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 - 2/9/2018 @ Barcelona, Spain —(updated at 1/6/2022)

 

— 擴展區的誕生 —

 

1850 年代中期,巴塞隆拿處於崩潰的邊緣。作為當時全國第一大的工業化城市,擁有繁忙的港口,它的急速發展吸引了無數的外地勞工和移民擁入,其建築和人口在整個工業革命期間變得越來越密集。這座城市的生活節奏也比西班牙的其他地區快,然而,它的 187,000 人口仍然生活在一個被中世紀城牆限制的狹小區域內,當中有 40% 的空間被 7 個軍營、11 家醫院、40 所修道院和 27 座教堂佔據,還有一座可以以砲彈輕鬆襲擊城市的城堡。在當時,倫敦的人口密度是每公頃 90 人,巴黎的人口密度是每公頃 350 人,馬德里的人口密度是每公頃 380 人,而巴塞隆拿的人口密度卻是每公頃 856 人,是當時人口密度最大的歐洲城市。其死亡率亦遠高於歐洲其他大城市,富人的平均壽命已降至 36 歲,而窮人和工人階級的平均壽命更是僅得 23 歲。工業城市本身就會帶來嚴重的廢氣和污染,而城牆的局限又讓這座老城變得擁擠不堪,居民的生存條件已經岌岌可危。工人階級、資產階級社會和工廠都在同一個空間共存。有限的空間隨著城市的發展卻需要容納越來越多的建築物,導致建築與建築之間的距離幾乎是面貼面的,缺乏自然通風和採光。街道的平均寬度是 4 米,最寬的馬路也不到 8 米,而當時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馬車,狹窄的街道對於馬車的通行也構成了很大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城市的衛生狀況急速惡化,導致流行病例如霍亂和瘟疫每次出現都在社區急速傳播和爆發,對人民帶來毀滅性的傷害。城牆的存在便是對日益稠密的人口構成嚴重健康風險的主要威脅,而圍牆外面卻只有農場和兩個小村莊,於是,感覺窒息的巴塞隆拿人民紛紛迫切地要求拆牆。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擴展區 L'Eix

▲ 舊城區內的建築密集,街道狹窄且錯綜複雜。

 

 

1844 年,拆除城牆的工作終於開始,城市的土地範圍得以擴張,該市和西班牙政府亦不得不作出新的城市規劃,設計擴張的城區,重新分配人口,解決老城內人口過剩的問題。市政府為此對外公開招標,邀請加泰隆尼亞的建築師和設計師提供方案。

伊迪芬斯·塞爾達(Ildefonso Cerdá)則受到了西班牙政府公共工程部的委託,於是他也為此提交了他的計劃,Cerdá 是一位加泰隆尼亞土木工程師、法學家、經濟學家和政治家,但卻不算得上是一名建築師,因為他沒有拿到建築師的學位,然而這位在當時並不知名的工程師的方案卻是革命性的。Cerdà 決定通過全面研究工人階級在老城的生活方式來避免重蹈覆轍。他詳細調查了人們可能從事的職業,並繪製了他們可能需要的服務,例如市場、學校和醫院,還計算了一個人正常呼吸所需的大氣量。他得出的其中一個結論是,城市的街道越窄,死亡人數就越多。「城市化」這個概念是 Cerdà 發明的,在這之前,這是一個在任何一種語言都不存在的詞語,直到 Cerdà 於 1867 年將其編入了他的《城市化通論》為止,將「鄉村城市化,城市鄉村化」便是面的其中一個概念。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擴展區 L'Eix

▲ 圖片自 wikipedia

 

 

根據他的研究,他設計了一種新型的城市規劃。他的計劃名為「塞爾達規劃」(Plan Cerdà),包括一系列網格式的街道,將舊城與七個外圍村莊(後來成為巴塞隆拿的完整社區,如恩典區 "Gràcia"和薩里亞區 "Sarrià")連接起來。聯合區域的面積幾乎是舊城(約 2 平方公里)的四倍,後來被稱為「擴展區」"Eixample"。整個區域的佈局呈網格狀排列,長而筆直的街道寬敞且平等,旨在緩解城市的擁擠,每個街區的拐角處都帶有八角形交叉口,讓駕駛員更容易看到左右兩側發生的情況,還為馬車提供了一個可以輕鬆轉彎的區域,即使汽車在約 30 年後才在巴塞隆拿出現,但他在看到鐵路時便認為未來會有「某種蒸汽驅動的小型機器,每個司機都可以停在他們家門前」,從而預見八角形街區的設計可以使未來城市的交通暢通無阻。另外,他還設想每個街區都必須有一個內部庭院,作為城市綠地,加強區內居民的聯繫,且這些街區均是西北和東南朝向,以確保建築物獲得充足的陽光和良好的通風。社區之間沒有富人和窮人的區別,所有服務均等分配,每隔幾個街區都要建造市場、學校和醫院等。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擴展區 L'Eix

 

 

這就像一個烏托邦式的想法,然而,這些想法在當時的巴塞隆拿並沒有受到歡迎或讚賞,對於資產階級來說,該計劃的反獨裁、反等級、主張平等和理性主義的特徵都是與他們的願景直接衝突的,他們更喜歡以巴黎或華盛頓作為新城市的參考,並採用更特殊的建築。而對於建築師來說,他們並不信任一個沒有建築師職稱的人,將城市規劃的責任分配給工程師是對建築師的侮辱和冒犯。西班牙政府採立了 Cerdá 提交的方案,但事實上,當巴塞隆拿市議會最初在 1859 年為擴建計劃發起公開競賽時,獲勝者是當時的首席建築師安東尼.羅維拉(Antoni Rovira i Trias),在西班牙政府出人意表的強行干預下, Cerdá 的方案中標了。儘管這在社會上引發了激烈的爭議,反對聲音不絕,但由於不可能推翻來自馬德里的裁決, Cerdá 的計劃於 1859 年 6 月獲得批准,並於一年後開始部署。反對者只能試圖在意識形態和智力上詆毀他,又由於他的項目從未得到地方當局的好評,原本比賽獲勝者的名字將用於其中一條主要街道的命名,但市議會卻拒絕了這點,即使有人為他設計了一座紀念碑,當時的市長也拒絕建造,Cerdá 的項目到最終甚至還被西班牙政府和巴塞隆拿市議會拖欠費用,許多的指導方針都沒有得到應用,一直到一個世紀後,他的規劃才開始得到認可。時至今日,這位在當初被蔑視的工程師卻反而被廣泛認為是巴塞隆拿最功不可沒的城市規劃師,很峰迴路轉啊!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擴展區 L'Eix

▲ Cerdà 的規劃[圖片自 wikipedia]

 

 

— 不甘平凡的資產階級與標新立異的建築師們 VS 規規矩矩的城市規劃 —

 

一般舊城區都是很多歐洲城市的精華所在,但在巴塞隆拿,很多大師級的建築作品反而更集中在擴展區,例如高第的聖家堂、米拉之家、巴特略之家等等都是在擴展區的。因為在 19-20 世紀,新開拓的擴展區是資產階級的住宅中心,無論對擴展區的規劃滿意與否,因為工業蓬勃發展而崛起的新資產階級都想要在這城市中留下自己的印記,以此展示自己奢華的財富和高人一等地位,於是他們紛紛在擴展區買地,並委託出色的建築師來為他們建設家園。拒絕平凡的資產階級和新興起的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建築師簡直是不謀而合,資本家們想要建造最大、最高、最有吸引力的房子,而當時的建築師們就是有著尋求突破、不愛循規蹈矩的個性,於是,他們一方出錢,一方出力,以突破常規、豐富多樣、標奇立異的建築與刻板乏味、規則簡約、主張人人平等、不分貧富貴賤、不分職業階級的城區規劃抗衡。就這樣,一座座充滿個人風格的現代主義建築就在這個規規矩矩的新城區內矗立起來了,令擴展區成為一個閃耀的地方。

著名畫家薩爾瓦多·達利( Salvador Dalí )曾經告訴書籍出版商 Permanyer:「當一名資產階級成員在被問及想要怎樣的房子時,那個人說:「『我只要求一件事:讓它比我鄰居的高,這樣我就可以在上面撒尿!』」在介紹格拉西亞大道的不和諧街區時也曾經提到過富翁們以建築物比高、比獨特的故事,時至今日,當時的不少建築仍然屹立,透過欣賞這些建築,也許會看到當時的資本家和建築師的野心。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擴展區 L'Eix

 

 

