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2018(FRI) @ Toledo, Spain —(updated at 18/8/2023)
托萊多是卡斯蒂利亞-拉曼查(Castilla-La Mancha)自治區的首府,西班牙的前首都,坐落於馬德里以南約 70 公里,其歷史城區位於太加斯(拉丁語:Tagus;西班牙語:Tajo - 塔霍河)河右岸的一座小山上,除北面外,其餘三面都被湍急的太加斯河包圍,因其歷史上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的文化影響而被稱為「三種文化之城」。其豐富的歷史和多元的文化古蹟使得整座古城於 1986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為世界遺產。
History
歷史上,羅馬帝國的統治使托萊多開始有了城市的模樣,羅馬人將其命為"Toletum",在此建立了渡槽、道路、溢洪道、浴場、宮殿、別墅、城牆等各種基礎建設。而大約在公元 4 世紀,猶太人亦開始來到托萊多定居。
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到了西哥特人統治的時代,托萊多在 6 世紀左右成為了西哥特王國的首都。589 年,西哥特國王皈依基督教,在托萊多第三次宗教議會中將基督教定為國教,那意味著王國內的所有人都要皈依成為基督教教徒。
後來輪到了西哥特人的衰落,當時被穆斯林稱之為「安達盧斯」的伊比利亞半島(今日的西班牙和葡萄牙)逐漸被穆斯林(摩爾人)佔據。711 年,阿拉伯人便佔領了這座城市,將其稱為"Tulaytula",城市開始置於穆斯林的統治之下。在托萊多,穆斯林採取了宗教寬容的政策,定居於此的穆斯林,猶太人,以及被穆斯林稱為「莫扎拉布人」的基督徒都可以維持自己的信仰。隨著 1031 年安達盧斯(穆斯林西班牙)首府哥多華(Córdoba)的崩潰 ,托萊多作為一個穆斯林小王國(泰法) 享有短暫的相對獨立。
在 11 世紀,基督教勢力開始擴張,收復失地運動在半島上進行得如火如荼。1085 年,卡斯蒂利亞和萊昂國王阿方索六世征服了托萊多,通過協議,他承諾保障穆斯林定居者的人身和財產安全,保護和尊重禮拜建築,賦予莫扎拉布人(基督徒)、穆斯林和猶太人不同的特權,讓他們在這座城市內和平共處,從而使這座城市能夠在不流血的情況下交付。可是這種寬容的態度並沒有持續多久,即使國王願意寬容,其他的基督徒上至王后、主教、貴族,下至平民百姓,也不一定願意妥協,在穆斯林統治時期,清真寺蓋過了西哥特式教堂,時而勢逆,教堂又蓋過了清真寺。表面接受著主流文化,暗地維持自己的文化和宗教在改朝換代時屢見不鮮,只是著隨時代決定誰能在明,誰要在暗。宗教壓迫、種族紛爭、強迫皈依、謀殺、針對和大屠殺等亦時而發生。即使他們的信仰和活動可能有所限制,但是,基督徒、穆斯林和猶太人在多個世紀以來仍然能夠共同生活於托萊多,無論他們的相處融洽與否,他們都一直共同建立和發展這個城市,正因為有著不同背景、文化和宗教,這個城市的建築、語言、文學、藝術、政治等多方面都變得多元甚至交織融合在一起,互相影響,城市亦蓬勃發展,寫下了繁榮昌盛的一頁。但到 1492 年,虔誠的天主教雙王伊莎貝拉一世和斐迪南二世完成了收復失地運動,不久便頒佈了阿罕布拉法令,把西班牙的猶太人和穆斯林完全驅逐出境,剩下的被迫皈依天主教,於是,天主(基督)教便成了唯一,托萊多亦再沒有異教徒的容身之處。即便如此,他們的影響早已滲入城市,時至今日,除了天主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的印記在城市中仍然隨處可見。
直到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登基之前,西班牙都沒有正式被指定的首都,整個王國的王室經常都會更換城市,代表政治的宮廷和代表司法的法院不一定會在同一個地方,托萊多可以說是象徵性的首都。1519 年,查理五世正式將首都和法院定在托萊多,這座皇城便一直是宮廷的所在地,直到 1561 年宮廷和法院遷往馬德里,這座失去首都地位的城市便失去了大部分政治和社會影響力,城市的人口亦大幅減少,當時的經濟衰退更加加劇了其衰落,唯一不變的是托萊多由始至終都是西班牙的宗教首都,所以漸漸地,神職人員就佔了當地人口的四分之一。一位畫家艾爾·葛雷柯(El Greco)卻在 1577 年選擇來到托萊多發展,在這裏留下了許多著名的畫作。20 世紀,在西班牙內戰爆發的初期,腥風血雨的圍攻戰開始在托萊多城堡上演...... 而今天的托萊多,被認為是「16 世紀就停下腳步的城市 」,帶著揮之不去的光芒,這座古城彷彿永遠被封印在最輝煌的時期。
24/8/2018 最初決定去西班牙,其實主要是因為無意中發現西班牙這個國家竟然有超級多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地方,所以對它開始感興趣。今日,終於來到了一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城 —— Toledo,昨天在馬德里由早到晚逛了一整天都實在沒什麼感覺,但這天才剛來到 Toledo,我終於覺得有來到西班牙的感覺了!這才像久違的歐洲!中世紀的古城、古舊的房屋、迷宮般的窄巷、不同文化的共存,最最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壯麗的托萊多古城風光!逛完這一整個古城後的感覺是:比起逛古城,在城外回望這一整座古城的景觀才是 Toledo 的精華!河流繞著山上的古城,超級好看的!!!但就是欣賞風景的路上無遮無擋的超級無敵曬! 這天發生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手機充不了電!!換了三條充電線也沒用,電量卻一直在降,剩下 30% 左右的電力,當時才逛了沒多久,瞬間很苦惱,不知道要怎麼辦。難得來到很多地方都還沒逛難道就這樣回馬德里嗎?可是不回去到沒電時,憑我這個路痴,回得了馬德里,也回不了住處啊... 還有接下來那麼多天又怎麼辦? 這部手機用了大概 3 年多,在去年帶著它旅遊的那幾個月每天拍照找路後,它的充電口已經開始有點問題,最近電池效能也降到剩下 80%,耗電很快,就是見它也沒什麼大問題一直沒換。 這天天氣那麼熱,電耗得更快。