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巴爾下城區 Baixa Pombalina

— 里斯本大屠殺與被詛咒的教堂


2019年6月21-22, 25日@ 葡萄牙里斯本

 

我很喜歡發掘城市背後的故事,因為我覺得有故事的景點特別有吸引力,它可以令人更深刻地去記著那個地方,更深入地了解那座城市甚至那個國家的一切,所以比起純粹簡略地寫寫到過什麼地方和上傳照片,我更希望自己可以了解我所到過的地方,而不是光是到此一遊,隨著時間流逝,對這些地方的最後印象就只剩下美麗或平凡這些單薄而虛無的形容詞。

我喜歡歐洲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它們很多的城鎮本身就已經是一座大型的歷史博物館和藝術館,建築物,雕塑,壁畫和紀念碑會帶領遊人去認識一些故事和歷史。很多人都忽略了雕像和紀念碑等等背後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喚起人們去了解一些特別的故事和歷史,它們可以帶領人們穿越時空,訴說有趣的傳說、故事或歷史,但它只讓人知道該從那裡入手,前提還是需要人們願意主動再去作進一步的了解,如果光是走到它們面前拍拍照,往往無法領會它們背後的的意義。

當研究完第一篇那道拱門上以漫畫方式繪畫的歷史後,我對某些漫畫的詳情特別有興趣,決定更深入去看看某些故事。因此這篇主要圍繞著曾經發生過對猶太人的迫害事件的龐巴爾下城區(Baixa Pombalina)。
 

Lisbon_0107.jpeg

 


 

龐巴爾下城 Baixa Pombalina


龐巴爾下城(Baixa Pombalina),或更簡單地說,下城區(Baixa),位於兩座山丘之間的平坦地帶,是里斯本最受歡迎的地區之一,到處都充滿遊客,非常繁華熱鬧。1755年11月1日的大地震,大海嘯和大火將這一區的大部分建築物徹底摧毀,而在龐巴爾侯爵的指揮下,這區卻迅速地被徹底重建,成為了第一個現代西方城市,在歐洲乃至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該區是歐洲最早,也是最完美的抗震城市規劃和建設範例之一。它是使用許多創新的解決方案建造的,包括了防震和防火結構,完善的道路基礎設施,下水道設施和公共衛生措施,以及使用打樁作基礎和沿河修建新路堤等。

而這一區在昔日還曾經發生過里斯本和葡萄牙歷史上最嚴重的暴力事件之一,基督教徒對猶太人的敵視和迫害事件在過去不斷上演,而這一區在過去就是對猶太人進行「清洗」的主要舞台。

 

 

聖多明各廣場 Largo de São Domingos 

 

在這個人來人往的廣場上,有一座半球體的紀念石碑,它的中央有一顆猶太教的大衛之星,六芒星上的銘文寫著:

「為了紀念數千名受害的猶太人,他們被對別的宗教不容忍和對自身宗教狂熱的人所謀殺,大屠殺就在1506年4月19日於這個廣場上開始」。

在紀念碑的基座上引用了《約伯記》 16.18節的話:

「地啊,不要遮蓋我的鮮血,不要阻擋我的哀求!」('Ó terra, não ocultes o meu sangue e não sufoques o meu clamor!')

這座紀念碑就是在大屠殺發生後的第500年,即2006年竪立的(西曆:1506-2006年;希伯來曆:5266-5766年)。提醒人們要記住1506年的里斯本大屠殺,並悼念這場大屠殺中無辜死去的猶太人。
 

Lisbon_Baxia_0001.jpg

 

 

1506年 — 里斯本大屠殺 Lisbon Massacre


起因


1492年,在西班牙天主教雙王(即卡斯蒂利亞皇后伊莎貝拉一世(Isabella I)和阿拉貢國王費迪南德二世(Ferdinand II))的統治期間,拒絕轉為皈依基督教/天主教的猶太人被驅逐出西班牙,許多人來到鄰國葡萄牙避難,據估計當時有近93,000名西班牙猶太人逃往葡萄牙。葡萄牙國王若翰二世(João II,於1481-1495年間執政)許諾允許猶太難民在葡萄牙停留八個月以換取報酬,並且還同意為他們提供船隻以供他們繼續前往歐洲其他地區的旅程。不幸的是,若翰二世未能如願以償地在規定的時間內提供船隻,那些無法離開該國的人被迫淪為奴隸,而他們子的女則被人帶走並運送往在西非海岸附近的聖多美(São Tomé)。

最初,在曼努埃爾一世(Manuel I)國王統治期間,猶太人的情況似乎有所改善。1495年他登基時,他恢復了猶太人的自由,與猶太人保持住良好的關係,並承認從事金融,醫學和印刷業的猶太人家庭的重要性,向他們提供服務保護,幾個猶太地區已經在里斯本建立。但是好景不常,曼努埃爾一世在不久後被安排與西班牙公主阿拉貢的伊莎貝拉(Infanta Isabella)結婚,她是西班牙國王費迪南德二世和皇后伊莎貝拉一世的女兒,她跟父母一樣極度反猶太人,他們當時提出只有在將所有拒絕皈依基督教/天主教的猶太人驅逐出葡萄牙的情況下才同意這段婚姻。結果,從1496年12月開始,「洗禮或驅逐」的法令就生效了,葡萄牙的所有猶太人都不得不由猶太教轉為皈依天主教並成為「新基督徒」或不帶著14歲以下的子女獨自離開該國,但是,被驅逐出境的人到達里斯本的港口時,他們遇到了試圖利用脅迫和承諾為他們施洗並防止他們離開該國的牧師和士兵,大部分的猶太人最終都無法離開並被強行施洗。此後,儘管許多「新基督徒」仍在秘密地進行崇拜猶太教的宗教活動,但他們表面上都別無選擇地同意改信天主教。

葡萄牙天主教徒並不信任這些「新基督徒」,1506年,該國發生乾旱,饑荒和鼠疫氾濫等多重災難,每日有100多人喪命,使情況急劇惡化。在這艱難的時期,人們希望有人可以責備,認為有必要確定誰曾經激怒上帝,使其將刑罰降於這片土地上,而猶太人在歷史上就經常成為代罪羔羊。由於瘟疫肆虐,許多有能力離開的人,甚至包括國王,皇后和皇室都已經離開了首都里斯本,不過許多來自荷蘭,新西蘭,德國和其他地方的水手仍然將船隻停泊在里斯本的海口,與那些沒有能力或條件逃脫的人同在。街頭上濃罩著一片愁雲慘霧,修道院裡滿是絕望的基督徒,無論新舊,他們都在等待著神的幫助。

