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 LISBON — 從充滿漫畫的拱門看里斯本的歷史
2019年6月25日@ 葡萄牙里斯本
在最後一日在里斯本時,竟然意外發現一個有趣的地方,這個地方就像帶人穿梭時光隧道,以漫畫形式重溫里斯本的歷史。
當時正在由聖露西亞觀景台(Miradouro de Santa Luzia)前往太陽門景觀臺(Miradouro das Portas do Sol)途中,偶然經過了一座小拱門,我想這應該不是一個太多人知道的景點。它就位於兩個觀景台之間,名為"History of Lisbon Mural by Nuno Saraiva"。
這座小拱門內設有公共廁所,而弧形拱門的兩側都畫著一幅幅卡通漫畫。每一幅都漫畫都在描繪里斯本的重要歷史。原來這些漫畫是由壁畫家 Nuno Saraiva 創作的。壁畫始於腓尼基人建立他們稱為"Allis Ubbo"的城市,一個直持續到1755年毀滅性的里斯本大地震,並以1974年的康乃馨革命圓滿結束。
▲ 公共廁所就設於寫著"de Lisboa"的那一面牆裡。欣賞壁畫是免費的,但使用廁所不是。
對著廁所欣賞壁畫應該帶著怎樣的心情呢?呃......
因為這些漫畫也跟里斯本的一些景點的歷史有關,為此,我決定研究一下葡萄牙的歷史。我沒有把漫畫逐幅拍下來,所以以下照片均來源自 Wikimedia Commons。
[1]史前時期
里斯本是西歐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據說,該地區在新石器時代已經有凱爾特人定居,其後腓尼基人在該地區建立了貿易港口,並將該地區命名為"Allis Ubbo",意思是「避風港」(Porto Seguro),後來被希臘人和迦太基人征服。
有傳說指里斯本市是由神話中的英雄奧德修斯(Ulisses)建立的。那粉藍色的對話框畫著Ulisses 在說「我是一位傳奇人物,與我無關」。
[2] 羅馬入侵
公元前205年,羅馬人统治了這座城市,稱其為"Felicitas Julia Olisipo"。這座城市被納入至羅馬的盧西塔尼亞省(Province of Lusitania),羅馬人曾經在這個城市建立了一個大型劇院。該羅馬劇院的遺址至今仍然可以在阿爾法瑪(Alfama)的博物館 Museu de Lisboa - Teatro Romano 內找到。
[3] 日耳曼入侵
當羅馬帝國淪陷時,這座城市被日耳曼部落(Germanos)和一連串的征服者入侵和佔領,他們在這裡持續了將近3個世紀的掠奪和破壞,公元 469年這座城市被併入由蘇維匯王國(Reino Suevo),直到585年,西哥特人吞併了蘇維匯王國並统一了伊利比亞半島,他們取而代之成為這座城市统治者。西哥特王國維持了蘇維匯王國所採用的天主教。
[4] 穆斯林時期
711年,伊斯蘭教信仰的摩爾人入侵基督教信仰的伊比利亞半島,殺死了西哥特國王羅德里克(Rodrigo),結束了西哥特人的統治。摩爾人征服了里斯本,阿拉伯人將其改名為“Al-Usbuna”,這座城市成為了重要行政和商業中心,收集當地的產品並與阿拉伯地中海地區的產品進行交換,在10世紀時,這裡的人口超過了10萬,是經濟發展蓬勃的貿易中心。
[5] 十字軍東征:葡萄牙征服里斯本
在收復失地運動時期,基督徒自穆斯林手中陸續奪回了伊比利亞半島。1147年,葡萄牙開國國王阿方索·恩里克斯(Afonso Henriques)率領基督徒,並在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的車隊的幫助下成功佔領了這座城市。1255年,里斯本成為了葡萄牙的首都。
[6] 1173年 — 烈士聖維森特(São Vicente)的遺體被運送到里斯本安葬
在公元303年羅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開始了一次大型的反基督教清洗運動,烈士聖維森特(São Vicente)遭到羅馬人的嚴酷拷打之後,仍然拒絕放棄他的信仰,他在架子上伸了個懶腰,他的肉被鐵鉤撕裂了,但他沒有退縮,最後他被活活燒死了。
