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2018(SAT)@ Segovia, Spain —(updated at 19/7/2023)
比起馬德里這個大都會,它周邊許許多多的城鎮有特色多了,塞哥維亞最吸引我的莫過於這裏的古羅馬渡槽,經受了 2000 多年的歲月考驗至今仍完好地矗立著,它與塞哥維亞老城區一起於 1985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古城內自然是古蹟處處,從古羅馬到中世紀的建築都講述著其輝煌的歷史,有莊嚴宏偉的主教堂,又有一座坐落於峭壁之上的美麗城堡,據說它是白雪公主城堡的原型呢!嗯~感覺上這是一座很有魅力的歷史名城。於是,在馬德里附近眾多特別的城鎮中,我決定選擇它!
塞哥維亞位於西班牙中部卡斯蒂利亞 — 萊昂自治區,距離首都馬德里約 90 公里,坐火車約 35 分鐘就到了,可是我竟然坐過站了!於是早上多遊了一個城市 Valladolid,也沒什麼不好,就是多花了一點車費。再一次坐上火車,這次當然不可能再錯了。從 Valladolid 到 Segovia 也就一個站,來到已經是下午 2:45。好吧,還有一大個下午,時間應該是充分的,畢竟西班牙的夏天太陽都不願意下山......
這裏的火車站 Segovia Guiomar 並不接近老城區,要步行到水道橋大概有 1.6 公里的距離,雖然說也沒有很遠,但時間不早加上烈日當空,所以還是選擇了坐巴士,當時坐的是 11 號巴士,目的地也就是總站 Acueducto(渡槽)站。
當巴士到站後,第一眼便看到塞哥維亞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景點 —— 塞哥維亞渡槽!
這樣一座龐大壯觀的石橋,誰能忽視它的存在?
Acueducto de Segovia 塞哥維亞渡槽
當人們需要在一個荒蕪的地方紮根和發展,自然需要確保水源,那麼如果那個地方沒有足夠的食水,人們就會進一步思考引水和供水的問題,古羅馬人在不斷擴大帝國版圖的同時亦在那些地方建立了很多基礎建設,複雜的輸水渡槽便是其中之一,他們在約 2000 年前便掌握了建造渡槽的技術。至今那些依然矗立不倒的地標便無聲地向世人展示了羅馬帝國在當時的對外擴張、文明、輝煌、實力和建築成就。
當羅馬人征服了塞哥維亞並選擇在此地殖民後,他們亦在這個地方建立了渡槽,時至今日,塞哥維亞渡槽更加是西班牙最重要的羅馬土木工程遺產。它確實的建造時間不詳,有人認為它可能建於 1 世紀下半葉至 2 世紀初,亦有研究和考古證據表明它可能建於公元 112 年之後。建造這條渡槽的目的是將泉水從位於山區上的冷水河(Fuente Fría)輸送至約 17 公里外的塞哥維亞市。
說修建渡槽複雜,因為渡槽要根據山谷、丘陵和城市的輪廓進行調整。例如這條渡槽,起始於海拔 1256 米的山上,在那裏,冷水河中的泉水通過花崗岩渠道流經兩座房屋,首先被收集在一個名為 Casa Grande / El Caserón 的蓄水池中,然後再通過一條方石通道引導到被稱為 Casa de Aguas 的水塔內,水中的泥沙在那裏會自然沉澱,淨化後的水再以 1% 的微細坡度行進流入城市。
要到達老城,泉水便要通過現在看到的水道橋輸送。整座水道橋全長約 813 米、最大高度 28.5 米、由上下兩層合共 167 個拱門和 128 根立柱支撐,用以克服地勢的高低起伏,避開山谷,確保泉水繼續在穩定的坡度下有效地傳輸,這樣水就可以到達雄踞於山岩上,海拔約 1000 米的塞哥維亞市。水道橋是在沒有使用砂漿或水泥等粘合劑的情況下,由大約 24,000 塊花崗岩塊砌成的。較低的拱門則配合土地輪廓在高度上交替變化,而在橋的頂部, U 形截面的水道貫穿其中,水便是沿著頂部的水道繼續流向城市。
水道橋第一段的 36 個尖拱在 11 世紀在摩爾人入侵期間被毀,但在 15 世紀得到了重建和修復。整條渡槽在多個世紀以來都一直運行,為城市供水。直到 1907 年,渡槽出現明顯的惡化跡象才透過另外的輸水管道供水,渡槽在 1992 年起進行了近 8 年的精心修復,然後直到 1960 年,塞哥維亞都一直從渡槽獲得水源。這條偉大的渡槽與塞哥維亞老城一起於 1985 年被聯合國教科盟組織列為世界遺產。至今它依然以完好無損的面貌矗立著,成為塞哥維亞不可或缺的歷史地標。
這段水道橋最壯觀、有上下兩層、人們通常會打卡的部分就位於阿索格霍廣場(Plaza de Azoguejo)。“Azoguejo” 是市集的暱稱,儘管它在歷史上曾經有過許多的改建,但它依然是這個城市的生活中心。這裏以前曾是商販們的聚集地,而現在則是遊覽這座城市最佳的起點。