現在的擴展區是全市人口最多的地區,它又被細分為 6 個社區,包括 La Nova Esquerra de l'Eixample(新的左擴展區)、L'Antiga Esquerra de l'Eixample(舊的左擴展區)、La Dreta de l'Eixample(右擴展區)、Sant Antoni(聖安東尼區)、Sagrada Família(聖家堂區)和 Fort Pienc(皮恩克堡區)。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擴展區 L'Eix

Source

 

 

Cerdà 希望擴展區成為一個社會多元化的地方,但當初住在那的普遍卻是富裕階層。當然,擴展區內也有一些租金便宜的工匠住宅,但很多低下階層還是會選擇更遠租金更便宜的郊區。土地開發商和富戶始終著眼於投機和利益,所以 Cerdà 的理想規劃最終有不少也被扭曲又或沒有實現,例如到了今時今日幾乎所有街區都已經被封閉起來,大部分的內部庭院都被停車場、車間和購物中心佔據,很少內部花園得以倖存,建築密度也比原計畫多好幾倍。據說巴塞隆拿人對今日的擴展區的評價依然不太好,例如討厭它的單調、嚴格的平行街道、街區之間 20 米的不變寬度、看起來都一樣的垂直十字路口、完全沒有像樣的廣場和花園、街道的四個側面都是建築完全將人們從每個街區的中心拒之門外、承載著大量非常快速的交通導致過馬路的困難、從一個街區穿越到下一個街區所經過的馬路令人筋疲力盡等等。儘管如此,Cerdà 的城市規劃仍然作為理想城市規劃的第一個模型而聞名於世,被不少國家和城市拿來研究和參考。他為巴塞隆拿的規劃邁出了一大步,改善了衛生、健康、環境、建築的採光和通風、供應和配套、交通、天然氣和供水網絡等問題,使得人民的生活質量得以大幅提升。他的規劃在過了百多後在現在的巴塞隆拿還依然行之有效。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擴展區 L'Eix

▲ 擴展區與舊城區有著非常明顯的分別。

 

 


 

 

來到巴塞隆拿真的很大部分時間都在看樓,這篇主要也是在看建築的,首先由一座位於擴展區邊緣的一個角落位置的大型建築群開始。看地圖它不在擴展區的框框內,但實際上它卻還是被包括在內。

 

Hospital de la Santa Creu i Sant Pau 聖十字聖保羅醫院

— by Lluis Domènech i Montaner & Pere Domènech i Roura

 

在高第大道的盡頭(Avinguda de Gaudí)會看到一座非常宏偉壯觀的紅磚建築,它就是由 Lluis Domènech i Montaner 設計的聖十字聖保羅醫院,於 1997 年與同樣由他設計的加泰隆尼亞音樂宮(Palau de la Música Catalana)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遺產,Domènech 是繼高第後城中第二多作品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的建築師。

醫院與位於高第大道起點的聖家堂互相輝映,兩座由兩位大師所設計的最嘆為觀止的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建築又在同一條大街上比併了!這醫院也是 Domènech 去世前仍在施工的項目,雖然它的施工期比聖家堂短很多,但同樣極具欣賞價值啊!高第前往聖家堂工作途中遇到車禍後被送到了舊的聖十字醫院,那時這間要將舊醫院取而取之的新醫院正在建造中,眾所周知高第將他畢生的積蓄都投放至聖家堂的建設中,送院時因衣衫襤褸被忽略而錯過了救治的時機,聖十字醫院就是一所旨在收納窮人的醫院。當看到眼前如此富麗堂皇、氣派非凡的醫院時,能夠相信這是一座致力為窮苦大眾服務的公營醫院嗎?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擴展區 L'Eix

 

 

該醫院成立於 1401 年,由當時在巴塞隆拿的六家醫院合併而成,當時名為「聖十字醫院」(Hospital de la Santa Cruz),現在位於舊城區中的加泰隆尼亞圖書館(Biblioteca de Catalunya)原本便是該醫院的所在地。自 19 世紀初以來,隨著城市不斷擴充,城市人口和對醫療保健的需求亦不斷增長,那家醫院已經過時和過小了,它在當時不僅是治療疾病的醫院,還是收留弱智人士和孤兒的地方,但它的 2000 張床位、醫療器材和院舍設施等明顯不再足以應付現代醫學的需求,經常被人抱怨和批評,因此有必要募集資金建造新的醫院。

20 世紀初,當地的銀行家 Pau Gil 留下了一筆巨額的遺產(3,060,000 比塞塔),專門用於資助在巴塞隆拿建造一所獻給聖保羅的醫院,並交由巴塞隆拿市議會或其他類似機構管理。整家新醫院的施工管理工程委託給了建築師 Lluís Domènech i Montaner。新醫院選址在現在的擴展區,在當時醫院所在的這個地方仍然還沒發展,是巴塞隆拿的郊區,周圍都是田野和奶牛場,遠離繁囂的工業化城市,位於山腳下,坐享海景,有利通風,患者住在一個靜謐輕鬆的環境,呼吸到清新的空氣,自然更有利於使他們從疾病和痛苦中恢復過來,充分照顧到病人的身心健康。市政府提供了大約 13.5 公頃的土地用於建造醫院,工程於 1902 年至 1930 年間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由 Domènech 統籌,他設計的前 13 座現代主義於 1902 - 1913 年之間建成,經過約 10 年的建設,所有的資金都花光了,因資源匱乏及行政管理模式衝突不斷,工程一度陷入癱瘓。在融資成功後,第二階段的工程於 1920 年展開,身患胃癌的 Domènech 將整項工程交由他的兒子 Pere Domènech i Roura 接手,Domènech 於 1923 年的年尾去世,而新醫院最終於 1930 年落成,並由阿方索十三世國王為新醫院揭幕。按照主要贊助人 Pau Gil 的意願,聖保羅(Sant Pau)的名字被添加至新醫院中, 這同時亦是贊助人的名字,就這樣,醫院從此就被更名為「聖十字聖保羅醫院」(Hospital de la Santa Creu i Sant Pau)。舊的醫院亦於同年關閉,事實上,高第是舊醫院的最後一批患者,他是於 1926 年在舊醫院去世的。但這所極其華麗的新醫院的確是一家公營醫院,它的服務對象主要是窮人和低下階層,當時它是不向病人收費的,由駐醫院的修女和上流社會的醫生無私和自發性地向醫院提供服務,而有錢人還是會去私立醫院又或請醫生親自上門為他們提供服務。所以當年亦有人批評斥資巨額興建這家花巧的新醫院是「多餘的藝術繁榮」。阿方索十三世在就職典禮上也評論道:「巴塞隆拿人,你們很反常,給你們的病人建了一座宮殿,給你們的國王建了一座大樓。」就連國王也認為這醫院比王宮更像王宮呢!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擴展區 L'Eix

文章標籤

J.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31/8 - 2/9/2018 @ Barcelona, Spain —(updated at 24/5/2022)

 

 

— 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的崛起 —

 

之前說過在西班牙王位爭奪戰中加泰隆尼亞支持菲利普五世的對手,結果在 1714 年的巴塞隆拿圍城戰中戰敗,菲利普五世成功即位後,報復性地將加泰隆尼亞併入卡斯蒂利亞,廢除了加泰隆尼亞自十五世紀以來享有的自治權,禁止了當地加泰隆尼亞語的使用,亦禁止了當地傳統藝術文化的發展,這使得加泰隆尼亞地區只能向工業發展,並因而成為了西班牙第一個工業化的地區。自 19 世紀中後期到 20 初期,巴塞隆拿見證了圍繞城市的城牆被拆除,城牆外的土地被城市化,擴展區(L'Eixample)誕生,並取得了 1888 年和 1929 年的世界博覽會的主辦權。出版商、印刷商、報紙、實體和協會激增。隨著經濟和城市的發展,一個新的工業資產階級成長起來,他們越發富裕、開明並具有現代氣息,因致富而資助加泰隆尼亞的藝術文化發展,因此引發了加泰隆尼亞的「文藝復興時期 」(Renaixença)。與此同時,社會經濟的發展亦使得本土的民族主義意識開始復興,公民對其加泰隆尼亞的身分認同和自豪感大幅提升,為了強調加泰隆尼亞地區與西班牙的差別,獨具風格、民族色彩濃厚的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風格逐漸應運而生。