傳說在他殉難後,他的門徒將遺體從羅馬帶到了盡可能遠的地方。神奇的是,烏鴉把船引導到了葡萄牙的阿爾加維(Algarve),並降落在聖維森特海角(Cabo de São Vicente),烏鴉在之後仍然繼續成群結隊地守衛著烈士的墳墓。國王阿方索·恩里克斯(Afonso Henriques)在1173年挖掘出聖人的屍體,並乘船將其運送到里斯本大教堂,據稱當時仍然有烏鴉忠實地伴隨著。
里斯本的徽章也就是這樣誕生的,盾牌上面的圖案就是一艘船和兩隻烏鴉。
[7] 城牆擴展
1294年,國王迪尼什一世(D.Dinis I)沿著塔霍河口建造了一面城牆保護里斯本的海岸線免受海盜侵害。
國王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在1367年登基之後,他在1373年下令加強和擴大圍牆,隔離牆於1375年完工。
[8] 1384年 — 里斯本的圍攻(Siege of Lisbon)
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因為膝下無兒,他在1383年10月22日死去後王位便一直懸空,而他的公主當時和卡斯蒂亞國王胡安一世(Juan I)結婚,這讓葡萄牙王國的獨立地位岌岌可危。
1384年,不甘心就此淪為西班牙人控制的葡萄牙人在前國王的同父異母兄弟約翰(D. João I )率領下,爆發了大規模起義。趕來鎮壓的卡斯蒂亞軍隊開入葡萄牙境內,包圍了首都里斯本,一支由53艘卡斯蒂亞海軍的戰船也隨即封鎖了這個重要港口。
這次圍攻發生在1384年5月29日至9月3日,以卡斯蒂利亞的失敗告終,這段時間因為「黑死病」的爆發和葡萄牙勢力的不斷攻擊,令卡斯蒂利亞軍隊的傷亡慘重,被迫撤退。
[9] 1389年 — 建立卡爾莫修道院(Convento do Carmo)
卡爾莫修道院(Convento do Carmo)是由 Nuno Álvares Pereira(國王的最高軍事指揮官)於1389年建立。
該建築在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中被摧毀,後來經過一些修復,至今仍然可以在里斯本找到這座修道院的遺跡。
[10] 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經海路發現印度
1497年7月8日,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由里斯本的Restelo港口離開,探索了一條通向印度的海上航線。他帶著三艘船和160名船員,沿著大西洋向西航行。 11月22日,他繞過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Cape Good Hope),並於1498年1月24日發現了贊比西河(Zambezi)的河口,將其命名為 ”Rio Dos bons signaes”(好兆頭之流)。 憑藉有利的西南季風,他終於在1498年5月20日到達印度西海岸,成為第一個到達印度的歐洲人,他的地理發現促進了歐亞貿易的發展,也為日後葡萄牙的殖民鋪路。
在14-15世紀,探險家征服了海洋探索世界各地,這座城市達到了頂峰,成為葡萄牙的首都,由15至18世紀里斯本都是葡萄牙海上帝國的貿易中心,在歷史上曾是文化交融的地方。在里斯本貝倫區(Belém)的發現者紀念碑(Padrão dos Descobrimentos)有著多位航海家的雕像,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也是其中之一。
[11] 1501年 — 建立熱羅尼莫斯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ónimos)
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首次訪問印度歸來後不久,國王曼努埃爾一世(Manuel I)為了紀念他和士兵安全歸來,便下令興建了一座能夠容納100名宗教人士的修道院 ,捐贈給聖熱羅尼莫斯修士會(Order of the Friars of St. Jerome)。該建築的主要資金來源是來自海外貿易迅猛增長的收入。 這項工作於1501年開始,並於1604年完成,歷時一個世紀。 在約翰三世(John III)統治期間,修道院擴建以包括合唱團。