一來到便對著水道橋不停拍照,喜歡拍全景的效果,但這樣始終沒辦法把橋拍得平和直。
如果沿著水道橋走到城外,會看到水道橋漸漸隨地勢由兩層變一層,再找到一間小屋 Segundo desarenador del acueducto,它是其中一個用以去除水中雜質的沙坑,然後甚至會發現渡槽,不過我已經失去了一個早上的時間,所以接下來我當然還是往老城方向走了。
抬頭望向水道橋上部的中央位置,兩面各有一個壁龕,分別放置了塞哥維亞守護神 Virgen de la Fuencisla 和 San Esteban 的雕像,但 San Esteban 的雕像好像已經失蹤了。
坊間流傳著一個魔鬼修建渡槽的傳說:
從前,有一名少女在城內一個富翁的家中工作,少女每天都得穿越山谷到河邊取水並提著沉甸甸的水桶回去。 有一天,少女如常地攀山涉水去取水,途中,疲憊不堪的她眼見四下無人,終於忍不住發泄積累已久的不滿情緒,放聲大喊道:「只要河水能夠每天自動到達城門前,我願意付出一切代價!」 隨即,她身後傳來一道聲音,詢問道:「你是否真的願意為了你的願望付出任何代價?」 少女驚訝地轉過身來,發現了一位穿著考究、年齡不詳的紳士。等少女從錯愕中回過神來後,她便毫不猶豫地回答道:「是的!可是我很窮,無法提供任何有價值的東西作為報酬。」 紳士隨之而問道:「那你是否願意把自己的靈魂給我?」 這時,不是信徒的少女一心只想擺脫每天長途跋涉取水的艱辛境況,於是便爽快地回答說:「靈魂對我來說沒有用,若你信守承諾,我會把它給你,前題是在黎明之初,雞啼之前,泉水必須到達城門前。」 雖然她認為她所開出條件根本是不可能實現的,但那位紳士卻胸有成竹地跟她保證會在限期前建好一座渡槽將泉水引至城門前,於是,兩人簽訂了契約,握過手後,紳士頭一次向她露出了一抹滿意的笑容,然後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再次孤身一人的少女一邊懷疑剛剛發生的事情到底是真實還是在疲勞過度下產生的幻覺,一邊繼續提著水桶上路。 夜幕降臨,早上的離奇遭遇一直在少女的腦海中迴盪著,心緒不靈的她躺在床上輾轉反側,久久未能入睡,於是她決定出門散散步。外面漆黑一片,她意識到街上只有她一個人,顯然,這座城市正在沉睡中,但是,少女無意中留意到一道強烈的光芒正集中在遠方的泉眼附近,她開始仔細觀察,當她發現早上和他說話的那個人被火焰吞沒,並以電光火石般的速度移動,全速地搬運和放置巨石時,強烈的恐懼排山倒海地湧進了她的心頭,驚恐萬分的她在那一刻終於明白到那個和她交易的人正是魔鬼,龐大的渡槽工程正在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建造起來,被她認為是天方夜譚的契約即將成真,她一直渴求的心願將要實現,但此刻的她卻只覺惶恐不安,懊悔不已,她開始不斷地祈求上帝拯救她,然而,眼見渡槽的完成度不斷迅速增長,少女仍然得不到任何回應。 黎明將至,就在魔鬼只差一塊石頭便將渡槽鋪好之際,雞啼聲響起了,少女真誠的懺悔終究打動了上蒼,魔鬼就差那麼一點點始終未能使契約履行,隨著太陽的升起,帶著徒勞無功的挫敗感,魔鬼憤慨地離開了這座城市,少女僥倖地保著了自己的靈魂,立刻跑到教堂在神父面前懺悔。 傳說的後續當然便是這件神奇的事蹟被傳揚開了,於是到後來,那個未被石頭補好的洞口內便供奉了兩尊神聖的雕像,以求這座城市繼續得到神靈的守護。 |
▲ Source:Travel In Fused Life / Google Map
▲ P.S. 原來這附近新增了一個拿著相機跟渡槽自拍的小惡魔青銅雕像!它好像是 2019 年初才開始出現的,所以我去的時候還沒有。在 Google Map 搜尋 Estatua del Diablo / Statue of the Devil,就會找到它的位置。不過西班牙是一個有很多天主教徒的國家,所以就像馬德里麗池公園內的路西法雕像一樣,據報道說許多居民都反對擺放這個惡魔雕像。但是...它看起來不是很可愛嗎...? ╮( • ̀ω•́ )✧╭
雖然這座橋還是非常令人眼前一亮,橋很長、有很多拱門、花崗岩石很好看,但是與之前參觀過的法國加爾水道橋比較,我還是更喜歡加爾橋,大概是因為加爾橋的旁邊有座行人橋供人沿著水道橋行走,那時候走在橋上就感覺它很厚實而且氣勢磅礴。
▲ 法國加爾橋
塞哥維亞水道橋看上去比較單薄,相比之下便有點弱不禁風的感覺,就是很難想像它是如何光靠石頭堆砌便在這裏矗立上近 2000 年,不過這不是更神奇嗎?