在1506年4月19日,一切都達到了頂峰。當日是基督教復活節週日,下午三點,人們聚在聖多明各教堂(Igreja de São Domingos)中進行祈禱,有人突然說他看到基督的身影出現在祭壇上,人們似乎一下子見到了希望,認為這是上帝憐憫的信息。不過一個新皈依天主教的猶太人指出那只是十字架上點燃的燭光反射造成的錯覺,這個「褻瀆神靈」的新教徒很快就被當做異教徒,人群通過拉扯他的頭髮使他沉默,然後將他拖到大街上,野蠻地攻擊他,他在聖多明各廣場(Largo de São Domingos)被毆打致死,很快他的兄弟在廣場上發現了他的屍體,他靠在屍體旁邊,高喊道:「誰殺了我的兄弟?」就在那時,被激怒的人民以同樣的方式處決了他,他們迅速在大柴堆上燃起了火,焚燒掉那兩名不幸的新基督徒的屍體。

 

Lisbon_Baxia_0003.jpg

▲ 廣場上的聖多明各教堂(Igreja de São Domingos)

 

 

大屠殺


這為兩個多米尼加男修士領導的更多反猶太暴力行為鋪平了道路,他們向人群展示了耶穌受難像,並發出嗜血的呼籲:「嘿!異教徒!消滅邪惡的人!……」他們承諾向殺死「異教徒」的任何人免除100天的罪孽。

因此,人群彷彿全部失去了理性,他們早已將多重災難的矛盾指向猶太人,無論猶太人是否皈依成為「新基督徒」,在眾人眼中他們的身份都只是猶太人,男修士的話語標誌著大屠殺的開始,暴民圍捕了他們能找到的任何猶太人,殺死他們,焚燒他們的屍體,甚至還將他們活活燒死,同時洗劫他們的房屋,在第一天,多達五百人被殺害,隨後的兩天,屠殺繼續進行,城市的官員由於擔心遭受同樣的命運而放棄了干預,屠殺和搶劫的行為繼續升級,即使是那些猶太人的鄰居,又或者乞丐和妓女也被殺害,不論男女,兒童甚至嬰兒都受到酷刑。外國商船的水手加入了大屠殺,更多是出於搶劫的目的,而不是出於宗教原因,被殺人數增加了兩倍。

歷史學家 Damião de Góis 對此恐怖事件有以下的描述:

「對於這群壞人和男修士,他們不懼怕上帝,走上街頭,敦促人民實行這種殘酷行徑,一千多名同樣素質的人加入了該行列,這些人在星期一繼續進行屠殺。這種邪惡極度殘酷,由於他們在大街上找不到新基督徒,他們走到新基督徒住的地方或他們知道的地方,俘虜他們,包括婦女,兒童和嬰兒均被帶到街上,向他們投擲,將他們燒死,沒有絲毫憐憫,殘酷無比,以至於連搖籃中的嬰兒都執行了死刑,將他們雙腿抓住,劈成兩半,然後將它們扔向牆上將他們活生生砸死......」

大屠殺持續了三日,直到得知消息的國王派出皇家衛隊前去制止。據估計,三天內有1000至4000名猶太人死亡。

 

Lisbon history_0015.jpg

History of Lisbon Mural by Nuno Saraiva 的其中一幅漫畫就是描繪大屠殺的情景。

 

 

結果


後來,遲來的曼努埃爾國王嚴厲地懲罰了里斯本的人民:他將參與屠殺和搶劫的人判刑,並下令處決約五十名叛亂者,兩名煽動屠殺的多米尼加男修士被燒死,著名的聖多明各修道院亦關閉了八年。一些官員也受到懲罰,財產被沒收或將他們處以絞刑,至於里斯本市的代表們,則被排除在王室理事會之外,他們在這座城市的榮譽被撤銷。但是,很多外國水手已經帶著戰利品坐船離開了,因此他們逃脫了任何制裁。

 

隨了悼念在大屠殺中喪生的猶太人的紀念碑外,據說,在現時的廣場附近,有一面牆壁,用34種語言寫著「里斯本,寬容之城」,我沒有看見那面牆壁,但在網上找到那幅牆壁的照片。
 

Lisbon_Baxia_0012.jpg

▲ 照片源自 Wikimedia Commons

 

 

現在這個位於市中心的廣場非常熱鬧,葡式碎石路面十分引人注目。
 

Lisbon_Baxia_0002.jpg

 

 

這家位於廣場上的店舖 Ginjinha Espinheira,於1840年由同名加利西亞人開設,售賣里斯本和葡萄牙著名的酸櫻桃甜酒(Ginjinha),它是在里斯本第一家銷售這種飲料的店舖,據說,一位男修道士建議 Espinheira 做一個將酸櫻桃與白蘭地一起發酵的實驗,並在其中添加糖,檸檬和水。它的甜味立即獲得了成功,如今,這個地方成了當地人和遊客的必經之地,由於價錢便宜,吸引了很多人排隊光顧。
 

Lisbon_Baxia_0010.jpg

 

 

聖多明各教堂(Igreja de São Domingos) 

 

這座位於廣場上的教堂,就是1506年大屠殺的起步點。教堂是根據葡萄牙國王桑喬二世(D. Sancho II)的命令於13世紀建造的,它的第一塊石頭是1241年鋪設的。然後由阿方索三世(Afonso III)添加了修道院,又由曼努埃爾一世(D. Manuel)再次擴建了,它曾一度是里斯本最大的教堂,事實上,它可以說是一座同時備受祝福和詛咒的教堂,多年來見證了國葬,皇室婚禮,洗禮儀式,還有大屠殺和宗教裁判,經歷過一次比一次嚴重的地震,被一次又一次重建,然後又再遭到大火的摧毀,所以它大概是里斯本最傳奇的一座教堂。
 

Lisbon_Baxia_0004.jpg

 

 

自1834年年底到在1910年建立現代葡萄牙共和國之前,葡萄牙王室的婚禮通常都在這座教堂舉行,但它同時見證著歷史上基督徒對猶太人的迫害和屠殺,教堂在1531年的里斯本地震中被破壞,然後在1536年被重建,1755年的大地震中又再一次毀掉這座教堂,這一次,教堂幾乎被完全摧毀,用了52年的時間才於1807年完成重建,但到1959年,教堂又發生大火,再度被嚴重摧毀。教堂又再經過一番修復,直至1994年,才重新開放。這一次又一次的天災就像是來自被無辜殺害的猶太人的控訴和詛咒,告訴人們永遠不要忘記基督徒們曾經在這附近對他們做出無法被原諒的惡行,他們的怒火並未能平息,當初無數的猶太人在附近的廣場上被大火燒死,而神奇地,在數百年後,教堂又巧合地遭受被大火摧毀的命運。如今在廣場上的悼念紀念碑和牆上的宣言,能讓教堂從此免受災難嗎?
 

