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2017 @ Stockholm, Sweden —(updated at 17/6/2022)
地鐵站通常都是人來人往、節奏急速的,所以比起美感和藝術感,大部分的地鐵站的設計都更傾向於實用,然而,在有「創意之都」之稱的瑞典,除了有為人熟悉的 IKEA 和 H&M,在其首都斯德哥爾摩還擁有號稱為「世界最長的藝術長廊」,它就是當地的地鐵站了!斯德哥爾摩地鐵是瑞典唯一的地鐵系統,當地稱之為"Tunnelbana"或"T-bana"。這裏的地鐵網絡全長 105.7 公里,100 個車站分佈在綠、紅、藍線上,其中有超過 90 個車站都加入了藝術元素,以畫作、彩繪、雕塑、浮雕、馬賽克、燈飾、裝置藝術等來裝飾站台,一共有超過 150 位出類拔萃的藝術家參與創作,使得每個車站都有著不同的風格和主題。又由於當地在早期興建地鐵站時都是以爆破方式開鑿地下的岩層,所以大部分地鐵站台都像天然的岩穴,裸露的基岩也不加以打磨修飾,站台都在原始風貌的基礎上由藝術家加以裝飾,所以這些地鐵站都很岩洞風。以上種種都使之成為世界上最獨一無二的地下藝術長廊,每天都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慕名而來,乘客都更願意在地鐵站內放慢腳步,欣賞一下一個個風格各異、別出心裁的藝術站台。
最令我感到驚奇的是斯德哥爾摩地鐵全線都是以合約專營權方式交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旗下的瑞典子公司 — MTR 斯德哥爾摩有限公司(MTR Stockholms AB)營運的!沒想到港鐵的業務竟然發展到相隔了半個地球的北歐,再搜一下才發現港鐵的業務還拓展到中國大陸、英國、倫敦、墨爾本和悉尼,那為什麼人家的地鐵站美那麼多也不去學一下?
▲ 藍色字母“T”就是斯德哥爾摩地鐵的標誌。
綠線是最早開通的線路,第一個車站於 1950 年落成。最初的地鐵站是沒有裝飾的,因為兩位藝術家 Vera Nilsson 和 Siri Derkert 堅持不懈地遊說當地的政治家以藝術裝飾地鐵站,當地才開始以公開比賽方式選出最出色的參賽作品並將車站交予獲獎的藝術家裝飾佈置。綠線的 T-Centralen 就是第一個實施藝術裝飾的地鐵站,隨後藝術計劃便在各個地鐵站展開,有很多熱情的藝術家都積極地提交他們的作品。隨著地鐵的進一步擴建,紅線開始於 1960 年代開通,藍線則於 1970 年代開通,藍線的車站大部分都是在落成時便已經同時完成了藝術佈置。時至今日,紅、藍、綠線總共被細分為 7 條線,而以藝術裝飾地鐵站的工作仍在繼續,為舊車站注入新的藝術元素,所以參觀地鐵站就如同參觀藝術館,在不同的車站會找到不同的主題,乘客總會找到一些自己喜愛的車站。
原本這次的北歐之行是跟另一位朋友一起跟團的,在來到 Stockholm 的前一個晚上,同伴說:「不如我們明天的自由時間脫隊不要逛市中心,去逛逛地鐵站吧!」於是便在上網看看 Stockholm 的地鐵站到底有什麼特別,這才發現那些地鐵站真的讓人瞬間眼前一亮!於是便二話不說贊成了她的提議,繼而開始埋頭苦幹地看看那些地鐵站值得逛,因為看資料的時間有限,這趟沒有重點針對不同線路上特別美的車站,看見藍線的車站被推薦得比較多,便直接選了逛藍色線。
第二日下午,我們的地鐵之旅便在地鐵中央站(T-Centralen)展開了!
坐地鐵當然要先買票,截至 2022 年 6 月,斯德哥爾摩地鐵的單程票票價為 39 瑞典克朗(SEK),有效期為 75 分鐘,乘客可以在這期間盡情搭乘地鐵參觀任何站台。如果要用車票由一點前往另一點未必很划算,但要參觀多個車站應該也是值回票價。另外還有有效期為 24 小時(SEK 165)、72 小時(SEK 330)或 7 天(SEK 430)或更多天數的 SL Access 智能卡,該卡本身的費用為 SEK 20,費用不設退還。
(嫌時間不夠再買一次單程票其實也是另一種選擇,如果只是為了參觀地鐵站而不需要經常出閘,即使買 4 次票好像還是比一日旅行卡便宜)
藍線(T10 & T11)
Kungsträdgården 國王花園站
首先由藍色線(T10 和 T11)的終點站開始,雖然這不是我們的首站,但還是決定按車站順序重新排一下。
國王花園站位於海平面以下 29.3 米處,車站月台距離地面約 34 米,是該市最深的地鐵站,也是最引人注目的車站之一,得名於附近的國王花園(Kungsträdgården),從日本運來的櫻花每年都在那個中央公園裏盛開。車站於 1977 年開通,在 1978 - 1986 年間,藝術家 Ulrik Samuelson 將該站改造成一個復古的地下花園,其設計靈感來自中世紀時巴洛克式的國王花園,因為巴洛克式的花園格局通常包括帶有綠色的花壇、紅色的礫石小徑和白色的大理石雕塑,所以該站的設計便以綠色、紅色和白色為主。另外,國王花園的其中一側曾經有座作為劇院和文化之家的馬卡洛斯宮(Makalös Palace),那座宮殿因為火災而於 1825 年被拆除,為了向該宮殿致敬,站內的部分雕塑和裝飾鑄件都是來自那座被毀的宮殿的,有原件也有複製品。整個站的概念就像是一些丟失的東西沉入了地底後,被來到地下深處的人重新發現一樣,所以這裏也如同一個考古發掘地。
在這個站內,綠色占了主導地位,讓人想起地上鬱鬱蔥蔥的公園。這個站還讓我覺得有一種愛麗絲夢遊仙境氛圍呢!