同是羅馬帝國的渡槽遺跡,兩個不同國家,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景,相同的是兩座水道橋跨越多個世紀依然屹立不倒,多年來得到妥善的修繕使它們能保存完好,於是便賦予了城市景觀一座巍峨壯麗、流傳千古、至今依然令人嘆為觀止的紀念碑。
塞哥維亞的城徽和旗幟均是以這座水道橋為象徵的。由為城市提供乾淨食水到過千年後成為世界各地的人慕名而來一睹其風采的著名地標,可見自古至今它在這座城市中一直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雖然不能在水道橋上走,但事實上在它的其中一側還是有樓梯供人免費登上觀景台從側面和高處欣賞水道橋的。
從觀景台(Mirador del Acueducto)看水道橋和城市的景觀也很棒!
不過這些天西班牙非常熱,那時候是下午,在熾熱的太陽下暴曬讓我感覺自己也快燒熟了,而我才剛開始要參觀這座城市。( @▽@ ;;)
橋外側可以看到砲兵廣場/渡槽東側廣場(Plaza Artillería o Plaza Acueducto Oriental)。
巴士站就在下面的廣場內。這裏可以看到兩座教堂的塔樓 —— Iglesia de los Santos Justo y Pastor 和 Iglesia de El Salvador,背景是瓜達拉馬山脈(Sierra del Guadarrama)。
(3)-(9) 更詳細地介紹了瓜達拉馬山脈的那些山峰。
橋內側的阿索格霍廣場(Plaza de Azoguejo)。
登上觀景台欣賞完水道橋,背後的城牆上有一扇狹窄的門 —— Postigo Del Consuelo,它就是古城的入口之一。入口上方的正面有塞哥維亞的徽章,背面則是一尊聖母瑪利亞像。穿過它開始進入老城。
進入古城後水道橋也就只有一層,然後渡槽便隱蔽地藏在地下在城內延續。
走進古城,在橫街窄巷中穿梭,到處都是古舊雅致的建築。塞哥維亞的名稱起源於凱爾特伊比利亞人,在當地語言中有著「勝利之城」的涵義。跟很多西班牙的城鎮一樣,塞哥維亞曾為羅馬帝國的殖民地和被西哥特人統治,城市後因摩爾人入侵而被遺棄,當天主教君王收復托萊多後,也開始在塞哥維亞重建人口。在 13 - 15 世紀初,摩爾人、猶太人和天主教教徒在塞哥維亞曾經和諧共處過,作為羊毛工業中心而繁榮發展。中世紀後半葉,猶太社區在推動紡織業發展中發揮了核心作用,紡織業達到了頂峰。但到 1412 年,由於猶太人和基督徒之間出現一些問題,這種和諧結束了,天主教教徒開始驅逐和迫害異教徒。然而到了今日,透過古城的建築,仍然可以看到不同的文明和文化曾經在這座城市中存在過。
梅迪納德爾坎波廣場(Plaza de Medina del Campo)在這時尤為熱鬧,一大群遊客正眾集在台階周圍聽導遊為他們作介紹......
這個古色古香的廣場被古老的建築群所環繞,當中有一些帶有特殊陽台的花崗岩石屋,這些房屋建於 16 世紀,它們不是貴族家庭的房子,而是美利奴羊毛商人的房子。這是 15、16 世紀塞哥維亞最重要的生意,將塞哥維亞帶入了的黃金時代,受到意大利影響,廣場上的花崗岩樓梯也仿照羅馬西班牙廣場的花崗岩樓梯而建的。廣場上還有一座宏偉的教堂,亦有改建成餐館、商店和酒店的房屋。
這個廣場的名稱是為了向 Medina del Campo 的人民致敬,在 1520 年的卡斯蒂利亞公社起義(Guerra de las Comunidades de Castilla, 1520-1522)期間,當時的國王卡洛斯一世下令圍攻塞哥維亞市,並攻擊在塞哥維亞城堡和舊大教堂中壯大起來的平民起義軍。國王下令從 Medina del Campo 調來存放在那裏的皇家大砲,用於砲擊塞哥維亞的革命者,然而卻遭到當地民眾的強烈抵制,並因而與國王的士兵發生了衝突,引發火災導致該鎮重要部分被燒毀,許多居民死亡,為此,這個廣場便以該鎮命名以向當地居民致敬。
Plaza de Medina del Campo 梅迪納德爾坎波廣場
胡安·布拉沃(Juan Bravo, 1483-1521)的雕像矗立在廣場上,他是一位卡斯蒂利亞貴族,是「卡斯蒂利亞公社起義」的起義軍領導人之一,這是卡斯蒂利亞公民反抗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及其政府統治的起義,人們將其描述為一場反對增稅和外國國王的革命,又或是一場次針對貴族與農民之間的社會不公正而反抗的革命。卡洛斯一世從天主教國王手中繼承了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的王冠。他是一個外來者,17歲時來到西班牙,不會說西班牙語,將政治權力交給他的佛蘭德顧問,並將西班牙貴族從國王的信任圈中剔除,此外,他還在 1520 年增加了稅收,於是便導致了名為「公社起義」的公民革命。Juan Bravo 就是領導反抗國王,為卡斯蒂利亞人民的權利而奮鬥的的主要革命將領之一。然而,他在起義期間的維拉爾戰役(Batalla de Villalar)中被擊敗,成為戰俘並被斬首。雖然起義以失敗告終,但他的事蹟卻感動了塞哥維亞居民,成為了他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該雕像建於 1921 年,以紀念他逝世 400 週年。
Monumento A Juan Bravo 胡安·布拉沃雕像
雕像背後最高那座矩形建築是洛索亞塔(Torre de Lozoya),它是一座具代表性的民用建築,它不僅是一座高大的塔樓,還包括了一個庭院、另一座更樸素的塔樓和一個帶門廊的花園。帶塔樓的堅固房屋在 13 - 15 世紀期間的塞哥維亞非常常見。