現代主義代表『新形式的創作自由,創作出以前不為接受的樣式形式,把藝術從它的學術局限拉出來』。意思是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的個人風格,但都同意打破傳統審美標準的願望,創造新的形式遠離學院派。在建築方面,建築師們摒棄了 19 世紀初乏味的工業建築風格,著力發展以自然為本的新建築概念,這類似於新藝術風格,另外,因為該地區的歷史背景,本土建築師們想要強調加泰隆尼亞民族主義,便以加泰隆尼亞中世紀輝煌時期的建築風格如哥德式和新哥德式建築為靈感,使用傳統的紅磚、馬賽克和彩色玻璃為建材,將加泰隆尼亞語符號等融入到作品之中。形成別樹一幟的地區風格,也就是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

正在崛起的中產階級渴望在這座快速發展的城市中留下自己的印記,整個城市亦需要更多標誌性的大型基建為巴塞隆拿面向世界作好準備,於是,整座城市到處都開始大興土木,為了突顯自己的社會地位、為了從眾多建築中脫穎而出、為了美化城市和創建一個更好的國際都市,富商和市政府都願意投放巨額的資金委託建築師創建出最好的作品,一眾有復興民族主義理想和藝術抱負的建築師自然有大量的機會大展拳腳,發展所長,不受拘束地創作出一系列別具一格、大膽創新、前衛、甚至天馬行空的作品,一次又一次的創作亦使他們工多藝熟,摸索出最適合自己的風格,創造出越來越爐火純青的佳作,還將巴塞隆拿置於新歐洲潮流的高峰,使得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風格成為該地區在 19-20 世紀一個至關重要、引以為傲的時代標記。

 

 

— 三大齊名的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建築師 —

 

所以回看 19-20 世紀的巴塞隆拿真是一個人才輩出、百花齊放的城市,有世界知名的超現實主義畫家,亦有一眾出色的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建築師,而當中最出類拔萃的有三位,除了最為人所熟知的安東尼·高第(Antoni Gaudí i Cornet, 1852-1926)外,另外的兩位建築師 —— 路易斯·多明尼克·蒙塔內爾(Lluis Domènech i Montaner, 1849-1923)和何塞·普意居·卡達法爾克(Josep Puig i Cadafalch, 1867-1956)其實也是同期的大師級建築奇才,他們也就是在不和諧街區上透過建築一較高下的三位建築師,他們的某些建築在前幾篇都有提及過。接下來這兩、三篇將會看到更多另外兩位建築師的作品。

在某程度上其實也是時勢造英雄,他們生對了時間,生於一個正在崛起的社會,天時地利人和俱備,讓他們的才華可以盡情發揮。

 

[最近整理資料時才發現他們的姓名是這樣組成的(名字)i (父姓) i(母姓),而原來一直簡化稱呼時都是會取父姓?]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

▲ 多明尼克設計了 Casa Lleó Morera;普意居設計了 Casa Amatller;高第設計了 Casa Batlló。設計 Casa Mulleras 的 Enric Sagnier i Villavecchia 也是一位重要的建築師,城市中由他負責設計的建築物總共有 500 多座,例如蒂比達博山上的聖心聖殿(Temple Expiatori del Sagrat Cor),舊港附近的舊海關大樓(Aduana del Puerto de Barcelona)都是他的作品。

 

 

— 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的典型元素 —


✧ 主要使用曲線,遠多於直線;
✧ 動態形狀優於靜態形式;
✧ 帶有花卉和其他自然圖案的豐富裝飾;
✧ 陶瓷、馬賽克瓷磚和玻璃等材料;
✧ 與重要的加泰羅尼亞傳說和歷史相關的雕塑和圖案隨處可見;
✧ 以裸露的紅磚、瓦和鍛鐵等材料為建築注入了中世紀的感覺。

 

 

— 整座城市獲得建築皇家金獎 —

 

原來巴塞隆拿更是世界上唯一一座獲得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頒發皇家金獎(Royal Gold Medal)的城市,一直以來獲得該獎項的都是個人或者團體,唯獨在 1999 年,這個獎項卻頒給了這一整座城市,所以來到巴塞隆拿,欣賞城市的建築物肯定是重點,雖然高第的光環很耀眼,但城市的建設也不完全歸功於一位建築師,這光是一個時代的作品都足以讓人目不睱給,只能走馬看花了。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

 

 


 

 

路易斯·多明尼克·蒙塔內爾(Lluis Domènech i Montaner, 1850-1923)


多明尼克一個多才多藝的建築巨匠,他除了是著名的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建築師外,還是歷史學家、人文主義者和政治家、排版和裝訂設計師以及插畫家。多明尼克原本修讀物理和數理科學,後來因為興趣轉修建築,畢業後於巴塞隆拿建築學院擔任教授,高第和普意居都曾經是他的學生,雖然不知道他對他們的影響有多大。後來,他擔任過建築學院院長,又出版過許多與建築相關的書籍,還滿懷熱血從政擔任國會議員,努力捍衛加泰隆尼亞地區的權益,無奈由於政治分岐,他在後來對政治不再抱有幻想,逐漸淡出,專注於他的職業和研究,晚年又熱衷於紋章學的研究。而在做這些事情的同時他還不忘本業,是一位出色建築師,工作效率驚人,設計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對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的推廣和傳播有著莫很大的貢獻,絕非泛泛之輩。他設計的加泰隆尼亞音樂宮(Palau de la Música Catalana)和聖十字聖保羅醫院(Hospital de la Santa Creu i Sant Pau)於 1997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併指定為世界遺產,是繼高第後城中第二多作品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的建築師,兩人合起來就為巴塞隆拿設計出 9 座成為世界遺產的傳世佳作了。

 

 

Casa Lleó Morera 傑歐·莫雷拉之家(1902 - 1905)


位於格拉西亞大道上,有由多明尼克改造的 Casa Lleó Morera,它與普意居改造的 Casa Amatller 和高第改造的 Casa Batlló 在同一條街區上爭妍鬥麗,使那個街區有「不和諧街區」之稱。而三座建築中,當年唯一獲得巴塞隆拿市議會頒發年度藝術建築競賽獎就是 Casa Lleó Morera 。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

 

 

不得不說,多明尼克真的很喜歡用具有傳統特色的紅磚或棕色的磚石建造外牆,看看接下來的建築就能看到這點。另外,紋章、陶瓷、馬賽克、顏色、自然都是他用來裝飾作品的主要元素。

 

 Hospital de la Santa Creu i Sant Pau 聖十字聖保羅醫院(1902 - 1930)


在高第大道的起點會找到高第設計的聖家堂,而在盡頭就會找到多明尼克設計的聖十字聖保羅醫院,他們的作品又再出現在同一條大道上了!這兩座作品都更加著名,更加氣勢恢宏,更加令為嘆為觀止,而兩人在去世時都同樣無緣目睹這兩座作品的完成,所以在多明尼克去世後,整個項目由他的兒子接手,工程歷時共 18 年。醫院的佔地面積比聖家堂大很多,就像一個城中城一樣,面包括了 27 座展館,分門別類提供多項服務。多明尼克根據他那個時代最具創新性的身心健康理論設計了這家醫院,讓患者能夠享受到陽光充足的環境、新鮮的空氣和舒適寬敞的康復空間,醫療保健與美麗的藝術建築和清幽的花園雙管齊下,令病人身心都得到慰籍,自然有助他們加速康復,鮮艷的色彩和大自然都是絕佳的良藥。它是當時歐洲環境最好醫院之一,而這家華麗的醫院竟然是致力為窮人服務的。詳情下篇待續。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

文章標籤

J.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9/2018 @ Ciutat Vella(Port Vell), Barcelona, Spain —(updated at 12/5/2022)

 

舊城區終於寫到最後一篇了,感覺巴塞隆拿好像怎樣也整理不完......

這篇主要逛舊港(Port Vell),來到巴塞隆拿有兩天都經過這個港口,每次來到都超級熱鬧的,這附近可以曬太陽、吹海風、逛沙灘、游泳、逛博物館或水族館、購物、看電影、享用美食、吃喝玩樂、散步、看風景、坐纜車、坐遊輪...... 從購物和餐飲到歷史地標、風景名勝、娛樂和運動等等的活動都一應俱全,真的很多樣化,所以本地人和遊客都非常多。

舊港就是巴塞隆拿海港最古老的那部分,早在公元 1 世紀左右,羅馬帝國已經在此地建立了殖民地並將港口開放作商業貿易,而碼頭的建設則始於 1477 年,多年來一直在擴建、翻新和改進,自巴塞隆拿在 1986 年贏得了西班牙歷史上第一屆奧運會的主辦權後,在 1992 年奧運會開始以前,這座城市就在「巴塞隆拿,讓自己變得漂亮」的口號下發起了一場大規模的翻新運動,這港口一帶的翻新和建設就是當時城市更新計劃的一部分,在此之前,這一帶曾經是空蕩蕩的倉庫、鐵路站和工廠,如今這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旅遊景點了,有超級遊艇碼頭、時尚的行人天橋、大型的購物中心和歐洲第五大的水族館等等,雖然叫舊港,但這的建設卻很摩登啊!