月台的走廊過道非常吸睛!
藝術家 Arne Fredriksson 繪製了大部分天花板畫,蜂巢般的天花板裝飾著各式各樣的圖案,令人眼花繚亂。黑白相間的棋盤式地板由水磨石(人造石)製成,兩者配搭起來為原本平凡的隧道營造出更多的空間感和活力。
當時看著這些圖畫一直猜不透這到底想要表達些什麼,後來才知道這色彩繽紛的天花板背後的主題竟然是與災難有關的!
原來,車站的這一部分建於 1987 年,也就是切爾諾貝爾核電站發生嚴重反應堆事故後的一年。災難發生時,放射性粒子通過風傳播到歐洲的許多地方,在瑞典,很多人也擔心有關災難對自己的國家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這天花板上放射性的符號和各式各樣的圖畫就是為了紀念受切爾諾貝爾災難影響的一切。
如果把視線集中在下面一堆頹垣斷壁上,又好像一下子變了一種氛圍。通道兩旁被佈置成為一個考古發掘現場,舊馬卡洛斯宮(Makalös Palace)的一些遺跡被移送到這裏來了,這些物品是由斯德哥爾摩市博物館提供的,兩側各有一尊雕塑,一個拿著調色板,一個拿著曲尺,分別象徵著繪畫和建築。另外又有一些由該市的煤氣廠提供的煤氣燈,一個多世紀前斯德哥爾摩的街道照明就是靠這些煤氣燈了。那裏還有一種真正的植物 —— 常春藤,可以在沒有陽光的情況下在洞穴中生存。
這裏不少地鐵站內的自動扶手電梯位都是很受歡迎和很上鏡的拍照地點喔!比如說在這個站,扶手電梯上方的天花板覆蓋著黑白色的鋼琴鍵和網格狀條紋,視覺效果相當不錯,很有延伸感!而從那裏上去便是前往瑞典皇家音樂學院和 Musikaliska 音樂廳的出口。
下面這幅看起來很像一棵粗壯的大樹。而這個站還真的有一個關於樹的故事:
在 1971 年決定興建這個站時就發生過一場「榆樹之戰」(Almstriden) ,當時為了要建造東面的一個地鐵入口,市議會決定將 13 棵百年老榆樹砍掉,在這之前,為了要建造更現代化的城市,市中心的許許多多歷史建築已經被大規模地拆遷了,於是,斯德哥爾摩人被激怒了,想要拯救榆樹的居民晚上在樹林裏扎營,白天爬到樹上又或圍坐在樹旁守候,隨著公開示威的消息傳開,越來越多人趕來加入抗議,警察和示威者的對峙持續了幾天,直到建築工人被帶來開始用電鋸砍樹時,終於爆發了暴力事件,抗議者和當局進行了激戰,雙方都有人受傷,出於安全理由,幾分鐘後鋸切就停止了,但其中四棵榆樹已經受到嚴重的鋸損,面對群眾激烈的示威,市議會在幾天後終於推翻了鋸樹的決定,對地鐵站的提案進行了修改,讓這些榆樹繼續屹立不倒,如今,該地鐵入口就位於國王花園邊緣,很多榆樹仍然存在,據說站內還有一個榆樹樁,以紀念這場抗議的勝利,這場抗議不光使這些百年老樹的生命得以延續,亦成為當時城市改造的轉捩點,經過此事以後,市議會終於開始關注民意,為城市規劃進行了檢討,保育具有文化和歷史價值的建築物,撤銷一些已經簽發的徵地許可證,並更著重城市的綠化,減少車道和停車場以建立一個行人、自行車和公共交通優先的社區。
車站內有 3 座紅色的守衛雕像,其靈感原自於貴族之家 (Riddarhuset)屋頂上的雕塑,外形幾乎一樣,但這裏的雕像塗上了顏色。下面這個是個大力神,長著獅子的鬃毛,手持棍棒,象徵著力量和勇氣。
下面這尊守衛雕塑就是戰神了。
這個站的某些石牆上都長苔蘚了,據說這種苔蘚自 1930 年代以來就沒有在斯德哥爾摩地區有過記錄,研究人員還在車站內發現了一種在瑞典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發現過的蜘蛛,名為"Lessertia Dentichelis",至今對於這些自然物種是如何到達這裏的還是一個謎。