充電線換了又換試了很久還是沒用,苦惱了很久,最終拿起紙筆抄下了沙發主的住址跟電話號碼,心想大不了叫計程車我也應該能回去吧... 於是還是不管那麼多決定繼續逛! 這帶來備用的兩部相機派上用場了!其實兩部都是小型的相機,也不怎麼佔位置,就是自己太愛看到什麼都拍怕儲存空間不足和以備不時之需,所以旅行時總是把它們都帶上,一般手機能拍得好我都不怎麼把它們拿出來,這次旅行大概要一直用它們了。 我可以不用手機拍照,但必需用手機找路,手機上的地圖對我很重要!一個完全沒方向感的人在迷宮般的古城亂走,就是繞過了無數條街,每繞一會又總是得打開手機地圖看看自己在那裏,不然總是感覺不安,但一邊又在擔心手機沒電戰戰兢兢的不敢一直用。 這膽戰心驚的一天總算有驚無險,回到馬德里電量剩 5 %,勉強地撐到找到路回到了住處附近剩下 3 %。剛回家便看到沙發主發信息問要不要出去吃晚餐,只能跟他說很抱歉,我的手機快沒電而且充不上電那裏都去不了。接下來又再一遍又一遍地試著充電,很快手機電量剩下 1 %,正當我絕望地做出最壞的打算,想著明天大概要去買一部新電話時,突然發現其中一個充電器原來附有一條極短的充電線,跟充電器併接起來我完全沒發現,然後... 用它充得上電!!!!!哇~~~回想起我這一天是多麼的不安,那瞬間真的太感動了!起碼我的所有煩惱都暫時解決了!我只希望手機和那條充電線能融洽地撐過我旅行的這兩個星期,回去以後它要壞我也完全不在意了。然後便開始覺得自己很瞎,用了那個充電器一段時間都可以不知道它附帶充電線......(—V—) 終於釋懷能去洗澡,接著煮了個泡麵,吃過以後決定了明天去 Segovia,然後已經心力俱疲到一躺上床便睡著了,所以明天過後我到底要去那裏,我還是沒有答案。 那晚沙發主也在酒吧玩通宵到第二天早上我要出門他才剛回來準備睡覺,還好沒跟去,不然第二天我大概不想出門了。 Toledo 是個迷人的古城,可是這天的困擾讓我一整天都逛得很心不在焉,比起對古城的心動,還不如手機在快要關機卻突然充得上電那刻的感動。 |
這日一大早起床,在沙發主出門去上班前出去坐地鐵到巴士站,選擇了坐 ALSA 巴士到 Toledo,好像比較便宜,不過在馬德里的巴士站 Plaza Eliptica 並不近市中心,不管怎樣,即使坐火車我也還是要先坐地鐵到火車站,既然都是要轉車那就沒什麼差別了~
巴士到站後,大家都徑直往隧道般的入口前進,裏面有自動扶梯(Remonte mecánico de Safont / escalator),它就像是由現代穿越到中世紀的時光通道,可以直達位於丘陵上的古城,有現代產物的協助還是很方便,省力省時間,輕輕鬆鬆就上山了。
乘搭自動扶梯登頂後,便是景觀開陽的觀景台,觀景步道沿著山邊一直延伸,一邊漫步可以一邊飽覽山腳下的大片美景。這裏看過去應該是托萊多的郊區,放眼望去盡是紅色和褐色的屋頂,緊湊的房屋,視線推移至右邊便是太加斯(Tagus)河和擁有一大片綠地的公園。沒想到才剛來到就欣賞到這麼壯麗的景觀! ( ❛ᴗ❛ ) ~♡
從這走上去是托萊多最主要的一個廣場 —— 索科多弗廣場,不過在這之前先去看看附近的一座城門。
馬德里的太陽門是一個標誌著起點的重要廣場,看到托萊多也有一座太陽門,於是便先來逛一下。
這裏的太陽門(Puerta del Sol)真的是一座進入城市的城門,是位於該市北側的防禦建築。最初的城門可追溯到 11 世紀,以簡單的大方石塔形式附著在羅馬城牆上,大約在 13 - 14 世紀,醫院騎士團把它變成了一座強大的方塔,以穆德哈爾風格為主,門呈長方形,頂部呈半圓形,外拱門呈尖尖的葉形,內拱門呈馬蹄形,兩側各有一座塔樓。在 14 世紀後 30 年,在大主教唐·佩德羅·特諾里奧(Don Pedro Tenorio)的領導下,它成為了這座城市最重要的入口之一。到 16 世紀,古鐵雷斯·特洛(Gutiérrez Tello)在北立面裝飾了巨大的大理石徽章,描繪了托萊多的守護神聖伊爾德豐索(San Ildefonso)被任命為聖人的場景,並在其法衣上方添加了帶有月亮和太陽圖案的畫作,正因為徽章上的太陽圖案以及這道城門面向著東方,此門從此便被更名為「太陽門」。
Puerta del Sol 太陽門
徽章底部的浮雕描繪了聖伊爾德豐索與聖母相遇的奇蹟。
伊爾德豐索(Ildefonso de Toledo,607-667)出生在托萊多,於 657 年至 667 年擔任托萊多主教。傳說在 665 年 12 月 18 日晚上,他與他的牧師和其他一些人一起前往主教堂唱讚美詩紀念聖母瑪利亞。他們發現教堂裏閃爍著耀眼的光芒,這讓眾人感到害怕,除了伊爾德豐索和他的兩名執事之外,所有人都逃走了。他們進入教堂並接近祭壇,發現散發著光芒的聖母瑪利亞坐在主教的椅子上,伴隨著一大群唱著天堂歌曲的天使。聖母點點頭,示意伊爾德豐索靠近一些。伊爾德豐索服從了,聖母盯著他說:「你是我的牧師和忠實的公證人。接受我的兒子從他的寶庫中送給你的這件祭品。」話畢,聖母便親自將祭祀服賜予伊爾德豐索,並指示他只在為獻給她的指定節日裏穿上該祭祀服。(據說在托萊多大教堂中,至今仍然可以看到受到堅固柵欄保護的聖母瑪利亞向聖伊爾德豐索顯現時踩過的石頭。) |
浮雕上方的畫作代表聖伊爾德豐索的祭祀儀式在太陽和月亮下進行。
最頂部的浮雕據說源於 330 - 335 年早期基督教石棺的碎片,石棺原來所述之故事與聖彼得否認認識主耶穌有關。上面平放著一位摩爾婦女的頭顱,她曾被安置在附近的巴布馬杜姆門(Puerta Bab al-Mardum)上,後來被移到了這裏。不過,亦有一個傳說指浮雕是斐迪南三世國王下令刻在這扇門上的,代表了孩子們的頭像:
傳說當時的托萊多市有一位專橫無理的典獄長 Fernando Gonzalo,他肆意妄為地統治著這個城市,導致民不聊生。城內又住著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她的丈夫不久前去世,她帶著微薄的收入撫養著兩個孩子。有一天,她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典獄長,典獄長被她的美貌所折服,決定要娶她。在第一次交流中,典獄長想方設法要獲得她的青睞,但卻沒有得到任何回應,於是他決定以卑鄙的方式玷污她的榮譽。 他請了城裏的一些惡棍綁架了她的孩子,並給該女子發了一條信息,表示如果她想再次看到他們活著,就必須答應他的任何要求,這讓這位年輕女子痛苦萬分,她在孩子的生命和她的榮譽之間左右為難。 幸運的是,當時國王斐迪南三世帶著他的宮廷成員來到了托萊多,按照慣例,國王會選一天在公眾面前聆聽該市居民的意見和訴求。為此,典獄長在索科多弗廣場上設立了一個巨大的寶座,國王可以在那裏聆聽市民的意見,市民一個接一個地被接見,走上講台,跪在他面前,儘管典獄長惡貫滿盈,整個托萊多市的居民都極度憎恨他,但因為擔心遭到報復,沒有人敢向國王報告關於典獄長的任何事情,直到輪到孩子被綁架的年輕女子為止。 女子撲倒在君主腳下,呼喊著正義,典獄長見狀,臉色慘白,他試圖阻止女子的陳述,表示已經很晚了,但國王卻很感興趣,讓這位女士開始她的故事。女子感激不已,向君主詳細道出典獄長綁架她的孩子來要脅她一事,更將典獄長和他的追隨者對她以及對許多其他市民所犯下的無數暴行一一揭露。對此,在場的許多人開始紛紛加入指責這位典獄長。典獄長發現自己陷入困境,試圖逃跑,卻立即被國王下令逮捕並即時叫來了劊子手對他執行死刑。 後來,孩子們被送回到女子身邊,斐迪南三世下令在太陽門上雕刻一個浮雕 —— 代表兩個孩子的頭像,這樣就不會有人忘記這個故事和惡人所得到的教訓。 |