沿著海岸線過去的沙灘(例如 Barceloneta, Mar Bella, Nova Icaria 和 Bogatell)和奧林匹克港(Port Olímpic de Barcelona)都是為 1992 年的奧運會而建造的,所以巴塞隆拿的沙灘都是人工沙灘,沙子都是從一些阿拉伯國家引入的,在這之前,巴塞隆拿並沒有真正的沙灘,海岸線一帶都是充滿工業氣息的。而奧林匹克港就是當年奧運舉辦帆船比賽的場地。不過兩天都是到將近傍晚時份才走到海邊,天氣又沒有很好,看不到夕陽也沒有動力走去逛沙灘跟另外那個港口嚕......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Port Vell

文章標籤

J.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2018 @ Ciutat Vella(Barri Gotic), Barcelona, Spain —(updated at 26/4/2022)

 

續上篇,繼續逛舊城區,這篇來到最古老的哥特區逛逛巴塞隆拿主教座堂以及附近的地方。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Plaça de Sant Jaume 聖若梅廣場

 

聖若梅廣場是位於老城哥特區中心的一個公共廣場。早在羅馬時期,當時的巴塞隆拿名為"Barcino",這就是當時的心臟地帶,商業和政治活動的中心,有一個論壇和一座奧古斯都神廟。現在的廣場可追溯至 19 世紀初,時至今日,它仍然發揮著與 2000 年前相同的政治功能,廣場兩側有兩座主要的建築,一側是加泰隆尼亞政府宮,另一側是巴塞隆拿市政廳。

 

▶ Palau de la Generalitat 加泰隆尼亞政府宮

 

這座建築是加泰隆尼亞政府的所在地,建於 13 世紀,最初是加泰隆尼亞猶太金融家和詩人 Moixé Natan 的家,直到 1391 年猶太人被洗劫一空,建築幾經轉手後於 1400 年 12 月被加泰隆尼亞公國省議會收購,成為一個政治機構,從 15 世紀初到 17 世紀中葉進行了建設和改造,文藝復興風格的主立面背後有著哥特式、新古典主義和巴洛克式的元素,入口上方的壁龕內有加泰隆尼亞的守護神聖喬治屠龍的雕塑。

面設有幾個大廳和房間,以及教堂、庭院和哥特式畫廊。宮殿於每年的聖喬治日(4 月 23 日)、恩典聖母節(9 月 24 日)和加泰隆尼亞國慶日(9 月 11 日)都會向公眾開放,另外在有預約的情況下,每個月的第二和第四個週末(8 月除外)均可在導遊帶領下免費參觀。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 近年來有不少關於加泰隆尼亞為獨立和自由而抗爭的新聞,沒想到政府宮前竟然也有黃色絲帶的橫額,寫著「釋放政治犯和流放者」,不知道那是不是官方認可的呢?

 

 

▶ Ajuntament de Barcelona / Casa de la Ciudad 巴塞隆拿市政廳

 

對面是巴塞隆拿市政廳,其結構可以追溯到 1369 年,最初的外觀是哥特式的,幾個世紀以來它經歷了許多後續的翻修,當前新古典主義風格的主立面建於 1831 - 1847 年。面設有內部庭院、榮譽樓梯、黑色樓梯,以及多個大廳和房間,例如四季大廳、編年史大廳、百人堂、攝政女王大廳、善政廳、善議會禮拜堂、哥特式畫廊、市長榮譽辦公室、卡洛斯三世房間、堂吉訶德室等。市政廳僅在週日(上午 10:00 至下午 1:30)和一些特定假期向公眾開放。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入口兩側有兩尊雕像,一座代表海梅一世(James I, 1208 - 1276),他是亞拉岡,馬約卡和瓦倫西亞國王,也是蒙彼利埃領主和巴塞隆拿伯爵,以及巴塞隆拿一百人委員會(Consell de Cent)的創辦人;另一座代表 Joan Fiveller,他是一百人委員會的成員之一(一百人委員會是這座城市的第一種政府形式,市政當局由 100 人的委員會選出的 3 名顧問組成,始創於 13 世紀,一直持續到 18 世紀解散)。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Carrer del Bisbe i El Pont del Bisbe 主教街與嘆息橋

 

接著由政府宮轉入主教街(Carrer del Bisbe),中世紀時,它是巴塞隆拿的主要動脈之一,街道得名於 1930 年的巴塞隆拿主教 Manuel Irurita Almandoz,自 1982 年起這條街便被簡稱為主教街。這是一條狹窄但頗有特色的小巷,如果慢慢走注意街道上的細節,就會發現它的過人之處。這條行人路的兩旁矗立著帶有厚重石牆的巨型建築,十分古色古香,不過它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街上的一座行人天橋,橋樑雖短,但細節精緻。進入這條街道後,才確確實實有走進中世紀老城的感覺,一步一步通往歷史悠久的羅馬城牆和巴塞隆拿主教座堂。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在街上看到一間店舖,店門前的渠蓋也印著這家店的名稱喔!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抬頭望向對面,這是政府宮的另一個立面,牆上有一系列用來疏導雨水的石像鬼,它們的形象各異,真的有點像飄浮在空中的鬼怪般,非常有趣。

在聖家堂後殿那篇提到過通常石像鬼都是象徵著邪惡的惡魔,這的石像鬼可不只有動物和怪物,例如被蛇攻擊的半人馬、半獅半爬行類的生物、還能看到有一些人物,據說其中有一個頭戴頭巾、留著鬍鬚、帶著彎刀和盾牌的摩爾人戰士,因為摩爾人曾經是入侵西班牙很多基督教王國的大敵嘛!不過亦有一些人相信其中一些石像鬼的眼睛是有靈魂的,它們有助於驅除魔鬼和其他邪惡的生物。尤其是在 15 世紀後,石像鬼也不一定要是惡魔了,失去了原來的宗教意義,雕塑家們更加天馬行空,由原來應該是可怕和邪惡的漸漸變得越來越精緻和趣怪,變成了真正的藝術品,在接下來的整座主教堂外會看到更加包羅萬有的石像鬼!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石像鬼下方的牆壁上還雕了一個個獨一無二的小頭像。最上方的中心位置有聖喬治屠龍的獎章。聖喬治是一位受宗教迫害下殉道的聖徒,在四世紀初,羅馬皇帝戴克里先掀起迫害基督徒的運動,作為軍官的聖喬治因為拒絕放棄基督教而被捕,他在受盡折磨與酷刑後仍堅守信仰,見他毫髮無損,總督最終便下令將其斬首。他最著名的傳說是關於他從一條嚇壞了民眾的兇猛巨龍手中拯救了公主,結束了這條惡龍的生命。從龍的血中長出了一朵美麗的紅玫瑰。加泰隆尼亞於 1456 年將聖喬治宣佈為守護神,每年的 4 月 23 日就是當地的聖喬治日,聖喬治其實還是阿拉貢、英格蘭、葡萄牙、希臘、波蘭、立陶宛、保加利亞、塞爾維亞、俄羅斯和喬治亞等地的守護神。所以這位聖人及其屠龍的英勇事蹟都不時能在巴塞隆拿的雕塑和建築上看得到。

獎章的左下方據說就是當天不幸被選中獻給了惡龍,後來被聖喬治營救的公主。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 這個聖喬治所戴的頭盔使他看起來有點像個太空人。

 

 

▶ Casa dels Canonges

 

在政府宮對面和剛剛那家商店旁邊的建築是 Casa dels Canonges,這座建於 14 世紀的住宅多年來改變了不少,目前的外觀是在 1920 年代進行修復的,它在 1927 年交到省議會手中後,第一任加泰隆尼亞政府主席 Francesc Macià 便決定將它作為自己的官邸,於是自此之後,它便成為了歷任加泰隆尼亞政府主席的官邸,不過自新民主時期開始,接任的政府主席都不再住在這了。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除了純粹的石頭外觀外,房子位於主教街和慈悲之街(Carrer de la Pietat) 拐角處的那部分,外牆上飾有以農女為主題的壁畫,那是在 1927 - 1929 年進行的翻修。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 El Pont del Bisbe 嘆息橋

 