沿著月台的牆壁,可以找到不少男性和女性軀幹的雕像,它們都是馬卡洛斯宮的藝術鑄件。
月台的牆壁上還有大約 50 件怪異面飾(mascaron),通常是獅子頭、山羊頭,或有鬍子的男性頭,它們也是來自馬卡洛斯宮的。
月台對面的面飾配搭其他裝飾感覺更加有趣。
T-Centralen 地鐵中央站
地鐵中央站(T-Centralen),顧名思義,就是斯德哥爾摩地鐵系統的主要樞紐,紅、綠、藍 7 條線路(也就是全部線路)都在這裏匯合,是整個斯德哥爾摩最大、最繁忙的車站,也是第一個設置藝術品的車站,所以它應該是最有代表性的。該站於 1957 年開通,車站在三個不同的樓層設有月台。底層就是藍色線,於 1975 年啟用,也是曝光最高的月台,由藝術家 Per Olof Ultvedt 設計,其理念是在最繁忙的車站營造一種平靜的氛圍,所以車站以藍白色為主要色調,因為在色光療法中,藍色對心靈有一種放鬆的效果,這正是每個通勤者所需要的。優雅的藍色藤蔓和花朵沿洞穴般的牆壁攀延,藝術家亦設計了建造車站的工人的展影向他們致敬。
其實這躺地鐵之旅經過每個站的人流也不算很多,最多人的真的就是這個站,不知道是不是與冬天跟非繁忙時間有關,冬天的斯德哥爾摩真的到處都很冷清。
經過不少站都看到有人放好腳架跟相機對著扶手電梯口耐心地捕捉沒有人的照片,所以說扶梯口真的很好拍,而且當天都很幸運地等到一些沒人的時刻能趕快拍一下照,雖然沒別人專業拍出來的效果好像也還不錯,不枉我把手機跟兩部相機都用上了。
藍線主要的裝飾就是藤蔓跟花卉,以簡單的圖案和靜謐的藍色讓匆忙的乘客能緩和下來理清思緒,舒緩焦慮不安的心情。這不是我覺得最美的一站,但還是很值得下車欣賞一下的。
當時沒坐電梯上去逛逛別的線,紅線和綠線的月台裝飾好像是瓷磚。
站內亦裝飾著建造車站的工人的插圖,向 1970 年代在車站工作的焊工、電工、油漆工、鋼鐵工、木匠、工程師和礦工等工人的辛勤工作致敬。藝術家原本打算把所有建築工人的名字都寫出來,但後來他意識到在洞穴的牆上寫這麼多名字可能會讓人想起墓碑,所以他改變了主意,最終只是畫出了工人的輪廓。藝術家也把他本人包括在其中喔!就是手裏拿著車站藍圖站在升降機上方的那位。
留意一下地上會發現畫著 NS 的坐標,事實上經過很多站都好像看得到,實際上它真的有幫助嗎?
我們當天的起點和終點其實都是這一站,畢竟它位於市中心。
月台的佈置也差不多。
Rådhuset 市政廳站
於 1975 年啟用的市政廳站位於斯德哥爾摩眾多島嶼之一的國王島區(Kungsholmen),車站名稱指的是位於車站正上方的斯德哥爾摩法院大樓,不過直譯就是市政廳,斯德哥爾摩市政廳也的確在該站附近。車站由藝術家 Sigvard Olsson 設計,其色調參考了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脈(Atlas Mountains),土色系的基岩裸露在外,感覺有點像火山爆發整個車站都正在被熔岩吞噬一般,早在網上看到照片時就是被這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吸引才決定不逛市中心也要來看看,扶手電梯的位置真的很上鏡!
這個站令我想起《活火熔城》這部災難電影的場景。
事實上...... 我覺得親身去看跟在照片上看到的落差挺大的,現場看並沒有覺得很震撼,某些地鐵站有點像在發泡膠上畫畫似的,就是上了顏色不太自然,但只要調一下照片的顏色光暗整個效果就能大幅提升了,那遺憾也唯有靠美化照片來填補一下,不抱太大期望比較不會失望啦......