熱羅尼莫斯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ónimos)又被稱為聖瑪麗亞-貝倫修道院(Mosteiro de Santa Maria de Belém),裡面的教堂是獻給聖母瑪麗亞的,它位於里斯本的貝倫區(Belém)。
該建築在1755年的地震中倖存下來,沒有受到重大破壞,但在19世紀初被拿破崙的軍隊入侵而造成嚴重破壞,修道院之後又開始了一翻修復工作。 1983年它與附近的貝倫塔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自1907年以來它就被列為國家古蹟,自2016年以來,它具有國家萬神殿的地位,在2017年的全民投票中,它更當選成為葡萄牙七大奇蹟之一。
[12] 1506年 — 里斯本大屠殺(Lisbon massacre)
在曼努埃爾一世(Manuel I)時代,猶太難民被西班牙天主教雙王驅逐,逃到葡萄牙,起初曼努埃爾一世還比較寬容,但隨着國內壓力逐漸增大,1497年起也提出讓猶太人轉變信仰,迫使他們轉為皈依天主教。
1506年,葡萄牙遭受乾旱,饑荒和瘟疫帶來的多重災難,而不受民眾信賴的猶太人就成為了代罪羔羊。在該年的4月19日至4月22日,連續三天,在老城區的羅西烏廣場(Praça do Rossio)上,發生了針對新轉為皈依天主教的猶太人(Marranen)的大屠殺。事件中,近2000名的猶太人被當地人殺害。(詳情在介紹那個廣場和教堂再繼續。)
[13] 1506年至1570年 — 印度之家(Casa da Índia)
在1506年至1570年之間,印度之家(Casa da Índia)開始與亞洲,非洲和巴西開展業務,它是一個由葡萄牙王室控制的組織,官方對所有進出口和銷售實行了的皇家壟斷。這些對外交易使這座城市更加富裕,並且成為歐洲最重要的奴隸貿易中心。1570年以後,除了購買香料以及銅和銀的貿易外,壟斷被廢除了。
[14] 1536年 — 成立葡萄牙宗教裁判所(Inquisição Portuguesa)
種族屠殺後,反猶太的聲浪並沒有從此消失,由於衝突,領土貴族說服國王約翰三世(John III)於1536年成立了宗教裁判所,最初是為了懲罰那些從其他宗教信仰(主要是猶太教)中轉為皈依天主教但卻不遵守天主教正統信仰的人而成立的,在四年後,里斯本舉行了第一屆信仰審判(Auto-da-fé),異教徒和變節者被公開定罪後會進行遊行示眾,而羅西奧廣場就是處決地點,他們會被大火燒死。
宗教裁判所對猶太人的迫害和懲處持續了將近三個世紀之久,在1821年3月31日才通過法令予以消滅。
[15] 1580年 — 葡萄牙王朝危機(Crise dinástica de 1580)
1578年,葡萄牙國王塞巴斯蒂昂(D.Sebastião)遠征摩洛哥王國,展開了「三王戰役」(Batalha dos Três Reis)。他和摩洛哥前蘇丹國王穆泰瓦基勒(Mulei Mohammed)聯軍,對抗當時的摩洛哥蘇丹國王阿布杜勒·馬立克(Mulei Maluco)率領的摩洛哥軍隊。因有三個國王參戰,故名為「三王戰役」。這場戰役在經過近四個小時的激烈戰鬥後就結束了。葡萄牙和穆泰瓦基勒聯軍幾乎全軍覆沒,陣亡8000,被俘1.5萬,只有100多人僥倖逃回了葡萄牙。前蘇丹國王在逃出戰場後在渡河時被淹死,而葡萄牙國王則從此失踪。
這場戰爭是葡萄牙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葡萄牙貴族為了從摩洛哥人手中贖回親戚,不得不支付巨額的贖金,葡萄牙經濟受到重創。塞巴斯蒂昂(D.Sebastião)失踪了,留下了他的叔叔紅衣主教亨里克(Cardinal D. Henrique)作為繼任者,兩年後死了,沒有後代。由此引發了王位繼承危機,1580年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Filipe II de Espanha)趁機派遣阿爾瓦公爵率軍強行合併了葡萄牙。
[16] 1581年 — 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Filipe II de Espanha)接管葡萄牙