這座橋直譯是「主教橋」,但 Google Map 卻將它翻譯為「嘆息橋」,不知道為什麼,可能它跟威尼斯的嘆息橋有點像吧?據說這座新哥特式的橋樑是哥特區內最受歡迎的拍照地點,事實上這座橋並沒有很古老,它是於 1928 年在巴塞隆拿市歷史中心修復期間建造的,旨在將兩座官方建築連接起來,即加泰隆尼亞政府宮與 Casa dels Canonges。這條有蓋的橋樑上帶有不少小巧而精美的雕刻、雕塑和石像鬼,與充滿中世紀氛圍的街道無縫融合,顯得格外典雅。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人們需要抬頭仰望方能清楚地欣賞到橋上精美的細節。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橋樑的兩面都分別有四個聖人雕塑。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這座橋的建築師是 Joan Rubió i Bellver,他是一位現代主義建築師,亦是高第的弟子和合作者之一。這位建築師的宏願是在哥特區建造一系列哥特式風格的新建築,但他雄心勃勃的重建項目並沒有被政府接受,政府只是批准了主教橋的建設。據說他為此而感到失望和憤怒,於是便偷偷地在橋的底部加入了一個骷髏和一把匕首的圖案,傳說任何看到它的人都會受到厄運的詛咒。要消除詛咒,就必須到附近一條街上的 Casa de l'Ardiaca,它的入口旁邊有一個特別的郵箱,郵箱上雕著燕子和烏龜,撫摸龜的外殼便能除去詛咒帶來的厄運。又有傳說指如果有人在橋下連續通過 7 次,匕首就會落在該人的身上。還有一個更加誇張的傳說指,如果從頭骨上取下匕首,整個巴塞隆拿市將會淪為瓦礫又或是沉入大海。不過,它也有一個比較正面的傳說,那就是當經過的人在橋下向後走,同時直視頭骨許願,其願望就會實現。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然而,也有人說插在頭骨上的匕首意味著「生命戰勝死亡」,事實上這說法雖然少了點傳奇色彩,但卻似乎比較合理。中央基石中有希臘字母的字首和字尾:阿爾法(Alpha — Α)和歐米茄(Omega — Ω),代表基督。另一端有王冠。而左右兩端分別有皇家權杖和烈士殉道帶著的棕櫚葉(象徵著精神戰勝肉體)。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橋樑底部四個角落的天使雕塑。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穿過橋下的拱門來到另一面也有另外四個聖人雕塑。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一直走到主教街的盡頭(其實這邊才是街道的起點,剛剛那邊算是出口),抬頭看看,便會看到其中一面牆的壁龕內有一座主教 Manuel Irurita Almandoz(1876 - 1936) 的雕像,他於1927年被任命為萊里達主教,1930 年開始擔任巴塞隆拿主教,1936 年,在西班牙內戰後,他在共和黨地區與其他宗教人士和平信徒一起被無政府主義者暗殺,成為宗教迫害的犧牲品,他的遺體就被埋葬在巴塞隆拿主教堂內。主教像正正是位於主教宮(Palau Episcopal de Barcelona)面向主教街立面的外牆上,該建築可以追溯到13 世紀,宮殿的主要入口也在這個立面。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Torres Romanes / Portal del Bisbe 羅馬塔樓 / 主教之門

 

來到主教街的盡頭(起點)會看到兩座圓形的高塔,與新廣場(Plaça Nova)接壤。它們是羅馬時代歷史城牆的一部分,建於 3 世紀末至 4 世紀初,並於 12 世紀重建。當時的羅馬城牆有四扇開放式的城門,但只有這扇門倖存至今。在羅馬時代,它被稱為「執政官之門」(Porta Praetoria) ,最初,這是一個具有三個入口的門戶:較寬的中央入口用於汽車,兩個較小的橫向入口用於行人,但目前只保留了它兩側的兩座圓形塔樓。當時有兩條渡槽在左塔匯合,將水帶到 Castellum aquae(城市最高處的水箱),那是城堡水庫所在的地方,儲水會分配到整個城市的供水網絡中。門戶當前的外觀可追溯到 1883 - 1895 年間,右塔附屬於巴塞隆拿的主教宮,故這扇門被俗稱為「主教之門」(Portal del Bisbe);左塔被併入建在舊城牆上的副主教之家,它的其中一個立面位於大教堂大道(Avenida de la Catedral)。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Aqüeducte romà 羅馬渡槽

 

左塔下部附有一個拱廊,重現昔日的一段羅馬渡槽,它建於 1958 年,材料是從原始渡槽的挖掘中回收的。在這個拱門旁邊有一個壁龕,上面有 16 世紀的聖洛克(St. Roch)形象,以求聖徒保佑瘟疫不會進入城市。渡槽旁邊是加泰隆尼亞藝術家 Joan Brossa 的一首視覺詩,拼出了這座城市的羅馬名稱 "Barcino"。


▼ 在左上的照片中,羅馬渡槽後的建築便是主教宮在 18 世紀建造的新古典主義立面。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Muralla romana de Barcelona 羅馬城牆

 

據傳說,這座城市是由迦太基血統的哈米爾卡·巴卡(Hamilcar Barca)始創於公元前 230 年,所以其中一個傳說便指巴塞隆拿的名字是由"Barca"演變而來的。

羅馬人在公元前 218 年首次進入伊比利亞半島,並設法征服有關領土,過程持續了將近兩個世紀才告一段落,這座城市最終亦成為了羅馬帝國的殖民地,羅馬人將其命名為"Barcino",定居點就是今天城中最古老的哥特區(Barri Gòtic),在當時,它類似於城堡或軍事要塞。到公元 1 世紀,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 (Claudio)命令將城市圍起來,於是便有了第一堵城牆,城牆由石頭砌成,周長 1.5 公里,採用矩形佈局,保護了周圍 10.4 公頃的區域。然而這堵城牆並沒能有效地抵禦外來部落的入侵,所以到 4 世紀,城牆得到加強,新牆在第一層的基礎上建造,由一堵 2 米的雙層牆組成,中間的空間內填滿了石頭和砂漿。城牆由 81 座高約 18 米的塔樓組成,就像在新廣場(Plaça Nova)上看到的 3 座塔樓般,大部分都有一個矩形底座,位於門戶旁邊的十座塔樓則有一個半圓形底座,圍牆的東南西北面各有一個入口。城市的發展導致圍牆內外的人口不斷增長,直到 13 世紀,國王允許建築物附在牆上,圍牆亦隨時代變遷一直擴建和延伸。但到十九世紀,部分圍牆開始被拆除,不過至今在主教堂周邊仍然可以看到一些保留下來的羅馬城牆。

兩座高塔前就是新廣場(Plaça Nova),1355 年,為了將水源引至聖若梅廣場,主教之門前的房屋開始被拆除,這個廣場便在隨後的1358 年建成,並命名為「新廣場」,它原本是一個封閉的廣場,被建築包圍,直到1940 年代,內戰爆炸造成的破壞使之進行了改造,大教堂大道(Avenida de la Catedral)被打通,1955 - 1958 年間,為了讓羅馬城牆可見,附屬於副主教住宅的八座房屋最終被徵用和拆除,在這個過程中也兩座原始塔樓和羅馬渡槽的一部分亦重現人前。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塔樓旁邊豎立著一塊面板介紹昔日的羅馬城牆。圍起來的就是最古老的哥特區(Barri Gòtic),中間黑色矩形的空間就是今日的聖若梅廣場,在羅馬時期那有一個論壇和一座奧古斯都神廟,四面分別由兩條主要街道(Decumanus 和 Cardo)連接,分別通往四座城門,北面的街道就是現在的主教街,直通昔日的執政官之門(即今日的主教之門)。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Collegi D'arquitectes De Catalunya ("COAC") 加泰隆尼亞建築師學院

 

羅馬塔樓對面是建築師學院,出了城牆外建築的年代感真的就截然不同,新廣場對面的建築真的比較新,與另一邊的中世紀建築有著很明顯的對比。本來我對這座大樓的外觀沒什麼興趣,但牆上充滿童心而又稚嫩的塗鴉卻又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它跟這的環境總是感覺有點格格不入...... 猜猜牆上的塗鴉是什麼人畫的?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我當時以為是小孩的畫作,但搜尋這座建築時得出一個驚人的發現~!我真的完全沒想到欵,雖然那個人畫的畫很抽象......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答案是畢卡索!!!  (⊙∀⊙)?知道答案後會對上述作品產生大師級的感覺嗎?