扶手電梯旁邊有座巨型的柱子,它可能是附近的一家舊工廠的煙囪底座,代表著工業時代。凸凹不平的天花表面又有點像月球表面。我覺得藍線有另外兩個站跟這個站都很類似,光用一種顏色就已經能抓住眼球了,很適合拍照。
這個站的裝飾不多,例如有 1700 - 1800 年代的籃子(Korgar, 1700- och 1800-talets vanligaste påsar),用於市場購物使用;又例如有來自工匠街的幸福套鞋(Lyckans galoscher från Hantverkargatan)。這些藝術裝置和牆壁都令人想起考古挖掘的場地,而許多裝飾品都是在車站的施工階段發現的。月台附近還陳列著一些用來測量乾草存量的黑色木箱,向農民致敬。
隧道口裝飾著一道大門,它是根據瓦斯泰納城堡(Vadstena Castle)的大門原件在現場建模的。
Fridhemsplan 和平之家廣場站
這個車站以附近的廣場命名,是藍、綠線的轉乘點,綠線於 1952 年開通,而藍線則於 1975 年開通。其主題與群島和海洋有關,由指南針、船錨、旗幟到玻璃櫃內的展品都是圍繞著有關主題的,在藍線那邊,紅、綠、藍色的水彩/油漆隨意地飛濺到岩石上,為平淡的岩洞添加了一點藝術色彩,但個人覺得這一站並沒有很特別。
由藍線到綠線會經過一條隧道,那條隧道噴了點綠色,營造青苔和天然洞穴的效果,但看上去還是覺得有點太刻意,拱頂上方有隻翅膀寬度為 3 米的黑色大海鳥,它看起來更像一隻盤踞在洞穴頂部的蝙蝠。基於我們都沒有覺得這個站很好看,於是也沒走多遠就回到月台了。
其中一個玻璃櫃內展出了一艘大型的帆船,北歐在維京時代的航海事跡可是遠近馳名的。
Stadshagen 史達茲哈根站
車站與其上方的體育中心同名,所以在月台看到的展板都是與體育有關的,例如滑雪、冰球、游泳、足球、田徑、撐桿跳、擲鐵餅、劍擊、射擊、馬術比賽等等。平台的一端是夏季運動的插圖,另一端則是冬季運動的插圖。描繪的場景大部分都與瑞典的某場比賽和某些運動員有關,例如足球就是描繪 1970 年代瑞典對丹麥的賽事。據說從不同角度看這些插畫會有不同的發現,例如最下方的足球,它們實際上是同一幅畫,但從某角度看主要會看到黃色球衣的隊伍,從另一個角度看卻主要看到紅色球衣的隊伍。不過這個站驟眼看來很普通,所以也沒花時間慢慢研究。
Västra skogen 西森林站
這一站的特點是採用了許多明亮多彩的瓷磚拼貼成各式各樣的馬賽克圖案,與暗淡粗糙的岩洞形成鮮成的對比,有了這些色彩繽紛的藝術品,車站多了點趣味,也多了點歡樂氣息。車站於 1975 年啟用,其命名源於附近曾經有個森林,站內的藝術作品是由藝術家 Sivert Lindblom 創作的,靈感就是來自周遭的森林。這一站還擁有全瑞典最長的自動扶手電梯,長 66 米,垂直高度為 33 米,不過大概是扶手電梯的位置沒有很特別,當時都沒有注意到。
▲ 月台的圍欄有點像波浪形的鐵片琴琴鍵。
紅色大門和行人天橋在岩洞裏脫穎而出。
升降機周圍鋪滿了五顏六色的瓷磚,加上鮮紅色的大門,非常醒目。
局部地區非常歡樂。
由瓷磚拼湊而成的藝術品被放置在不同的地方,這像一條魚。
當中不泛幾何圖案。
接下來兩條藍線就要分道揚鑣了,分別向著不同的近郊地區駛去,T10 通往 Hjulsta,T11 通往 Akalla。因為我比較喜歡接下來在 T11 的那個站,所以先去 T11。
藍線(T11)
Huvudsta(Pass)
看起來好像很平凡所以沒下車。
Solna centrum 索爾納中心站
於是便來到了這個感覺有如烈焰般炙熱的車站,這裏已經離開了市中心,索爾納市(Solna)是斯德哥爾摩縣的一個自治市,早期它被命名為"Solnö",有著「太陽」的意思,進一步的解釋就是「陽光照耀的島嶼」,車站的主題在某程度上都反映了這點。車站於 1975 年開通,並由藝術家 Anders Åberg 和 Karl-Olov Björk 共同負責該站的佈置,其外觀跟 Rådhuset 有點類似,這一站給予人的感覺還更為強烈,如果 Rådhuset 有被熔岩吞噬的感覺,那麼這個站的深紅色看上去就更加危險,就像永不熄滅的地獄之火,一切好像都要在這熊熊烈火之中給淹沒。車站牆壁下半部的主色是綠色,藝術家最初的想法是讓車站像傍晚的天空一樣紅,而下方就像一片綠色的雲杉森林。當他們完成時,他們認為車站看起來還是有點空,於是便開始即興地在牆上繪畫場景,描繪瑞典在 1970 年代一些在社會上引起激烈討論和關注的議題,包括環境破壞、過度砍伐森林和農村人口減少等。憑藉鮮艷奪目的顏色和豐富的插畫,這一站成功地奪得無數過客的關注,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站。
這站的扶手電梯口應該是拍照熱點,整條電梯仿佛已經陷入火海,即將要被烈焰吞噬一樣,這又如同來勢洶洶的沖天大火把地獄之口打開了,雖然在現場看並不足以震懾人心,但拍下來的照片卻還是能夠騙一下人,我覺得看照片反而更有災難場景的氛圍,就是缺了些不淡定的人來當模特。
隧道內也是一片火海,熊熊烈火看似勢不可擋。火勢又像在整片森林不斷蔓延,像要把一切都燃燒殆盡方能罷休,把天空被染得一片通紅。這刻駛來的列車就好像是帶領人們逃出生天的最後一道救命符。
列車開走了,最後的機會好像也溜走了......
(咳~)想像歸想像,這站的用色是要表達傍晚的紅色天空跟沿著牆壁延伸 1 公里的綠色雲杉森林啦!
然而,當看到站內的這個標誌牌,又不知不覺會想:遇到火災當然要找逃生出口了!
不過,比起逃生,訪客應該更想要放慢腳步,欣賞一下站內的壁畫和藝術品。我還蠻喜歡看畫的,所以是時候關心一下車站的主題 —— 瑞典人在 70 年代所關注的社會議題。
這幅就是描繪當時的工人透過砍伐森林為新建築和工廠騰出空間。
隨著城市的發展,森林逐漸被開發了。
站內有一些被嵌入牆內的玻璃櫃,裏面的陳列品都好可愛啊!
