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18 @ Ciutat Vella(Barri Gotic), Barcelona, Spain —(updated at 26/4/2022)

 

續上篇,繼續逛舊城區,這篇來到最古老的哥特區逛逛巴塞隆拿主教座堂以及附近的地方。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Plaça de Sant Jaume 聖若梅廣場

 

聖若梅廣場是位於老城哥特區中心的一個公共廣場。早在羅馬時期,當時的巴塞隆拿名為"Barcino",這就是當時的心臟地帶,商業和政治活動的中心,有一個論壇和一座奧古斯都神廟。現在的廣場可追溯至 19 世紀初,時至今日,它仍然發揮著與 2000 年前相同的政治功能,廣場兩側有兩座主要的建築,一側是加泰隆尼亞政府宮,另一側是巴塞隆拿市政廳。

 

▶ Palau de la Generalitat 加泰隆尼亞政府宮

 

這座建築是加泰隆尼亞政府的所在地,建於 13 世紀,最初是加泰隆尼亞猶太金融家和詩人 Moixé Natan 的家,直到 1391 年猶太人被洗劫一空,建築幾經轉手後於 1400 年 12 月被加泰隆尼亞公國省議會收購,成為一個政治機構,從 15 世紀初到 17 世紀中葉進行了建設和改造,文藝復興風格的主立面背後有著哥特式、新古典主義和巴洛克式的元素,入口上方的壁龕內有加泰隆尼亞的守護神聖喬治屠龍的雕塑。

面設有幾個大廳和房間,以及教堂、庭院和哥特式畫廊。宮殿於每年的聖喬治日(4 月 23 日)、恩典聖母節(9 月 24 日)和加泰隆尼亞國慶日(9 月 11 日)都會向公眾開放,另外在有預約的情況下,每個月的第二和第四個週末(8 月除外)均可在導遊帶領下免費參觀。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 近年來有不少關於加泰隆尼亞為獨立和自由而抗爭的新聞,沒想到政府宮前竟然也有黃色絲帶的橫額,寫著「釋放政治犯和流放者」,不知道那是不是官方認可的呢?

 

 

▶ Ajuntament de Barcelona / Casa de la Ciudad 巴塞隆拿市政廳

 

對面是巴塞隆拿市政廳,其結構可以追溯到 1369 年,最初的外觀是哥特式的,幾個世紀以來它經歷了許多後續的翻修,當前新古典主義風格的主立面建於 1831 - 1847 年。面設有內部庭院、榮譽樓梯、黑色樓梯,以及多個大廳和房間,例如四季大廳、編年史大廳、百人堂、攝政女王大廳、善政廳、善議會禮拜堂、哥特式畫廊、市長榮譽辦公室、卡洛斯三世房間、堂吉訶德室等。市政廳僅在週日(上午 10:00 至下午 1:30)和一些特定假期向公眾開放。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入口兩側有兩尊雕像,一座代表海梅一世(James I, 1208 - 1276),他是亞拉岡,馬約卡和瓦倫西亞國王,也是蒙彼利埃領主和巴塞隆拿伯爵,以及巴塞隆拿一百人委員會(Consell de Cent)的創辦人;另一座代表 Joan Fiveller,他是一百人委員會的成員之一(一百人委員會是這座城市的第一種政府形式,市政當局由 100 人的委員會選出的 3 名顧問組成,始創於 13 世紀,一直持續到 18 世紀解散)。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Carrer del Bisbe i El Pont del Bisbe 主教街與嘆息橋

 

接著由政府宮轉入主教街(Carrer del Bisbe),中世紀時,它是巴塞隆拿的主要動脈之一,街道得名於 1930 年的巴塞隆拿主教 Manuel Irurita Almandoz,自 1982 年起這條街便被簡稱為主教街。這是一條狹窄但頗有特色的小巷,如果慢慢走注意街道上的細節,就會發現它的過人之處。這條行人路的兩旁矗立著帶有厚重石牆的巨型建築,十分古色古香,不過它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街上的一座行人天橋,橋樑雖短,但細節精緻。進入這條街道後,才確確實實有走進中世紀老城的感覺,一步一步通往歷史悠久的羅馬城牆和巴塞隆拿主教座堂。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在街上看到一間店舖,店門前的渠蓋也印著這家店的名稱喔!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抬頭望向對面,這是政府宮的另一個立面,牆上有一系列用來疏導雨水的石像鬼,它們的形象各異,真的有點像飄浮在空中的鬼怪般,非常有趣。

在聖家堂後殿那篇提到過通常石像鬼都是象徵著邪惡的惡魔,這的石像鬼可不只有動物和怪物,例如被蛇攻擊的半人馬、半獅半爬行類的生物、還能看到有一些人物,據說其中有一個頭戴頭巾、留著鬍鬚、帶著彎刀和盾牌的摩爾人戰士,因為摩爾人曾經是入侵西班牙很多基督教王國的大敵嘛!不過亦有一些人相信其中一些石像鬼的眼睛是有靈魂的,它們有助於驅除魔鬼和其他邪惡的生物。尤其是在 15 世紀後,石像鬼也不一定要是惡魔了,失去了原來的宗教意義,雕塑家們更加天馬行空,由原來應該是可怕和邪惡的漸漸變得越來越精緻和趣怪,變成了真正的藝術品,在接下來的整座主教堂外會看到更加包羅萬有的石像鬼!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石像鬼下方的牆壁上還雕了一個個獨一無二的小頭像。最上方的中心位置有聖喬治屠龍的獎章。聖喬治是一位受宗教迫害下殉道的聖徒,在四世紀初,羅馬皇帝戴克里先掀起迫害基督徒的運動,作為軍官的聖喬治因為拒絕放棄基督教而被捕,他在受盡折磨與酷刑後仍堅守信仰,見他毫髮無損,總督最終便下令將其斬首。他最著名的傳說是關於他從一條嚇壞了民眾的兇猛巨龍手中拯救了公主,結束了這條惡龍的生命。從龍的血中長出了一朵美麗的紅玫瑰。加泰隆尼亞於 1456 年將聖喬治宣佈為守護神,每年的 4 月 23 日就是當地的聖喬治日,聖喬治其實還是阿拉貢、英格蘭、葡萄牙、希臘、波蘭、立陶宛、保加利亞、塞爾維亞、俄羅斯和喬治亞等地的守護神。所以這位聖人及其屠龍的英勇事蹟都不時能在巴塞隆拿的雕塑和建築上看得到。

獎章的左下方據說就是當天不幸被選中獻給了惡龍,後來被聖喬治營救的公主。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 這個聖喬治所戴的頭盔使他看起來有點像個太空人。

 

 

