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貝倫區(Belém)

— 偉大時代的誕生,海洋帝國的崛起


2019年6月25日@ 葡萄牙里斯本

 

貝倫區(Belém)靠近太加斯河(River Tagus),位於里斯本的西南方,遠離市中心,所以選擇在里斯本的最後一天坐地鐵去。在這裡,許多偉大的葡萄牙探險家開始了他們的發現之旅,啟航到世界各地,並帶著大量財富和他們的許多發現回來,令葡萄牙經歷一段繁榮昌盛的航海時期,這一區在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中倖存下來,所以至今仍然可以在區內找到很多與航海時期相關的古蹟。
 

Lisbon_0112.JPG

 


 

海外戰士紀念碑(Monumento aos Combatentes do Ultramar) 

 

這是我們當天最先經過的地方,這座三角形的紀念碑於1991年創建,以紀念在1961-1974年非洲戰爭中為保衛祖國而戰的所有軍事人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很多歐洲國家紛紛自願或被迫放棄其殖民地,但當時以獨裁者著稱的葡萄牙總理安東尼奧.奧利維拉.薩拉札(António Oliveira Salazar)卻拒絕放棄其殖民地,而葡萄牙於非洲的殖民地紛紛出現去殖民化浪潮,試圖獨立,因此在1961-1974年間便爆發了葡萄牙與其非洲殖民地之間的戰爭,一直到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發生的康乃馨革命推翻了獨裁統治的體制,戰爭亦隨之而結束,革命後葡萄牙政府正式宣布放棄所有海外殖民地。而這場殖民地戰爭奪去了9000多名葡萄牙士兵的生命,他們的名字就被刻在紀念碑背後的紀念館外牆上。

Lisbon_Belem_0001.jpeg

 

 

紀念碑附近就是坐落在18世紀堡壘中的軍事博物館(Museu do Combatente)
 

Lisbon_Belem_0002.JPG

 

 

貝倫塔(Torre de Belém) 

 

軍事博物館的附近就是有500多年歷史的貝倫塔了。
 

Lisbon_Belem_0003.JPG

 

 

在15世紀末,葡萄牙國王約翰二世(John II)下令在太加斯河河口的一個小島上建造一座塔樓,以作為守衛里斯本海港入口的堡壘,但在尚未製定計劃之前他就去世了,二十年後,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Manuel I)再次下令建造這座塔樓,石造的塔樓於1514年至1519年間以曼努埃爾風格建造而成,該塔又被命名為「聖維森特塔」(Torre de São Vicente),因為聖維森特被譽為是里斯本的守護神,塔樓其後進行了多翻擴建和改良,成為當時守衛里斯本港口的堅固堡壘和通往里斯本市的主要門戶,並保護船隻免受葡萄牙海盜的襲擊,在發現時代,這裡是許多航海之旅的起點,供葡萄牙探險家上船及下船。在後來的幾個世紀中,它被用作海關中心,電報站和燈塔,而容易淹水的下層又曾經用作關押政治犯的監獄。貝倫塔自1910年起被列為國家歷史古蹟,自1983年以來,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2007年,它又被選為葡萄牙七大奇蹟之一,它是歐洲發現時代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被描述為葡萄牙和里斯本的象徵,見證著葡萄牙海洋和貿易帝國的鼎盛時期。
 

Lisbon_Belem_0005.JPG

 

 

貝倫塔的整體建築呈“L”型,共有五層,每層都由一條狹窄的螺旋樓梯相連,由下至上分別是:總督廳,國王廳,觀眾廳,禮拜堂和屋頂露台。
 

Lisbon_Belem_0007.JPG

 

 

因為國王曼努埃爾一世是葡萄牙聖殿騎士團(Order of Christ)的成員之一,所以在窗台上、裝飾城垛的紋章盾牌上和塔樓的每個圓頂上都有基督十字勳章,那是騎士團的軍事勳章,這也象徵著曼努埃爾的軍事力量,基督騎士團的騎士參加了那個時代的幾次軍事征服。
 

Lisbon_Belem_0008.JPG

 

 

塔樓最初是在一座小島上建造的,當時河岸一直延伸到其後的修道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潮汐和暴風雨的襲擊令海岸線發生了變化,以致塔樓現在位於河岸上。不過它能在河岸附近經過500多年仍然屹立不倒已經很難得了,當然這也經過了一些修復的工程才得以維持良好的狀態。
 

Lisbon_Belem_0009.JPG

 

 