1581年6月,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Filipe II de Espanha,他是另一位葡萄牙國王的孫子)接管了政權,成為葡萄牙的菲利普一世(Filipe I Portugal)。里斯本成為是馬德里之後的第二大首都。起初,國王仍然非常照顧他的新王國。 從1581年到1583年,他甚至居住在里斯本,於1585年,他建造過一座宮殿,但那座宮殿消失在1577年的地震和海嘯中。他也在1582年下令重建里斯本的城外聖文生修道院 (Monastery of São Vicente de Fora),作為西班牙王冠力量的象徵。這座修道院至今仍然存在,就在阿爾法瑪(Alfama)老城區的外面。
[17] 1668年 — 葡萄牙重新獨立
1640年12月1日,一些葡萄牙貴族聯合起來對西班牙政府進行起義。他們占領了里斯本王宮,處死國務大臣,迫令西班牙駐軍投降,廢黜菲利普三世(Philip III of Spain)的葡萄牙王位,並擁立第八代布拉干薩公爵(Duque de Bragança)約翰二世為葡萄牙國王約翰四世(João IV)。葡萄牙王政復辟戰爭(Guerra da Restauração)從葡萄牙王國首都里斯本瞬間蔓延到葡萄牙王國全境和葡萄牙殖民地,戰爭持續了28年,1668年戰爭以葡萄牙王國獨立成功告終,兩國簽訂了《里斯本條約》,西班牙最終承認葡萄牙新統治王朝布拉干薩(House of Braganza)的主權,確定了葡萄牙重新獲得獨立,而葡萄牙國王約翰四世又有一個綽號,名為「復國者約翰」(João o Restaurador)。
[18] 1731年 — 阿瓜里弗渡槽(Aqueduto das Águas Livres)
自從人口開始在里斯本地區定居以來,飲用水的稀缺的情況就一直存在。里斯本唯一有水源的地區是阿法瑪(Alfama)社區。隨著中世紀城牆外的城市發展,造成了供水長期短缺的局面。
在1731,國王約翰五世(D. João V)開始建設複雜的水渡槽系統,用於收集,供水和並通過總長達58公里的輸水管道將水源連接到分散在整個里斯本的30個噴泉。它毫髮無損地在1755年的大地震中倖存下來,但它已於1967年停止運作。現在已被列為國家古蹟。
今日仍然可以在城市內找到那座渡槽,只是我覺得它不太特別也跟其他景點不接近,所以未有特意前去。
地址:Aqueduto das Águas Livres, Cç da Quintinha 6, 1070-225 Lisboa
阿瓜里弗渡槽的連環殺手
曾經有一個連環殺人犯 Diogo Alves 專門在阿瓜里弗渡槽地區殺人,因此獲得了“渡槽謀殺者”頭銜。他躲藏在渡槽中,搶劫了可憐的過路人,毆打他們,然後將他們從高65米的渡槽上扔出。在1836年和1840年之間,他殺死了70人,最初,那些人被判定為自殺,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他最後終於被捕,他被判處死刑,並於1841年2月19日被絞死。兇手的頭部與屍體分離,放在玻璃容器中保存起來以作科學用途,據說他的頭骨現在被放在醫學博物館(Museum of Medicine)供人參觀。
[19] 1755年 — 里斯本大地震和海嘯
在1755年11月1日的上午9點40分左右,里斯本發生了一場毀滅性的大地震,漫畫中說那天剛巧是萬聖節,結合隨後發生的巨大海嘯和節日點燃的蠟燭倒下引發的大火,幾乎完全摧毀了里斯本及其附近地區,罹難人數達到約10萬人。地震學家估計里斯本的地震幅度約為8.5–9.0級,是歷史上最致命的大地震之一,這場天災造成的破壞和罹難人數在人類史上約排在第15位。
地震造成的影響非常深遠。在北非,人們感覺到劇烈震動,地震在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的城鎮造成了嚴重人員傷亡。在歐洲,里斯本地震在西班牙也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失,特別是在馬德里和塞維利亞。在法國,瑞士和意大利北部也感受到了動搖。但是,最嚴重的破壞發生在葡萄牙西南部,里斯本及其居民受到地震的嚴重打擊。在地震前,里斯本是個繁榮和富有的傳奇城市,但大地震令里斯本以至整個葡萄牙的國力嚴重下降,殖民帝國從此衰落。