進入城門後沿石階上去又有另一道城門。
巴布馬杜姆門(Puerta Bab al-Mardum / Puerta de Valmardón)位於老城以北,建於9 - 10 世紀,是該市最古老的城門之一。"Bab al-Mardum"是阿拉伯語,意思是「圍起來的」,意味著它被城牆包圍,其西班牙語名字 "Valmardón"是根據該阿拉伯語名稱音譯過來的。這道門是通往一個曾經被稱為麥地那(Medina)的地區的大門之一,那裏曾經是富裕的穆斯林居住的地方。依附在大門上和城牆而建的建築在當時是穆斯林人口的法庭、監獄和肉店。在天主教君主時代,大門被割讓給托萊多的市議員佩德羅·拉索·德·卡斯蒂利亞(Pedro Lasso de Castilla),該建築亦成為了他的官方住所,在他的後裔門多薩家族的統治下,一直持續到 18 世紀末,治療疥瘡、癬和麻風病患者的聖拉薩羅醫院遷移至此,自 19 世紀末以來,它便一直被用作私人住宅。
光輝基督清真寺(Mezquita del Cristo de la Luz)就在巴布馬杜姆門附近,它的另一個名字便是巴布馬杜姆清真寺(Mezquita Bab al-Mardum)。當國王阿方索六世從摩爾人手中收復托萊多後,這座原來的清真寺亦從此被變成了天主教教堂。
這座建築於 999 年建成,根據西南立面上的銘文,這座清真寺是由 Ahmad ibn Hadidi 自資建造的,請求真主在來世給予他獎勵。在這座城市擁有的十座清真寺中,它是保存最完好的。在穆斯林時代,它是一個長約 9m × 9m 的小講堂,與通往城市的巴布馬杜姆門相連。
12 世紀,當這座城市被基督徒重新征服後,國王阿方索六世於 1186 年將這座建築割讓給了聖約翰騎士團(Caballeros de la orden de San Juan),聖約翰騎士團在那裏建立了一座專門供奉聖十字的天主教隱修院。正是在這個時候,清真寺以「十字架上的基督」(Cristo de la Cruz)被重新命名,其名稱便是源於當它被祝聖成為隱修院時放置的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傳說,當國王阿方索六世於 1085 年重新征服這座城市時,他的馬在經過這座清真寺時跪倒在地,使其發現蠟燭一直在石牆的裂縫中燃燒,當國王進一步探索這個地方時,他發現了一個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聖像。傳說指是幾百年前的托萊多基督徒將其隱藏於此,以避免其在穆斯林占領期間被褻瀆。
聖約翰騎士團隨後為該建築添加上不同的元素,主要是在東側增設了穆德哈爾風格的的半圓形後殿。這個擴建被認為是有記錄以來最古老的穆德哈爾藝術樣本。
▶ 清真寺內部的360°虛擬遊覽 ◀
老城內充滿了蜿蜒狹窄而又古老的小巷。
接著來到索科多弗廣場(Plaza de Zocodover),它在歷史上一直是該市的神經中樞和主要廣場。廣場的名稱源於阿拉伯語 "sūq ad-dawābb",意思是「馱獸市場」,在穆斯林統治托萊多市時,這裏出售馬、驢、騾和其他牲畜。在恩里克四世統治期間,這個廣場逢星期二就會成為一個集市,稱之為「星期二市場」(Martes)。除此之外,自中世紀以來,鬥牛、蘆葦遊戲(中世紀錦標賽)、宗教審判、公開處決、公告、遊行、慶祝和許許多多的活動都在這個廣場上舉辦。廣場進行過多次的改建,至今,它成為了一個長方形的門廊廣場,被建築物包圍,餐廳和商店林立,是熱門的聚會和娛樂場所。
「莫扎拉布儀式」(Rito Mozárabe)是天主教教會的禮儀儀式,其正式名稱為「西班牙儀式」,亦被稱為「西哥特儀式」,因為它起源於西哥特時期,自基督教被引入後,曾經普遍用於伊比利亞半島(即現在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穆斯林統治的幾個世紀,生活在安達盧斯(穆斯林對伊比利亞半島的稱呼)的基督教教徒被稱為「莫扎拉布人」,他們在接受阿拉伯文化元素的同時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在某些地方,不同宗教的人仍然享有信奉宗教的自由,他們繼續使用該儀式使之得已保留下來並恢復發展,故又被稱為「莫扎拉布儀式」。 到了卡斯蒂利亞和萊昂國王阿方索六世收復失地運動的時代,羅馬教宗聖額我略七世決心統一所有基督教的教會儀式,廢除羅馬儀式外的其他教會儀式,像法國等許多其他天主教國家都遵從了,在昔日尚未統一的西班牙,阿拉貢和加泰羅尼亞亦遵隨了有關決定,但納瓦拉和卡斯蒂利亞 - 萊昂的人民卻抵制這一改變,認為莫扎拉布儀式是他們根深蒂固的傳統儀式。然而,當時的托萊多大主教唐·貝爾納多(Don Bernardo)和阿方索六世的妻子多娜·康斯坦莎(Doña Constanza)都是法國人,阿方索六世在他們和羅馬教宗的影響和壓力下,也決心要在他的所有領地推行新的羅馬儀式,1080 年,他在布爾戈斯召會了會議,宣佈廢除莫扎拉布儀式並以羅馬儀式取而代之,然而,在 1085 年征服托萊多後,莫扎拉布儀式的生存再次受到關注,托萊多的人民,以及多年來一直忠實於古老傳統的神職人員都拒絕放棄該儀式。為此,廣場上便舉行了一場公開的比武(有的資料說是口頭辯論)。 1086 年,正值夏季最乾燥、最炎熱的日子之一,托萊多蜿蜒的街道上擠滿了前往索科多弗廣場的人群,在這個市中心的集會地點上,卡斯蒂利亞國王任命了一位捍衛羅馬儀式的騎士,而神職人員和人民則選擇了一名莫扎拉布人 Don Juan Ruiz de Matanzas 作為他們儀式的捍衛者。