在岸邊有一座吊橋與其入口相連,長長的橋上排滿了等候進去參觀的遊客,所以還是決定在外面看看就算了,它的入場費為6歐元,持里斯本卡可免費入場,連附近其他景點的套票又有不同的價錢。
 

Lisbon_Belem_0010.JPG

Lisbon_Belem_0011.JPG

Lisbon_Belem_0012.JPG

 

 

貝倫塔的模型。
 

Lisbon_Belem_0013.jpeg

 

 

貝倫塔對面是貝倫塔花園(Jardim da Torre de Belém)
 

Lisbon_Belem_0006.JPG

 

 

河岸附近有座紀念碑(Monument Gago Coutinho e Sacadura Cabral),它是1922年在慶祝巴西獨立一百週年之際,第一艘越過南大西洋由里斯本前往里約熱內盧的水上飛機的複製品,這艘飛機名為"Lusitânia",由飛行員 Sacadura Cabral 和導航員 Gago Coutinho 操作,經過62小時的飛行,花了79天,飛行距離達8,383公里,飛機終於成功到達了目的地完成歷史性的壯舉。
 

Lisbon_Belem_0017.JPG

 

Lisbon_Belem_0018.JPG

 

 

附近是個遊艇碼頭,河岸上竟然有水上巴士!

Lisbon_Belem_0015.jpeg

 


 

4月25日大橋(Ponte 25 de Abril)和里斯本大耶穌像(Santuário de Cristo Rei) 


遠處是4月25日大橋(Ponte 25 de Abril),於1966年8月6日通車,橫跨太加斯河,連接首都里斯本和對岸的阿爾馬達(Almada),全長2277米,是歐洲最長的懸索橋,它的外形經常被人與美國舊金山的金門大橋相提並論。大橋是由當時的總理下令建造的,所以大橋最初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為「薩拉扎大橋」(Ponte Salazar),1974年4月25日康乃馨革命推翻獨裁政權後,大橋便以革命的日期被重新命名。它分為兩層:上層供汽車通行,下層是1999年建造的,用於火車。雖然大橋不供行人通過,但可以在橋樑的7號支柱花6歐元坐升降機到距離水面80米高的平台上觀景。
 

Lisbon_Belem_0019.JPG

 

 

對岸是里斯本大耶穌像(Santuário de Cristo Rei),它的靈感是源於巴西里約熱內盧的救世主基督像,當時的里斯本樞機主教於1934年到巴西訪問,看到氣勢恢宏,張開雙臂的大耶穌像,便有了在里斯本打造一個類似的紀念碑的想法,在得到了所有葡萄牙主教和政府的批准後,大耶穌像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於1959年落成,就像一座代表和平的紀念碑。紀念碑底部是一座教堂,而頂部同樣可以花6歐元通過升降機登上觀景台欣賞整個里斯本地區的風景。
 

Lisbon_Belem_0051.jpg

▲ 圖片源自:LisboaSecreta/@peter.rajkai

 

 

一直沿著河邊走就會到達發現者紀念碑。
 

Lisbon_Belem_0016.JPG

 

 

行人道上有一座燈塔(Farol de Belém),它是於1940年為了葡萄牙世界展覽會而創建的,但並沒有實質的用途。
 

Lisbon_Belem_0020.JPG

 

 

事實上貝倫塔與發現者紀念碑大約也有950米的距離,走路也需要花一點時間。
 

Lisbon_Belem_0021.JPG

 

 

看到葡萄牙到處都有河流和大海,就知道它跟海洋一定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15和16世紀的航海歷史更加是促使葡萄牙由一個寂靜無名的小國一躍成為舉世聞名,最先稱霸海洋的殖民大國,那大概是該國最引以為傲的一個時期,所以前面那座宏偉壯觀的發現者紀念碑對葡萄牙更加別具意義。
 

Lisbon_Belem_0022.JPG

 

 

發現者紀念碑(Padrão dos Descobrimentos) 


最初的紀念碑也是為了1940年的世博會而建造的,因為材料易腐,於是在1960年拆除,並以石灰石,混凝土和鋼來重建,以紀念航海家恩里克王子(Infante D. Henrique)逝世500週年,紀念碑同時亦向葡萄牙作為海上先驅者的輝煌時代致敬。它的形象是一艘高達56米的巨型帆船,石碑所在的位置就是當年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揚帆出海的地方。
 

Lisbon_Belem_0023.JPG

 

 