地震到來時,里斯本的大部分居民都在六座宏偉的大教堂內祈禱,數分鐘之內,這些教堂全部倒塌,成千上萬的建築物亦紛紛倒塌和被摧毀,再加上隨後的海嘯淹沒了河口,大火又在城市中肆虐了六天,死傷無數,搶劫猖狂。里斯本這個蓬勃發展的港口城市,葡萄牙的首都和龐大的葡萄牙帝國以及在歐洲的學習所在地,瞬間被夷為平地,變成了一個大型的廢墟。
[20] 龐巴林時代(Pombaline era)
當時的龐巴爾侯爵(Marquis of Pombal) Sebastião José de Carvalho e Melo 倖免於難,當無能為力的國王約瑟(D.José I)問他該怎麼做時,龐巴侯爵回答說:「埋葬死者,照顧生者」(Enterrar os mortos, cuidar dos vivos)。他受到國王的全權委託,並毫不動搖地立即承擔了重建這座城市的任務,命令周圍的顧問,建築師,戰略家,軍事工程師和測量師等制定計劃,並藉此機會重新規劃城市。儘管發生了災難,但里斯本沒有發生任何流行病,因為他下令將所有屍體迅速海葬,另外他還規定物價,材料價和房價等一律固定在地震前的標準,不准任意提價;任何搶劫、盜竊的罪犯可以就地正法,同時他又調動全國的資源和人手去救災,並親自設計了一份地震調查問卷發給全國每一個教區,鑼密緊鼓地籌備重建,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里斯本已漸恢復規模,還興建了新的市中心、大量的廣場和擴闊了道路,里斯本下城區(Baixa Pombalina)的建築物和里斯本的主要廣場就是歐洲最早的抗震建築的首批實例,創新的防震和防火方案,影響了歐洲、非洲、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許多新城市的建設。
到1777年,他還廢除了宗教裁判所,儘管進行了一些改革,但他還是一個獨裁統治者,削減了個人自由並鎮壓了政治反對派。在同一年,國王約瑟(D.José I)逝世,他的女兒瑪利亞一世(Maria I)繼位,龐巴爾侯爵被迫辭職,最終被流放到他的莊園中,並於1782年去世。
[21] 1807年 — 拿破崙(Napoleon)派遣朱諾(Junot)率軍佔領里斯本
法國的皇帝拿破崙·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上台後,他在歐洲的政策是封鎖英國的貿易和經濟,令英國不能與歐洲大陸貿易,藉此減弱其國力。葡萄牙是英國在歐洲最古老的盟友,它拒絕了對英國商業封鎖的要求,並與英國簽署了互助條約,激怒了拿破崙,他派遣將軍朱諾(Junot)率領大軍征服這個國家,從而開啟半島戰爭(Peninsular War)的序幕。當時西班牙也捲入戰爭中,最初法國與西班牙打算聯手瓜分葡萄牙,不過後來爆發衝突,導致後來葡萄牙和西班牙聯合抵抗法國。
朱諾(Junot)於1807年11月30日進入里斯本時,葡萄牙王室,貴族和牧師已於前一天啟程前往巴西。他被任命為葡萄牙總督,並於1808年3月被任命為阿蘭特斯公爵。英國人於1808年8月登陸葡萄牙,戰鬥中擊敗了法國軍隊,朱諾與英國人達成撤軍協議後,便在1808年末被迫撤退。英國人從當時居住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的攝政王約翰手中接過對里斯本和葡萄牙政府的控制權。而半島戰爭則由1807年一直持續到1814,最終在1814,拿破崙終於被擊敗,宣告退位並達成和平的宣告。
1820年,自由主義者起義並控制了波爾圖,隨後在里斯本發動政變,驅逐了英國總督。1821年,王室應議會要求回國,國王若翰六世(João VI)重新執掌權政,而他的兒子佩德羅四世(D. Pedro IV)則拒絕由巴西回到葡萄牙,本來是葡萄牙王位繼承人的他反而選擇帶領巴西脫離葡萄牙獨立,在1822年成為巴西第一位國王,葡萄牙從此便失去了巴西這個帶來重大財富的殖民國,其產品和黃金不再流向首都,里斯本市失去了一定的經濟活力。
[22] 葡萄牙詩人博卡熱(Bocage)