在雕像附近的另外兩座雕像被稱為「塞哥維亞的美人魚」(Sirenas de Segovia),由雕塑家Francisco Bellver 於 1852 年製成,儘管雕塑家想表現兩條美人魚,但明顯地作品更像是獅身人面像。為什麼?據說,在古希臘,美人魚的形象為「擁有女性的頭部和胸部、鳥的翅膀、獅子的身體和四肢」,那麼兩個雕塑除了沒有翅膀外,其餘特點都符合了以上所述的美人魚的規範。
Sirenas de Segovia 塞哥維亞的美人魚
古城內很多建築都愛走穆德哈爾風,以一致的幾何圖案填滿整幅外牆,建築看上去簡樸平實卻又很有特色。細心看看建築的外牆,會發現裝飾牆身的圖案都不盡相同。穆德哈爾藝術的誕生就是西班牙收復失地運動期間摩爾人風格和歐洲風格融合的結果。
外牆上的裝飾圖案是通過刮刻牆面形成的,使得裝飾更具凸凹的層次感,這種技術叫 Sgraffito(刮痕法/釉雕)。最初由國王在塞哥維亞城堡使用它,後來貴族家庭亦紛紛在老城的房屋外牆上使用它,所以在老城區內有很多這樣的建築。
廣場通過建於 19 世紀的花崗岩樓梯與聖馬丁廣場(Plazuela San Martín)相連。羅馬式風格的聖馬丁教堂(Iglesia de San Martín)就位於兩個廣場之間,它是塞哥維亞老城最重要的教堂之一,與其他 29 座教堂一起建於 12 世紀,如今,30 座教堂中也就只剩下 19 座。
在聖馬丁教堂右側相隔著一條樓梯的建築是昔日的皇家監獄。
塞哥維亞中世紀監獄(Cárcel Medieval De Segovia)採用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建於 17 - 18 世紀之間,取代了一座建於 10 世紀末的修女修道院,1933 年之前,這裏一直被用作監獄,現在則作為公共圖書館(Casa de la Lectura)。
教堂、監獄和廣場都位於這條名為 Calle de Juan Bravo 的街上,這條街上還有一座比較著名的建築 —— 鳥啄之家(Casa De Los Picos),不過我在回程時才經過它。
這條街以及附近那些縱橫交錯的橫街窄巷都盡是餐廳、酒吧、飯店和商店,在到達其他名勝古蹟之前會經過各式各樣的店舖。
在 19 世紀塞哥維亞市政廳決定清理和修復老城內許多狀況非常糟糕的建築外牆,粉刷翻新過外牆後,老城內便多了很多色彩繽紛的房子了。
Calle de Isabel la Católica
主廣場(Plaza Mayor)就是附近另一個受歡迎而重要的廣場。在廣場上由市政廳開始順時針方向轉一圈,會先後看見劇院、聖米格爾教堂和主教堂等重要建築。該廣場於 17 世紀建成,而在更早的幾個世紀之前,這裏就已經被視為村莊的中心,商販們會在這裏擺設攤位,市民們亦會在這裏進行社交和聚會。在 17 世紀和 18 世紀,主廣場在 6 月 24 - 29 日舉行當地慶祝活動時會變成了鬥牛場。但當 19 世紀新的城市發展出現時,鬥牛場就結束了。
塞哥維亞市政廳(Ayuntamiento de Segovia)就是標註著 Plaza Mayor 並帶有一個時鐘和兩座矩形塔樓的建築,由建築師 Pedro de Brizuela 於 1610 - 1620 年間建造,從市政廳建成起主廣場便一直是塞哥維亞大部分活動的舉辦地。
胡安·布拉沃劇院(Teatro Juan Bravo)是城內的主要劇院,始建於 1917 年,於 1918 年 10 月 26 日開幕。
廣場中央有一個涼亭,它是一個用於音樂表演的演奏台,人們亦經常在那裏進行社交聚會。
聖米格爾教堂(Iglesia de San Miguel)是主廣場上最早建造的重要建築。而且在未有這個廣場前聖米格爾教堂便已經存在,關於這座教堂的第一個文獻記載是在 1117 年 ,當時它是一座羅馬式風格的天主教教堂,位於現在廣場中心那個演奏台所在的地方。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Isabel I la Católica, 1451-1504)於 1474 年 12 月 13 日在那座聖米格爾教堂的中庭宣布登基,這標誌著這座城市對王室的重要性。1532 年教堂倒塌被拆除,導致市議會購買了那片土地擴建廣場,新的聖米格爾教堂於 1536 年被遷移至現址開始重建,並於 1587 年峻工,重建後的教堂保留了原來羅馬式的外觀,有一個大型哥特式中殿,扶壁和主祭壇則為巴洛克風格。
塞哥維亞主教座堂(Catedral de Segovia)是供奉聖母瑪利亞的羅馬天主教大教堂。全名為塞哥維亞聖教會聖母升天暨聖弗魯托斯主教座堂(西班牙語:Santa Iglesia Catedral de Nuestra Señora de la Asunción y de San Frutos de Segovia)。建於 1525 - 1768 年間,屬於晚期哥特式風格的一部分,而當時歐洲已經盛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所以教堂中亦具有一些文藝復興時期的特徵。
這並不是塞哥維亞第一代的大教堂,在它之前的那座大教堂跟舊的聖米格爾教堂一樣也是建於 1117 年左右,那座大教堂毗鄰塞哥維亞城堡,就在早前提到的卡斯蒂利亞公社起義(1520-1522)中,卡斯蒂利亞的平民百姓與國王卡洛斯一世展開對立,戰爭期間,該大教堂被皇家軍隊用來防禦城堡免遭圍攻,經過持續數月的慘烈圍困,大教堂變成了廢墟。叛亂最終失敗,但所有人無論是王室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希望大教堂能遠離王室的城堡,遷移至一個與政治權力無關的地方,使其免受襲擊,這個決定於 1523 年正式生效,決策者最終選擇了在城市的最高點之一,也就是在主廣場上建造了當前的大教堂。
▲ 在陽光的照射下,大教堂在此刻是多麼的耀眼~!