▶ Casa dels Canonges

 

在政府宮對面和剛剛那家商店旁邊的建築是 Casa dels Canonges,這座建於 14 世紀的住宅多年來改變了不少,目前的外觀是在 1920 年代進行修復的,它在 1927 年交到省議會手中後,第一任加泰隆尼亞政府主席 Francesc Macià 便決定將它作為自己的官邸,於是自此之後,它便成為了歷任加泰隆尼亞政府主席的官邸,不過自新民主時期開始,接任的政府主席都不再住在這了。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除了純粹的石頭外觀外,房子位於主教街和慈悲之街(Carrer de la Pietat) 拐角處的那部分,外牆上飾有以農女為主題的壁畫,那是在 1927 - 1929 年進行的翻修。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 El Pont del Bisbe 嘆息橋

 

這座橋直譯是「主教橋」,但 Google Map 卻將它翻譯為「嘆息橋」,不知道為什麼,可能它跟威尼斯的嘆息橋有點像吧?據說這座新哥特式的橋樑是哥特區內最受歡迎的拍照地點,事實上這座橋並沒有很古老,它是於 1928 年在巴塞隆拿市歷史中心修復期間建造的,旨在將兩座官方建築連接起來,即加泰隆尼亞政府宮與 Casa dels Canonges。這條有蓋的橋樑上帶有不少小巧而精美的雕刻、雕塑和石像鬼,與充滿中世紀氛圍的街道無縫融合,顯得格外典雅。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人們需要抬頭仰望方能清楚地欣賞到橋上精美的細節。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橋樑的兩面都分別有四個聖人雕塑。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這座橋的建築師是 Joan Rubió i Bellver,他是一位現代主義建築師,亦是高第的弟子和合作者之一。這位建築師的宏願是在哥特區建造一系列哥特式風格的新建築,但他雄心勃勃的重建項目並沒有被政府接受,政府只是批准了主教橋的建設。據說他為此而感到失望和憤怒,於是便偷偷地在橋的底部加入了一個骷髏和一把匕首的圖案,傳說任何看到它的人都會受到厄運的詛咒。要消除詛咒,就必須到附近一條街上的 Casa de l'Ardiaca,它的入口旁邊有一個特別的郵箱,郵箱上雕著燕子和烏龜,撫摸龜的外殼便能除去詛咒帶來的厄運。又有傳說指如果有人在橋下連續通過 7 次,匕首就會落在該人的身上。還有一個更加誇張的傳說指,如果從頭骨上取下匕首,整個巴塞隆拿市將會淪為瓦礫又或是沉入大海。不過,它也有一個比較正面的傳說,那就是當經過的人在橋下向後走,同時直視頭骨許願,其願望就會實現。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然而,也有人說插在頭骨上的匕首意味著「生命戰勝死亡」,事實上這說法雖然少了點傳奇色彩,但卻似乎比較合理。中央基石中有希臘字母的字首和字尾:阿爾法(Alpha — Α)和歐米茄(Omega — Ω),代表基督。另一端有王冠。而左右兩端分別有皇家權杖和烈士殉道帶著的棕櫚葉(象徵著精神戰勝肉體)。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橋樑底部四個角落的天使雕塑。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穿過橋下的拱門來到另一面也有另外四個聖人雕塑。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一直走到主教街的盡頭(其實這邊才是街道的起點,剛剛那邊算是出口),抬頭看看,便會看到其中一面牆的壁龕內有一座主教 Manuel Irurita Almandoz(1876 - 1936) 的雕像,他於1927年被任命為萊里達主教,1930 年開始擔任巴塞隆拿主教,1936 年,在西班牙內戰後,他在共和黨地區與其他宗教人士和平信徒一起被無政府主義者暗殺,成為宗教迫害的犧牲品,他的遺體就被埋葬在巴塞隆拿主教堂內。主教像正正是位於主教宮(Palau Episcopal de Barcelona)面向主教街立面的外牆上,該建築可以追溯到13 世紀,宮殿的主要入口也在這個立面。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Torres Romanes / Portal del Bisbe 羅馬塔樓 / 主教之門

 

來到主教街的盡頭(起點)會看到兩座圓形的高塔,與新廣場(Plaça Nova)接壤。它們是羅馬時代歷史城牆的一部分,建於 3 世紀末至 4 世紀初,並於 12 世紀重建。當時的羅馬城牆有四扇開放式的城門,但只有這扇門倖存至今。在羅馬時代,它被稱為「執政官之門」(Porta Praetoria) ,最初,這是一個具有三個入口的門戶:較寬的中央入口用於汽車,兩個較小的橫向入口用於行人,但目前只保留了它兩側的兩座圓形塔樓。當時有兩條渡槽在左塔匯合,將水帶到 Castellum aquae(城市最高處的水箱),那是城堡水庫所在的地方,儲水會分配到整個城市的供水網絡中。門戶當前的外觀可追溯到 1883 - 1895 年間,右塔附屬於巴塞隆拿的主教宮,故這扇門被俗稱為「主教之門」(Portal del Bisbe);左塔被併入建在舊城牆上的副主教之家,它的其中一個立面位於大教堂大道(Avenida de la Catedral)。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Aqüeducte romà 羅馬渡槽

 

左塔下部附有一個拱廊,重現昔日的一段羅馬渡槽,它建於 1958 年,材料是從原始渡槽的挖掘中回收的。在這個拱門旁邊有一個壁龕,上面有 16 世紀的聖洛克(St. Roch)形象,以求聖徒保佑瘟疫不會進入城市。渡槽旁邊是加泰隆尼亞藝術家 Joan Brossa 的一首視覺詩,拼出了這座城市的羅馬名稱 "Barcino"。


▼ 在左上的照片中,羅馬渡槽後的建築便是主教宮在 18 世紀建造的新古典主義立面。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Muralla romana de Barcelona 羅馬城牆

 

據傳說,這座城市是由迦太基血統的哈米爾卡·巴卡(Hamilcar Barca)始創於公元前 230 年,所以其中一個傳說便指巴塞隆拿的名字是由"Barca"演變而來的。