在建築師 Xavier Busquets 贏得建造建築師學院新總部的競賽時,他有了一個想法:請與他相熟的畢加索畫草圖,然後再由畫家 Carl Nesjar 將這些草圖以噴砂方式複製到大樓的巨大楣板上。當時住在法國的畢加索熱情地答應免費替他畫圖,當建設即將結束時,在 1960 年,畢加索終於將草圖寄到巴塞隆拿,大樓亦在 1962 年正式落成。

事實這三幅畫都各有一個特定的主題:

上面那幅稱為「兒童楣板」("El Fris dels Nens"),畫中的孩子們正在跳著加泰隆尼亞的民族舞蹈 —— 薩達納舞(Sardana);

中間那幅被稱為「巨人楣板」("El Fris dels Gegants")或「歡樂楣板」("El Fris de l'Alegria"),同時獻給兩個難忘的畢加索假期:第一個是基督聖體聖血節,在此期間,傳統上在巴塞隆拿會舉行巨人遊行,另一個是棕枝主日(也稱為基督苦難主日);

下面那幅被稱為「加泰隆尼亞令旗楣板」(“El Fris de la Senyera”),畫中描繪聖梅迪爾節(Festa de Sant Medir)期間,加泰隆尼亞民間合唱團  Clavé 的遊行演出。

 

不過上網回顧一下畢卡索的作品有部分也真的就是這樣的......

無意中看到他從 15 歲到 90 歲的自畫像發現也很有趣。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Catedral de Barcelona 巴塞隆拿主教座堂

 

塔樓再過一點就是主教堂,它的正式名稱為「聖十字和聖歐拉利婭主教座堂」(Catedral de la Santa Creu i Santa Eulàlia)。大教堂起源於一座大約建於 4 世紀的古基督教大教堂,獻給聖十字(Santa Cruz),並於 877 年添加了巴塞隆拿市的其中一位守護神聖歐拉利婭(Santa Eulalia),原始的大教堂在阿拉伯酋長阿爾曼索爾(Almanzor, 938-1002)摧毀這座城市時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大教堂及後以羅馬式風格進行了重建,並於 1058 年被奉獻。目前的哥特式大教堂建立於原始的古基督教大教堂和隨後的羅馬式大教堂的基礎上,始建於 1298 年,並在 1448 年就完工,工程持續了大約 150 年。幾個世紀以來,教堂的外觀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翻修和增建。儘管它的風頭被聖家堂蓋過,但它才是巴塞隆拿總教區的所在地,而且入場參觀教堂和迴廊是免費的,參觀唱詩班和露台則需購買門票。

這個宏偉的新哥特式立面位於大教堂廣場(Placita de la Seu),立面於 1417 年在沒有裝飾的情況下豎立起來,圓頂的建造始於 1422 年,但 6 年後它被中斷了,只有八角形的哥特式畫廊,欄杆和拱門的起點,並鋪設了一個木製平臺,當負責的建築師於 1430 年去世時,施工便停止了。幾百年前沒有完成的工程直到巴塞隆拿將要第一次舉辦世界博覽會之際,因為一名商人 Manuel Girona i Agrafel 和他的兒子們的讚助,工程才得以恢復,這個新哥特式立面由建築師 Josep Oriol Mestres 於 1882 年設計,寬 40 米,由立面兩側為兩座針狀飾面的塔樓組成,飾有各種哥特式風格的垂直線條元素和有大量天使和聖徒的雕塑。立面上可以看到八扇彩色玻璃窗,其中大部分是現代主義風格,但也有文藝復興風格。圓頂由建築師 August Font i Carreres 設計,高 80 米,建於 1906 - 1913 年之間。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文章標籤

J.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1/9/2018 @ Ciutat Vella, Barcelona, Spain —(updated at 7/4/2022)

 

續上篇,繼續漫遊舊城區。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2) —

文章標籤

J.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1/8/2018 @ Ciutat Vella, Barcelona, Spain —(updated at 2/4/2022)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1) —

 

 

Ciutat Vella 舊城區


巴塞隆拿真是歐洲的城市中其中一個比較大的城市,意思是它的景點分佈範圍比較廣,要把城市好好地逛完真的要花上最少好幾天的時間,而舊城區就是巴塞隆拿最古老的歷史核心,在規劃得方方正正的城市中,這仍然保留著有如迷宮般的街道,亦是景點最為集中的地區,所以接著幾篇都是關於舊城區的。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1) —

 

 

舊城區又可以細分為四個大區,中心是哥特區,是巴塞隆拿城市結構中最古老的部分,在羅馬時代就有了它的基礎,穿梭於狹窄蜿蜒的道路上,會找到羅馬城牆和一些中世紀的建築和廣場,還有巴塞隆拿主教座堂。向東是由 Sant Pere、Santa Caterina 和 La Ribera 組成的地區,包括凱旋門和萊埃塔那大街(Via Laietana)之間的一切,它是哥特區的中世紀延伸。向西,在蘭布拉大道的另一邊,是El Raval 區,發源於城牆外的鄉村道路,是 19 世紀西班牙工業革命的搖籃,昔日那區亦因犯罪和賣淫而被認為非常危險,儘管如今情況已經截然不同,但那區特別的景點好像並不多。南面是巴塞羅內塔區(Barceloneta),這是一個建於 18 世紀的漁區,用來安置 La Ribera 地區的居民,他們的家園在當時被拆除,為軍事要塞讓路,其中一個軍事要塞就位於這篇的城堡公園,這個鎮壓人民的要塞被拆除後便改造為一個綠意盎然的公園,詳情下面繼續。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1) —

 

 


 

 

Arc de Triomf 凱旋門


這座鮮艷奪目的凱旋門是為 1888 年巴塞隆拿舉辦世界博覽會而建造的,作為通往博覽會場所的主要入口。它亦標誌著舊城區和擴展區的分界處,長廊方向是舊城區,相反方向就是擴展區了,所以這座拱門亦是這座城市邁向現代化的一個象徵。拱門由建築師 Josep Vilaseca i Casanovas 採用新穆德哈爾(Mudéjar)風格的紅色磚砌而成,門上的雕飾代表著巴塞隆拿歡迎世界各地的人們到訪。這又是一座紀念加泰隆尼亞人民藝術、科學和經濟進步的民用紀念碑,拱門其中一側飾有象徵著農業、工業和貿易的浮雕,另一側則飾有象徵著科學和藝術的浮雕。如今這座拱門已成為了這座城市的標誌性地標之一。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1) —

 

 

凱旋門旁邊有一座紀念西班牙政治家和牧師 Pau Claris Casademunt 的雕像(Estàtua de Pau Claris)。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1) —

 

 

拱門前的燈柱上有巴塞隆拿的徽章。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1) —

 

 

前面的門楣上雕刻有「巴塞隆拿歡迎各國」("Barcelona rep les nacions")的寓言。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1) —

 

 

楣板上描繪了巴塞隆拿在此歡迎參加博覽會的 22 個國家。中心人物是巴塞隆拿的化身,由刻在他胸前的城市徽章表示。它的左側是大地女神 Cybele ,頂著一座塔;右側是戰爭、文明、智慧、藝術和正義的女神雅典娜(Pallas Athena),戴著帶有字母 P 和 F 的盾牌,寓意進步(Progrés)和幸福(Felicitat),其他的人物代表著參展的國家。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1) —

 

 

拱門穿過一條寬闊的中央長廊(Passeig de Lluís Companys),通往城堡公園(Parc de la Ciutadella),即當時世界博覽會的舉辦場地。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1) —

 

 

面向公園的一面則雕刻有「頒獎」("Recompensa")的寓言。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1) —

 

 

楣板上描繪了巴塞隆拿以女性的形象坐在中央,為展覽的參與者頒發獎品。

拱門兩面的頂部都有西班牙王國的徽章,並以王冠加冕,徽章兩側是支撐大力神柱的兩隻獅子,周圍飾有 49 個盾牌,象徵著西班牙當時的 49 個省份。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1) —

 

 

拱門的角塔中共有十二個長有翅膀的人物,一些吹喇叭,而另一些則拿著花環和月桂樹枝,象徵城市的榮耀,角塔頂部均飾有大地色琉璃陶瓷製成的巨大皇冠。

凱旋門上還有一些石蝙蝠,蝙蝠是亞拉岡國王海梅一世(James I of Aragon, 1213-1276)的紋章,傳說蝙蝠是這位國王的幸運符,他將瓦倫西亞、梅諾卡島和馬略卡島從摩爾人手中解放出來,並促使巴塞隆拿經濟繁榮,在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風格中亦不時會找到蝙蝠,因為蝙蝠是加泰隆尼亞獨立的象徵。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1) —

 

 


 