在國王、大主教和宮廷的協助下,廣場被裝飾成一個盛大的活動場所,在現在被稱為「聖血門」的地方建立了平台,比武開始後,皇家騎士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被擊敗了,莫扎拉布人取得了勝利。然而,國王在他的妻子和大主教的慫恿下,決定無視比武的結果,強制推行羅馬儀式。這樣的行為引發了嚴重的騷亂,國王決定採取新的解決辦法,這次將結果交給上帝決定,按照當時的習俗以「上帝的審判」來解決爭端。 於是在幾週後,索科多弗廣場再次成為重要的舞台,廣場上再次人頭湧湧,來自王國各個角落的人們都來參加這次舉行的審判,這將最終決定卡斯蒂利亞教會使用的儀式。聖血門前再次升起了平台,主持舞台的是國王,兩側是王后康斯坦莎和一位教宗信任的人,他專門來見證審判。他們面前站著大主教唐·貝爾納多,他負責主持彰顯上帝意志的儀式。在皇家寶座旁邊的一個小祭壇上,放置著兩本彌撒書,一本羅馬的,一本是莫扎拉布的,旁邊還有一尊基督像和兩根蠟燭。在國王面前則有一個大柴堆,一旦篝火被點燃,兩本彌撒書就會被扔進火中,人們認為神會給出一個答案。 大主教拿起手中的火把點燃起了柴堆,國王從座位上站起來並向大主教發出儀式開始的信號,聚集的群眾由原來的一片喧鬧頓時變得鴉雀無聲,大主教向他的君主鞠了一躬,走近桌子,接過這兩本彌撒書,把它們高高舉起,低聲做了一個簡短的祈禱,然後走到火邊,把兩本彌撒書用力地扔進了篝火中,其中一本彌撒書彷彿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推動著,被猛烈地從火焰中扔出幾米遠,完好無損地掉在阿方索國王的腳邊。這是莫扎拉布彌撒書。與此同時,羅馬彌撒書則一點一點地被燒成灰燼。當莫扎拉布彌撒書被拿起向聚集的群眾展示後,現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上帝通過這一奇蹟表明莫扎拉布儀式彌撒書不應該被火焰摧毀。國王見事態已經不可收拾,起身向自己的宮殿走去。王后和大主教跟在他身邊,他們都被剛剛發生的事情嚇得不敢抬頭。聚集在索科多弗的大量民眾各自返回家園,他們相信在那場神聖的事件後,他們的傳統儀式不會再受到威脅。 不過,事件發生幾週後,消息傳來,改變了托萊多人民的情緒。阿方索六世還是不敢違背教宗的意願,因為這在當時可能是可怕的(逐出教會對卡斯蒂利亞君主來說意味著一個嚴重的問題),而且他也無法反對他的妻子和大主教的意願。所以他終究還是頒布了法令,決定在整個王國中使用羅馬儀式並廢除莫扎拉布儀式,唯一的例外是托萊多,為了平息托萊多人民的憤怒,亦基於那天在索科多弗廣場發生的事情,莫扎拉布儀式在該市的六個教區繼續有效,收復失地之前居住在這些教區的基督徒被重新分配到相關教區。因此,托萊多的人民說,在其他被征服的領土上,他們仍然被綁在火刑柱上,所以使用羅馬人的儀式,而在托萊多,因為已經從火中逃脫,所以使用莫扎拉布人的儀式。由於這些事件以及最終的結果,「國王的意志就是法律」(Allá van leyes, do quieren reyes)的說法開始流行,後來更傳遍了全國,並成為流傳後世的諺語,其意思就相當於強權即公理,無論如何,有權勢的人都可以一意弧行,按自己的想法去調整和解釋法律。 這個傳統的西班牙禮拜儀式雖然隨著時代不斷衰落,但仍然被保存至今,托萊多和一些城市的教堂在某些慶祝活動或特定日子仍然會舉行莫扎拉布儀式的彌撒,托萊多主教堂內的莫扎拉布禮拜堂更是每天都會舉行莫扎拉布儀式的彌撒。 |
Plaza de Zocodover 索科多弗廣場
早上天氣便已經熱得很,這時被太陽曬得很想要躲進室內,看到麥當勞,決定進去隨便吃點東西當早、午餐,順便在 GOOGLE MAP 上看看怎麼逛這城市。
通常地圖上那些標誌有拍照、教堂、城堡、公園、紀念碑、博物館...... 反正像是景點的都會被我再多餘地標誌一遍,大概讓自己對那天該走那裏有點概念後再嘗試把它們逛完,在快速地一直點一直重新標完一輪後,看著這迷宮般的路...... 好吧,今天大概會在城內亂繞一通。大概就是逛完老城再沿河繞外圍半個大圈把兩座位於一左一右的橋跟古城風光都看一遍,DONE!應該又是走到腿斷掉的一天就對了~
在地上看到的古城地圖
這摩爾式的馬蹄形拱門就是「聖血門」(Arco de la Sangre),連接塞凡提斯街。這道拱門源於 10 世紀阿拉伯佔領時期,當時它被稱之為 “Bab-al-Yayl”(馬門),是阿拉伯人所建的城牆的一部分,該城牆包圍了整個城市,拱門在當時連接一座設有堡壘和皇宮的強化城堡,而現在,廣場附近唯一倖存的大概只有這座拱門了。
在拱門上面曾經有一座由兄弟會建立的基督聖血教堂,該小教堂裏面保存著聖血基督的肖像,拱門現在的名字便是以該基督像而命名的。過去在托萊多,對被判處死刑的人的援助是由兩個兄弟會進行的 —— 基督寶血兄弟會專注於精神援助,而慈善兄弟會則支付被處決者的埋葬費用。當時,罪犯經常會在索科多弗廣場上被處決,廣場正中心有一座被稱為"Clavicote"(擊弦琴)的小型建築,那是一座帶有圓頂和十字架的橢圓形建築,外型像木籠一般,用於展示的屍體,包括被處決的人的屍體,亦包括那些在醫院裏死去而沒有親屬認領的人的屍體、還有溺水者的屍體,以及因面目全非或貧窮或無家可歸的人的屍體,在那裏,兄弟會會通過招攬路人來尋求施捨以方便埋葬死者。當夜幕降臨時,位於拱門上方的教堂中央陽台會被打開,露出聖血基督的神聖肖像,至於能夠看清基督肖像與否則取決於施捨,因為兄弟會只支付教堂中央一盞燈籠的油費,要點亮更多的燈依賴信徒的善款。根據卡斯蒂利亞國王恩里克四世的命令,自 15 世紀起,人們就在這座教堂舉行彌撒,以便銷售產品的商販在由君主親自建立的星期二市場上可以聽到彌撒。但 1525 年的一場火災毀掉了這座寺廟以及該兄弟會的文獻收藏。廣場在多個世紀以來亦因為火災和內戰而多次被摧毀,1936 年,在內戰期間,轟炸和圍攻戰導致廣場周圍的建築物幾乎都遭到嚴重破壞,這座拱門卻奇蹟般仍然屹立不倒。拱門上的牌匾顯示,它最後一次的修復是在 1945 年進行的。據說在現在,拱門上方的窗戶仍然會在聖週期間被打開,展示聖血基督的複製品,讓人一睹其古老的傳統。
[從這個網頁可以看到拱門和廣場在內戰前後的一些照片:
TOLEDO OLVIDADO — Arco-de-la-sangre;
Arco de la Sangre 聖血門
▲▼ 這是在逛完老城再次回到廣場時拍的,穿過這扇門出去再走一段路就可以過橋走到河對岸欣賞這座老城的模樣了,雖然我在一段時間後才穿過它,但好像把這附近先一併記錄完比較好,嗯~過拱門吧......