這座大教堂的外觀就像一位女士的篷裙,華麗而優雅,再加上它的規模,使其被譽為「西班牙教堂中的貴婦」("La Dama de las Catedrales"),這是西班牙第一共和國總統埃米利奧·卡斯特拉爾(Emilio Castelar)給它的綽號。
我很滿意教堂的外觀,但我不覺得這座教堂內部很特別所以沒進去,只是在外面沿大教堂繞了一圈。
目前參觀大教堂最低的入場費為 4 歐元,額外導覽和參觀塔樓等會有不同的收費,某些月份的週日上午是有免費入場時段的,詳情見官網。
大教堂目前的鐘樓建於 1614 年,高 88 米。而原來的鐘樓高 108 米,是當時西班牙最高的鐘樓,可惜因為一次閃電擊中了木製圓頂,引發了火災而將其完全摧毀。
聖安德魯教堂(Iglesia de San Andrés)與大教堂相距不遠,建於 1367 年,是一座羅馬式風格的教堂。它所在的慈悲廣場(Plazuela de la Merced)是個綠樹成蔭的小公園。
朝著塞哥維亞城堡前進。
維多利亞·尤金妮亞王后廣場(Plaza de la Reina Victoria Eugenia)是到達塞哥維亞城堡前會經過的一個花園廣場。這裏視野很好,在走到城堡之前可以沿著廣場兩側欣賞一下周邊優美的自然風光。
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英雄紀念碑,紀念於 1808 年 5 月 2 日領導馬德里人民起義與法軍作戰的兩位上尉路易斯·道伊茲 (Luis Daoíz) 和佩德羅·維拉德 (Pedro Velarde) ,他們曾經是皇家砲兵學院的學生,而這裏便曾經是該皇家砲兵學院的總部,紀念碑建於 1908 - 1910 年之間。
這件作品是自我犧牲和英雄主義的表現,雕塑群頂部代表西班牙主母用堅強的臂膀支持著兩位傑出的砲兵隊長 Daoíz 和 Velarde。主母的無能為力體現在她悲傷和迴避的目光中,出於痛苦和尊重而降下的國旗被夾在 Velarde 的腋下,突顯了這個國家的哀悼。一隻象徵拿破崙帝國的雄鷹試圖用爪子扯下西班牙的旗幟,但主母並沒有屈服,即使在逆境中仍然努力保持尊嚴,雄鷹未能成功,這是對拿破崙軍隊占領最終失敗的寓言。垂死的 Daoíz 倒下前仍然堅守著大砲,他的抵抗象徵著拿破崙垮台的開始。砲兵部隊的徽章出現在底部的桂冠之中。
下方正面的青銅浮雕描繪了英雄們在馬德里的兵營(Cuartel de Monteleón)前與法國占領軍作戰,絕望地迎來失敗和死亡。另外還有一件青銅浮雕展示了 Daoíz 違抗命令並站在人民一邊反對入侵軍隊的決定。
底部的大理石雕塑是希臘神話中歷史和史詩的英雄繆斯·克利俄(Musa Clío),作為紀念碑中描繪的悲劇的冷靜見證人。她若無其事地坐著,戴著桂冠,雙眼毫無感情地注視著事態的發展,反映出她在目睹恐怖事件方面的資歷。
Monumento a Daoiz y Velarde / Monumento a los Héroes del 2 de Mayo
道伊茲和維拉德的紀念碑/5 月 2 日英雄紀念碑
從廣場一側回望,大教堂和聖安德魯教堂的塔樓尤為特出。當視線再一直推移過去,會欣賞到克拉莫雷斯山谷(Valle del Clamores)的景色,有一座叫做「死去的女人」(la Mujer Muerta)的山,就是說這座山的外形像一個死去的女人,女人的頭部是出現在山峰 La Pinareja,交叉的雙臂則出現在山峰 Peña el Oso,第三個山峰 Pico de Pasapán 則形成她的腳,坊間流傳著幾個相關的傳說試圖解釋這座山的名字。另外還有一座長滿松樹的小山,那座山是古老的猶太公墓,19 世紀因種植松樹而被發現,佔地 19 公頃。反正我看到的盡是蒼翠茂密的植被,拍到的就是許許多多的樹木,所以就不拍照了。
雖然這天沒有特意去看城牆和城門,但從這裏也大概看到塞哥維亞古城是被中世紀城牆所環繞的。塞哥維亞城牆長約 2,250 米,平均高度為 9 米,平均厚度為 2.5 米,大多數可以追溯到 11 世紀和 12 世紀,並在隨後的幾個世紀中進行了重大整修,與城堡一樣最初都是為了保衛城市免受摩爾人的侵害而建造的,最初包括許多大門、堡壘和塔樓,但其中許多都已經消失。城門(Puerta)目前好像還剩 3 座,還有一些 Postigo,例如一開始從欣賞水道橋的觀景台進入老城的那道入口。