左側被圍封起來的是一個渾天儀。紀念碑的左右兩側雕刻著多達33位葡萄牙航海時代的代表人物,其中包括航海探險家、導航員、傳教士、詩人、作家、編年史家、數學家和畫家等。這座紀念碑無疑是里斯本最具代表性的地標之一,它喚起人們對葡萄牙航海史的記憶 — 因為輝煌卓越的航海成就而使葡萄牙在世界上叱咤一時的那個黃金時代。
 

Lisbon_Belem_0024.JPG

 

 

東西兩側上方都有兩個葡萄牙盾牌徽章,上面帶有五個小盾牌形成十字形,周圍環繞著12座城堡。

站在船首的就是航海家恩里克王子(Infante D. Henrique, 1394-1460),他於1415年率先征服位於北非海岸的休達,然後繼續透過海上航行開始探索西非並在當地殖民。他排在首位的確是當之無愧,就是他開啟了整個歐洲遠洋航行的發現時代(Age of Discovery),為該國航海事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得葡萄牙由一個小國迅速崛起,成為全球首個透過海權不斷對外拓展的殖民大國,而繼葡萄牙後歐洲的多個國家亦在航海方面亦逐一崛起並如火如荼地發展,開拓出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線,發現新大陸,踏足從未探索過的土地,使人對地理有了新的認識,逐漸完成完整的世界地圖,開啟了東西方的交流和貿易,也就是因為歐洲率先邁出海洋,並帶著征服的野心不斷探索世界,以至歐洲的多個國家在15-18世紀取得了全世界霸權的地位,在世界各地殖民,在那個時期這些國家就是透過爭奪海權去得天下的,到後來英國也是因為這樣成為殖民地眾多的日不落帝國。

恩里克王子手上拿著一艘帆船,葡萄牙人就是靠著體積小,重量輕,速度快的帆船出海進行勘探和貿易的了。
 

Lisbon_Belem_0028.JPG

 

 

官網有所有人物的詳盡介紹。

首先看到的是西面。王子身後有16個人,在這裡只是想提提個人覺得比較特別的那幾位。

跪在王子身後的是他的弟弟費迪南德王子(Fernando o Infante Santo,1402-1443),1437年他跟隨恩里克王子參加丹吉爾戰役,但圍攻失敗,摩洛哥人反而包圍了葡萄牙人的攻城營地,恩里克王子便和摩洛哥的統治者進行談判並達成了一項條約,承諾歸還休達城堡以允許其撤軍,並以他的弟弟費迪南德作為人質,但是撤軍後葡萄牙與會的貴族們寧願犧牲費迪南德王子也不願意撤出休達,於是這位王子被囚禁在摩洛哥成為俘虜,直到1443年去世為止。

中間那位就是在上一篇提過的葡萄牙最偉大的詩人路易·瓦斯·德·賈梅士(Luís Vaz de Camões, Unknown-1580),他手上拿著的就是他所創作的長篇史詩《盧濟塔尼亞人之歌》(Os Lusíadas)。

在雕刻上也可以看到其中一個人手執帶有葡萄牙聖殿騎士團基督十字勳章的旗幟。
 

Lisbon_Belem_0026.JPG

 

 

這33個人物雕刻中就只有一名女性,她是恩里克王子的母親蘭開斯特的菲利帕(D. Filipa de Lencastre, 1360-1415),排在這一面的尾二。她於1387年與葡萄牙國王約翰一世(D. João I)於波多大教堂結婚,其後於波多誕下了恩里克王子,王子征服休達的那年也是她去世的那年。雕刻中並沒有包括王子的父親,王子和他父母的事蹟有被包括在波多聖本篤車站的瓷磚壁畫中。
 

Lisbon_Belem_0030.JPG

 

 

在東面,恩里克王子的身後同樣有16個人(但始終沒有拍到排在第四的那個人,因為他本來就只有頭部露出)。

跪在王子身後的是他的侄子 — 葡萄牙和阿爾加維國王阿方索五世(Afonso V, 1432-1481)

緊隨其後的是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 1469-1524),他於1498年往東探險,成為首位從歐洲航行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並在印度登陸的航海家,開闢出通往印度的新航線,他所帶回來的黃金和香料價值遠遠超過探險船隊所產生的所有費用,他也為葡萄牙的對外擴張殖民奠下百年基業,葡萄牙開始在印度設立據點,壟斷了在整個歐洲都廣受好評而又匱乏的香料市場,帶來源源不絕的財富,隨後葡萄牙的航海家們繼續承先啟後地將東向航線拓展到馬六甲、中國與日本,使得陸上絲綢之路不再是歐洲通往東方市場的唯一途徑,東方的黃金,香料和紡織品為該國帶來了不可估量的財富,這也成為葡萄牙歷史上最富饒的時期。賈梅士的著名史詩就是主要詳述他的遠洋航行故事。