穿過聖血門後有一尊很受歡迎的青銅像,很多人都在拍照,他就是著名小說《唐吉訶德》的作者塞凡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 1547 - 1616),他和那部小說大概可以稱得上是西班牙的文學之父和文學巨著,所以在很多地方都找得到他的紀念碑跟以他命名的街道等等,關於他和小說的詳情在馬德里那篇已經寫過。至於托萊多,作為卡斯蒂利亞 - 拉曼查的首府,昔日的首都,塞凡提斯和他的這部名著當然或多或少也跟這個城市有點淵源,據說塞凡提斯一生曾經多次居住在托萊多,他和他的妻子在托萊多有一所房子,不過現在已經不復存在了。《唐吉訶德》的故事情節亦主要是圍繞卡斯蒂利亞 - 拉曼查地區發生的,這個地區就是唐吉訶德的故鄉,小說第一句已經寫道主人公住在拉曼查的某條村上,所以現在這個自治區有條所謂的「唐吉訶德之路」來宣傳旅遊,雖然這條路以這座當時的皇城為起點,不過要在小說找到提及托萊多的情節,那大概要在字裏行間很仔細地研究一番並且非常熟悉托萊多才能知曉,真要對照小說的內容大概還是找唐吉訶德將風車當成巨人與之戰鬥的那些風車鎮比較具體和有感覺。連接聖血門和雕像所在的街道就是以塞凡提斯命名的 Calle de Miguel de Cervantes。
米格爾·德·塞凡提斯紀念碑 Monumento a Miguel de Cervantes
聖十字博物館(Museo de Santa Cruz)就在附近,這是一座藝術、考古和民族志博物館。坐落在建於 16 世紀的舊聖十字醫院內,該醫院是由紅衣主教門多薩(Mendoza)於15世紀末創立的,旨在集中援助該市的孤兒和無家可歸的兒童。到 19 世紀中葉,它就成為了現在的博物館,展出與托萊多省有關的藏品,亦包括畫家艾爾·葛雷柯(El Greco)在托萊多市繪製的作品。
立面的大門上方展示了聖華金(San Joaquín)和聖安娜(Santa Ana)的擁抱,也就是聖母瑪利亞的父母和耶穌的外祖父母。側面的壁龕上放置著族長的雕像。
對下的鼓室展示紅衣主教門多薩崇拜聖十字架,旁邊是聖埃倫娜(Santa Elena),聖彼得(San Pedro)和聖保羅(San Pablo),加上跪在兩端的兩個小侍從或侍僧。十字架之下有兩個天使支撐著紅衣主教的盾牌。
往下走一段路就到達其中一條跨河大橋了。
不過這時先回到索科多弗廣場並繼續逛老城,從廣場連接的其中一條街道看到的這座也是剛剛的聖十字博物館,這外牆很穆德哈爾風。
從索科多弗廣場沿街道 Cta. de Carlos V 一直上坡,不一會就會到達城堡。
街上看到穆德哈爾風格的 Edificio Alcazar。
托萊多城堡(Alcázar de Toledo)是一座邊長 60 米的矩形石砌建築,共有四個立面,圍繞著一個大型的中庭,立面由四座約 60 米高的大塔連接,每座塔的頂部都有典型的馬德里石板尖頂。整座城堡規模宏大,處於老城內最高的山丘之一,又有太加斯河這道天然屏障的保護,其地理位置與視角之優越,使其成為自羅馬時代以來便成為主宰著整個城市的重要權力中心。其名字"Alcázar"(阿爾卡薩)是由阿拉伯語音譯成西班牙語的,阿拉伯人稱其為"Al Qasar",意思就是「堡壘」或「宮殿」。
事實上我覺得它的外觀很平凡,就是長和大型...... 不過從歷史角度,它是托萊多一座很有價值的紀念碑,由羅馬時代、西哥特時代、穆斯林時代、收復失地和中世紀、再到近代,它經歷了多番改造、改建、擴建和重建,從中世紀的城堡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宮殿。在近代又特別多災多難,一次又一次被無情的火災和戰爭所摧毀,又每次都從灰燼中復活,它的存在也太不容易了。
城堡的歷史:
早在公元 3 世紀羅馬統治的時代,它是一座作為羅馬總督府的宮殿。
在西哥特時期,國王利奧維吉爾德(Leovigildo, 573-586)將托萊多定為首都,從那時起,堡壘周圍地區被用作皇家住所,堡壘亦進行了改造。
在穆斯林時代,它被打造成為阿拉伯堡壘。
1085 年,重新征服了托萊多後,阿方索六世下令在現有城堡的基礎上建造一座新城堡,後來阿方索十世又對該建築進行了改善工程,形成了第一個方形堡壘,四個角都有塔樓。從 14 世紀開始,當穆斯林的威脅幾乎完全消失時,在特拉斯塔馬拉王朝的統治下,它開始充當皇家住所。
當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從德國返回西班牙時,他將王國首都定為托萊多,這座建築於 1535 年在他的授權下再次進行了改造,工程委託給了建築師 Alonso de Covarrubias、Francisco de Villalpando 和 Juan de Herrera。通過這次改造,卡洛斯一世設想將這座以防禦和軍事功能為主的中世紀堡壘改造成一座文藝復興時期的宏偉宮殿,使之成為國王的住所、國家政府的所在地、帝國的軸心建築,最重要的是顯示哈布斯堡王朝無可爭議的王室權力。這次改建呈現出的最終外觀,仍然保留至今:一棟平面呈長方形、有四個立面、按照埃雷里安風格建造的巨型建築。它由三層樓、兩個地下室和兩個夾層組成。四個立面由巨大的塔樓連接起來,圍繞著一個大型的中央庭院,庭院則由高大的花崗岩柱支撐的拱廊所環繞,還有一座巨大的樓梯。
儘管耗資巨大,而且有當時最優秀的建築師,宮廷還是在 1561 年離開了托萊多,隨著國王遷都至馬德里,城堡便變得冷清,有宏偉的宮殿,卻沒有皇室成員的青睞,只有卡洛斯二世的母親 Mariana de Austria 和他的遺孀 Mariana de Neoburgo 分別於 1677 年和 1700 年在此短暫居住過。
從那時起,它的歷史似乎只剩下頹廢的一頁:1643 年,它是一座監獄;1710 年,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期間,它被卡洛斯大公服役的外國軍隊縱火焚燒;1774 年,紅衣主教洛倫扎納(Lorenzana)委託建築師修復它,將其變成臨終關懷院;1810 年,在法國占領期間(西班牙獨立戰爭),它再次燃燒;1867 年再次重建,設立步兵學院;1887 年城堡遭遇第三次火災,火災從圖書館開始,迅速蔓延到整座建築,幾乎將其完全摧毀,然後修復工程又再展開;1936 年,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當時的何塞·莫斯卡多(José Moscardó)上校領導一群反對共和國的叛軍在托萊多發動政變,城堡被上校用作國民警衛隊的防禦和抵抗點,他們遭受了長達 70 天的嚴酷圍困,並在沒有被擊敗的情況下頑強地進行了抵抗,直到援兵抵達,共和黨人才放棄圍攻和徹離,共和軍最終雖然徒勞無功,未能降服叛軍,但他們在兩個多月來持續的猛烈射擊和轟炸(包括空中轟炸),以及到攻城後期所引爆的兩顆地雷(每顆地雷裝有2,500 公斤的炸藥),已經將整座建築幾乎徹底摧毀。城堡圍攻事件成為宣傳佛朗哥主義的神話,城堡亦成為新政權的國家象徵,戰後,它再次被重建,重建工作於 1961 年完成......
目前,它是托萊多軍政府的總部,其中設有陸軍博物館的一部分,其上層是卡斯蒂利亞-拉曼查地區圖書館。
城堡功績紀念碑(Monumento a la gesta del Alcázar)位於城堡的某個立面前,它就是為了紀念托萊多城堡圍攻戰中在城堡內的抵抗者,於 1961 年由佛朗哥將軍為其揭幕。
托萊多城堡圍攻戰(Asedio del Alcázar de Toledo, 1936)發生在西班牙內戰(1936-1939)初期。1936 年 7 月 19 至 20 日期間,共和國政府陸軍部多次試圖在托萊多國家武器工廠獲取彈藥,但托萊多最高級別的軍官兼陸軍中央體操學校的校長何塞·莫斯卡多(José Moscardó)上校拒絕交出每一項請求,與此同時,上校領導的國民警衛隊已經將所有武器收進了城牆厚實的城堡內。7 月 21 日,謀劃多時的上校正式發動叛亂政變,宣布進入戰爭狀態,並在索科多弗廣場宣讀,迅速控制了這座城市,第二天,一支來自馬德里的忠誠縱隊抵達托萊多,叛軍在全城設立的哨所盡失,上校帶領著國民警衛隊和學院的學生們撤退到托萊多城堡,城堡內聚集了一千多人,除了國民警衛隊、學生和自願參戰的平民外,還包括近半數的婦女和兒童,有叛亂方的親屬亦有被劫持的人質。與此同時,共和軍亦徹底踏入了托萊多市,圍攻開始了。
在整個圍城過程中,炮火持續不斷,此時共和軍的圍城兵力增加到 1.5 萬人,重武器尤其是火砲更是遠多於守軍,即便如此,共和軍仍舊未能攻進古堡,每次都被頑強的守軍擊退,顧慮到人質的安危,共和軍也試圖疏散古堡內的婦女和兒童,但多次談判都以失敗告終,到 9 月,共和軍想炸掉這座堡壘,在對古堡進行爆破後,民兵對古堡發動了四次襲擊,但都失敗了,於是他們決定回到了原來的計劃,用大砲轟擊古堡直到其化為灰燼。事實上,守軍的狀況也岌岌可危,古堡似乎快將淪陷。
這個時候,當時的非洲軍團司令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 Bahamonde)將軍決定停止向首都馬德里推進,並轉向托萊多營救已經抵抗了兩個多月的叛軍,因為圍困在城堡的抵抗者已經成為了叛亂一方英雄主義的象徵,拯救這些被圍困的同伴可以提高了他的威望,宣傳政變,使他成為一個當之無愧的首領,即使這意味著對征服首都的嚴重延遲。他派遣巴萊拉(José Enrique Varela)將軍指揮的非洲軍部隊先行前往托萊多,在 9 月 27 日,援兵抵達托萊多,共和黨的民兵逃離該市,撤向阿蘭胡埃斯,城堡被解放,圍困結束了。9 月 28 日,陸軍高級軍事指揮部召開了會議,佛朗哥被任命為陸軍大元帥和國家政府首腦。 10 月 1 日,佛朗哥抵達托萊多,托萊多的叛軍勝利了,而同一日,佛朗哥也正式成為國家元首,他們不再是叛軍,而是國民軍。
托萊多歷史上最著名、流傳最廣的事件之一在圍攻期間發生,7 月 23 日,為了迫使守軍放棄堡壘,托萊多民兵首領通過電話聯繫莫斯卡多上校:——
民兵隊長:你要對罪行和所發生的一切負責,我給你 10 分鐘的時間交出城堡投降,如果你不這樣做,我會射殺你的兒子路易斯,他在這我這邊。
莫斯卡多上校:我相信!