走到廣場的另一側,看到的又是另一片遼闊美麗的城郊風光。這邊欣賞到的是埃雷斯馬山谷(Valle del Eresma)的景色。即使不花錢登上城堡,這裏也是風景如畫喔!一大片乾旱的土地跟這酷熱的夏季非常搭!令人驚奇的這裏至今仍然一片荒涼,感覺景色就像是自中世紀以來便沒有什麼變化。
在這裏,城外方圓百里的景物都盡收眼底,可見城堡建於一個優越的防禦位置。
附近有條埃雷斯馬河(Eresma River),就是被樹木擋住不太看得到。而河岸對面的真十字架教堂(Iglesia de la Vera Cruz)在一大片曠野和寥寥可數的建築中就清晰可見了,高塔總是使得教堂特別顯眼,該羅馬式教堂由耶路撒冷聖墓騎士團於 1208 年建成,所以原稱聖墓教堂。與之一路相隔的建築群是聖十字若望修道院(Convento de San Juan de la Cruz),屬於赤足加爾默羅會所有,獻給聖十字若望。眺望過去隱約看到一些房屋的地方是有一個名為 Zamarramala 的村莊。
相隔一段距離又有另一所修道院 —— Monastery of Santa María del Parral,就是紅色磚瓦的建築群。從這裏看起來這些修道院的位置都很與世隔絕。
至於有著黑色石板屋頂的建築群是皇家造幣廠(Museo Real Casa de Moneda de Segovia),由國王菲利普二世 (Philip II) 於 1583 年建造,是西班牙第一座機械化造幣廠,也是第一座屬於王室的造幣廠。
修道院和造幣廠其實被埃雷斯馬河隔開,這條河岸一帶是 16 世紀塞哥維亞的工業區,所有利用水流的機器都建在河邊,如用於粉碎美利奴羊毛的縮絨機、麵粉廠、薄荷廠和工廠。這裏的河水還用於那座修道院及其農作物的灌溉。
塞哥維亞城堡(Alcázar de Segovia)就在廣場的盡頭。從渡槽流入城市的水最終到了這裏。城堡位於塞哥維亞舊城西北角,埃雷斯馬河(Eresma)和克拉莫雷斯河(Clamores)匯流處的岩石峭壁之上,接近瓜達拉馬山脈。從塔頂可以俯瞰城鎮、城牆和河谷的景色。高聳的瞭望塔樓、優越的戰略位置、深邃的護城河,以及周邊堅不可摧的城牆,都使其成為「權力建築」的著名典範。
這座象徵權力和權威的石砌城堡嚴峻而堅固,但又同時具有童話宮殿的外觀,美麗而令人嚮往。最初它被視為抵禦外敵的軍事要塞,到後來逐漸轉變為華麗的宮殿式住宅,成為了許多人日常生活的居所,是二十二位國王和著名歷史人物的故鄉,匯集了不同君主的建築品味,也一直是西班牙歷史上重要活動的舞台。
據說塞哥維亞城堡是迪士尼動畫中白雪公主城堡的原型,因而吸引了很多人來朝聖。除了城堡的外型相似和同樣建於峭壁上外,附近同樣有河,也有類似的渡河拱橋喔!
▲ 網絡圖片
塞哥維亞最初的防禦工事是在羅馬統治時代建造的,但除了地基之外,原始結構幾乎沒有被保留下來。現在這座城堡建於 12 世紀,第一次被提及是在 1120 年,即塞哥維亞市被基督徒征服大約 32 年之後。1258 年,一場強烈的雷暴引發了火災,燒毀了數個房間,導致歷任國王在位期間進行了長達數百年的重建工作。
這座城堡是最受歡迎的皇家住所之一,除了歷任國王和女王在此生活過之外,許多王子、貴族和嬰兒都在城堡中長大。與此同時,這裏亦偶爾被用作關押名人的監獄,到 17 世紀初期,當法院落戶馬德里後,這座城堡就失去了皇家住所的地位,並被用作國家監獄長達兩個多世紀。1764 年,國王卡洛斯三世在城堡創辦了皇家砲兵學院,再繼而成為炮兵總部,而現在城堡已經成為了總軍事檔案館和向公眾開放的博物館。
(至 7/2023:參觀宮殿房間和砲兵博物館為 €7,再加登上胡安二世塔參觀則為 €10)
塞哥維亞城堡見證著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卡斯蒂利亞議會曾多次在此舉行;為西班牙國家的形成奠下基礎的《塞哥維亞協約》在這裏簽署;西班牙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君主之一伊莎貝拉一世在加冕成為卡斯蒂利亞女王的前一天來到城堡避難;探險家哥倫布在去世之前和天主教國王斐迪南二世的最後一次會面在這裏進行;菲利普二世與奧地利的安娜的婚禮在城堡舉辦,他們的婚姻加強了哈布斯堡王朝與西班牙君主國之間的聯盟;西班牙進行第一次軍事飛行的地點是塞哥維亞城堡,從而開啟了軍用航空時代;皇家學院教授兼化學家 José Luis Prost 在城堡提出了定比定律,這成為了現代化學的基礎。所以除了水道橋外,這座城堡也是很能代表塞哥維亞的地標。
這是跨越護城河進入城堡的一座橋,我還是沒看到河水,大概是乾涸了吧?