Lisbon_Baxia_0005.jpg

 

 

現在的教堂以巴洛克風格為主,採用拉丁式平面設計,具有非常簡單的外觀和內飾,現時已被列為葡萄牙國家古蹟。
 

Lisbon_Baxia_0006.jpg

 

 

在教堂的內部,仍然可以看到火災造成的痕跡,被燻黑的支柱非常明顯。儘管它有大面積的牆壁和天花被粉刷上粉紅色,教堂仍然帶著一點陰鬱的氣氛。
 

Lisbon_Baxia_0007.jpg

 

Lisbon_Baxia_0008.jpg

 

 

教堂內仍然保留著1959年發生大火的新聞報導,這場大火殺死了兩名消防員,用了六個多小時才將大火撲滅,而教堂的木屋頂和許多無價的畫作及其他藝術品都被完全燒毀。
 

Lisbon_Baxia_0009.jpg

 

 

葡萄牙的宗教裁判所 Inquisição Portuguesa, 1536-1821年

 

大屠殺之後,猶太血統的新基督徒仍然對葡萄牙君主懷有深切的忠誠。但是,民眾對「新基督徒」的懷疑氣氛已經逐漸蔓延至整個葡萄牙王國,反猶太主義的種子已經播種並繼續增長。

事實上,猶太人在葡萄牙的經濟實力非常可觀,而且很多都是專業人士和知識分子,對於要發展海上事業的葡萄牙來說是一批很有用的人才,他們提供了財富,技術和知識,所以國王曼努埃爾一世(Manuel I)一直都不願意將他們驅逐出葡萄牙,在他們成為「新基督徒」後,法律不僅保障了他們可以保留自己的財產,而且免除了巨額稅款,開始佔據了所有後來為基督徒保留的職位,這給了基督教社區成員一種貴族的感覺,等級制度受到威脅,競爭加劇,令他們更加沮喪,更加眼紅和敵視「新基督徒」,整個社會的排猶情緒極其強烈,尤其是對於基督教教會和貴族,他們更加擔心自己的特權和社會地位會受到威脅。

到了葡萄牙國王約翰三世(João III)繼位後,這位國王本身是狂熱的教徒,有「虔誠者約翰」之稱,他的皇后也是宗教裁判所的狂熱支持者,再加上貴族和教會的敦促,國王終於決定引入宗教裁判所,羅馬教宗在數年後才頒布諭令批准並任命大法官,1536年宗教裁判所才正式在葡萄牙成立,在這段期間,嘗試離開葡萄牙的「新基督徒」被禁止出境,葡萄牙船隻的船長們接到命令,不准將他們的黃金以及有價值的物品帶到海外去。而裁判所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對付「新基督徒」,它的任務是保證宗教統一,但隨了懲處異教徒外,更大的原因是政府可以藉此機會榨取和沒收他們的財富來滿足宗教信仰的利益和用於海外事業擴張,禁止他們離開葡萄牙以維持永久的收入來源,並遏制一個源於猶太人的新興資產階級。

宗教裁判所(Inquisition)又稱為異端裁判所及宗教法庭,它是羅馬教會最先於1232年設立來對付異端和異教的機構。在15至16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時期,在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為了推進統一進程及隨之而來的海外擴張事業,促使兩國先後請求羅馬教廷批准它們在境內設立宗教裁判所。西班牙在天主教雙王的統治時期便率先在1469年開始設立宗教裁判所。葡萄牙一直是逃離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猶太人相對安全的港口,但六十多年後,猶太人即使皈依成為「新基督徒」仍然難逃迫害。

裁判所管轄範圍內的犯罪有兩種:(1)違反信仰的犯罪,例如履行異教(猶太教,新教,路德教等)的禮儀、散佈異教的觀點、拒絕參與天主教彌撒和活動、褻瀆和對天主教教條的進行批評等;(2)違反道德的罪行,例如重婚,雞姦,占卜和施行巫術等,到了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書籍也成為了宗教裁判所嚴格管制的對象。

違反信仰的罪行通常比違反風俗和道德的罪行更為嚴重,而其刑罰則更為嚴厲。被指控犯有危害信仰罪的被告幾乎總是沒收其財產,而其他罪犯則被判處較輕的刑罰,被判處死刑的人數比例很少。

裁判所接受任何類型和人員的舉報,包括匿名信件和流言斐言,證人的信用完全取決於調查者的酌處權。「聽和猜測」也被認為是證據。當一個人被舉報時,會由一名調查官在稅務法官的陪同下來到嫌疑人的家,在未有任何犯罪證據之前就已經可以充供嫌疑人的所有財產和將他逮捕,而無需讓他知道誰指控他和他被捕的原因,反而用誘供、威脅和折磨的手段引出他們真實的或可疑的罪名,為了挽救自己,每個被告都必須認罪,並指證和牽引出更多的人,特別是跟他們有密切關係的人,否則,他就被認為是藏匿罪魁禍首,每當被懷疑認罪不完全或認罪不當時,他們均會被送至酷刑室施加酷刑。他們投訴和指控的人數越多,調查人員就越滿意。嫌疑人對判決提起上訴的可能性為零,如果他們在「寬限期內」(通常是30-40天)內認罪並告發其他有異端的人,則有可能在沒有苦修的情況下被接納回教堂,而堅決否認罪行的人可以被判處最極端的火刑,因此,譴責被許多人用作對鄰居和親戚的私人報仇,或消滅商業上的競爭對手。數以千計的人因為受壓迫在酷刑而死在監獄裡,或者發瘋,他們甚至未經任何審判。宗教裁判所的存在給葡萄牙社會帶來極大的暴行、裂痕和互不信任,使人民極度恐懼和排斥外來的所謂「異端」思想。

宗教裁判所對猶太人的迫害和懲處一直持續到1820年的革命後,在1821年3月31日才通過法令予以消滅。里斯本當時的宗教裁判所就是位於下面這座國家劇院的位置。

 

 

瑪麗亞二世國家劇院(Teatro Nacional D. Maria II) 

 

在聖多明各廣場上可以看到瑪麗亞二世國家劇院的東立面,它是里斯本最重要的劇院,繼續向著劇院方向往前走,就是這座劇院的正面和另一個廣場。
 

Lisbon_Baxia_0011.jpg

 

 