羅馬人在公元前 218 年首次進入伊比利亞半島,並設法征服有關領土,過程持續了將近兩個世紀才告一段落,這座城市最終亦成為了羅馬帝國的殖民地,羅馬人將其命名為"Barcino",定居點就是今天城中最古老的哥特區(Barri Gòtic),在當時,它類似於城堡或軍事要塞。到公元 1 世紀,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 (Claudio)命令將城市圍起來,於是便有了第一堵城牆,城牆由石頭砌成,周長 1.5 公里,採用矩形佈局,保護了周圍 10.4 公頃的區域。然而這堵城牆並沒能有效地抵禦外來部落的入侵,所以到 4 世紀,城牆得到加強,新牆在第一層的基礎上建造,由一堵 2 米的雙層牆組成,中間的空間內填滿了石頭和砂漿。城牆由 81 座高約 18 米的塔樓組成,就像在新廣場(Plaça Nova)上看到的 3 座塔樓般,大部分都有一個矩形底座,位於門戶旁邊的十座塔樓則有一個半圓形底座,圍牆的東南西北面各有一個入口。城市的發展導致圍牆內外的人口不斷增長,直到 13 世紀,國王允許建築物附在牆上,圍牆亦隨時代變遷一直擴建和延伸。但到十九世紀,部分圍牆開始被拆除,不過至今在主教堂周邊仍然可以看到一些保留下來的羅馬城牆。

兩座高塔前就是新廣場(Plaça Nova),1355 年,為了將水源引至聖若梅廣場,主教之門前的房屋開始被拆除,這個廣場便在隨後的1358 年建成,並命名為「新廣場」,它原本是一個封閉的廣場,被建築包圍,直到1940 年代,內戰爆炸造成的破壞使之進行了改造,大教堂大道(Avenida de la Catedral)被打通,1955 - 1958 年間,為了讓羅馬城牆可見,附屬於副主教住宅的八座房屋最終被徵用和拆除,在這個過程中也兩座原始塔樓和羅馬渡槽的一部分亦重現人前。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塔樓旁邊豎立著一塊面板介紹昔日的羅馬城牆。圍起來的就是最古老的哥特區(Barri Gòtic),中間黑色矩形的空間就是今日的聖若梅廣場,在羅馬時期那有一個論壇和一座奧古斯都神廟,四面分別由兩條主要街道(Decumanus 和 Cardo)連接,分別通往四座城門,北面的街道就是現在的主教街,直通昔日的執政官之門(即今日的主教之門)。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Collegi D'arquitectes De Catalunya ("COAC") 加泰隆尼亞建築師學院

 

羅馬塔樓對面是建築師學院,出了城牆外建築的年代感真的就截然不同,新廣場對面的建築真的比較新,與另一邊的中世紀建築有著很明顯的對比。本來我對這座大樓的外觀沒什麼興趣,但牆上充滿童心而又稚嫩的塗鴉卻又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它跟這的環境總是感覺有點格格不入...... 猜猜牆上的塗鴉是什麼人畫的?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我當時以為是小孩的畫作,但搜尋這座建築時得出一個驚人的發現~!我真的完全沒想到欵,雖然那個人畫的畫很抽象......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答案是畢卡索!!!  (⊙∀⊙)?知道答案後會對上述作品產生大師級的感覺嗎?


在建築師 Xavier Busquets 贏得建造建築師學院新總部的競賽時,他有了一個想法:請與他相熟的畢加索畫草圖,然後再由畫家 Carl Nesjar 將這些草圖以噴砂方式複製到大樓的巨大楣板上。當時住在法國的畢加索熱情地答應免費替他畫圖,當建設即將結束時,在 1960 年,畢加索終於將草圖寄到巴塞隆拿,大樓亦在 1962 年正式落成。

事實這三幅畫都各有一個特定的主題:

上面那幅稱為「兒童楣板」("El Fris dels Nens"),畫中的孩子們正在跳著加泰隆尼亞的民族舞蹈 —— 薩達納舞(Sardana);

中間那幅被稱為「巨人楣板」("El Fris dels Gegants")或「歡樂楣板」("El Fris de l'Alegria"),同時獻給兩個難忘的畢加索假期:第一個是基督聖體聖血節,在此期間,傳統上在巴塞隆拿會舉行巨人遊行,另一個是棕枝主日(也稱為基督苦難主日);

下面那幅被稱為「加泰隆尼亞令旗楣板」(“El Fris de la Senyera”),畫中描繪聖梅迪爾節(Festa de Sant Medir)期間,加泰隆尼亞民間合唱團  Clavé 的遊行演出。

 

不過上網回顧一下畢卡索的作品有部分也真的就是這樣的......

無意中看到他從 15 歲到 90 歲的自畫像發現也很有趣。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Catedral de Barcelona 巴塞隆拿主教座堂

 

塔樓再過一點就是主教堂,它的正式名稱為「聖十字和聖歐拉利婭主教座堂」(Catedral de la Santa Creu i Santa Eulàlia)。大教堂起源於一座大約建於 4 世紀的古基督教大教堂,獻給聖十字(Santa Cruz),並於 877 年添加了巴塞隆拿市的其中一位守護神聖歐拉利婭(Santa Eulalia),原始的大教堂在阿拉伯酋長阿爾曼索爾(Almanzor, 938-1002)摧毀這座城市時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大教堂及後以羅馬式風格進行了重建,並於 1058 年被奉獻。目前的哥特式大教堂建立於原始的古基督教大教堂和隨後的羅馬式大教堂的基礎上,始建於 1298 年,並在 1448 年就完工,工程持續了大約 150 年。幾個世紀以來,教堂的外觀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翻修和增建。儘管它的風頭被聖家堂蓋過,但它才是巴塞隆拿總教區的所在地,而且入場參觀教堂和迴廊是免費的,參觀唱詩班和露台則需購買門票。

這個宏偉的新哥特式立面位於大教堂廣場(Placita de la Seu),立面於 1417 年在沒有裝飾的情況下豎立起來,圓頂的建造始於 1422 年,但 6 年後它被中斷了,只有八角形的哥特式畫廊,欄杆和拱門的起點,並鋪設了一個木製平臺,當負責的建築師於 1430 年去世時,施工便停止了。幾百年前沒有完成的工程直到巴塞隆拿將要第一次舉辦世界博覽會之際,因為一名商人 Manuel Girona i Agrafel 和他的兒子們的讚助,工程才得以恢復,這個新哥特式立面由建築師 Josep Oriol Mestres 於 1882 年設計,寬 40 米,由立面兩側為兩座針狀飾面的塔樓組成,飾有各種哥特式風格的垂直線條元素和有大量天使和聖徒的雕塑。立面上可以看到八扇彩色玻璃窗,其中大部分是現代主義風格,但也有文藝復興風格。圓頂由建築師 August Font i Carreres 設計,高 80 米,建於 1906 - 1913 年之間。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圓頂頂部以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聖海倫娜(Helena de Constantinopla)舉起聖十字架的形象加冕,據說當時 80 歲的女皇出發到耶路撒冷的各各他山尋找丟失的聖墓,重新發現了耶穌被釘的那個十字架,也就是聖十字架。尖塔下裝飾有一些有翼天使。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立面上的其中一些聖徒雕塑。最右面那幅的女性就是主教堂供奉的巴塞隆拿守護神聖歐拉利婭(Santa Eulalia),關於她的故事下面繼續。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這座主教堂有五扇大門,位於大教堂廣場立面的是主門(La Principal),由建築師 Josep Oriol Mestres 採用新哥特式風格設計,帶有拱形的大型哥特式拱門,門上的雕塑非常多。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門廊的拱廊共有 76 個小雕塑,包括天使,先知和國王的形象。上方以美麗的玫瑰花結主導。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無論是天使,先知還是國王,每個的形象看似相似,但卻又不盡相同,有著不同的動作、拿著不同的樂器或卷軸,跪下又或坐在雕刻精美的寶座的,連同大門的木工均是由雕塑家 Joan Roig i Solé 製作的。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在三角外框的兩條邊上,發現兩個奇怪的生物。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大門兩側各有六座聖徒雕像,就是耶穌的十二門徒,不過因為猶大背叛耶穌,另一位聖徒取代了他的位置。