中間排第十二的是葡萄牙航海家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Bartolomeu Dias),他於1488年帶領船隊航行至非洲大陸最南端並發現好望角,由於船隊當初在那裡遭遇風暴,阻止他繼續航行到印度,所以他將其命名為「風暴角」,一直到達·伽馬的艦隊成功繞過好望角駛入印度洋,葡萄牙國王約翰二世才將風暴角改名為「好望角」。

排在第五的是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Pedro Álvares Cabral, 1467/68–1520),繼瓦斯科·達伽馬成功訪問印度後,他於1500年奉命率領艦隊進行另一次遠征,艦隊向大西洋往西航行,發現了一個大陸,後來被稱為巴西,而他就被視為是巴西的歐洲發現者。
 

Lisbon_Belem_0038.JPG

 

 

還有一位比較特別的是排在第六手執一環的葡萄牙航海家費南多·德·麥哲倫(Fernão de Magalhães, 1480-1521),他就是世界上首位通過環球航行證明地球是圓的而不是平的人。最初他也是像哥倫布一樣先向葡萄牙國王申請組織船隊去探險的,但同樣遭到了拒絕,卻又成功說服西班牙國王並在他的支持下於1519年組織了一支由五艘船組成的遠航船隊出航,葡萄牙國王得悉此事後卻又害怕麥哲倫的航行會幫助西班牙的勢力超過葡萄牙,於是又派人暗中破壞並試圖暗殺麥哲倫,麥哲倫避過了國王的追擊,由西班牙到非洲,經過大西洋進入南美洲,他發現的一個海峽便在後世被命名為「麥哲倫海峽」,他隨後橫渡在當時被稱為「大南海」的太平洋,正因為在航行在這片海域途中一直風平浪靜,他便為「大南海」重新起了個吉祥的名字,叫「太平洋」(拉丁文的 "Mare Pacificum",就是指平靜的海洋),這個名字也就沿用至今。他們成功到達了東方,但他最後因為答應宿務島總督的請求出兵幫助平息馬克坦島土人的叛亂,在戰鬥中被土人當場砍死,他的船隊最後駛離宿務島,經過印度洋和大西洋並成功返回西班牙。他這次的航行對地理學和航海史也起了很大的幫助,正因為從西班牙出發一直西行,最後卻能從東方回到了西班牙,「地圓說」的理論終於得到了證實,同時也證明了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區不是陸地,而是海洋,而世界各地的海洋並不像陸地般相互隔離,而是一個統一的完整水域,也因為這樣,在發現時代歐洲各國就靠爭奪海權來征服世界。
 

Lisbon_Belem_0039.JPG

 

 

地上的波浪圖案跟這座紀念碑非常搭,充分地反映了一眾航海探險家通過揚帆出海,乘風破浪,面對茫茫大海和陌生的前路仍然無畏無懼,為葡萄牙帶來無限的財富和榮耀,使葡萄牙成為一個快速崛起的強大帝國。
 

Lisbon_Belem_0036.JPG

 

 

東西兩面之間就是可以付費入場的出入口,它的內部有觀景台,禮堂和展覽室。一般的入場費是6歐元。入口的兩旁都刻有一段銘文,左側是:「致恩里克王子和發現海洋之路的葡萄牙人」;右側是:「在恩里克王子逝世後的五百週年 1460–1960」。這一面就像一個十字架,而十字架內包含著一把劍,因為16世紀的探險家通常會使用劍來協助基督教的傳播。
 

Lisbon_Belem_0035.JPG

 

 

事實上紀念碑的正面也非常好看,只可惜要它本身已經非常靠海,沒辦法看到那一面,但是我看到有人拍到了!
 