民兵隊長:為了讓你知道這是真的,現在他就拿起電話。
路易斯·莫斯卡多·古茲曼:爸爸!
莫斯卡多上校:怎麼了,我的兒子?
路易斯·莫斯卡多·古茲曼:沒什麼,他們說如果你不交出城堡投降,他們就會開槍打死我,但別擔心我。
莫斯卡多上校:好吧,將你的靈魂託付給上帝,高呼基督國王和西班牙萬歲!並以愛國者的身份死去。再見,我的兒子![一個非常有力的吻]
路易斯·莫斯卡多·古茲曼:再見,爸爸![一個非常強烈的吻]
民兵隊長再次拿起電話。
莫斯卡多上校對民兵隊長說:您可以節省給我的時間,因為城堡永遠不會投降!
掛斷電話後,莫斯卡多的兒子就被處決了。
這個故事在內戰期間和整個獨裁統治時期傳播。 圍困城堡的故事於 1940 年被拍成佛朗哥主義宣傳電影《Sin novedad en el Alcázar》,電影名稱就是莫斯卡多上校在被圍困 70 天後在巴萊拉將軍面前說出的一句名言:“Sin novedad en el Alcázar.”(在城堡,沒有什麼新鮮事 )。電影版本中路易斯是在掛斷電話之前就去世的,因此莫斯卡多上校可以通過耳機聽到槍聲。後來,有研究人員和歷史學家質疑和批評路易斯被立刻處決純粹是捏造的,是宣傳佛朗哥主義的手段,指實際上路易斯是在 31 天後與其他囚犯一起被處決的,以報復佛朗哥的軍隊在解除古堡圍攻時的航空轟炸。莫斯卡多上校被佛朗哥吹捧成英雄,並授予他「托萊多阿爾卡薩伯爵」的高貴頭銜,圍城戰如英雄神話般被用作政治宣傳,托萊多城堡也成為新政權的國家象徵,甚至還產生了一份命名為《城堡》的極右報紙。卡洛斯一世的所設想的宮殿始終沒能成為宮廷的皇家住所,反而又變回了用作軍事防禦的城堡,繼被三次的大火摧毀又重建後,它又被炮火炸成頹垣敗瓦,當然,帶著為新政權壯烈犧牲的殊榮,佛朗哥下令將它重建,還立了這座英雄紀念碑。
轉過頭從山邊眺望河對面有座建於山上的大型建築,它是步兵學院(Academia de Infantería)和訓練陸軍的中央體育學院(Escuela Central de Educación Física)的所在地。
對岸靠近太加斯河邊的一座小山上又有一座聖塞爾萬多城堡(Castle of San Servando),它最初是一座可能建於 7 世紀的西哥特式修道院。8 世紀初,托萊多被倭馬亞人征服,修道院變成了阿拉伯城堡。在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六世的基督教軍隊征服托萊多後,在阿方索六世和他的妻子的捐助下,這座建築被重建為一座堅固的修道院,並以一位西班牙烈士的名字命名將其為「聖塞爾萬多」(San Servando)。1088 年,阿方索六世將這座修道院交給羅馬教廷,法國馬賽聖維克多修道院的僧侶開始接管了這座修道院,阿方索六世將修道院視為該地區基督徒存在的堡壘。到 1110 年,修道院被撒拉森人(Saracen)的襲擊摧毀,僧侶們返回馬賽。在阿方索八世統治時期,國王就將這座修道院交給了聖殿騎士團,而聖殿騎士團就將修道院改建為堡壘,以保護附近橫跨太加斯河峽谷的阿爾坎塔拉橋(Puente de Alcántara)免受穆斯林可能的襲擊及為前來的朝聖者提供庇護。隨著穆斯林威脅的消失和 1312 年聖殿騎士的解散,這座堡壘失去了它的重要性並被忽視。19 世紀時這座城堡只不過是一座風景如畫的廢墟,直到 20 世紀 50 年代,城堡才被修復成現在的樣子。目前被用作青年旅館,好像只有入住的客人才能參觀。
據說那是一座鬧鬼的城堡,傳說在一個寒冷的冬夜,居住在城堡裏的聖殿騎士守衛著要塞的城牆和大門。其中一名聖殿騎士名叫唐·努尼奧·阿爾維爾(Don Nuño Alvear),他在托萊多市名聲不佳,不僅對他的同伴犯下暴行,還對其他鄰居也犯下暴行。當晚當他巡視時,他決定在客廳的壁爐旁休息一會兒,暖和身子。他坐在壁爐旁開始睡著了,睡夢中他感覺到一種不祥的預兆,耳邊不斷傳來竊竊私語的聲音,直到最後,城堡正門上的一聲巨響驚動了守衛,把他從睡夢中吵醒。他跑下樓去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 另一名聖殿騎士已經打開了門。門口站著一位老婦人,她是一位很老、骨瘦如柴的朝聖者,一身黑衣,穿著黑色長袍,頭上蒙著一條黑色圍巾,瘦骨嶙峋的雙手幾乎沒有力氣握住她所依靠的手杖,光著的腳幾乎沒有任何的肉,看起來很可怕。當她進入城堡時,她說自己正在尋找努尼奧·阿爾維爾。努尼奧本人睜大眼睛看著她,試圖認出她的臉,但他根本不認識她。當老婦獨自和努尼奧在一起時,她問他是否不記得她了。努尼奧根本不明白她指的是什麼,暗自想道他怎麼會知道這個老太婆是誰呢? 這位女士告訴努尼奧,他必須為自己一生中所做的所有錯誤和不當行為負責。如果他不記得他們,他所要做的就是查看火堆。當努尼奧把頭轉向壁爐時,他開始在火焰中看到過去自己所犯下的許多罪行的影像。彷彿通過黑魔法,火焰變成了被他釘死在十字架上的那個穆斯林男子。然後又變成了另一個幻象,一個被他強奸的年輕貌美的女子的幻象,接著他又在火焰中看到了他在戰鬥中屠殺的所有無辜者,還有那些被他拒絕提供庇護和被他偷竊的朝聖者…… 隨著火中煙霧的移動,影像慢慢地在他眼前掠過,聖殿騎士開始感到不舒服。他喘息著,感到空氣即將耗盡,心臟一點點停止,用驚恐的眼神感受著自己的死亡…… 第二天早上,當一名聖殿騎士進入警衛室尋找在其義務崗位上缺席的努尼奧時,他發現了努尼奧躺在壁爐前的地板上,他已經死了。同伴們發現他頭髮全白,鼻子裏流著大量的血,臉上露出驚恐萬分的表情。 據說,從那天起,努尼奧的靈魂就一直在城堡中徘徊,像冤魂索命般呼喊著要為自己的死尋仇。但從此之後,這位神秘的老婦人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大家都對她一無所知。她就是 —— 死神。 |
望向河邊好像有個小型的水力發電站,Google Map 標示這座建築為一座老燈廠(Antigua fábrica de luz)。
向主教堂前進的途中又兜兜轉轉經過了很多小巷,這老城的巷弄是真的又窄又多啊~
聖胡斯托和聖帕斯特教堂(Iglesia de los Santos Justo y Pastor)是國王阿方索六世佔領這座城市後建立的,在 14 世紀至 18 世紀期間經歷了不同的轉變,供奉聖胡斯托(San Justo)和聖帕斯特(San Pastor),他們西班牙羅馬殉道者,在戴克里先迫害期間,分別 7 歲和 9 歲的胡斯托和帕斯特因拒絕放棄基督教於 304 年在埃納雷斯堡(Alcalá de Henares)被城市長官下令處決。
