業蓬勃發展而崛起的新資產階級都想要在這城市中留下自己的印記,以此展示自己奢華的財富和高人一等地位,於是他們紛紛在擴展區買地,並委託出色的建築師來為他們建設家園。拒絕平凡的資產階級和新興起的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建築師簡直是不謀而合,資本家們想要建造最大、最高、最有吸引力的房子,而當時的建築師們就是有著尋求突破、不愛循規蹈矩的個性,於是,他們一方出錢,一方出力,以突破常規、豐富多樣、標奇立異的建築與刻板乏味、規則簡約、主張人人平等、不分貧富貴賤、不分職業階級的城區規劃抗衡。就這樣,一座座充滿個人風格的現代主義建築就在這個規規矩矩的新城區內矗立起來了,令擴展區成為一個閃耀的地方。
著名畫家薩爾瓦多·達利( Salvador Dalí )曾經告訴書籍出版商 Permanyer:「當一名資產階級成員在被問及想要怎樣的房子時,那個人說:「『我只要求一件事:讓它比我鄰居的高,這樣我就可以在上面撒尿!』」在介紹格拉西亞大道的不和諧街區時也曾經提到過富翁們以建築物比高、比獨特的故事,時至今日,當時的不少建築仍然屹立,透過欣賞這些建築,也許會看到當時的資本家和建築師的野心。
現在的擴展區是全市人口最多的地區,它又被細分為 6 個社區,包括 La Nova Esquerra de l'Eixample(新的左擴展區)、L'Antiga Esquerra de l'Eixample(舊的左擴展區)、La Dreta de l'Eixample(右擴展區)、Sant Antoni(聖安東尼區)、Sagrada Família(聖家堂區)和 Fort Pienc(皮恩克堡區)。
▲ Source
Cerdà 希望擴展區成為一個社會多元化的地方,但當初住在那裏的普遍卻是富裕階層。當然,擴展區內也有一些租金便宜的工匠住宅,但很多低下階層還是會選擇更遠租金更便宜的郊區。土地開發商和富戶始終著眼於投機和利益,所以 Cerdà 的理想規劃最終有不少也被扭曲又或沒有實現,例如到了今時今日幾乎所有街區都已經被封閉起來,大部分的內部庭院都被停車場、車間和購物中心佔據,很少內部花園得以倖存,建築密度也比原計畫多好幾倍。據說巴塞隆拿人對今日的擴展區的評價依然不太好,例如討厭它的單調、嚴格的平行街道、街區之間 20 米的不變寬度、看起來都一樣的垂直十字路口、完全沒有像樣的廣場和花園、街道的四個側面都是建築完全將人們從每個街區的中心拒之門外、承載著大量非常快速的交通導致過馬路的困難、從一個街區穿越到下一個街區所經過的馬路令人筋疲力盡等等。儘管如此,Cerdà 的城市規劃仍然作為理想城市規劃的第一個模型而聞名於世,被不少國家和城市拿來研究和參考。他為巴塞隆拿的規劃邁出了一大步,改善了衛生、健康、環境、建築的採光和通風、供應和配套、交通、天然氣和供水網絡等問題,使得人民的生活質量得以大幅提升。他的規劃在過了百多後在現在的巴塞隆拿還依然行之有效。
▲ 擴展區與舊城區有著非常明顯的分別。
來到巴塞隆拿真的很大部分時間都在看樓,這篇主要也是在看建築的,首先由一座位於擴展區邊緣的一個角落位置的大型建築群開始。看地圖它不在擴展區的框框內,但實際上它卻還是被包括在內。
Hospital de la Santa Creu i Sant Pau 聖十字聖保羅醫院
— by Lluis Domènech i Montaner & Pere Domènech i Roura
在高第大道的盡頭(Avinguda de Gaudí)會看到一座非常宏偉壯觀的紅磚建築,它就是由 Lluis Domènech i Montaner 設計的聖十字聖保羅醫院,於 1997 年與同樣由他設計的加泰隆尼亞音樂宮(Palau de la Música Catalana)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遺產,Domènech 是繼高第後城中第二多作品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的建築師。
醫院與位於高第大道起點的聖家堂互相輝映,兩座由兩位大師所設計的最嘆為觀止的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建築又在同一條大街上比併了!這醫院也是 Domènech 去世前仍在施工的項目,雖然它的施工期比聖家堂短很多,但同樣極具欣賞價值啊!高第前往聖家堂工作途中遇到車禍後被送到了舊的聖十字醫院,那時這間要將舊醫院取而取之的新醫院正在建造中,眾所周知高第將他畢生的積蓄都投放至聖家堂的建設中,送院時因衣衫襤褸被忽略而錯過了救治的時機,聖十字醫院就是一所旨在收納窮人的醫院。當看到眼前如此富麗堂皇、氣派非凡的醫院時,能夠相信這是一座致力為窮苦大眾服務的公營醫院嗎?