Lisbon_Belem_0042.jpg

▲ 圖片源自:LisboaSecreta/@flyingbydaniel

 

 

紀念碑座落在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廣場上。
 

Lisbon_Belem_0041.JPG

 

 

羅盤玫瑰(Rosa dos Ventos) 


如果登上紀念碑內的觀景台,就能完整地俯瞰這個廣場的全貌,只是我們並沒有進去,所以以下兩幅圖片均來自網上。廣場上有著直徑長50米的羅盤玫瑰(Rosa dos Ventos),這是在1960年,為紀念恩里克王子逝世500週年,由南非共和國贈送予葡萄牙的禮物,由建築師 Luís Cristino da Silva 所設計,它由三種顏色的石灰石製成。羅盤的外圍是帶有波浪圖案的黑白色葡式碎石路面。
 

Lisbon_Belem_0043.PNG

▲ 圖片源自 Wikimedia Commons

 

 

羅盤中包含一幅航海地圖,上面標示著葡萄牙在15至16世紀之間擴張的主要路線及年份,地圖外圍的圓形裝飾著植物元素。
 

Lisbon_Belem_0042.PNG

▲ 圖片源自 Wikimedia Commons

 

 

從下面拍就是拍不到圓形。
 

Lisbon_Belem_0031.JPG

Lisbon_Belem_0032.JPG

Lisbon_Belem_0033.JPG

 

 

地圖上還有一些可愛的圖案。
 

Lisbon_Belem_0034.jpeg

 

 

15到16世紀葡萄牙的足跡真的遍天下,可惜財富越多他們就越奢華揮霍,逐漸變得不思進取,只是享受前人留下的成果,不再熱衷於海外的堪探和擴張,於是到葡萄牙國王塞巴斯蒂昂(D.Sebastião)在摩洛哥的戰役中失踪後,葡萄牙就開始日漸衰落了,不久後就被西班牙合併統治了60年,越來越多國家掌握航海的技術,海上的勢力也逐漸轉向西班牙和其他歐洲國家了,原本壟斷的貿易市場都被其他國家瓜分,本來早佔先機的競爭優勢都沒了,到重新獨立之後又遇上里斯本大地震,這更加令葡萄牙一蹶不振,再到共和國成立後還兩次宣布破產,到二戰再經過革命後終於還是被迫放棄所有的殖民地,所以它在極度風光過後打擊真的一波接一波,經歷了一段非常長的衰退期,也許它不再有可能回到昔日最光輝的黃金時代,但它還是重新站起來發展到現在的狀態也很不錯了吧?!
 

Lisbon_Belem_0034_1.jpeg

 

 

帝國廣場(Praça do Império) 


對面又是另一個廣場,同樣是為了1940年的葡萄牙世界博覽會而建的,以紀念葡萄牙獨立800週年和恢復獨立300週年,從廣場看過去就是熱羅尼莫斯修道院。
 

Lisbon_Belem_0044.jpeg

 

 

熱羅尼莫斯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ónimos)


這座修道院標誌著發現時代葡萄牙的力量和財富。當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的船隊首次成功訪問印度歸來後不久,國王曼努埃爾一世(Manuel I)為了紀念他和士兵平安歸來,便下令興建了一座能夠容納100名僧侶的修道院 ,捐贈給聖熱羅尼莫斯修士會(Order of the Friars of St. Jerome)。修道院始建於1501年,建造修道院的資金來自與非洲和東方進口貿易所徵收的5%香料稅收,最初計劃建造修道院的時間只有八年,但是由於財富不斷湧入,稅收太過可觀,計劃越來越多,以至它一建就建了一百多年,一直到1604年才終於由伊比利亞聯盟統治的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Felipe II)揭幕。

建築是按照曼努埃爾風格建造的,融合了晚期哥德式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其大部分設計都以精緻的雕刻細節和海洋圖案為特徵。曼努埃爾風格其實很有航海時代的特色,因為通常都有海洋的元素和航海相關的裝飾,而曼努埃爾一世的年代應該就是葡萄牙最富有的黃金年代,所以他才有那麼多資金到處建設,也因為這樣有了以他命名的風格。

自1834年宗教教團滅絕後,修道院就用作孤兒院,一直到1940年。1983年它與附近的貝倫塔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自1907年以來它就被列為國家古蹟,自2016年以來,它具有國家萬神殿的地位,在2017年的全民投票中,它又跟貝倫塔一樣當選成為葡萄牙七大奇蹟之一。
 

Lisbon_Belem_0046.JPG

 

 