第一幅展示的是 70 年代,位於索爾納市的 Hagalund 的精緻木屋,這些木屋絕大部分都已經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 14 層的藍色房屋,新區域被命名為 Blåkulla。櫃內還有一輛會飛天的電車,而牆上又畫著生動有趣的音符,再配搭紅綠色的鮮艷背景,這樣的外觀真的很惹人喜愛!
左下那幅可以看到在河上划艇的人看著一台挖掘機在挖掘周邊的自然環境,那正正就是在表達人們利用挖掘機像怪物一樣砍伐森林,破壞大自然,為新產業和高樓大廈騰出空間。
右下那幅的場景好像是設定在美國,人民和五顏六色的房子越來越靠近象徵權力核心的白宮,與此同時,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乘坐一架黃色的直升機逃走。玻璃下方還引用了美國創作歌手 Bob Dylan 一首歌曲的歌名:“the times they are a changin”(蛻變時節)。
還有玻璃櫃陳列著一隻麋鹿,麋鹿是瑞典北部一種常見的動物。
設計這個站的兩位藝術家在一幅牆上留下了他們的大名。
很多壁畫都集中在月台上。
傍晚的森林,星星和月亮清晰可見。
這是描繪遷居的壁畫 —— 在 70 年代,許多人不得不從瑞典北部搬到斯德哥爾摩定居,因為這裏有更多的工作機會。新郊區沿著地鐵的藍線發展,許多新搬進來的家庭開始在那裏定居。
這裏不少壁畫都畫著黃昏時太陽從森林徐徐落下的自然景象,表面上看起來一切都很美好,畫中的人是多麼的悠閒寫意啊!但事實上,藝術家們是想透過畫中的人物訴說當時城市的發展對大自然構成的污染和破壞,例如採摘漿果的人的背後有著別人留在森林中的破瓶破罐等垃圾,一名拉小提琴的男子看著眼前一座座新的高樓大廈聳立,嚮往的森林逐漸被夷為平地,連琴弦都拉斷了。還有一個採摘漿果的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心愛的森林被噴灑上毒藥。這一切都在表達很多令人難過的事情正在發生,美好的森林將會被摧毀。很多畫都在帶出一些迫在眉睫的議題,而並不像其表面看來的那麼泰然自若。
這幅可以看到一位帶著狗的老伯,還有一個人跟正在駛來的列車揮手,但他們其實並不是想要搭火車,因為畫中那列是在 1970 年代沿軋道噴灑化學除草劑的列車,所以他們實際上是想要向駛過的投毒列車抗議。
接下來的一些壁畫就更明顯地反映問題所在了。例如一位帶著孩子的父親向廠主抱怨其工廠排放大量廢氣和污染物、不負責任的車主在大自然中肆無忌憚地燒毀報廢的汽車、建築工人大量砍伐樹木把森林夷為平地為城市發展騰出空間...... 工業的發展和人類的自私都明顯地在破壞自然,所以在左下的那幅,藝術家畫了一間棚屋,上面貼著兩張告示,一張警告任何人都不得在森林大規模噴灑化學藥品,另一張鼓勵人們購買捕魚許可證。而當農村的人口逐漸遷移至城市時,很多村莊便人去樓空,當地的許多公司亦不得不關閉,包括一些加油站。
某些壁畫又會看到隨著城市發展,人類侵佔森林,造成人與動物之間的衝突。例如道路的開發造成人與動物爭路的情景,又例如想要狩獵的獵人在森林尋找獵物,棲身於森林的麋鹿覺得受到威脅而想要攻擊人類。更大的問題應該是與日俱增的工廠,廠房不單霸佔了動物的棲息地,釋出的廢氣和污染物還污染了周邊的空氣和環境,甚至排放到河流裏,臭得連狐狸都捂著了鼻子,而且動物吃的喝的又怎麼辦呢?當挖掘機和貨櫃車每天都在森林頻繁地經過時,動物無時無刻都要面對驚嚇,東躲西藏的,而當森林被鏟平後,動物又能棲身在那裏呢?