Passeig de Lluís Companys 路易斯·孔帕尼長廊


穿過凱旋門後便是一條綠樹成蔭的長廊,為紀念第 123 屆加泰隆尼亞政府主席路易斯·孔帕尼(Lluís Companys i Jover),這條長廊便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在蒙特惠奇城堡的護城河中被佛朗哥政權的行刑隊槍殺。長廊兩旁種滿了一排排的棕櫚樹和安裝了很多現代主義風格的燈柱。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1) —

 

 

沿途經過的政府機構辦公室。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1) —

 

 

Monument a Rius i Taulet


長廊盡頭有一座獻給19 世紀末的巴塞羅那市長 Francisco de Paula Rius y Taulet 的紀念碑,他是 1888 年世界博覽會的主要推動者,並推動了巴塞隆拿在博覽期間進行的所有城市改革。

基座的四個側面各有一面青銅盾牌,代表市長推動的四個主要項目:城堡公園、1888 年世界博覽會、哥倫布紀念碑和一條道路(Gran Vía de las Cortes Catalanas)。 基座上有一個方尖碑,上面有市長的半身像,周圍有兩個人物,一個是工黨的寓言,另一個是巴塞隆拿的寓言,後者為他提供了月桂枝,這是不朽的象徵。背面是一個帶翅膀的女性,一手拿著火炬,一手拿著棕櫚枝,象徵著勝利和名聲,在她身旁還有代表工業、科學和藝術的三個小天才。

紀念碑上刻有銘文:「A Rius y Taulet 以開明的主動性和不懈的態度,保護工業和頌揚科學和藝術,在西班牙巴塞隆拿舉辦了首屆世界博覽會 MDCCCLXXXVIII,作為巴塞隆拿市長,成就了這座城市的繁榮和聲譽。」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1) —

 

 

Monument a Roger de Llúria


附近有一座獻給 Roger de Llúria(1245-1305)的紀念碑,他是駐紮在巴塞隆拿的阿拉貢海軍上將,因在 1285 年的帕尼撒爾山口戰役(Battle of the Col de Panissars)中擊敗法國海軍而聞名,法國人在這之後被趕出了加泰隆尼亞。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1) —

 

 


 

 

Parc de la Ciutadella 城堡公園


過馬路後便是城堡公園,它被佈置在城堡要塞的舊址上,因而得名。1869 年,菲利普五世((Philip V of Spain)在一個多世紀前建造的軍事城堡被拆除,市議會於 1871 年召集了一場公開比賽以創建一個公共花園,最終由建築師 Josep Fontseré 的設計項目勝出,其創作理念是「花園之於城市,就像肺之於人體」。公園於 1881 年落成,並於 1888 年成為主辦巴塞隆拿世界博覽會的場地。過去多年來,它一直是巴塞隆拿舊城區內唯一的城市公園,佔地 17 公頃,擁有一片天然濕地,還設有人工瀑布和湖泊、噴泉和紀念碑、博物館和展覽廳、中央廣場和環路,以及一個需要付費入場的巴塞隆拿動物園等,被譽為是「巴塞隆拿的綠肺」。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1) —

 

 

大門入口兩側有兩座雕塑,頭帶有翼的帽子的就是商人的守護神墨丘利,象徵商業;另一座雕塑是一個古典女性的形象,她靠在齒輪前,象徵著工業。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1) —

 

 

Castell dels Tres Dragons 三龍城堡


正門入口旁邊便是三龍城堡,其名稱源於劇作家 Serafí Pitarra 創作的喜劇劇名。由建築師 Lluís Domènech i Montaner 建於 1887 - 1888 年間,是一座城堡形的現代主義建築,頂部設有城垛。它最初是一座為 1888 年的世界博覽會而修建的咖啡館兼餐廳,但由於工程延誤,它從未發揮過原本的使命,後來它先後成為了歷史博物館、市立音樂學校、生物博物館和動物學博物館,自 2011 年以來,這成為了自然科學博物館,並設有實驗室、研究室、圖書館和檔案館等等,不過目前不對公眾開放。

在這座建築前的池塘前方放置了三隻變色龍,暗示著這座建築的綽號。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1) —

 

 

西班牙王位爭奪戰與舊城堡要塞


所以這座仿城堡的建築與菲利普五世原來建造的城堡要塞是沒有任何關係的,關於那座城堡的建造要由西班牙王位爭奪戰(1701-1715)說起,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 (Carlos II) 於 1700 年去世,因為沒有後代,他在遺囑宣明傳位於其姐瑪麗亞‧德雷莎(María Teresa de Austria)和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世 (Luis XIV)的次孫菲利普(Felipe de Anjou),但是,跟卡洛斯二世同樣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奧地利王室大為不滿,認為按順序應由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查理大公 Archiduque Carlos(即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繼承西班牙王位。為此,整個歐洲打了起來,英國支持奧地利的查理大公(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大部份地區都向法國的菲利普宣誓效忠,西法聯合(波旁王朝)對抗另一方,加泰隆尼亞公國卻於 1705 年倒戈加入哈布斯堡王朝的陣營,歐洲多國亦分別選了陣營參與戰爭,後來哈布斯堡王朝一方的大勢已去,先後和談徹軍,加泰隆尼亞公國仍然奮力抵抗,最後在 1713 - 1714 年的巴塞隆拿圍城戰中大敗,王位繼承戰爭結束後,菲利普被確立為西班牙國王,成為菲利普五世,但失去了法國王位的繼承權,為了報復加泰隆尼亞的背叛,該公國連同阿拉貢王室的其他州被併入卡斯蒂利亞,其自治權和憲法被廢除,菲利普五世認為加泰隆尼亞的首府巴塞隆拿是一座領頭的叛軍城市,其居民一直以來都存在叛變的特性,為了統治和嚴密控制這座城市,他便在目前公園的位置建造了一座軍事堡壘,名為「巴塞隆拿城堡」(Ciudadela de Barcelona),將大砲對準城市,除此之外,他在城市的另一端亦建造了另一座軍事堡壘,就是蒙特惠奇城堡(Castillo de Montjuic),從而實現新的軍國主義力量,為了建造它,La Ribera 區的許多房屋因而被摧毀,使得區內的居民流離失所,長期以來,舊城堡一直被巴塞隆拿的人民視為壓迫的象徵,許多政治犯在那被處決,特別是在拿破崙佔領期間和斐迪南七世專制政府統治期間。直到監視委員會下令將位於這的城堡拆除為止,在拆除它的那一刻,有一塊墓碑被放置在顯眼的地方:「菲利普五世的暴政,第一代波旁王朝,升起了城堡。自由,將最後一個波旁王朝從西班牙驅逐出去,摧毀了它。1869 年 12 月 18 日的法律將其全部土地割讓給巴塞隆拿市。市議會於同月 21 日接管。國家主權萬歲!」

 

昔日這是打壓和監控民眾的軍事堡壘,如今,這個地方卻已變成一個供人們放鬆身心的城市綠洲,當地居民應該更樂見這種轉變。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1) —

 

 

Glorieta de la transexual Sonia 變性人索尼婭的環形交叉路口


經過這個涼亭,剛巧看到牌匾上的標題 "transexual",於是就被吸引去看看內容了。這個八角涼亭建於 1884 年,原本被名為音樂涼亭(Glorieta de los Músics),是個供市政樂隊演出的平台,涼亭於 2013 年被重新命名,以紀念於 1991 年在公園內的音樂館被一群新納粹光頭黨謀殺的變性人 Sonia Rescalvo Zafra,該館是同性戀者和變性者定期聚會的場所。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1) —

 

 

涼亭前放置了一塊紀念牌匾,上面寫著:

「Sonia Rescalvo Zafra,她於 1991 年 10 月 6 日在這個環形交叉路口因為她的性別認同問題而被一群新納粹分子殘忍地暗殺。

巴塞隆拿市譴責這一罪行,並譴責任何違反《世界人權宣言》權利的態度或行為。」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1) —

 

 

Cascada del Parc de la Ciutadella 瀑布紀念碑


這座宏偉的紀念碑大概是整個免費的公園範圍內最突出的人造景觀,帶有人工瀑布和假山,噴泉和池塘、台階、亭子和凱旋門形式的中央結構等。事實上它還包括一個水族館和一個人工石窟,不過這兩者已經不再對外開放。整座紀念碑建於 1875 年至 1888 年間,總體設計由 José Fontseré 負責,而水利項目則由當時還是一名建築學學生的安東尼.高第(Antoni Gaudí)負責,還包括了多位雕塑家的作品,充滿了神話色彩。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1) —

 

 