博卡熱(Manuel María Barbosa du Bocage, 1765-1805)是著名的葡萄牙新古典主義詩人,在1790年,他被邀請加入剛成立的文學協會 New Arcadia,他採用的化名為 Elmano Sadino。但是很快他就對他的同伴們寫出了殘酷的諷刺作品,第一版在1791年出版,三年後他便離開了該協會。之後他寫過一些反宗教的詩句,在1797年8月7日,他因為「生活習慣混亂」的罪名而被判入獄,輾轉由被監押在國家監獄,宗教裁判所的地牢和本篤會修道院中,最終在1798年的最後一天被釋放。漫畫中寫他寫作,喝酒,戀愛,並被監禁。他在1805年12月21日死於動脈瘤。他的某些詩集粗魯無禮,但卻因此而受歡迎,詩歌具有顛覆性,葡萄牙在過去都沒有這種詩歌。
[23] 葡萄牙小說家艾薩·德·克羅茲(Eça de Queiroz)
José Maria de Eça de Queirós(1845-1900)是一名葡萄牙小說家,他的筆名為艾薩·德·克羅茲(Eça de Queiroz),以反映葡萄牙現實生活的長篇小說《阿馬羅神父的罪惡》(O Crime do Padre Amaro,1876)和《馬亞一家》(Os Maias,1888)成為葡萄牙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之一。1866年,他在科英布拉大學法律系畢業,到首都里斯本從事律師業務的「實習生」。然而,他的真正興趣在於文學,不久,他開始創作短篇小說,其中有幾篇被《葡萄牙日報》採用發表。他早期的作品有的情節曲折離奇,有的甚至描寫鬼怪幽靈,後來被巴塔哈·雷斯彙編成為《野蠻的散文》。之後他在不同地方擔任過國際記者和領事,在這段時間裡,他寫了最令他銘記的小說,試圖通過揭露他認為傳統保守社會秩序的弊端和荒謬之處,通過文學在葡萄牙進行社會改革。他一直擅長寫諷刺小說,但他最後一部小說是感性的,他於1900年因病逝世,他最後的遺作《城與山》(As Cidades e as Serras,1901)頌揚葡萄牙鄉村風光和鄉村生活的樂趣。
[24] 1910年 — 革命與第一個共和國成立(Revolution & First Republic)
葡萄牙分別於1892年5月以及1902年5月兩次宣布破產,這造成了社會危機,並動搖了葡萄牙歷史悠久的君主制的根基。1908年2月1日,卡洛斯一世(Carlos I o Martirizado)與未滿21歲的王儲路易斯·菲利佩(Luís Filipe)在里斯本遭到刺殺,史稱「里斯本弒君事件」。曼努埃爾二世(Manuel II)繼承了王位,但此時葡萄牙布拉干薩王朝的統治已幾近走到盡頭。
1910年,里斯本終於起義。人群在街上形成路障,並配備了槍械,鎮壓革命的軍隊被叛逃者打倒。同年10月5日,革命成功,武裝部隊廢除了君主制,推翻了布拉干薩王朝,並宣布建立第一個共和國。共和政府宣布實行政教分離原則,次年頒布新憲法。10月5日被葡萄牙定為共和國日,作為公眾假期。
葡萄牙第一共和國時期(1910年至1926年)的特徵是里斯本發生了衝突和政治暴力:在不到16年的共和黨政府統治下,共有45次政府更替。儘管整個歐洲的政治環境都很緊張,甚至在最發達國家中都發生了恐怖襲擊和騷亂,但葡萄牙的情況更為嚴峻,經濟和金融受到嚴重破壞。這是一個動蕩的時期,無論是在本地還是在全國。在里斯本的街道上,發生了一系列的大罷工,示威,交火,甚至發生爆炸。共和黨政治階層在如何處理局勢上存在分歧。1918年,西班牙流感降臨在這座城市,造成數千人死亡,並使工人的處境惡化,然後工人起義數次。總統西多尼奧·拜斯(Sidónio Pais)於1918年12月14日在里斯本市中心被謀殺,從那時起,大多數政治穩定都消失了,1926年,一場政變終於結束了近八年的危機,第一共和國於該年結束。第一共和國時期被描述為「持續的無政府狀態、政府腐敗、暴動和搶劫、暗殺、任意監禁和宗教迫害」。
[25] 1926-1974年 — 第二共和國(Second Republic)
安東尼奧.奧利維拉.薩拉札(António Oliveira Salazar, 1889-1970)這個的名字曾經在寫波多的時候提到過,《哈利波特》中的薩拉札‧史萊哲林(Salazar Slytherin)就是採用了他的名字薩拉札(Salazar),這得到了J.K.羅琳的證實。
1926年5月28日發動了一場政變,民主而不穩定的第一共和國結束,構成了保守和專制的葡萄牙第二共和國。安東尼奧.奧利維拉.薩拉札由最初擔任財政部長,到1932年開始擔任葡萄牙第100任總理,以獨裁者的方式統治葡萄牙36年,至1968年因為腦出血被卸任,並在兩年後去世。薩拉札於 1970 年逝世後四年,葡萄牙便爆發康乃馨革命,最終瓦解了薩拉札統治多年的獨裁政權。