▼大門左側的六座聖徒像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外圍拿著十字架的是門徒聖彼得(Sant Pere);旁邊是取代了猶大的聖保羅(Sant Pau),他是基督徒的第一代領導人之一,在早期教會影響力深遠,因為他首創向非猶太人轉播耶穌基督的福音,所以被奉為外邦人的使徒。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靠門的四座雕像分別是門徒小雅各(Sant Jaume el Menor)、多馬(Sant Tomàs)、腓力(Sant Felip)和約翰(Sant Joan)。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大門右側亦有六座聖徒雕像。外圍的是聖雅各(Sant Jaume el Major)和聖馬太(Sant Mateu)。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另外四座分別是門徒安得烈(Sant Andreu)、巴多羅買(Sant Bartomeu)、奮銳黨的西門(Sant Simó)和猶達·達陡(Sant Judes Tadeu)。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大門由豎框上的基督雕塑主持。一分為二的木門上帶有美麗的黃銅雕飾。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大教堂遵循哥特式教堂的特色平面圖,呈十字形,有三個大小相同的中殿,一條走道和一個後殿,擁有大約 49 座小教堂,其中 27 座在教堂內部,22 座在迴廊。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燈光把整座教堂染成金黃色。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主要的高壇是獻給聖十字架的。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被六個天使包圍的光榮十字架是由雕塑家 Frederic Marès於 1976 年製作的。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高壇前面有條樓梯可以通往建於 14 世紀的聖歐拉利婭地穴(Cripta de Santa Eulalia)

聖歐拉利婭(Eulalia de Barcelona, 290-303)的傳說可以追溯到羅馬時代,她在 3 世紀末居住在 Barcino (即今日的巴塞隆拿)市郊的薩里亞(Sarriá)村,出生於貴族家庭的歐拉利婭是一個受過基督教教育的女孩,在她 13 歲那年,在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 284-305)迫害基督徒期間,總督達契亞(Dacianus)抵達該市執行法令,歐拉利婭偷偷地離家出走,來到總督面前,譴責他對基督教社區的嚴厲鎮壓,並要求他停止針對基督徒,總督自然不會接受她的訴求,反而指控她無禮地違反帝國規定,將她拘捕並判處酷刑,通常除非基督徒承認自己犯錯和放棄信仰,否則這些折磨都不會停止。由於她堅持拒絕放棄基督教信仰,她經歷了 13 次令人毛骨悚然的折磨才殉道,與她的年齡一樣。

她總是赤身裸體地受折磨,其中一些具有強烈的性侮辱,傳說這些折磨包括:(1)囚禁在一個黑暗而狹小的監獄;(2)被鞭打;(3)四肢被綁在拉肢架上,用鐵鉤撕扯她的皮膚,使她皮開肉裂,骨頭裸露;(4)讓她赤腳走在燃燒的餘燼上;(5)燒傷她的乳房;(6)用粗糙的石頭擦洗她的傷口;(7)用鑄鐵給她烙上烙印;(8)將她浸入沸騰的油中;(9)在她的傷口上灑上熔化的鉛;(10)把她淹沒在燃燒的石灰坑中;(11)把赤裸的她鎖在一個滿是跳蚤的箱子;(12)將赤身裸體的她放在一個裝滿碎玻璃、釘子和其他尖銳物體的桶,然後扔下坡,滾到今天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街道 Baixada de Santa Eulàlia 上(就在主教堂附近);(13)最後,便是讓已經體無完膚的她赤條條地遊行穿過城市的街道,走到行刑處被釘在一個 X 形的十字架上,被公開折磨致死。

相傳,在她死後,天上降下一場暴風雪覆蓋了她赤裸的身體,免受市民目光的猥褻。又有傳在她臨終前,她祈禱主帶她進入他的王國,人們看到一隻白鴿從她的嘴飛到天堂。就這樣,歐拉利婭在遭受 13 次酷刑後在 13 歲殉道,有傳那是總督懲罰她作為基督徒生活在人間的每一年。她於 633 年被冊封成為加泰隆尼亞首都的第一位守護神,直到 877 年,她的遺物被發現並帶到主教堂供奉,自此,除了聖十字架外,這位基督教烈士也成為這座教堂主要的供奉對象,每年的 2 月 12 日是巴塞隆拿的聖歐拉利婭節,為期一週。在該市於 1687 年經歷了一場可怕的蝗災過後,市議會建議將拯救城市的慈悲聖母(Virgen de la Merced)封為該市的守護神,教宗於 1868 年終於批准了有關請求,自此以後,她們二人便成為巴塞隆拿共同的守護神,據說如今慈悲聖母反而更為享負盛譽。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當前的地穴於 14 世紀初建造,宏偉的哥特式陵墓帶有一些羅馬式元素,由 13 個拱門組成,穹頂中央有一個圓形的拱頂石,代表聖母、聖歐拉利婭和基督之子為巴塞隆拿的聖徒戴上王冠。中央有一張祭壇桌,背面是哥特式的雪花石膏石棺,其背後是聖歐拉利婭的原始墳墓,聖人的遺體於 1339 年搬遷到這