這座拱門的通道連接大主教宮和主教座堂,街道因而被命名為宮殿拱門街(Calle Arco de Palacio)。
穿過這條街後便到達市政廳廣場。
市政廳廣場(Plaza del Ayuntamiento)聚集了三大權力建築,包括代表政治權力的托萊多市政廳,代表司法權力的正義宮,以及代表宗教權力的大主教宮和主教座堂。所以當地人又其稱為「三權廣場」。
托萊多市政廳(Ayuntamiento de Toledo)始建於 1575 年,由建築師胡安·德·埃雷拉(Juan de Herrera)開始了面向廣場的主立面,到後來又經過幾任建築師接手,工程在施工期間停止了好幾次,於是到 1703 年才竣工。主立面為埃雷里安風格(Estilo Herreriano),也就是以建築師埃雷拉命名的風格,著重幾何和數學在建築上的嚴謹應用,樸素以及幾乎完全沒有裝飾均是該風格的特徵。立面的兩端有兩座塔樓,頂部是巴洛克式尖頂,由石板製成,是最後一任建築師特奧多羅·阿德曼斯(Teodoro Ardemans)的作品。
政治權力 —— 托萊多市政廳
正義宮(Palacio de Justicia),即托萊多省法院(Audiencia Provincial),是托萊多省的最高司法機構。建築位於市政廳和主教座堂之間,是一座穆德哈爾風格的建築,外觀並不太起眼,大門在拐角處,哥特式的門口是自一座舊的伯爵宮殿(Palacio de los Peromoro)拆遷過來的,在它的上面帶有豎框的哥特式窗戶則來另一座建於自 15 世紀的伯爵宮殿(Palacio de los condes de Arcos)。
司法權力 —— 正義宮(托萊多省法院)
大主教宮(Palacio Arzobispal)在正義宮對面。13 世紀 ,阿方索八世向當時的大主教捐贈了一些位於大教堂前的房屋來建造這座宮殿,從那時起,這座建築不斷發展,成為匯集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建築群。紅衣主教門多薩(Pedro González de Mendoza)是第一位高級主教,他在 15 世紀下半葉建造了第一個宮殿拱門或通道,將這座建築與鄰近的大教堂連接起來。宮殿在多個世紀以來進行了多次的改建,所以到目前成為了一個複雜的建築群,房間面向外部,通過許多穿過立面的開口,內部通過走廊連接。面向廣場的主立面是最先建造的,始建於 1543 年紅衣主教塔維拉(Tavera)時代,所以中央窗台兩旁有該紅衣主教的徽章,由仙女們扶著,鼓室上則飾有哈布斯堡王朝的雙頭鷹徽章。
宗教權力 —— 大主教宮
▲ 當時不懂為什麼廣場上有片長方形的、又亂又塌的草坪,最近才知道它是個藝術裝置,名為"Tres Aguas"(三水),於 2014 年落成,由藝術家 Cristina Iglesias Fernández Berridi 創作,在托萊多三個不同的地點均有這樣的池塘。對!它在有水時它就是一個池塘,那就如同一面鏡子可以拍倒影,不過沒有水實在不怎麼好看...... 原來這件作品是通過青銅和石頭浮雕來模擬河床:有樹枝、樹根、樹葉、淤泥…… 當被水填滿時欣賞它就如同在觀察河底,當水消失時就會呈現出潮濕起皺的河床表面。這三個分別位於不同地點的池塘雕塑作品象徵著托萊多古城和諧共存的三種文化(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穆斯林)以及向賦予這座城市生命和灌注入生機的太加斯河(河流、水井、泉水)致敬。另外兩個池塘分別位於托萊多皇家武器工廠(Fábrica de Armas de Toledo)的水塔(Torre del Agua)內和托萊多聖克拉拉修道院(Convento de Santa Clara)內。
托萊多主教座堂(Catedral de Toledo)就在大主教宮旁邊。它又被稱為聖瑪利亞大教堂(Catedral de Santa María),又或是西班牙首要地位大教堂(Catedral primada de España),還有「托萊多的富婆」(Dives Toletana)之稱。這大教堂是托萊多總教區的所在地,亦是西班牙三座於 13 世紀盛期的哥特式大教堂之一,於 1226 年斐迪南三世(Ferdinand III)統治時期開始修建,1493 年,中央教堂的拱頂竣工,這一偉大的建築終於完成。大教堂以法國布爾日主教座堂為藍本,並以托萊多附近奧利韋拉斯採石場的白色石灰石建造。
在過去,最先矗立在同一個位置上的是一座建於 6 世紀的西哥特式大教堂,於 587 年由西哥特國王雷卡雷德一世(Recaredo)祝聖,傳說聖母降臨親自這座西哥特式教堂內將祭祀服賜予聖伊爾德豐索。589 年西哥特帝國在托萊多舉行的一次會議上將天主教定為國教。從那時起,托萊多便一直是西班牙天主教大主教和宗教大會的所在地。
後來穆斯林的入侵使其被改建成了托萊多市的主要清真寺。
1085 年,阿方索六世征服了托萊多,向穆斯林人口承諾維持他們的信仰和那座清真寺,但法國出生的大主教唐·貝爾納多和王后康斯坦莎並沒有尊重這一事實,他們利用國王不在的機會,在夜間派出一支武裝部隊武力佔領清真寺,在裏面放置了一座祭壇,並在尖塔上掛上了一些鐘,按照基督教的習俗「驅逐穆罕默德律法的污穢」。國王對這種不遵守諾言的行為感到憤怒,他返回托萊多,打算將所有積極參與者燒死在火刑柱上,但穆斯林民眾說服國王不要實施報復,因為他們擔心新的報復,國王接受了,從那一刻起,清真寺被祝聖變成了托萊多最大的天主教大教堂。
當 Ximénez de Rada 於 1209 年當選為托萊多大主教開始,他就在教宗面前捍衛托萊多教區的首要地位[*首要地位是指托萊多教區在當時卡斯蒂利亞王國(後來延伸至西班牙又或是整個伊比利亞半島)擁有至高無上的宗教地位,意味著其他教區的從屬地位,亦意味著托萊多的大主教是西班牙所有主教教區中的最高主教,這得到了當時教宗的認可],當時變成了教堂的清真寺看上去已經相當古老破敗,大主教想要重新建造一座配得上他所統治的這座城市的大教堂,於是便拆掉了清真寺,並在原址上建起了現在的天主教大教堂,紀念聖母瑪利亞升天。
宗教權力 —— 托萊多主教座堂
面向市政廳廣場的西立面也就是大教堂的主立面。左側是 92 米高的鐘樓,下部主體為方形,上部為八角形;右側是突出的莫扎拉布教堂,該教堂佔據了原來要建造第二座塔的位置,它是由紅衣主教西斯內羅斯(Cisneros)於 1504 年下令建造的,以便每天都能在教堂內進行的西班牙莫扎拉布儀式中聽到彌撒,從而避免該禮拜儀式被徹底遺忘,至今,這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仍然每天舉行莫扎拉布儀式禮拜活動的教堂。