當時在瑞典所關注的社會問題到現在仍然存在於很多的國家和地區,車站的色調引人注目,而當中的藝術品和壁畫更是發人深省,所以我覺得這個車站很有意思。看完一系列的壁畫,車站紅色和綠色的配搭更像是提醒人們大自然的安危已經響起了危險的警號。
Näckrosen 睡蓮站
如果剛剛那站帶給人一種強烈的衝擊,那麼這一站就剛好讓人舒緩下來了。睡蓮站的主要裝飾也就是睡蓮,其名稱來源於附近睡蓮公園(Näckrosparken)的睡蓮池(Näckrosdammen)。車站於 1975 年開通,設計師是 Lizzie Olsson-Arle 。該站走自然風,岩洞的牆身以石頭作裝飾,拱頂則繪上了淡雅的睡蓮池,營造出一種置身於自然的氛圍。
如果把畫面倒置,那就很有在池邊散步的感覺了 —— 沿著起伏不平的岩石路面有形狀大小不一的石頭,再走近點就是池塘,白色的蓮花、翠綠的荷葉、波光粼粼的水面,構成很有詩意的場景。
地板的某個位置還真是有一首與睡蓮有關的詩。
除了拱頂的睡蓮壁畫外,車站的藝術作品由文字、石頭、已拆除的斯特林堡博物館(Strindbergshuset, Karlaplan)的琉璃磚和各種大型的拼貼畫組成,亦包括一些電影道具和來自一家舊電影製片廠 Filmstaden 的照片,因為該站就建於該電影廠地下 21 米處的岩石室中,所以當初也有人提議以 Filmstaden 作為站名,但由於需要支付該名稱的版權使用費而作罷。
月台上的藝術裝飾被裝裱在不同顏色的畫框中。
地板上的一些文字和手繪畫。左邊的那段文字是聯合國於1948 年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人人生而自由,並享有平等的價值和權利」。
清清淡淡的月台跟睡蓮這主題蠻搭的。
Hallonbergen 樹莓山站
接著是個充滿童趣的車站,車站於 1975 年啟用,其命名沿於附近的樹莓/覆盆子山,裝飾佈置由藝術家 Elis Eriksson 和 Gösta Wallmark 共同負責。該區的公寓樓的第一批租戶於 1969 年遷入,考慮到這是一個相對年輕的新區,藝術家們便創作出這個童心滿滿的車站,靈感來自於童年的回憶,站內的作品均是源於他們自己及孩子們的童年畫作。用顏色筆畫畫、剪紙、在牆上塗鴉,相信這些都是大部分人在童年時愛做的事情之一,這個站就來帶大家勾起童年的點點滴滴!
▲ 把圖畫剪出來製成紙板便構成一個個富有故事性的洞穴了。
該站七彩繽紛的彩虹扶手電梯也相當配合主題,電梯的台階還會變色!
小孩子喜歡在牆上亂塗亂畫的特點充分地在這個車站上體現,整個月台的牆壁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塗鴉,看上去髒髒的,畫風充滿了稚氣,我不知道該怎麼評價它,但小孩看到可能會很感興趣。
這個站就像小朋友的作品展,可以窺探一下小孩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憶起童真而純潔的童年歲月。
Kista 希斯塔站(Pass)
我們好像略過了這個站,應該是沒什麼特色,我完全沒印象的一個站。
Husby 休斯比站
"Husby"的意思是「房屋村莊」,這裏是近郊地區,附近曾經有一個皇家莊園,車站的名字就是由那個莊園而來的,車站於 1977 年啟用。這站的用色旨在營造春天的氛圍,月台對面的插畫展示了一些當地的舊輪船正在駛向陽光明媚的群島。在該站一些白色的岩壁上會發現放有玫瑰的透明塑料盒。個人認為這是一個逛完也無感的車站,所以拍的照片很少。
Akalla 阿卡拉站
來到 T11 的終點站 —— 阿卡拉(Akalla),這一站於 1977 年落成,車站的牆壁被漆成淡黃色,並裝飾有六幅由藝術家 Birgit Ståhl-Nyberg 於 1975-1977 年創作的男女陶瓷畫作,描繪男性和女性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從事不同的工作,以及他們的團結和對更平等的未來的希望。
這幅瓷磚畫名為「男人的理想與現實」(Mannens Ideal och verklihet),描繪出男性的不同角色,從幻影(神話、英雄和力量),到足球運動員(瑞典的英雄),到為生活奔馳的上班族和建築工人,再到小孩的父親。除了體現了其主題,亦帶出男性在角色上的轉變,由地位比女性祟高的英雄形象、到負責在外工作養家的既定形象、再到結尾照顧小孩的慈父角色,表達了男女逐漸邁向平等,男性也可以充當昔日被定性為女性角色的工作,例如照顧孩子或當家庭主夫,隨著時代的轉變,男女的角色不再被定形,「男主外,女主內」亦變得不合時而。
而這幅瓷磚畫就是「女人的理想與現實」(Mannens Ideal och verklihet),畫中五位坐著的女性由看著觀眾,穿著緊身連衣短裙和被動的形象,到逐漸變得堅強和主動,追求學問和知識。也就是寄寓女性不再是花瓶,不再光是迎合男性的喜好和期望,也不一定要穿裙子,她們也可以獨立自主,變得更加知性,男女的角色逐漸走向平行,所以最後的女性穿著褲子,手裏拿著一張便條,上面寫著「我們一起堅強」。
接著的瓷磚畫反映了 70 年代的瑞典人的日常生活。這幅瓷磚畫名為「工作」(Arbetet),畫中的男男女女從事著不同的工作,並且並肩合作。