雪花石膏石棺是雕塑家 Lupo di Francesco 的作品,石棺浮雕中的情節講述了歐拉利婭在 13 歲時離開父母在薩里亞的家後殉難的故事。左側是她與她的父母交談,然後獨自離家出走。前面長方形的中段有三個場景:第一個是對她的審判;然後是她被總迫督譴責和鞭打;第三個是她在刑架上被人用鉤子撕裂她的皮膚。右側代表她在十字架上的死亡。後部亦有三個場景講述她死後被發現和轉移到大教堂的故事:首先是尋找她的墓地;隨後是將她的遺體轉移到神職人員的背上;最後是運送其遺體至大教堂時的一個傳說,相傳,當抬著遺體的隊伍到達城門時,石棺變得沉重得無法移動,就在這時,一位天使出現並用手指著隊伍中的一個神職人員,該人承認自己保留了聖徒的一隻手指作為遺物,他為此而懺悔,當手指被修復後,隊伍便能穿過城門了。棺蓋上有聖母瑪利亞抱著嬰兒耶穌和四個手持蠟燭的天使的雕像接她到天堂。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上樓梯回到地面,高壇和地下室正對面是始建於 1390 年的唱詩班,擁有華麗雕刻的木製座椅,構成了大教堂內部最有價值的角落之一,需要購票才能入內參觀。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座椅上繪製的紀念盾牌可追溯至 1517-18 年,與金羊毛騎士團的騎士有關,他們的主人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 V,即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召集他們於 1519 年在巴塞隆拿參與金羊毛勳章第十九章的慶祝活動,並下令在同年設立他的大教堂唱詩班。座椅上的 64 個紋章對應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麥斯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o I de Habsburgo)和查理五世的席位、50 個騎士的席位(其中包括法國國王和英國國王)、6 個帶有讚美短語的席位、4 個帶有酒紅色徽章的席位,以及 2 個與慶祝日期相關的席位。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唱詩班的入口前有一個大理石造的多立克柱廊,它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入口兩側的柱廊上各有四個場景。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左邊(由左至右):

最左邊是的壁龕內有巴塞隆拿主教 Severo de Barcelona 的雕像,他同樣是在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迫害基督徒時期殉道的烈士,後來成為巴塞隆拿教區的守護神之一;

第二個浮雕是總督對歐拉利婭的審判;

第三個浮雕是歐拉利婭被鞭打;

最右邊的雕像是巴塞隆拿和塔拉戈納的大主教 Olegario(1060-1137),他被認為是中世紀最傑出的主教之一,對整個拉丁教會有很大影響,於 1675 年被教會冊封為聖徒。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右邊(由左至右):

第一個雕像是佩尼亞福特的雷蒙德(Raimundo de Peñafort, 1175-1275),他是西班牙天主教多米尼加教士、作家和法學家,以起草教宗額我略九世(Gregorio IX)法令的彙編和在阿拉貢王國引入宗教裁判所而聞名。天主教教會於 1542 年將他封為聖徒。被認為是西班牙王國教會法和所有法律的守護神;

第二個浮雕是歐拉利婭受到篝火的酷刑;

第三個浮雕是歐拉利婭被釘在 X 形的十字架上當眾折磨致死;

最後是聖歐拉利婭的雕像。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風琴和圓頂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跟海洋聖母聖殿一樣,一個個帶肋的哥特式拱頂中心都帶有刻了圖像的拱頂石。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環繞教堂和迴廊有非常多小教堂和百多個祭壇,還有不少皇家和貴族的陵墓,不過全都只能隔著圍欄看,距離太短很多都拍不到一整個祭壇,所以繞完一圈只是拍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不同行會和兄弟會都有不同的守護神,部分祭壇就是由這些協會讚助的。

西班牙的祭壇都很金碧輝煌,配合祭壇畫和雕像,要仔細地欣賞一個大型的祭壇都挺花時間的。左邊那幅是位於聖彼得教堂的施洗聖約翰的祭壇,它是木匠行會的禮拜堂。

右邊那幅是洗禮堂,據說面有一塊墓碑記錄著在 1493 年 4 月,航海家哥倫布帶來一批從美洲抵達歐洲的印第安人,他們之中的前六名在這受洗。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拍到一整個祭壇的大部分都是偏小型的。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這是聖安東尼.阿巴特教堂(Capella de Sant Antoni Abat)的一座祭壇,它屬於搬運工公會。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有些祭壇畫真的很富故事性。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走馬看花地繞了教堂一圈後來到了迴廊,它的建造可以追溯到 14 - 15 世紀,新的哥特式迴廊與原來的羅馬式迴廊位於同一地點。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在迴廊的中心有一個種滿棕櫚樹的花園,並帶有一個大池塘,花園於 1877 年進行了翻新,面竟然養了鵝!

原來這一直養住 13 隻白鵝,可能性最大的原因自然就是跟 13 歲的聖歐拉利婭在遭受 13 次折磨後殉道有關。

另一個傳說說如果有一天少了 1 隻白鵝,那這座教堂就會倒塌。如果白鵝 1 隻不剩,那麼整個巴塞隆拿都會毀於一旦。

還有一個傳說有另一番解讀:相傳在大教堂開工時,看管工程的守望者與幾隻鵝一起生活,一日盜賊闖入,鵝的叫聲使盜賊落荒而逃,從此,鵝在這便永久地佔有一席之地。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從迴廊這邊的門戶出去又回到了主教街,這邊的門戶就是聖歐拉利婭門(Porta de Santa Eulàlia)。一出去就被門戶對面的那幅牆吸引了注意力,所以沒有去留意那扇門。

 

Plaça de Garriga i Bachs

 

這個廣場位於主教街上和歐拉利婭門對面,廣場以曾經出任巴塞隆拿副市長的 Garriga i Bachs 命名,在下面提到的八名烈士被處決一百週年之際,他與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士共同成立了一個新的「向烈士致敬委員會」,又購買了位於主教街上的一座建築,並將其交給市政廳以便拆除,目的便是在這興建一個新的廣場以設立一座紀念那八名受害者的公共紀念碑。廣場於 1929 年 11 月舉行了落成典禮,而烈士紀念碑則於 1941 年才完成。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A los mártires de la independencia 致獨立烈士紀念碑

 

致獨立烈士紀念碑就矗立在廣場中心,也被稱為「致 1809 年的英雄紀念碑」,建於 1929 - 1941 年間,以紀念在 1809 年西班牙獨立戰爭(Guerra de la Independencia Española, 1808-1814)中被法國占領軍判處絞刑的八名巴塞隆拿人民。紀念碑由建築師 Pere Benavent de Barberà 設計,青銅雕像由雕塑家 Josep Llimona 創作,浮雕則由雕塑家 Vicente Navarro 創作。