劇院的主立面面向同樣位於市中心的羅西烏廣場,這座劇院建於一座宮殿 Palácio dos Estaus 的舊址上,那座宮殿建於1450年,作為來訪的外國政要和貴族在里斯本的住宿地。在16世紀,宮殿成為了宗教裁判所的總部,嫌疑犯就是在裡面被審問,嚴刑迫供和關押,宮殿在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中得以倖存,但在1836年還是難逃大火,被徹底地摧毁。

兩座迫害猶太人的建築物都巧合地在不同年份被大火燒毁,但這座宮殿並沒有再被重建。在那個年代,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看到不同作家和演員的作品和戲劇演出。但里斯本在當時並沒有合適的場所讓皇室成員和更高階層的觀眾觀看演出,因此,當時的浪漫主義詩人和劇作家阿爾梅達·加勒特(Almeida Garrett)就計劃在原址興建一座劇院來代替昔日的宮殿獻給女王瑪麗亞二世(Maria II),這位葡萄牙女王是劇院的狂熱愛好者,並為該國的劇院公司提供很多的支持,她同意有關決定,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皇家劇院便於1842年開始建造,並於1846年4月13日開幕以慶祝瑪麗亞二世女王27歲生日。

三角形屋頂的最頂部是「葡萄牙戲劇之父」吉爾·維森特(Gil Vicente,1464-1536)的雕像,他是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劇作家,詩人和葡萄牙戲劇的創始人,在16世紀後期,維森特的一些戲劇作品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譴責和禁止,但是劇院的首場演出就是他的作品。兩旁分別是悲劇 Melpomene 和喜劇 Tália 的繆斯女神像。
 

Lisbon_Baxia_0013.jpg

 

 

1964年11月下旬,劇院上演了莎士比亞最短的悲劇《馬克白》("Macbeth"),據說這齣戲劇是被詛咒的,演員們在劇院時要避免說出它的名字( 取而代之要委婉的稱它為「蘇格蘭戲劇」),否則要進行特定儀式來清除詛咒,不然會帶來不幸或造成災難,因為這在歷史上試過很多次,而剛巧在第一場演出後的一周,除了外牆外,整座建築都被一場大火燒毀了,於是很多在劇院工作的人都認為是受到了這齣劇的詛咒。

經過長時間的修復工程後,劇院於1978年重新開放,並於2012年被列為國家歷史古蹟,上演過無數劇作家的戲劇。
 

Lisbon_Baxia_0014.jpg

 

 

信仰審判 Auto-da-fé


宗教裁判所最重要的活動就是信仰審判(Auto-da-fé),它是偵查過程的最後一步,是一種使人公開懺悔的儀式,從而對民眾進行教育和起警示的作用。

信仰審判不是一個即興事件,準備工作是在一個月前開始的,只有在宗教調查當局認為某個社區或城市有足夠的囚犯時才進行,因此疑犯可能會在法庭的地牢裡被關押了幾個月甚至幾年之後才被帶出監獄參加儀式,通常都會選擇一些特別的日子舉行有關儀式,並提前在城市進行宣告,以吸引公眾注意和參與此類活動。

整個過程就如同一部「戲劇」表演,歷時數小時,罪犯是被觀看的對象,民眾就是觀眾,還有一些不變的「演員」,他們就是宗教裁判所的官員。它涉及一個天主教彌撒,祈禱,對被判有罪的人進行公開遊行,直到在公共廣場宣讀他們的判決之前,囚犯通常都不知道審判的結果。被判有罪的人會被公開執行刑罰,例如鞭打和各種酷刑,而最極端的時候,死刑犯會被處以火刑。

在1540年,葡萄牙的裁判所成立四年之後,里斯本舉行了第一屆信仰審判。

在里斯本,儀式通常在星期日進行,至少持續一整天,城市廣場內或附近會舉行整夜的守夜活動,祈禱,直到黎明時分在彌撒結束,並為所有參加聚會的人準備早餐盛宴。犯人會被安排穿上特定的服飾,並被帶到聖多明各教堂前開始進行懺悔遊行,浩浩蕩蕩的遊行隊伍經過的沿街的房屋都由戶主按照社會階層的排列分配給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佔據,以便於他們觀看。遊行後犯人通常會被帶到羅西烏廣場(Praça do Rossio)或當時名為「王宮廣場」(Terreiro do Paço,即今日的商業廣場)的地方進行宣判,這樣國王就可以從宮殿的窗口觀看或參與火刑儀式,廣場上會設置懲處罪犯的火刑架,在火刑架的周圍還會搭建許多臨時性的木結構觀眾台。被告人會在廣場上聽取他們的判決,被判無罪釋放或緩刑的囚犯會跪下來表示感恩,但定罪者將受到懲罰,並公開在廣場上執行,像表演般讓所有民眾都可以看得到。

葡萄牙宗教裁判所在龐巴爾侯爵(Sebastião José de Carvalho e Melo,1750-1777年執政)統治時期實際上已經被廢止,葡萄牙的最後一個審判於1766年在里斯本舉行,侯爵認為有必要消除神父 Gabriel Malagrida,因為他說1755年的地震是神的懲罰,並被指控為冒名頂替者,假先知和異教徒。他是宗教裁判所最後一名在葡萄牙遭受死刑的被告,在里斯本的羅西烏廣場被判處絞刑和火刑。1771年,葡萄牙政府正式禁止舉行任何形式的公共性「信仰審判」儀式活動,在1821年葡萄牙宗教裁判所最後被廢止以前,裁判所再也沒有作出過任何死刑決議。
 

Lisbon history_0017.jpg

▲ 受刑的人通常戴著尖尖的高帽,身穿畫著他們肖像的囚服遊街;如果囚服上還有十字,這意味著此人只需要懺悔;如果上面還有火焰、龍或者惡魔,這就意味著此人將被處死。在廣場上,被判處火刑的人會被熊熊的火焰慢慢地吞噬,一名神父會為他作最後的禱告,告訴他惡魔正在等待著把他們的靈魂送向煉獄之中。

 

 

羅西烏廣場(Praça do Rossio)/佩德羅四世廣場(Praça de Dom Pedro IV) 


在13和14世紀,羅西烏(Rossio)成為該市的重要場所,當時該市的人口擴大到了里斯本城堡山周圍的較低地區。"Rossio"大致相當於英語中的" commons"一詞,是指「公共土地」。這片空地周圍陸續建起了教堂,宮殿和皇家醫院(Hospital Real de Todos os Santos)等,而宮殿後來就成為了宗教裁判所,幾個世紀以來,信仰審判通常就是在這個廣場進行,異端者會在這裡進行判決,公開施以酷刑甚至在火刑柱上被焚燒。這裡還經常成為市場、政治示威、人民起義、宗教、鬥牛和慶祝活動的舉行地點,見證著無數重要的歷史時刻。在經歷1755年的大地震後,該地區的大多數建築物都被夷為平地,包括宏偉的皇家醫院,它從此就不再存在了,但附近很多的建築物都有被重建。現在的羅西烏廣場是本地人和遊客喜愛的聚會地點,廣場上有一些咖啡廳和商店。
 