這幅名為「跳舞」(Dansen),大概當時流行的消遣活動就是在公園跳社交舞。
這幅名為「女人的日常生活」(Kvinnans vardag)。她們的服飾都很有年代感,既有傳統裝束,也有潮流裝束。
這幅名為「男人的日常生活」(Mannens vardag)。兩幅畫亦很有動感。
這群男性看起來都很趕時間,生活迫人,把畫面拉遠一點這些人就像要從畫中衝出來一樣。
黃色帶出陽光明媚的溫暖氛圍,將熱量帶入寒冷的地底。
除了六幅壁畫,這個站並沒有什麼其他裝飾。
藍線(T10)
接著沿線回到 Västra Skogen 轉到藍線 T10向 Hjulsta 方向繼續參觀。
Huvudsta 胡夫斯塔站(Pass)
當我們下車略為看了一眼後覺得這一站不怎麼吸引便趕緊回到那班列車上了,所以也沒有拍照,當時就是覺得車站有點老套。
Solna Strand 索爾納海灘站
這個車站於 1985 年啟用,最初以該地區的一個小農場的名稱命名為"Vreten",該區從前是一個工業區,如今辦公大樓林立,在 2013 年郡議會便決定將其更名為"Solna Strand"。車站的藝術品是由在瑞典生活多年的日本藝術家 Takashi Naraha 創作的,作品名為「立方體的天空」(Himmelen av kub),他從中國的陰陽概念中汲取了車站設計的靈感,陰陽是一個兩極對立的概念,支配著宇宙的事物,兩者都必須存在才能相互平衡。在車站的天花板和平台有著一些突出的天空立方體,與黑暗的洞穴形成鮮明的對比,並在光明與黑暗之間取得平衡。而立方體的藍天又代表著「陽」,柔和的白雲則代表著「陰」,所以陰陽也同時和諧地存在於立方體上。也許作品也提醒乘客,儘管目前正處於一個黑暗洞穴的深處,但在離這裏不遠的地面上存在著明亮開闊的天空。
Sundbybergs 松德比貝里中心站
這一站於 1985 年落成,由藝術家 Lars Kleen, Michael Söderlundh 和 Peter Tillberg 共同負責藝術裝飾。主題好像沒有特別連貫,例如通往月台的拱頂的設計像船架,將其倒置就像置身於大海的一艘船,另外還有一些房屋外牆的大型雕塑和人類感官的雕塑。
月台的天花板是深藍色的,六座房屋外牆的大型雕塑緊貼住月台的牆身,其中五座講述了 Sundbybergs 的歷史,一座講述了它的未來,這些建築是由藝術家 Lars Kleen 設計的,包括 Sundbybergs 的舊集市、 市政廳、紅磚倉庫、乳製品公司 Arla 的鐵皮屋,以及該區常見的功能主義住宅,它們還代表著某些特定職業的房屋,例如鐵匠、木匠和石匠等。代表未來的房屋是綠色和黑色的飛船狀建築,我覺得它有點像西瓜,但沒有拍下來。
在自動扶梯對面的牆壁上,是 Michael Söderlundh 創作的景觀,它看起來像小島和海洋,但再深入觀察會發現當中暗藏玄機,那些樹梢可能由面部輪廓、樹枝、鳥類或狐狸組成。
逛車站時還在牆上發現由混凝土塑造成的大型耳朵、鼻子和嘴巴,它們是由藝術家 Peter Tillberg 創作的。這個看似平平無奇車站其實也有一些特別的亮點。
Duvbo 杜布站(Pass)
這一站也是下車看了一下覺得很平凡又跳上列車了。它看起來好像黑沉沉的。
Rissne 里斯內站
車站於 1985 年啟用,裝飾佈置由藝術家 Madeleine Dranger和 Rolf H Reimers 負責。這可以說是一個傳授世界歷史知識的車站,這站的藝術家看來應該精通歷史地理?在月台的牆壁上可以看到用不同顏色繪製的世界地圖,還細分出多幅地圖標明世界各地的一些歷史或事件概要,不同顏色的文字又涵蓋了不同的歷史範疇,好像上課寫筆記記重點一樣,好用心啊!可惜我看不懂上面那些密密麻麻的瑞典文,該站的看點也就是月台白色牆身上的地圖和文字,如果光從外觀評價這個站的話就只能說是一般,但它卻是一個很有內涵的車站。
兩位藝術家以站台的牆壁空間為時間軸,描述了多年來的人類歷史。牆上的文字以不同的顏色書寫,每種顏色代表不同的歷史領域(藍色 — 科學;綠色 — 政治;黃色 — 宗教;紅色 — 社會和生活事件;粉紅色和紫色 — 文化)。每個領域又細分出多個科目,由主題顏色的不同深淺表示。例如,在「文化」下,可以閱讀有關繪畫與雕塑、建築學、語言和文學或音樂和舞蹈的信息。如果看得懂瑞典文並且願意花時間去看,那便可以閱讀世界各地由古代直到近代的整個人類歷史進程,了解不同年代在世界上發生過的事情。在自動扶手電梯對面的白色櫥櫃內可以找到帶有顏色編碼的圖片。
細分出來的地圖也顯示了各國國土的消長。
在牆壁的中間位置有一顆白色的星星,就像浮雕一樣。這顆星象徵著時間線中的第 0 年,時間線從公元前 3000 年左右開始,隨著金字塔的建造,到 1985 年車站落成為止。從平台上最遠的地方開始,到自動扶梯結束。在白色牆身底部貼著柱子的位置標註著年份,那裏也可以看到"0"這個數字。時間越是早於第 0 年之前,文本就越少。反之,越接近近代,文字就越多,畢竟近代史比較容易考究,越靠近扶手電梯那邊就是越接近近代。藝術家稱他們的作品為" We'll see you in the 1400s"。
光是在牆上工工整整地寫上那麼多字還分顏色就很費時了吧!看不懂都覺得兩位藝術家很博學啊!