該醫院成立於 1401 年,由當時在巴塞隆拿的六家醫院合併而成,當時名為「聖十字醫院」(Hospital de la Santa Cruz),現在位於舊城區中的加泰隆尼亞圖書館(Biblioteca de Catalunya)原本便是該醫院的所在地。自 19 世紀初以來,隨著城市不斷擴充,城市人口和對醫療保健的需求亦不斷增長,那家醫院已經過時和過小了,它在當時不僅是治療疾病的醫院,還是收留弱智人士和孤兒的地方,但它的 2000 張床位、醫療器材和院舍設施等明顯不再足以應付現代醫學的需求,經常被人抱怨和批評,因此有必要募集資金建造新的醫院。
20 世紀初,當地的銀行家 Pau Gil 留下了一筆巨額的遺產(3,060,000 比塞塔),專門用於資助在巴塞隆拿建造一所獻給聖保羅的醫院,並交由巴塞隆拿市議會或其他類似機構管理。整家新醫院的施工管理工程委託給了建築師 Lluís Domènech i Montaner。新醫院選址在現在的擴展區,在當時醫院所在的這個地方仍然還沒發展,是巴塞隆拿的郊區,周圍都是田野和奶牛場,遠離繁囂的工業化城市,位於山腳下,坐享海景,有利通風,患者住在一個靜謐輕鬆的環境,呼吸到清新的空氣,自然更有利於使他們從疾病和痛苦中恢復過來,充分照顧到病人的身心健康。市政府提供了大約 13.5 公頃的土地用於建造醫院,工程於 1902 年至 1930 年間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由 Domènech 統籌,他設計的前 13 座現代主義於 1902 - 1913 年之間建成,經過約 10 年的建設,所有的資金都花光了,因資源匱乏及行政管理模式衝突不斷,工程一度陷入癱瘓。在融資成功後,第二階段的工程於 1920 年展開,身患胃癌的 Domènech 將整項工程交由他的兒子 Pere Domènech i Roura 接手,Domènech 於 1923 年的年尾去世,而新醫院最終於 1930 年落成,並由阿方索十三世國王為新醫院揭幕。按照主要贊助人 Pau Gil 的意願,聖保羅(Sant Pau)的名字被添加至新醫院中, 這同時亦是贊助人的名字,就這樣,醫院從此就被更名為「聖十字聖保羅醫院」(Hospital de la Santa Creu i Sant Pau)。舊的醫院亦於同年關閉,事實上,高第是舊醫院的最後一批患者,他是於 1926 年在舊醫院去世的。但這所極其華麗的新醫院的確是一家公營醫院,它的服務對象主要是窮人和低下階層,當時它是不向病人收費的,由駐醫院的修女和上流社會的醫生無私和自發性地向醫院提供服務,而有錢人還是會去私立醫院又或請醫生親自上門為他們提供服務。所以當年亦有人批評斥資巨額興建這家花巧的新醫院是「多餘的藝術繁榮」。阿方索十三世在就職典禮上也評論道:「巴塞隆拿人,你們很反常,給你們的病人建了一座宮殿,給你們的國王建了一座大樓。」就連國王也認為這醫院比王宮更像王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