Lisbon_Baxia_0015.JPG

 

 

19世紀的廣場裝飾著法國進口的巴洛克式青銅噴泉,並鋪設了黑白波浪狀的葡萄牙碎石路(Calcada Portuguesa)向里斯本的航海致敬,令廣場顯得立體而優雅。

Lisbon_Baxia_0016.jpeg

 

 

佩德羅四世紀念柱 Coluna de D. Pedro IV


1870年廣場中間竪立起一座高27.5米的紀念柱,頂端是葡萄牙國王佩德羅四世(Pedro IV de Portugal,1798-1834)銅像,用以紀念這位放棄王位,將畢生用於推翻葡萄牙專制統治的國王。從此廣場正式改名為佩德羅四世廣場(Praça de Dom Pedro IV),但是葡萄牙人從來沒有使用過這個名稱,他們還是喜歡直接稱呼這個廣場為羅西烏(Rossio)。

佩德羅四世,即第一任巴西皇帝(佩德羅一世),之前在寫波多的自由廣場和里斯本的歷史時都提及過他,他是若翰六世的次子,三歲時因哥哥去世而成為了第一繼承人。九歲那年拿破崙軍隊入侵葡萄牙,他隨王室集體遷居里約熱內盧,也使巴西從殖民地上升到與其宗主國葡萄牙同等地位的王國。1821年應葡萄牙議會的要求,若翰六世率王室及眾臣回國,只留下佩德羅領導巴西內閣。不過新的議會很快要求取消巴西的各種特權,企圖重新將其降格回殖民地,這激起了巴西內閣和人民的反抗情緒。1822年9月7日,佩德羅在巴西拔劍宣誓「不獨立,毋寧死!」(Independência ou Morte!),從此宣佈巴西獨立,並稱自己為巴西的第一任皇帝佩德羅一世,1826年,他的父親若翰六世(João VI)去世,他回到葡萄牙繼承王位成為葡萄牙的佩德羅四世,但葡萄牙議會認為既然他已自稱為巴西皇帝就不能再兼任葡萄牙國王了,於是他只做了兩個多月葡萄牙國王就被迫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女兒,年僅七歲的瑪利亞二世(Maria II),後來由於佩德羅的弟弟米格爾篡權,他又幫助女兒奪回王位,並自任葡萄牙攝政王。1831年,巴西議會的強烈反對和一系列的地方起義促使他退位,轉而支持當時五歲的兒子佩德羅二世(Dom Pedro II)繼任成為第二任巴西皇帝。佩德羅一世之後回到葡萄牙,1834年因患肺結核病死在里斯本附近的克盧什國家宮 (Queluz National Palace),後世將他的綽號命為「士兵國王」(O Rei-Soldado)或「解放者」(O Libertador )。
 

Lisbon_Baxia_0017.jpg

 

 

銅像下方是細長的愛奧尼式柱。基座上有四位女性寓言人物,代表力量,正義,節制和審慎,這是些都是國王對自己的評價。基座的每一面上各有四個盾徽,則是代表了葡萄牙的16個城市。

Lisbon_Baxia_0019.jpeg

▲ 即使有偌大的廣場,鴿子看來還是比較喜歡這些雕像。

 

 

Lisbon_Baxia_0020.jpg

 

 

羅西烏火車站(Rossio Train Station) 

 

這座外型像宮殿般的建築物是羅西烏火車站(Rossio Train Station),它位於廣場的西北側,它是由葡萄牙建築大師何塞·路易斯·蒙泰羅(Jose Luis Monteiro)以曼努埃爾風格設計的,火車站於1891年正式啟用。
 

Lisbon_Baxia_0021.jpg

 

 

兩個圓拱形的主要門戶很美麗,門上的雕飾很精細。
 

Lisbon_Baxia_0022.jpg

 

 

門外剛巧停著一架很美的Tuktuk 車。
 

Lisbon_Baxia_0023.jpg

 

 

無花果廣場(Praça da Figueira) 


這個廣場位於羅西烏廣場附近,這裡原本是一間皇家醫院(Hospital Real de Todos os Santos)的所在地,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把醫院嚴重摧毀,重建時這裡就被重新規劃成一個大型的有蓋市場廣場,廣場附近四、五層高的建築也是在那個時候重建的,一直至1949年,該有蓋市場被拆除了,廣場就成了一個開放的空間。

1971年廣場上矗立起一座葡萄牙國王若翰一世(João I de Portugal,1357-1433)的青銅騎馬雕像,在波多的聖本篤車站和寫里斯本的歷史時也提到過他,他就是那一位從卡斯蒂利亞國王手中重奪葡萄牙的統治權的國王,與英國結盟擊退卡斯蒂利亞與法蘭西的聯軍,娶了蘭開斯特(Lancaster)公爵的女兒的菲利帕(Philippa)為妻,簽署了《溫莎條約》確立了兩國之間相互支持的關係,1415年率領兒子和部隊征服休達,並在航海家亨利王子的主持下,展開其名留千古的偉大航海事業,開始了葡萄牙探險家的航海時代。
 

Lisbon_Baxia_0027.JPG

 

 

 

百年糕點店 — Confeitaria Nacional 


在廣場旁邊發現了一間於1829年開業,至今已190多年歷史的百年糕點店,Confeitaria Nacional,它是里斯本最古老,最傳統的糕點店,在過去曾作為王室的官方糕點店。
 

Lisbon_Baxia_0024.jpg

 

 

老店裝飾著鏡面天花板,帶有木製邊框的玻璃櫃和大理石櫃檯,整體的裝潢很古典優雅。
 

Lisbon_Baxia_0025.jpg

 

 

雖然它的甜點不少,但我還是不太感興趣,只是試了一個葡撻,味道還不錯。

我們沒有在這裡點咖啡,但話說我們某天在超市外點咖啡,通常我比較喜歡加牛奶的咖啡,原來在葡萄牙一般的咖啡加牛奶叫 "Galão",其實就是 Latte,牛奶比較多,西班牙叫 "café con leche",咖啡跟牛奶的分量有比較平均。重點是點 Espresso 或者是 Americano 通常都是很小的一杯,咖啡加牛奶的分量比較多。

Lisbon_Baxia_0026.jpeg

 

 

光復廣場(Praça dos Restauradores) 