法國占領軍在西班牙獨立戰爭期間將這座城市作為他們的據點,當時有人策劃了一場民眾起義,名為"Complot de la Ascensión",事實上,所有社會階層都參與了這場起義,從聖克魯總醫院的康復者到填縫工和水手、工匠和學徒、公務員和軍士、該市的藝術家、印刷商和工業家等合共約 8,000 名公民參與,並得到了西班牙軍隊和駐守在城牆外的義務警員以及封鎖港口的英國船隻的支持。為了方便這些部隊的進入,他們賄賂了拿破崙軍隊的兩名意大利上尉,以換取從內部把城門打開。一旦蒙特惠奇要塞被攻占,就會發出信號令人敲響城市各個教堂的鐘聲,提醒武裝公民開始騷亂。計劃在 1809 年 5 月 12 日午夜進行,然而,由於不明原因,信號沒有出現,叛亂以失敗告終,在接下來的幾天,其中一名受賂的上尉將叛軍的陰謀供出,使法國人逮捕了大部分陰謀者。6 月 2 日,在城堡總督府內,18 名囚犯被軍事委員會審判。大部分被告均被判無罪釋放,但其中五名巴塞隆拿人被法國人判處死刑,包括一名少尉 José Navarro 、兩名平民 Juan Massana 和 Salvador Aulet 以及兩名神父 Juan Gallifa 和 Joaquín Pou。翌日,他們被押送到巴塞隆拿城堡前的防坡上,在絞刑架上被處決。在處決期間,另外三名叛亂分子(木匠 Ramon Mas、工人 Julián Portet 和年輕的鎖匠 Pedro Lastortras)在大教堂的大鐘前敲響了警報,以阻止處決的執行,士兵趕到封鎖了大教堂。三人躲在風琴的風箱,不吃不喝反抗了 3 天,因為一個虛假的寬恕承諾,他們終於向追捕者投降。6 月 27 日,他們也受到了審判,被判觸犯煽動罪並於同日被處決。

青銅雕塑群代表了最先被判刑的五名公民在處決前的時刻,每個角色都根據他們的身份(軍人,神父或公民)而有不同的穿著。雖然只有五尊雕像,但花崗岩基座的牌匾上刻了在當時被處決的八名公民的名字,表揚他們為上帝、國家和國王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青銅雕塑群上方有個天使雪花石膏浮雕。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紀念碑兩旁的牆壁下各有兩塊陶瓷面板,圖文並茂地記錄著 8 人被處決的經過。

這幅的大致內容是:十八名忠誠的愛國者中有五名被軍事委員會判處死刑,即教區神父 D. Joaquin Pou 博士、牧師 P. D. Juan Gallifa 、步兵團少尉 D. José Navarro、合併/真實憑證的官員 Juan Massana 和證券經紀員 Salvador Aulet 先生,於 6 月 2 日晚上 11:30 和第二天早上 11:30,在城堡塔樓收到了宣判。兩位在場的牧師都驚訝於五位英雄的平靜和堅定。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這幅的大致內容應該是:五位英雄在一支軍隊中間被押離城堡前往堡壘前的濱海大道(Explanada)準備被處決,他們都得到不同人的協助,這些人將印證他們堅定的忠誠,並成為他們為神聖的事業而死的最佳見證。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這幅講述兩位神父和另外三人分別死於兩種不同的絞索下,為了宗教,為了國家,為了斐迪南七世,他們甘願犧牲自己的生命。可怕的一幕發生於 1809 年 6 月 3 日下午 5 點,他們在巴塞隆拿城堡和護城河前的防坡上被處決,除了入侵的軍隊和叛徒外沒有其他目擊者。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這幅講述在對五位英雄執行判決期間,另外三位勇敢的巴塞隆拿人,即 D. Ramón Mas、D. Julián Portet 和 D. Pedro Lastortras,在大教堂塔樓敲響了鐘聲,以召喚人民一起要求釋放他們的兄弟。拿破崙軍隊趕到那,關閉了教堂,開始了最嚴格的審查。迫不及待但又找不到他們的軍人大聲地表示會寬恕他們,3 人 72 小時不吃不喝,終於從風琴風箱底下出來。他們試圖用酒使軍人甦醒,恢復寬恕的承諾,但那些人卻出爾反爾,只是敦促死刑的執行,最終,他們光榮地在同年的 6 月 27 日被處決。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Carrer de Santa Llúcia 聖盧西亞街

 

▶ Capella de Santa Llúcia 聖盧西亞教堂

 

由主教街轉入聖盧西亞街(Carrer de Santa Llúcia)後會看到主教堂的第三扇門 —— 聖盧西亞的門(Porta de Santa Llúcia),從那扇門進入就是主教堂內的聖盧西亞教堂(Capella de Santa Llúcia),門戶和教堂的外觀都非常樸素。該教堂建於 1257 - 1268 年之間,採用晚期羅馬式風格,最初它與主教堂分開,而是按主教 Arnau de Gurb (1252-1284)要求作為主教宮的小禮拜堂建造,到後來才與主教堂接通,成為主教堂的其中一部分。教堂內有一個獻給聖盧西亞的祭壇和一個獻給聖亞加大(Àgata de Catània)的祭壇。還有幾個墓,其中一個就是該名主教的墓。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 Casa de l'Ardiaca 副主教之家

 

對面是副主教之家,它是 12 世紀以來教會等級制度的前官邸,多年來經歷了許多改建,最重要的改建於 16 世紀由副主教 Lluís Desplà 委託進行,這項改革將這座房子變成了一座哥特式結構的宮殿,擁有文藝復興時期裝飾的立面、內部有柱廊的庭院、畫廊、樓梯和中央噴泉。1870 年,房子又進行了一些改造,庭院採用了迴廊的形式。自 1921 年以來,它一直是巴塞隆拿市歷史檔案館的總部。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在 1895 年,這座建築成為巴塞隆拿律師協會的總部,該協會於 1902 年委託建築師Lluís Domènech i Montaner來裝飾這座建築,包括立面上的這個現代主義郵箱,它就在入口右側。其設計富有象徵意義:燕子代表正義需要飛得更高,超越世界的弊病;常春藤象徵著當時的律師已經遇到了官僚主義的困難;烏龜代表司法系統的緩慢步伐。左上角大概是該律師協會的盾牌,盾牌刻了一個天秤。又有人將它引伸至對郵政服務的嘲諷,指郵政服務應該像燕子一樣迅速,但實際上它卻像烏龜一樣緩慢。

之前提到主教橋的其中一個傳說:要消除主教橋的骷髏和匕首帶來的詛咒,就是要來摸一下郵箱上的龜殼。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見門開著便好奇地走進去看看,面是天井般的設計,迴廊環繞著中間的庭院,中央主要放了一座噴泉。