Rinkeby 雲客比站
該站於 1975 年開通,藝術裝飾由 Nisse Zetterberg、Sven Sahlberg 和 Lennart Gram 三位藝術家完成。因為在建造現代的社區時,在該區的挖掘過程中有豐富的考古發現,所以藝術家 Nisse Zetterberg 便以「維京時代的古代發現」作為車站主題。整個平台使用了土色系的色調,營造出考古發掘現場的氛圍,色調使它跟 Rådhuset 站很相似,不過這個站的色調偏向更為鮮艷明亮的橙紅色。站內的牆壁上飾有金黃色的馬賽克拼貼,當中包括一些古老的圖騰、符號和文字,它們都代表著那些那些考古發現。站台中央的拱頂上又飾有鍍金的金屬板雕塑,它的外型就像是一個巨大的金色太陽,它的槳瓣還讓人想起古代的水上旅行。月台上亦展出了一幅幅海鳥展翅飛翔的圖畫,乘客就像旅行者,隨海鳥來到發掘地點,在金黃色的太陽下踏上維京時代的考古之旅。
月台很像一個畫展場地,可以欣賞到一幅幅畫作,主題就是海鳥,這些鳥都是順著列車行駛的方向飛的。
牆上的金黃色的馬賽克象徵著挖掘到的考古發現。橙紅色的車站加上金黃色的裝飾品,令人仿佛回來了波瀾壯闊的維京時代,馬賽克的圖案和符文都很像古代的遺跡,但我覺得這更像是埃及的,因為我對維京時代的文物和遺跡完全沒有概念。
Tensta 騰斯塔站
Tensta 郊區建於 1966 - 1972 年之間,以緩解瑞典首都在 20 世紀中期的住宅短缺問題,該區便成為了許多新移民的家園。有見及此,負責該站設計的藝術家 Helga Henschen 和她的兄弟團隊 Lars 和 Arne Sedell 希望以「移民、團結、兄弟姐妹的玫瑰」為主題,讓新公民在進入車站時感到受到歡迎和被接受。他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裝飾平台,透過明亮的壁岩、色彩繽紛的圖畫、活潑生動的雕塑、不同語言的文字和多位作家的詩歌 / 語錄等,向人們介紹瑞典森林的野生動物和自然生態,並帶出文化包容與團結的信息,是個非常有趣且童心未泯的車站,感覺就像進入了童話世界。
白色的岩壁令人有如置身於冰天雪地的環境,平台中間的通道十足一個冰洞,裏面的佈置和裝飾都超級可愛的!一則是色彩繽紛的壁畫,旁邊還有一首詩。
另一側是超級可愛的群居企鵝和海獅!地板還有十分有趣的圖案!
這個冰洞讓我想起《冰河世紀》,電影中有隻一直追橡果的松鼠,這裏則有隻狐狸想要偷蛋!
除了冰洞還有瑞典的森林!瑞典的森林覆蓋率很高,自然保育的意識也很棒。
參觀這個車站也像是一趟訪問野生動物園的旅程,整個站台有非常多的野生動物壁畫,甚至已經絕跡於世的長毛象。
一個月台的盡頭畫着一朵玫瑰,名為「移民的玫瑰」。
這幅壁畫上方寫著:「我們必須互相扶持,以免跌倒」,帶出和諧共處和團結的信息。
更多有趣的地板和牆壁。
明亮的橙色太陽在寒冷的氛圍中散發出活力。
左邊那段文字寫著:「世界來到了瑞典。我們有一個獨特的機會來豐富我們的文化,並通過與移民接觸使我們的生活更為有趣。」—— Birger Norman
右邊其實也有一句話:「所有真正的生活都由相遇組成。」—— Martin Büber
月台上還收錄了更多不同語言的詩歌或語錄的節錄,源自於世界各地的作者,內容均與主題有關。例如下圖的文字就分別是波蘭文、義大利文、瑞典文和希臘文。
在月台上,瑞典語單詞"syskonskap"還被翻譯成 18 種語言列出,以慶祝 Tensta 和瑞典人民的文化多樣性。
中文還是日文被譯作「團結」,其他語言好像譯成兄弟姐妹/手足情誼,反正都是類近的意思。
整個車站的裝飾元素真的超級豐富,所以我也很喜歡這個站。
Hjulsta 休斯塔站(Pass)
終點站的站台看上去並沒有什麼特色,好像只有幾幅畫。
接著便坐地鐵沿線回到 T-Centralen,地鐵之旅也告一段落了。
▲ 斯德哥爾摩的地鐵車廂也很新很乾淨!比較像香港機場快線的車廂。
出來時天已經全黑了,趕緊走到團體吃晚飯的地方匯合,錯過了時間要回距離很遠的酒店便很困難了。
早它二、三十年興建的莫斯科地鐵站走華麗宮殿風,內容使其像歷史博物館,也像藝術博物館,而斯德哥爾摩地鐵站則走粗獷的岩洞風,內容比較像藝術博物館,兩者都各有特色,兩者我都很喜歡!不過莫斯科地鐵的票價真的便宜超級多倍~!
斯德哥爾摩還正在興建一條新的地鐵線 —— 黃線,預計將於 2026 年完成。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又將會出現更多有特色的藝術站台,我想我是會再次回到斯德哥爾摩的,因為我為了參觀地鐵站都沒時間逛逛這個城市,但屆時我應該還是會抽點時間再參觀一下更多其他線路的地鐵站,雖然與期望有點落差,但至少我認為它還是值得參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