這個廣場位於羅西烏廣場附近,廣場中央有一座光復者紀念碑(Monumento aos Restauradores),於1886年豎立,以紀念葡萄牙在經過西班牙60年統治後,於1640年開始了恢復獨立的決定性戰役 — 葡萄牙王政復辟戰爭(Guerra da Restauração),歷經28年終於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於1668年正式恢復獨立。方尖碑高30米,基座上有兩個青銅雕像,手執國旗的男性雕像象徵「獨立」,右手舉起月桂花環的女性雕像象徵「勝利」,方尖碑上有這場戰爭中各個主要戰役的日期和名稱。

Lisbon_Baxia_0029.jpeg

▲ 這個廣場的地面則有著繩索和繩結交織的設計,同樣有著特別的視覺效果。

 

 

這段歷史曾在之前的篇章中提過,大概就是在1580年,因為葡萄牙國王去世後後繼無人,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Filipe II de Espanha)便趁機派遣阿爾瓦公爵率軍強行合併了葡萄牙,前兩任國王統治時人們對由西班牙國王來統治都沒有什麼意見,一直到西班牙的菲利普四世(Filipe IV de Espanha)繼位,他對葡萄牙的商人徵收重稅,而葡萄牙的政府職位則被越來越多的西班牙人佔據,最終,他試圖使葡萄牙成為西班牙的一個省,而葡萄牙的貴族將失去所有權力。這終於引發貴族和資產階級組織了一場革命,於1640年12月1日進行,並快速得到了人民的支持,第八代布拉干薩公爵(Duque de Bragança)約翰二世被擁立為葡萄牙國王約翰四世(João IV),消息瞬間在全國蔓延,經過歷時二十八年的抗爭,葡萄牙終於從西班牙的統治下解放出來,兩國於1668年2月13日在里斯本簽訂了《里斯本條約》,西班牙終於重新承認葡萄牙獨立。

而1640年12月1日就成為了葡萄牙的恢復獨立紀念日/光復節(Dia da Restauração)。
 

Lisbon history_0020.jpg

里斯本的歷史[15-17]

 

 

自由大道(Avenida da Liberdade)


自由大道(Avenida da Liberdade)的其中一端就是從光復廣場開始的。整條大道綠樹成蔭,它被列為歐洲租金或物業價值最昂貴的街道之一,擁有眾多名店,精品店和酒店,也是眾多使館和外交使團的所在地。全長1100米,寬90米,有十條車道,每條車道被人行道隔開,並裝飾有花園。它的另一端止於龐巴爾侯爵廣場(Praça Marquês de Pombal),就是為了紀念1755年地震後重建里斯本的第一代龐巴爾侯爵(1st Marquis of Pombal)塞巴斯蒂昂·若澤·德卡瓦略‑梅洛(Sebastião José de Carvalho e Melo, 1699-1782)的一個廣場,不過我們只是稍稍經過這條街道,並沒有經過那個廣場。
 

Lisbon_Baxia_0030.jpg

Lisbon_Baxia_0031.JPG

 

 

關於龐巴爾侯爵


如果提到下城區(Baixa Pombalina),他便是一個最功不可沒的人物。當國王約瑟一世(D.José I)和大多數人看到的是廢墟,是危難,充滿絕望跟恐懼時,在地震後倖存下來的龐巴爾侯爵看到的卻是機會,他認為這是一個最好的機會,用科學和理性的設計方案來重建一個現代化里斯本。但是,他的救災活動遭到了教會強烈的反對和阻撓。耶穌會的元老 Gabriel Malagrida 四處佈道說大地震是天譴,因為里斯本的罪惡太深,所以更有必要把所有的精力和目標都致力於懺悔。而龐巴爾侯爵一直認為耶穌會的控制阻止了理性,科學和任何先進思想的傳播,這是導致葡萄牙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於是他最終將 Gabriel Malagrida 送至宗教審判所並判處絞刑和火刑,並且說服國王將耶穌會趕出葡萄牙並沒收財產,以及廢止公共性的「信仰審判」,以排除障礙迅速籌備重建和實現一系列的社會改革。下城區就是在他的指揮下的首批抗震建築實例,也是歐洲最早的抗震建築,由於他是第一個嘗試對地震的廣泛原因和後果進行客觀科學描述的人,因此他被認為是現代地震學家的先驅。

雖然他倡導理性,科學和寬容,但與此同時,他亦以極端專制和手段狠毒著稱,施政強硬,在他執政的二十二年中,有八百多個反對他的人被投進監獄。當支持他的國王約瑟一世去世後,繼位的皇后瑪利亞一世(Maria I)是一位虔誠的教徒,她對於龐巴爾侯爵對耶穌會的嚴厲舉措一直耿耿於懷,於是在她上任那年便撤去了龐巴爾侯爵的所有政治職務,也推翻了他的很多改革,他最後被放逐回鄉,在自己的莊園裡和平地去世,終年82歲。
 

Lisbon history_0023.jpg

 

 

榮耀升降機(Ascensor da Glória)


在光復廣場旁邊就是上篇提到的榮耀升降機。
 

Lisbon_0105.JPG

 

 

聖胡斯塔升降機(Elevador de Santa Justa) 


上篇提到的聖胡斯塔升降機同樣是位於下城區的一座升降機,也是最受歡迎跟最名副其實的一座。

Lisbon_0080.jpeg

 

 

1755年的大地震,海嘯和多場大火幾乎將位於下城區的所有建築物徹底摧毀,需要全部重建。在龐巴爾侯爵的領導下,整個下城區被重新規劃,當前的街道格局並不像地震前的街道佈局,如果看地圖或者從高處俯瞰這一區,會更清楚看見這個區域的佈局比較整齊有序,所有重建的建築物由一條條筆直的街道以網格狀劃分,所有街道的寬度被固定為12米,所有的建築都必須符合規定的標準,以新古典主義風格重建,去除外部所有多餘和誇張的裝飾,每棟建築物最多四層高,並必須裝有名為龐巴爾籠子(Gaiola Pombalina)的防震木質結構框架,這樣的建築風格又被稱為龐巴爾風格(Pombaline style)。
 

Lisbon_0095.jpg

 

 

奧古斯塔街 Rua Augusta 


奧古斯塔街是一條長而筆直的步行街,也是下城區的一條主要街道,由羅西奧廣場一直延伸至位於河邊的商業廣場,寬闊的街道兩旁排滿了在大地震後建造的新古典主義建築,並鋪設有黑白色的葡式碎石路,沿途有很多時尚的商店,餐廳和咖啡廳,非常熱鬧。
 