Cuadriga de la Aurora 奧蘿拉的四馬雙輪戰車


頂部金色的雕塑群是古羅馬神話中的黎明女神奧蘿拉(Aurora),希臘神話中的厄俄斯(Eos),泰坦神的女兒,太陽神和月亮女神的姐姐,她的四個孩子是北風,南風,東風和西風。在這,奧蘿拉坐在一輛由四匹馬拉著的戰車上,右手舉起火炬,象徵著她每天早晨用火炬照亮世界,向大地宣布黎明的來臨。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1) —

 

Nacimiento de Venus 維納斯的誕生


紀念碑中央的主要雕塑群代表女神維納斯的誕生。維納斯(Venus)是羅馬神話中的愛神、美神,同時又是執掌生育與航海的女神,對應於希臘神話的阿佛洛狄忒(Aphrodite)。據說世界之初,統管大地的蓋婭女神與統管天空的烏拉諾斯結合生下了一批巨人。後來夫妻反目,蓋婭盛怒之下命小兒子克洛諾斯用鐮刀割下其父的陽具丟入大海。陽具和海融合後生出泡沫,維納斯就這樣在海中誕生了。在這,維納斯站立在一個貝殼上,舉起雙臂撥弄著她的秀髮,被兩個那伊阿得斯(Náyade)包圍著,那伊阿得斯(Náyade)是與淡水(噴泉、水井、泉水、湖泊和溪流)聯繫在一起的仙女,如果她們所代表的水體乾涸,那她們也就死了。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1) —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1) —

 

 

瀑布的水從幾位與水識識相關的女神腳下開始流進池塘。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1) —

 

 

在她們下方有四隻奔騰的海馬,身體半馬半魚,就像在為女神驅拉馬車。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1) —

 

 

Faunos 法翁


仙女兩旁是法翁(Faunos),羅馬神話中半人半羊的精靈,與希臘神話中的牧神潘(Pan)相對應。生活在樹林,是田野和森林之神,牛群的保護者,使牛群更加肥沃,並保護牠們免受害蟲的攻擊,亦作為神諭和預言之神,同時還是生育和男性性慾之神,愛在樹林中追逐仙女和女孩以尋求她們的青睞。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1) —

 

 

Salacia y Neptuno 薩拉喀亞與涅普頓


在法翁對下是海神夫婦,左邊的是 Salacia(薩拉喀亞),羅馬神話中的海洋女神之一,海神涅普頓的妻子。在希臘神話中對應的是波塞冬的妻子安菲特里忒(Anfitrite);右邊的是海神涅普頓(Neptuno),希臘神話中的波塞冬(Poseidón),選擇以大海為家,作為「地球的攪動者」,當他用強大的三叉戟攪動海浪時,可使噴泉和泉水在任何他想要的地方發芽,也可引起可怕的地震。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1) —

 

 

Angelotes y Niños 天使和孩子們


兩旁的側門上有天使或孩子形象的人物,他們形成了維納斯之子丘比特的隨從。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1) —

 

 

Grifo 獅鷲


池塘中飾有四種獅鷲(Grifo),神話中半獅半鷹的動物,在這,其中一種是鷹頭的,另外三種是獅子頭的,從嘴噴出的水充當噴泉,而牠們的翅膀亦有所不同,有些類似於蝙蝠的翅膀,有些則帶有羽毛或鱗片。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1) —

 

 

兩側有樓梯可以登上凱旋門和亭子。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1) —

文章標籤

J.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1/8 - 2/9/2018 @ Barcelona, Spain —(updated at 17/3/2022)

 

— 天才建築師與他的傳奇佳作 —


巴塞隆拿對很多參觀過它的人來說都像是一趟建築之旅,這不缺讓人驚艷的建築物,其中最讓人不能忽視的肯定是建築師安東尼.高第(Antoni Gaudí i Cornet,1852-1926 年)的作品。他是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的頂級代表之一,將建築、自然、宗教和對加泰隆尼亞的熱愛都一一反映在他所創作的作品中。

出生於加泰隆尼亞地區的高第自幼體弱多病,風濕症嚴重的時候甚至需要使用拐杖,這讓他不得不經常待在家中休息,於是,他從小便養成了解和研究大自然的習慣,這些積累在腦海中的自然知識也潛移默化地應用到他將來的事業中。後來他由家鄉移居到巴塞隆拿學習,並於 1878 年畢業於巴塞隆拿的一所建築技術學院,當時的建築學院院長 Elies Rogent 曾表示:「我不知道我們把這個學位授予了瘋子還是天才,時間會證明一切。」自此,他的建築生涯就正式展開,隨著經驗的增長,高第的作品也逐漸在演變,其作品主要可分為三個階段:東方主義階段;新哥特式階段;自然主義階段。這就是他一步一步找到最適合他的個人風格的過程。越到後期,他的作品就越是奇特、大膽而前衛、跳脫傳統的框框,這在當時的社會反而不太容易被大眾接受,幸得他還是遇上了一些會欣賞他的人,使得他的天賦有充分發揮的機會,才成就了這位天才設計出越趨無與倫比的佳作。

高第的作品主要集中在巴塞隆拿,其中七項被登錄為世界遺產「安東尼·高第的建築作品」,其中的桂爾紡織村教堂(Crypt at the Colònia Güell, 1908 - 1917)位於近郊,沒有特意去參觀,這篇主要總結一下這趟經過的其餘六項作品。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高第建築巡禮


 


 

 

(I) 東方主義階段

 

Casa Vicens 1883 - 1885


維森斯之家是高第收到的第一個重要委託和他的第一部傑作,它是為股票和貨幣經紀人 Manel Vicens i Montaner 所建的避暑別墅,建於 1883 - 1885 年間,有四層樓,三個立面和一個廣闊的花園,包括一個巨大的磚噴泉。當這棟房子建成後,在當時的社會已經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是一部好評如潮的作品,高第開始聲名鵲起,並獲得了越來越重要的委託。後來,維森斯之家更被稱為加泰隆尼亞和歐洲開啟現代主義運動的首批建築之一,並於 2005 年被列為世界遺產。

屋主去世後,房子被賣出,新的業主委託高第對該建築進行擴建,但高第那時已經把時間完全奉獻給了聖家堂,所以他拒絕了有關委託,並推薦了他的一位弟子 Joan Baptista Serra 負責有關擴建項目,擴建於 1925 - 1927 年間進行。到 21 世紀,這座房子於 2014 年被當地一家銀行購入,並於 2017 年 11 月起作為博物館對公眾開放,在這期間,建築師們努力將房子根據高第的原作進行還原,所以現在看到的房子很大部分都是高第原來的設計。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高第建築巡禮

文章標籤

J.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9/2018 @ Sants-Montjuïc, Barcelona, Spain —(updated at 11/3/2022)

 

蒙特惠奇區(Sants-Montjuïc)是位於巴塞隆拿最南端的一個地區,區內有座又寬又平的蒙特惠奇山(Montjuïc),海拔約為 180 米,Montjuïc 的意思其實是「猶太人山」,因為中世紀時這是個猶太公墓。自 1929 年巴塞隆拿世界博覽會選址於此山舉辦後,這便開始大興土木,1992 年這區又被選為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地,所以山上山下其實都有很多景點,由西班牙廣場(Plaça d'Espanya)開始,到魔幻噴泉(Font Màgica de Montjuïc)、加泰隆尼亞國家藝術博物館(Museu Nacional d'Art de Catalunya)、加泰羅尼亞考古博物館、米羅美術館(Fundació Joan Miró)、西班牙村(Poble Espanyol de Montjuic)、奧林匹克公園(Anella Olímpica)及一眾體育場館、巴塞隆納植物園(Jardín Botánico de Barcelona)、蒙特惠奇城堡(Montjuïc Castle)...... 要逛完最少也要花上大半天,只是我是第二天晚上才來逛的,所以逛到的地方很少。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蒙特惠奇區 San

文章標籤

J.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9/2018 @ Tibidabo, Barcelona, Spain —(updated at 9/3/2022)

 

蒂比達博山(Tibidabo)屬於科利塞羅拉山脈(Serra de Collserola)的一部分,海拔約 512 米高,是該山脈最高的山丘,也是巴塞隆拿最高的山峰,可以飽覽整個巴塞隆拿的壯麗景色。山上有座宏偉的聖心聖殿,張開雙臂的基督像矗立在教堂頂部,居高臨下地擁抱整個城市。附近就是西班牙最古老的遊樂園。整體上這是一個遠離市區,放鬆身心的好去處。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蒂比達博山 Tib

文章標籤

J.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