修道院包括了一座獻給聖母瑪利亞的教堂 Igreja Santa Maria de Belém,它們取代了原來在同一位置一座日久失修的教堂 Ermida do Restelo,該教堂是由航海家恩里克王子(Infante D. Henrique)於1450年建立的,也是瓦斯科·達·伽馬和其他水手們於1497年出海前過夜和祈禱的地方。純白色的這部分就是教堂了,這裡看到的是南邊的門戶,教堂是免費入場的,而參觀修道院的迴廊則需付10歐元的入場費。教堂中有王室成員的墳墓,很多葡萄牙歷史上的偉大人物也被埋葬在這座教堂和修道院內,其中包括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和詩人路易·瓦斯·德·賈梅士(Luís Vaz de Camões)。

因為我們當時的目的地是這區裡一家有名的葡撻店,所以沒有進去參觀。
 

Lisbon_Belem_0045.JPG

 

 

百年葡撻店 Pastéis de Belém 


在修道院附近就是一間很出名的葡撻店 Pastéis de Belém,據說葡撻就是在18世紀由熱羅尼莫斯修道院的修女們發明的,當時她們用蛋白漿來洗衣服,為了不浪費食物,於是就將剩下的蛋黃用來做糕點,加入奶油,糖和麵粉,就發明了葡撻了。繼自由革命後,葡萄牙的所有修道院都在1834年被勒令解散和關閉,修女們為了維持生計,就在修道院附近一家甘蔗精煉廠和與其相連的小商店裡出售甜糕點,葡撻迅速被人們稱為"Pastéis de Belém"(貝倫糕點),並吸引了很多遊客前來光顧,一直到現在,商店已經有180多年歷史了,原始的配方至今仍然一直沿用,每天都吸引非常多人慕名前來。而一般在葡萄牙吃的葡撻葡語就是"Pastel de Nata",意思其實是奶油糕點。

我們到的時候已經有很多人在門外排隊了。它分開了兩條隊伍,一條是堂食,另一條是帶走,到排隊買完後想在裡面找位置坐下來吃也很有難度,店內的空間其實非常大,真的有工廠般的大小,裡面劃分成很多個廳,就好像迷宮一樣,但即使餐桌椅子都非常多,仍然是全部坐滿了人,大家都在看那桌的人快吃完就站在那桌前等位,真的太受歡迎了!
 

Lisbon_Belem_0047.jpeg

 


我們三個人買了一盒葡撻來吃,總共有6個,我覺得這的確是在葡萄牙吃過的葡撻中最好吃的,它的餅皮酥脆而不油膩,裡面的餡也有蛋黃和奶油的香甜味,它還附有一包肉桂粉,喜歡的可以自行加上,而且價錢便宜,真的值得一嘗!
 

Lisbon_Belem_0048.JPG

 

 

阿方索·德·阿爾布克爾克花園(Jardim Afonso de Albuquerque) 


吃完葡撻我們便準備坐地鐵回市中心了,途中經過這個花園,花園是以1509年至1515年間葡萄牙印度總督阿方索·德·阿爾布克爾克(Afonso de Albuquerque)的名字命名的,花園裡有他的雕像。花園附近還有一些博物館,其中包括一座粉紅色的貝倫宮(Palácio Nacional de Belém)

 

Lisbon_Belem_0049.JPG

Lisbon_Belem_0050.JPG

 

 

這個花園的所在地原本是一個港口,1807年,為了躲避入侵葡萄牙的拿破崙軍隊,女皇瑪麗亞一世和後來的國王約翰六世與一眾王室成員就是從這個港口離開里斯本前往巴西里約熱內盧的。於是葡萄牙的盟友英國就在1808年8月開始接管里斯本和葡萄牙,並擊敗了法國軍隊,一直到1821年自由革命爆發後,葡萄牙國王約翰六世才從巴西回到里斯本執政。
 

Lisbon history_0024.jpg

 

 


 

貝倫區是一個可以回顧葡萄牙航海史的地區,也是一個相對地比較幸運的地區,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時,國王和王室成員就是因為在貝倫區而倖免於難,所以它至今仍然保存著一些歷史悠久而又完好無缺的建築物,而且葡萄牙的七大奇蹟這區內竟然佔了兩個!也許這也跟它們代表著葡萄牙最風光的年代有點關係?只能說在航海時代該國是成功的,但與此同時其實也可以說是損人利己,海事上的擴張也開啟了販賣黑奴的奴隸貿易,到處殖民其實就意味著戰爭和侵略,財富也是透過別國的資源獲得的,所以其實我不覺得這是一個很光采的時代。但是近海真的是葡萄牙絕對的優勢,起碼對我來說葡萄牙真的非常有魅力!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Y. 的頭像
    J.Y.

    TRAVEL DIARY | 世界旅行記

    J.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