Lisbon_Baxia_0032.jpg

Lisbon_Baxia_0033.jpg

Lisbon_Baxia_0034.jpg

 

 

奧古斯塔街凱旋門(Arco da Rua Augusta) 


在街頭的盡頭有一座通往商業廣場的凱旋門,以同命街道命名,這座拱門是為了紀念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後的災後重建而設計的,雖然在地震後規劃重建時已經有建造它的構思,但是在地震後大部分建築物都需要重建時,它並不是被優先考慮的建築,於是斷斷續續總共花了將近120年的時間,直到1875年拱門才正式完工。而事實上,這座建築最初的設計是一座鐘樓,但是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延遲,最終變成了精雕細刻的凱旋門,高30米,有6根高11米的圓柱。遊客可以付費登上拱門頂部欣賞風景。
 

Lisbon_Baxia_0035.jpg

▲ 1996年的一部電影《格列佛遊記》曾經在這裡取景。

 

 

地上面的這一塊面板是於1994年10月17日安裝在這條街上的,向「飢餓, 無知和暴力的受害者」致敬。內容是關於聯合國在1987年10月17日於巴黎夏樂宮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這份宣言共有30條。世界各地都擁有自己語言的副本,目的是對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數百萬人喪生,破壞,飢餓和痛苦作出反省,表述所有人類都應該享有的權利。
 

Lisbon_Baxia_0036.jpg

 

 

拱門上的時鐘是在1941年添加的,不過它的時間似乎並不正確。
 

Lisbon_Baxia_0037.jpg

 

 

在拱門的另一面,中間位置有葡萄牙的國徽,兩旁有四尊雕像,左側的維里阿修斯(Viriato),他是是抵抗羅馬人向西班牙裔地區擴張的魯西塔尼亞人的領袖,接著是葡萄牙探險家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他是第一批直接從歐洲航行到印度的船隻的指揮官;右側的就是指揮抗震的龐巴爾侯爵(Marquis of Pombal),而最右邊的是葡萄牙軍事指揮官努諾·阿爾瓦雷斯·佩雷拉(Nuno Álvares Pereira),他在1383-1385危機中起了決定性作用,這場危機確保了葡萄牙脫離卡斯蒂利亞的獨立。兩個斜臥的人物分別代表著葡萄牙最重要的兩條河流,左側象徵太加斯河(Tagus),右側象徵杜羅河(Douro)
 

Lisbon_Baxia_0043.jpg

 

 

而在拱門的頂部有三個寓言雕像,代表榮耀歸功於勇氣和天賦。中間穿著典型的古希臘服飾的女性代表榮耀(Glory),從下面看上去雕像並不太巨大,但它實際上高7米,站立在寶座上,手持兩頂冠冕,為兩側的「勇氣」(Valor)「天賦」(Genius)加冕,左邊的是希臘/羅馬神話中的亞馬遜人(Amazon),代表勇氣,戴著帶有龍紋的高頂頭盔,這是布拉幹薩宮(House of Braganza)的象徵;右邊的是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之王朱庇特(Jupiter),代表天賦。雕像之下有拉丁文題詞"VIRTVTIBVS MAIORVM",意思即「最大的美德」。下面一行最後一個縮寫詞 ”P.P.D” 是拉丁語中的"Pecunia Publica Dedicat ",表示拱門是用人民的錢來建造的。
 

Lisbon_Baxia_0044.jpg

 

 

商業廣場(Praça do Comércio) 


穿過凱旋門後便來到了里斯本的一個主要廣場,這個面向港口的廣場曾經是進入里斯本的主要入口,對海上貿易尤為重要。在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前,它被稱為宮殿廣場(Terreiro do Paço),因為廣場的西側曾經是一座皇家宮殿的所在地,大地震將皇宮夷為平地,地震後廣場被納入龐巴爾下城區的重建計劃中,並為配合該時代的貿易和金融活動發展而將其重新命名為商業廣場(Praça do Comércio)。

那座已經消失的皇家宮殿名為里貝拉宮(Paço da Ribeira),它始建於1498年,當時的國王曼努埃爾一世(Manuel I)認為位於聖喬治城堡(Castelo de São Jorge)的阿爾卡克瓦宮(Paço da Alcáçova)太擁擠了,這並不是他想要的居住地,於是他選擇利用香料交易所得的收益在城牆外近河邊的地方(當時的里斯本里貝拉區 — Ribeira de Lisboa)興建一座新的宮殿,工程竣工後,國王和宮廷便於1503年遷至這座新宮殿,曾經壟斷所有進出口商業活動的印度之家(Casa da India)就位於宮殿的二樓。從那時起,大多數葡萄牙君主的公共儀式和慶祝活動就在宮殿外的廣場舉行,這裡很快就成為里斯本的貴族,資產階級,大眾和商人的鍾愛之地,附近添加上更多的建築物,再加上由於靠近河邊,這一帶的商業活動亦日益繁盛。1755年的大地震和緊隨其後的大海嘯和大火將宮殿和附近一帶的建築物徹底摧毀,與之一同毀掉的還有皇宮中的七萬多冊藏書和上千件藝術珍寶。而王室因為那天剛好不在宮殿裡而倖免於難。廣場在地震後根據龐巴爾侯爵的委託徹底被改建為龐巴爾下城的一部分,而受驚的國王則決定遷居至山上,里貝拉宮便再也沒有被重建了。
 

Lisbon_Baxia_0038.jpg

 

這個廣場曾經見證著很多重要的歷史事件:例如之前提到的信仰審判也曾經在這裡舉行;1640年12月1日爆發恢復獨立的起義和民眾暴動,當時一群貴族入侵里斯本的皇宮,將國務卿米格爾·德·瓦斯康塞洛斯(Miguel de Vasconcelos)槍殺,其屍體被扔出窗外讓廣場上憤怒的群眾泄憤;1908年的「里斯本弒君事件」亦在廣場上發生,當時的國王卡洛斯一世(Carlos I de Portugal)在位期間,葡萄牙曾兩次宣布破產,再加上獨裁式的嚴厲統治,最終在1908年2月1日,當他和一眾王室成員結束旅程乘坐馬車返回皇宮時在廣場上遭到反對派分子的槍手伏擊,國王與其長子路易斯·菲利佩(Luís Filipe)均中彈身亡,他的次子繼位兩年後葡萄牙的君主制便結束了,第一個共和國正式成立;在1910年的革命以後,廣場上的建築物曾被漆成粉紅色,但是,到後來又恢復至原來的黃色;在1974年4月25日的康乃馨革命期間,推翻獨裁政權的數千人在這個廣場上聚集,見證42年的獨裁政府軍政府被罷免,葡萄牙從此邁向民主之路。