曾經有電視頻道的一項調查將薩拉札評為「20世紀葡萄牙最偉大的人物」。而之前曾經提過在2007年一個葡萄牙電視節目的投票中,薩拉札贏得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葡萄牙人」的投票,但在此之前剛剛結束的另一個題目為「有史以來最糟糕的葡萄牙人」的投票中,他也高居榜首,可見社會對他的評價兩極。
杜阿爾特·帕謝科(Duarte Pacheco, 1899-1943)是唯一同時擔任公共工程部長和里斯本市長的葡萄牙政治家。在1932年,他受到欽佩他性格的薩拉札(Salazar)的邀請,擔任公共工程和通信部長,1936年,他離開辦公室,到1938年,他又被任命里斯本市長,並同時繼續擔任公共工程部長。他展開了多項翻新和建造的公共工程,是葡萄牙現代城市規劃的先驅,他不僅為里斯本,而且為整個國家製定了一項嚴格定義的城市化計劃,而他一直是市政總體規劃的重要導師。他於1943年11月15日因車禍死亡,政府為他舉行了具有所有軍事榮譽的國家葬禮。在他的一生中,他被授予過兩枚勳章。
[26] 1974年 — 康乃馨革命(Revolução dos Cravos)
找不到最後一幅漫畫,那是關於1974年的康乃馨革命的。
1974年4月25日,里斯本發生了一場非暴力政變,又被稱為了「康乃馨革命」,「四月革命」或「四二五革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葡萄牙保持中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殖民帝國英國及法國等紛紛自願或被迫放棄其殖民地。葡萄牙的薩拉札法西斯軍政權卻拒絕放棄其殖民地,因此它仍然維持著相對龐大的殖民帝國。葡萄牙憑藉加入美國領導的北約,嘗試抵抗殖民地發起的具社會主義色彩非殖民地化浪潮,並因此爆發了殖民戰爭(1961年-1974年)。長久的戰爭和龐大的軍費令薩拉札軍政權失去了很多葡國人民特別是中下級軍官的支持。
1974年4月25日的凌晨時分,一群左派中下階層官兵所組成的團體「武裝部隊運動(Movimento das Forças Armadas,MFA)」以無線電臺播放禁歌《棕色之城葛蘭多拉》(Grândula Vila Morena)作為暗號,展開了一場以和平為訴求,期間有很多平民自發參與。在政變期間,民眾將康乃馨插在軍人們的步槍上,這樣的畫面,透過媒體播送至全世界,「康乃馨革命」便由此而來。由於革命爆發的時候,薩拉查本人早已於1970年去世,再加上軍隊的叛變,使得這場翻天覆地的革命以近乎完全不流血的方式,推翻了統治48年的獨裁軍政府,葡萄牙將4月25日訂為紀念革命的國定假日,稱為「自由日」(Dia da Liberdade)。
革命後,殖民戰爭結束,葡萄牙放棄所有海外葡屬殖民地,包括在非洲和東帝汶的殖民地,確認它們的獨立性,但澳門除外,因為中國不希望立即收回澳門的主權,希望繼續對澳門作長期利用。只是,葡萄牙對澳門已經「半棄守」了,葡軍撤離後的澳門,葡澳政府的管制便形同虛設。直到1979年中葡建交,在中英談判後,葡中雙方才於1988年簽訂《中葡聯合聲明》,為後來解決澳門前途問題打下基礎。
葡萄牙在革命後建立了第三共和國,該國政府實施了廣泛的民主改革,從此邁向自由之路,經過初期動蕩之後,葡萄牙成為一個民主國家。由於該國幾乎放棄了所有以前的殖民地,經歷了嚴重的經濟動盪,對於葡萄牙人及其前殖民地來說,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時期,但實現了公民權利和政治自由。
▲ 23/6晚上經過一條街道 Rua Natália Correia 剛巧看到康乃馨革命的壁畫。
里斯本有一條「4月25日大橋」(Ponte 25 de Abril),就是為紀念康乃馨革命而更名的,它的原名是「薩拉札大橋」(Ponte Salazar)。
壁畫到此也圓滿結束了。1986年,葡萄牙加入了歐盟,十二年後的1998年,里斯本成為了世界博覽會的總部,1994年,里斯本成為歐洲文化之都。這個充滿故事的歷史名城,又重新展現出美麗的城市面貌。
下篇開始正式逛城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