在每年的基督聖體聖血節(Festividad de Corpus Christi, 復活節後 60 天),巴塞隆拿都會有一個奇怪的傳統,名為"l'Ou com Balla"(跳舞的雞蛋),在節日期間的一些特定時間內,教堂迴廊和公共建築的一些花園和露台上的噴泉都會裝飾滿鮮花或水果,一隻被清空的雞蛋會被放在噴泉噴口的頂部,讓它一直隨水柱在半空中起舞,據說這傳統象徵著聖體聖事又或者代表著生育和新生命的重生。這和主教堂迴廊上的噴泉都能看到這樣的表演。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迴廊的牆上飾有一塊塊瓷磚面板,登上樓梯便可以到達上一層的露台。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這些彩色的瓷磚大多以鮮花為主。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Plaça de Sant lu 聖伊華廣場

 

接著轉入另一條街 Carrer dels Comtes,基本上都是在繞著主教堂走,來到街上一個很小的廣場。這找到了主教堂的第四扇門戶 —— 聖伊華之門(Portal de Sant Iu),它位於其中一座鐘樓下方。

建築的外牆是由蒙特惠奇山的石頭製成的,部分石頭來自於該山坡上的猶太人墓地,在 12 世紀和 13 世紀,有一個重要的猶太社區在西班牙國王的保護下生活在巴塞隆拿,被稱為“Call”。在 14 世紀,在一系列大屠殺襲擊事件中,許多當地猶太社區的居民被殺,倖存者被驅逐出城市,他們存在的所有痕跡都被掩蓋了。國王授權使用墓碑石作為城市的建築材料,所以牆壁上可能會找到有一些刻有希伯來文的石頭。

在大門兩側的牆壁上各有一塊刻有銘文的石碑,不知道寫了些什麼......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 Portal de Sant Iu 聖伊華之門

 

這扇門的奉獻歸功於它前面的建築,多年來一直是律師的所在地,所以門和廣場均以律師的守護神聖伊華(Saint Iu / Yves Hélory de Kermartin)命名,但在鼓室上的是聖歐拉利婭的形象,她手上拿的應該是一塊棕櫚葉。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門戶兩側的柱頂刻了一些正在快樂地跳舞的男子。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門戶兩側的牆壁上有一些大理石浮雕。

在門右邊,其中一幅浮雕描繪一頭母獅給牠的兩隻小獅子餵奶,並把第三隻小獅子夾在牠的雙腿之間保護著。

旁邊的另一幅浮雕是一隻站在樹下的小鹿。

第三幅浮雕描繪一個人與一頭獅子搏鬥,他用匕首刺了獅子,據說他代表著參孫(Samsó),古代以色列最重要和最著名的猶太人士師之一,他以上帝所賜的神力,徒手擊殺雄獅並隻身與以色列的外敵非利士人爭戰周旋而著名。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在門的左邊亦有三幅浮雕。

在巴塞隆拿大家都聽過聖喬治屠龍的故事,而以下的故事都是屠龍,不過主角換了人,情節也略有不同。這幅浮雕的故事我看到了兩個版本:

一個版本說:很久以前,加泰隆尼亞地區有一條嗜血的巨龍,牠殺害了很多人,這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名叫 Soler de Vilardell 的騎士,有一日,一個乞丐到他家門前乞討, Soler 入屋找麵包給他,出來時已經找不到乞丐,反而看到一把劍,他便試起劍來,當劍擊中了一棵百年橡樹時,大樹隨即碎裂,當劍擊中一塊大石頭時,石頭也即時破開,於是他明白到這是一把美德之劍,從天而降的目的只有一個:屠龍。於是,他便帶著寶劍和盾牌來到巨龍面前,巨龍從他的盾牌上看到了自己可怕而兇猛的形象,非常陌生,趁著牠感到混亂之際, Soler 舉起寶劍,一擊砍斷了巨龍的脖子。他帶著被他殺死的巨龍去見鎮上的人,並舉起沾滿鮮血的劍,宣布:「美德之臂,騎士之劍,你破了半塊石頭,龍也破了一半。」他因為神經緊張而說錯話了,他原來想說的是:「美德之劍,騎士之臂,你破了磐石,龍也破了。」他更沒注意到劍上流出的血沾到了他的手臂,有毒的血把他也毒死了,所以結局就是龍和主角都死了。

另一版本的主角是威弗雷多一世(Guifré el Pilós, 840 - 897),他於 878 年成為巴塞隆拿的加泰隆尼亞伯爵,被認為是加泰隆尼亞的創始人。傳說,摩爾人離開時故意留下了一條兇猛的巨龍作為禮物,這條龍住在加泰隆尼亞的一個山洞,許多路過的人都成為這條巨龍的盆中餐。威弗雷多一世派出了最好的騎士與巨龍作戰,但他們都被擊敗。最後,這位伯爵決定親自去屠龍,他拿著樹枝、劍和盾牌與巨龍決戰,決鬥時,巨龍抓住了樹枝,騰空而起,將樹枝折斷成兩半,威弗雷多一世繼續沉著應戰,最終用劍擊殺了這條龍並將牠帶到巴塞隆拿,以向大眾證明他已經擊敗了這條惡龍。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提到這位伯爵,還有一個關於他的傳說:

相傳威弗雷多一世在擊敗諾曼人(摩爾人)後,受重傷躺在帳篷內,國王禿頭查理(Charles the Bald, 823 - 877)前來拜訪他,問他想要怎樣的獎勵,伯爵便請國王親自賜予一個徽章來裝飾他的盾牌,於是,國王便用伯爵傷口上的鮮血沾濕了自己的四根手指,在他床邊的金色盾牌上畫了四道垂直線,從此,它就成為了這位伯爵的紋章。傳說加泰隆尼亞的徽章和旗幟(黃色背景加上 4 條紅線亦是由此而生。

[這國王和伯爵的綽號都很有趣,國王禿頭查理是髮量少而非真的禿頭,而伯爵則被稱為「毛茸茸的威弗雷多」,傳說那是因為他的母親說他有毛髮生長在別的男人通常都沒有的地方,具體是那便沒有說明了。]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另外的兩幅浮雕分別是獅鷲攻擊一隻羊羔和一個野人/勇士。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其他的一些裝飾。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抬頭看看鐘樓就會看到一排滑稽的石象鬼,飛簷走壁般依附在建築上。

當地流行的一個傳說指這些石象鬼是女巫的化身,在基督聖體聖血節當天,當巡遊隊伍經過時,女巫們會吐口水,於是受到懲罰被石化成怪物般的形象,從此它們的任務就是從大教堂的屋頂吐水。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這一整座主教堂有超級多石像鬼的!據說環繞整座教堂周邊起碼有 160 個,形象百變,龍、鷹、獅子、獨角獸、大象、公牛、狗、狼、豬、羊、騎士、傳教士、妖魔鬼怪...... 包羅萬有,要看到它們就要多多把頭抬起了。以下是繞著主教堂和國王廣場逛畢一圈後拍下的一小部分石像鬼,有些面目猙獰,有些起來很痛苦,還有些超可愛的!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這些好像是在國王廣場拍的,用相機拍完查不到位置。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繼續走到街道盡頭會來到主教堂半圓形的後殿。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慈悲之門(Porta de la Pietat)