重建後的廣場呈" U"形,向太加斯(Tagus)河敞開,面積非常大,約為36,000平方米,它有一段時間曾被用作停車場,如今,廣場已完全禁止車輛通行,圍繞廣場的建築物亦已被不同的政府部門和其他公共機構,酒店,和咖啡廳等所使用,廣場經常成為文化活動,表演和慶祝活動的舉辦地,也不時有市場攤位,廣場又再重拾繁華熱鬧的景象,並已被列為葡萄牙國家歷史古蹟。
 

Lisbon_Baxia_0045.JPG

 

 

約翰一世騎馬雕像(Estatua de Don José I) 


廣場中央矗立着國王約翰一世(José I de Portugal,1714-1777)騎馬像,它是由葡萄牙雕塑家若阿金·馬查多·德·卡斯特羅(Joaquim Machado de Castro,1731-1822)製作的,並於1775年6月6日國王61歲生日的那天隆重地擺放在廣場中央。這座青銅雕像是葡萄牙第一座鑄造的青銅雕像,也是里斯本和該國最古老的公共雕像,同時,它亦是里斯本首座獻給國王的紀念性雕像和第一尊為活人製作的雕像。
 

Lisbon_Baxia_0041.jpg

 

 

雕像描繪騎著馬的國王象徵性地在前行途中將蛇碾壓。基座左右兩側分別是勝利和成名的寓言雕塑,象徵著各大洲對葡萄牙的屈服。有一匹馬的那一面象徵「勝利」(Triumph),描繪葡萄牙人帶領一匹馬(代表歐洲)超越一個人的身影(代表美洲);有大象的一面象徵「成名」(Fame),描繪葡萄牙人駕馭大象(代表亞洲)並戰勝人類(代表非洲)。
 

Lisbon_Baxia_0042.jpeg

 

面對河流的基座上面刻有皇家徽章,在其下放著印有龐巴爾侯爵肖像的銅製紀念章,國王在1777年去世後侯爵被繼位的女皇所敵視,其肖像在同年被拆除,後來於1833年被修復;在另一面有一個關於皇家慷慨大方的淺浮雕寓言,反映了君主對受地震破壞的城市進行重建的承諾。
 

Lisbon_Baxia_0039.jpeg

 

 

里斯本的電車 


來到里斯本總覺得有種熟悉的感覺,也許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裡跟香港一樣有著懷舊而緩慢的電車,這些電車經常穿梭於大街小巷中,它們已經成為了里斯本的標誌,里斯本的明信片跟紀念品都能找到電車,它們也是當地公共交通網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座山城中是一種很好的代步工具。其中遊客最常乘坐的就是明黃色的28號電車,它於1914年啟用,途經里斯本許多歷史悠久的街區,包括恩寵堂區(Graça),阿爾法瑪區(Alfama),下城區(Baixa),基亞多區(Chiado)和聖本託區(Sao Bento),所以很受歡迎,它的單程票價為3歐元,如果有購買一日遊的交通套票(6.4歐元)就可以在一日內無限次乘搭,相對來說會比較優惠。它的其中一個站就是在商業廣場附近,不過通常能走的話我都不太會坐交通工具,所以沒有特意去試搭。

(電車路線:Martim Moniz – Graça - Portas de Sol – Se Cathedral – Rua Conceição – Chiado  – São Bento – Estrela – terminates at Campo Ourique)
 

Lisbon_Baxia_0046.JPG

 

 

另外其實還有專為遊覽而設的紅色電車,兩者其實在同一條路線上行駛,只是它是旅遊觀光車,乘客可能比較少,但車票價格比較高。
 

Lisbon_Baxia_0051.JPG

Lisbon_Baxia_0052.JPG

 

 

市政廳廣場,里斯本市政廳及恥辱柱 

 

在商業廣場的附近就是市政廳廣場(Praça do Município),市政廳就座落在這個廣場上。整個廣場覆蓋著美麗的葡式碎石路面。

里斯本市政廳(Paços do Concelho de Lisboa)是在1755年大地震後建造的,所以是一座簡潔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1863年11月19日,大火將建築物夷為平地,在1865年至1880年之間,市政廳在同一位置進行了重建,後來又經過一些增建,到1996年又再經歷一場大火,於是後來又進行了一翻修復工程(感覺里斯本就是經常有火災,不知道為什麼......)。主立面上的三角形屋頂有代表自由,祖國之愛,商業,工業,科學和藝術的雕塑。在周日的早晨在免費導遊的陪同下可以免費進內參觀。

1910年10月5日,共和黨員若澤·雷爾瓦斯(José Relvas)在里斯本市政廳的陽台上宣布葡萄牙共和國正式成立,君主制告一段落。成千上萬的民眾在市政廳廣場上見證了這一刻。時至今日,共和國的成立慶典仍然在這個廣場上舉行。
 

Lisbon_Baxia_0047.jpg

 

 

廣場上有一座恥辱柱(Pelourinho de Lisboa),它是在1755年地震後用鐵,大理石和石製品建造的,以取代在被地震摧毀的那一座恥辱柱,在八邊形的石灰石平台上有一支螺旋形的大理石柱,頂部是一個由金屬製成的渾天儀,自1910年以來,它已被列為國家歷史古蹟。罪犯會被綁在柱子上,被鞭打甚至被絞死,但這裡唯一的處決發生在1790年,當時有一名學員因謀殺他的兄弟而被處決。
 

Lisbon_Baxia_0048.JPG

 

 

廣場上的一些裝飾品。
 

Lisbon_Baxia_0049.jpg

Lisbon_Baxia_0050.jpg

 

 


 

下城區曾經是一個充滿宗教迫害而又多災多難的地區,見證了很多重要的歷史事件,曾經輝煌,又歷盡滄桑,走向衰落,在飽歷多次劫難後又一次又一次地重生,如今,它已經成為了一個非常受歡迎的旅遊區。當初逛這裡的時候大概就只是到處都覺得很新奇地去探索,只是覺得這一區是熱鬧的,到後來去翻看這一區的歷史時,才驚覺這是一個很「神奇」的地方。也許就是因為各種的災難,讓人得到了教訓,變得文明和進步,制度得以改良,只是這樣的演變花了很長的時間,這個過程所付出的代價也很大,要不再重蹈覆轍是需要人願意坦誠地去面對並銘記錯失的,要進步是需要靠檢視問題去對症下藥的,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大概都有類似的經歷,只是某些國家願意去改善,而某些只會繼續可悲地隱瞞過失並重覆犯錯......

 

 

(下一篇繼續。。。。。。)

 

arrow
arrow

    J.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