我對城堡的外觀比較感興趣,沒有進去參觀。所以當能走的地方都走完以後便沿路折返了。出了廣場,又在附近看了一下風景,城堡位於高處,所以在廣場附近都能欣賞到不錯的景色。
上面提過的那座修道院。
中世紀城牆的遺跡。
河對岸也有一些觀景台,也許在對面會拍到城堡、大教堂和古城這邊的景觀,不過時間不早我也沒有過河,一大早在塞哥維亞好像還可以坐熱氣球,大概是沒有很熱門不太看得到相關的照片。
回老城中心逛一下其他巷弄。
途中看到聖十字若望(San Juan de la Cross , 1542-1591)的雕像,他是跟大德蘭修女一起創立赤足加爾默羅會的創辦人,亦以神秘文學著作而聞名。 1574 年他來到塞哥維亞主持了聖十字若望修道院的奠基彌撒。後來他亦曾經在塞哥維亞任職和生活過三年,雕像所在的那一段路 Paseo San Juan de la Cruz 也是以他命名的,這大概是他往來修道院經常經過的路徑吧......
當時的人愛爭聖人的遺體來供奉,在他死後遺體便被烏韋達和塞哥維亞的修道院爭奪,於是遺體的不同部分就被分開埋葬在不同的修道院,頭部和軀幹由塞哥維亞修道院保留,雙腿和一條手臂在烏韋達修道院,另一條手臂在遺體經過馬德里時被保留在那裏。他於 1726 年教皇被封為聖人,並於 1952 年被宣佈為西班牙詩人的守護神。
聖斯德望廣場(Plaza San Esteban)以同名命名教堂而命名,毗鄰主廣場,是一個偏三角形被建築物包圍的空間,其中一側可以看到主教堂的塔頂,另一側是聖斯德望教堂,還有一側是主教宮。
聖斯德望教堂(Iglesia de San Esteban)是一座始建於 12 世紀的羅馬式教堂,帶有高塔和門廊。它的鐘樓原本高 56 米,細長的鐘樓有一個巴洛克式尖塔,是伊比利亞半島最高的羅馬式鐘樓,被譽為「卡斯蒂利亞羅馬拜占庭式塔樓的女王」,但閃電兩次擊中了這座鐘樓,使得塔樓的大部分主體被拆除,現在的鐘樓約高 50 米,塔頂上加裝了一個風向標,以助襯托出塔樓的修長和優美。
塞哥維亞主教宮殿(Palacio Episcopal de Segovia)位於廣場其中一側。原來的主教金跟舊的主教堂一樣毗鄰城堡,為了遠離政治權力和戰爭帶來的破壞,隨著大教堂在主廣場上被重建,教區亦決定為主教宮另覓新址,於是在甚為接近主教堂的這個廣場上重建了現在的主教宮,它建於 1755 年,在薩爾塞多宮 (Palacio de los Salcedo) 的遺址上修建,其外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大門得以保留,其立面很長,外觀簡樸,而新宮殿的內部是以新古典主義風格建造的。在 20 世紀末以前這裏一直是主教的居住地。現在開放予公眾參觀,參觀大教堂的一般門票好像已經包括了參觀這座主教宮。另外宮殿的內部現在還有一個玩密室逃脫的空間。
穿過狹窄的小巷到另一個廣場。
聖三一教堂(Iglesia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位於三一廣場(Plaza de la Trinidad)上,其歷史可追溯至 12 世紀,跟剛才那座教堂有點像,都是帶有鐘樓和拱廊的羅馬式教堂。
穿插於蜿蜒迂迴的巷弄中,偶爾看到一些狹窄的小巷被餐廳和酒吧充分地利用,擺放完露天座位後空間已經所剩無幾了。
再一次回到 Calle de Juan Bravo 這條熱鬧街道上,這意味著逛得差不多了。
鳥啄之家/山峰之家(Casa De Los Picos)是 Calle de Juan Bravo 上比較著名的一座建築,因為它的外牆擁有 360 座花崗岩山峰,它們像山峰、像鳥啄、像鑽石、像金字塔...... 反正因為它的特徵,它得到了現在的名字。用相同圖案覆蓋外牆表面的建築在古城內比比皆是,但將它們變得那麼立體的就只有這座了,也難怪它引人注目。
它建於 15 世紀下半葉,是一座防禦工事房屋,目的是保衛聖馬丁門(Puerta de San Martín),在中世紀時期,貴族房屋依附在中世紀城牆上是很常見的。這些貴族還擁有皇家許可,可以向每一個跨過城門進入城市的人徵稅。該城門於 1883 年被拆除的,該建築亦歷經不同的所有者,當房屋易手至塞哥維亞市議員 Juan de la Hoz 時,他便決定用鑽石或金字塔狀的花崗岩覆蓋房屋的外牆,以防止房屋遭到損壞。有傳是因為猶太劊子手住在附近,為了讓它與猶太人的建築有所不同,於是便有了這樣的改造。陽台的門楣和門上都有 Juan de la Hoz 家族的徽章。到70 年代房屋轉讓給了教育部,自 1977 年起,這裏便成為了塞哥維亞藝術與高級設計學院的總部。
看到附近有個觀景台(Mirador de la Canaleja)便上前看看,只可惜這裏不夠高,不然可以更好地欣賞古城內的風光。
與觀景台相鄰的餐廳。它的牆身也是被密鋪的圖案覆蓋的。
緊接著 Calle de Juan Bravo 的是塞凡提斯街(Calle de Cervantes),塞凡提斯在西班牙真的很名氣,總是在各個城市找到他的雕像、以他命名的街道,或是與他有關的東西。
很好看的陽台!