 

轉入慈悲之街(Carrer de la Pietat)繼續繞著後殿走會找到主教堂的第五扇門 —— 慈悲之門(Porta de la Pietat),它是迴廊的外部入口之一,建於 1920 年代。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鼓膜上有一個木製浮雕,上面刻畫出聖母悲傷地把死去的耶穌抱在她的膝上,象徵著慈悲,周圍環繞著一些受難的象徵。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附近一些建築的牆壁和門窗上的雕飾。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Plaça del Rei 國王廣場

 

繞完教堂一圈後來到了附近的國王廣場,它被三座屬於舊皇宮(Palau Reial Major)的建築所包圍,是巴塞隆拿伯爵和後來的加泰隆尼亞-阿拉貢王室國王的住所。16 世紀後,它們不再用作皇家住所,曾經由宗教裁判所和皇家行政部門劃分。皇宮對面為巴塞隆拿城市歷史博物館(Museu d'Història de la Ciutat de Barcelona)。

該皇宮由三座不同的建築組成:

位於正面右側的皇家禮拜堂(Saló del Tinell,由國王佩德羅四世於 1359 - 1362 年下令建造,採用哥德式風格);

位於右面的聖亞加大教堂(Capella de Santa Àgata,建於 1302 年,國王海梅二世時期);

位於左面的中尉宮(Palau del Lloctinent,由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統治下的加泰隆尼亞總督 Lloctinent 建造,建於 1549 - 1557 年,採用晚期哥特文藝復興風格,現為阿拉貢王冠檔案館)。

在興建中尉宮的期間也建造了位於正面左側的馬丁國王觀景台(Mirador del Rei Martí),該哥特式塔樓於 1555 年完工。具有瞭望塔的功能,可以控制城市,尤其是大海方向。

正面右側的扇形階梯可通往皇家禮拜堂和聖亞加大小教堂。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右邊的聖亞加大教堂(Capella de Santa Àgata)附在古老的羅馬城牆上,它有一個八角形的鐘樓。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緊鄰教堂的 Casa Padellas 自 1943 年以來成為了巴塞隆拿市歷史博物館的所在地,在該建築拐角處的外牆上看到一個紋章,上面有一個供奉著聖母像的壁龕。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廣場上的一座鑄鐵雕塑。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Plaça De Ramon Berenguer El Gran 拉蒙·貝倫格大帝廣場

 

走到這個廣場可以看到聖亞加大教堂(Capella de Santa Àgata)的另一面,這座中世紀的教堂就矗立在可以追溯到 4 世紀的古羅馬城牆上,看到城牆也就是標誌著哥式區的邊界,廣場上除了城牆其他建築看起來都比較近代。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廣場上有拉蒙·貝倫格三世(Ramón Berenguer III, 1082 - 1131)騎馬雕像,他被稱為「大帝」(el Gran),14 歲時從父親那繼承了巴塞隆拿伯爵的頭銜,及後與其他加泰隆尼亞伯爵建立了聯盟,並通過軍事行動和戰術聯姻,將他的加泰隆尼亞王朝擴展到北部的普羅旺斯和南部的塔拉戈納,曾率領基督教艦隊於 1114 年和 1115 年征服了伊比薩島和馬略卡島,先後成為貝薩盧、塞爾達尼亞和普羅旺斯的伯爵。雕像於 1950 年落成。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Hotel Catalonia Catedral 

 

在兩座羅馬塔樓所在新廣場(Plaça Nova)那邊向往 Carrer dels Arcs 走,在那條街上看到一間令人眼前一亮的酒店。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它的露台好有趣啊!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有高貴的賓客之餘還有大廚!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Font de Santa Anna 聖安娜噴泉

 

轉入街道的拐角處看到另一個噴泉,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356 年,被認為是巴塞隆拿最古老的噴泉。在中世紀時期,聖安娜噴泉建在其中一道城門 Portal dels Orbs(後來更名為 Portal de l'Angel)旁邊的一個小廣場上,最初,它只不過是一個在城市入口處用來給旅行者的馬匹和騾子使用的飲水槽,1375 年加上了一個噴泉,為城市人口提供飲用水。到 1819 年,噴泉被擴大,並改造成至今仍屹立的六角石結構。1918 年噴泉頂部又添加了彩色釉面瓷磚面板和花瓶,於是就變成現在看到的模樣。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六角形的噴泉有一面貼著牆,所以共有五塊瓷磚面板,其中四塊都是以女性提著罐子、壺子或花瓶為主。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中央的陶瓷面板上有巴塞隆拿市的徽章。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El beso" de Joan Fontcuberta 《吻》

 

經過附近一個不起眼的小廣場 Plaça d'Isidre Nonell 時看到街角好像有幅大型的壁畫,好奇去看看才發現好香艷啊!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但再細看又發現原來整幅馬賽克畫是由一幅幅生活照拼湊而成的!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整幅作品是為慶祝加泰隆尼亞日(Diada Nacional de Catalunya) 300 週年而創作的,攝影師 Joan Fontcuberta 與一份報紙《El Periódico de Catalunya》合作,以「自由生活」為主題向讀者公開徵募照片,這些照片變成了 4000 塊馬賽克,拚湊在一起後構成了一幅以親吻為主題的作品,安裝在 Plaça de Isidre Nonell 一座房子的私人花園附近的牆上,並於 2014 年揭幕。

[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加泰隆尼亞一直都是效忠法國的菲利普五世的,最終在最後的巴塞隆拿圍城戰中戰敗(1714 年 9 月 11 日),導致加泰隆尼亞公國的獨立體制被剝奪,並由卡斯蒂利亞的君主專制取代(統治者也因此下令建造了城堡公園那篇提到的舊城堡),在民主改革恢復後,加泰隆尼亞議會便將戰敗當日定為加泰隆尼亞日,紀念自治權被剝奪的那個日子。]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馬賽克旁邊有一塊銘文:

「這幅馬賽克壁畫照片是由數千名公民貢獻的,他們貢獻了詮釋了「自由時刻」的個人照片。該項目是巴塞隆拿 1714 年事件三百週年紀念活動的一部分。『親吻的聲音不像大砲那樣震耳欲聾,但反響持續的時間更長。』—— Oliver Wendell Holmes」
 

西班牙·巴塞隆拿 Barcelona | 舊城區 (3) —

 

 


 

下一篇逛舊城區內的港口,待續……

 

arrow
arrow

    J.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