在充滿異國風情的街道上,就是隨便拍一幅街景都覺得很好看!
聽說塞哥維亞的烤乳豬很有名,不過我沒什麼興趣。
走到了這條街的盡頭,便再次回到阿索格霍廣場了!
廣場側面的石階又會通向觀景台進入古城,但我要直接穿過水道橋離開了。
穿過水道橋後,便準備在砲兵廣場/渡槽東側廣場(Plaza Artillería o Plaza Acueducto Oriental)坐 11 號巴士到火車站。
在廣場上又看見這個熟識的雕像了!雕像名為「卡比托利歐之狼」(Loba Capitolina),羅馬市政府向世界各地的很多城鎮都贈送了這狼雕像的複製品,原版的雕像收藏於羅馬卡比托利歐博物館中。這座城市曾經被羅馬帝國統治過,最著名的水道橋也是羅馬時代建的,收到它也很理所當然,這裏的雕像是於 1974 年由羅馬市政府所贈的。該雕像代表了羅馬城的神話起源,展示了羅馬神話中母狼盧珀卡(Luperca)餵哺一對雙胞胎羅穆盧斯(Romulus)和雷穆斯(Remus)的故事,而羅穆盧斯便是羅馬城的建立者。
根據羅馬神話,阿爾巴隆加國國王的兄弟阿穆利烏斯想要謀朝篡位,他俘虜了國王,殺死了國王的兒子,並強迫國王唯一的女兒雷亞·西爾維婭成為女祭司,這意味著她必須保持貞潔,不會孕育出王位繼承人,但戰神瑪爾斯卻看上了西爾維婭,誘惑她與自己發生關係,這導致西爾維婭懷孕,誕下了一對雙胞胎。阿穆利烏斯發現後,便下令要將他們淹死在台伯河裏,但裝著這對雙胞胎的籃子最終漂到了帕拉蒂尼山附近的河岸,一隻叫盧珀卡的母狼救起了他們,並一直照顧他們和給他們餵哺狼奶,直到某日一位牧羊人在狼穴入口的無花果樹下發現了這對孩子,便收養了他們。
兩兄弟在長大後了解了自己的身份和祖先,殺死了阿穆利烏斯並恢復了外祖父的王位。隨後,雙胞胎決定離開阿爾巴隆加,他們想在他們的籃子被沖上岸的台伯河沿岸另覓一個地方建立自己的城市,為此他們穿越了七座山,但兩人卻在一些問題上發生了衝突,包括城市的具體位置以及誰將成為其國王。羅穆盧斯想在帕拉蒂尼山上建造城市,而雷穆斯則想在阿文丁山上建造城市,他們同意進行占卜,通過檢查鳥類來了解眾神的意向,但兩人卻又為結果爭持不下,與此同時,羅穆盧斯開始在帕拉蒂尼山周圍用犁劃出方形犁溝以劃分未來城市的邊界,當雷穆斯以跳過犁溝來嘲笑他時,羅穆盧斯憤怒地殺死了雷穆斯,他繼續在自己選擇的山上建立起一座城市,並以自己的名字將城市命名為羅馬(Rome),據傳說,這發生在公元前 753 年 4 月 21 日。在阿爾巴隆加國王的同意和幫助下,他得到了人民的認可,戴上了王冠並成為了羅馬市的第一任國王。這座城市到後來亦成為了羅馬帝國的首都。
來到美麗的迴旋處附近等巴士。
火車站簡潔又美觀!
下午 8 點多外面還是陽光普照,可以有很多時間慢慢在城市裏參觀是很棒,不過真的每天都很曬!
塞哥維亞的 Segovia Guiomar 火車站月台
到達馬德里的 Madrid-Chamartin 火車站月台
再轉地鐵回沙發主家。無意中多逛了一個城市,比計劃中更充實的一日~!
明天要向西班牙南部出發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