當時沒有進去,最近看官網大教堂和博物館的門票是 10 歐元。
提起這座大教堂的鐘樓,它有一個著名的大鐘,名為「聖尤金尼奧鐘」(Campana de San Eugenio),更多人愛稱它為「胖鐘」(Campana Gorda)。該鐘於 1753 年鑄造,高 2.29 米,周長 9.17 米,直徑 2.93 米,重量超過 17 噸(約 17,496 公斤),是西班牙現存最大、最重的鐘。關於胖鐘的規模有個有趣的說法:「大教堂的胖鐘下有七個裁縫和一個鞋匠的空間,還有鐘和敲鐘人。」據說,人們購買了 960 根木棍來製作敲鐘的木槌,在胖鐘安裝的兩個月後,第一次敲響它時,鐘聲大到幾公里外都能聽到,托萊多的許多窗戶都被劇烈的振動震碎了,而胖鐘也被敲出了一道裂紋,有人認為是鐘的拍板不對所致,自此,即使換上新的鐘板,它的鐘聲也不再正常和響亮,裂縫卻越來越大,直到很後期問題才得以解決,但至今鐘的一側仍然留下一道深深的裂縫。著名的丹麥作家安徒生曾經於 1862 年來到過托萊多,他在《西班牙紀行》(Un viaje por España)一書中,對胖鐘有這樣的描述:「他們說可以把十五個鞋匠放在它下面,在彼此不接觸的情況下拉出鞋匠的線來縫鞋」,他又在書中為那道裂縫創作了另一個傳說:「相傳鐘聲傳天上,聖彼得相信這個鐘是來自他在羅馬的教堂,但當他看到事實並非如此,而且托萊多還擁有最大的鐘時,他生氣了,用一把鑰匙扔向鐘,敲響了鐘,導致鐘上出現了裂縫,可以看出,仍然如此」,隨即又補充道:「如果我是聖彼得,以我現在的感受,我最好把鑰匙扔到我第一次看到要講這樣的故事的人的頭上」。大教堂的塔樓內還有更多的鐘,一樓有八個鐘,二樓有五個鐘,而且每一個都有自己的名字。
主立面有三個入口:中心是寬恕之門(Puerta del Perdón);左側是地獄之門(Puerta del Infierno);右側是最後審判之門(Puerta del Juicio Final)。
寬恕之門(Puerta del Perdón)位於中心,始建於 1418 年,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曾經有一段時間,通過這道門進入的懺悔者可以得到赦免。這扇門目前總是關閉的,但在重大場合以及新任大主教接管大教堂時會打開。它有一個大拱門和六個哥特式拱門,裝飾由典型的哥特式圖像組成,中央的柱櫺上有救世主的雕像,兩側的門柱上則是使徒的雕像。在鼓室中,正如之前提到過的傳說,一群天使見證著聖母瑪利亞將祭祀服交給聖伊爾德豐索。
寬恕之門上方有耶穌在遭羅馬士兵逮捕的前夕與十二門徒共進「最後的晚餐」的場景。
地獄之門(Puerta del Infierno)位於左側,鼓室不包含比喻圖案,只有花卉裝飾。它也被稱為塔門(Puerta de la Torre)或棕櫚樹之門(Puerta de las Palmas),因為它曾經被保留作為聖枝主日棕櫚樹遊行的入口。
最後審判之門(Puerta del Juicio Final)位於右側,是三道門中最古老的,顧名思義,代表著「最後的審判」,鼓室也展示了該場景:末日到來,耶穌再臨,坐在寶座上審判活人與死人,周圍環繞著聖母瑪利亞、施洗者約翰和天使,所有人都將被復活並站在基督面前,審判之後,義人將在天堂獲得永恆的獎賞,而不義之人將前往地獄。
獅子之門(Puerta de los Leones)位於連接市政廳廣場的西斯內羅斯紅衣主教街(Calle Cardenal Cisneros),它建於 15 - 16 世紀,是最現代的一扇大門,入口前有圍欄,而圍欄的柱子上均有拿著盾徽的獅子雕像,這門戶便是因為這些獅子而得名。由於它是最後一座被建成的門戶,故又被名為新門(Puerta Nueva)。此外,它亦被稱為歡樂之門(Puerta de la Alegría),暗指聖母升天節的慶祝活動,拱門上方展示了聖母升天的形象,對落的柱櫺也是聖母像。
拱頂上方的十一個橢圓形獎章代表先知和族長,中間的那個代表聖母瑪利亞。
繼續沿著大教堂繞圈,來到了位置有點隱蔽的時鐘之門(Puerta del Reloj),它位於北側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立面,始建於 14 世紀,是大教堂最古老的門戶,這一立面是淡雅的,背後是大型的玫瑰窗,立面中央被鐘面佔據,門戶的名字亦因該時鐘而得名。
時鐘之門的鼓室分為四個水平帶,其中展示了基督一生的場景:天使報喜、耶穌降生、東方三博士的崇拜、無辜者的屠殺、逃往埃及、耶穌的割禮、耶穌在聖殿中與學者們討論、耶穌在聖殿中的顯現、迦拿的洗禮和婚禮。鼓室的頂部描繪了聖母之死。
附近是主廣場(Plaza Mayor),被房屋包圍的一個小廣場,比較不一樣的建築大概只有照片上照片的這座劇院,這個叫主廣場的廣場並不怎麼「主要」,托萊多真正重要的廣場是索科多弗廣場,其次便是市政廳廣場,至於這廣場,它似乎並不起眼。
羅哈斯劇院(Teatro de Rojas)是以托萊多劇作家弗朗西斯科·德·羅哈斯·索里拉(Francisco de Rojas Zorrilla)的名字命名的,取代了之前的喜劇劇院,於 1879 年落成,第一部上演的戲劇便是該劇作家的劇目。
繼續在迷宮般老城內亂走,穿過的一條條窄巷和一個個廣場。
Plaza Magdalena
聖維森特教堂(Iglesia de San Vicente)是一座穆德哈爾風格的天主教寺廟,早在 1125 年聖維森特就已經成為一個教區,但有文獻記載,它是由阿方索六世在征服托萊多(即 1085 年)後不久建立的。 目前的建築是連續重建、改造和增建的結果,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的元素是穆德哈爾風格的後殿,專家從半圓形後殿的結構判斷其建造的年份似乎並不早於 13 世紀。
教堂位於同名的聖維森特廣場上,1842 年該教區被鎮壓後,教堂亦同時被廢除。隨著時間的推移,它被用作各種用途,包括宗教藝術博物館、市政倉庫、大學教室等。目前這座建築是托萊多藝術協會圈(Círculo de Arte de Toledo)的所在地,能想像現在裏面可以從吃早餐、欣賞展覽、觀看戲劇和電影、又或是聽音樂會、到下午茶時段由 4 點起變成咖啡廳,再從午夜開始變成 Disco 舞廳可以通宵達旦地跳舞至第二天的黎明嗎?雖然經過時它好像沒開門,但據說它現在是這樣被使用的。
洛倫扎納宮(Palacio Universidad Lorenzana)就在聖維森特教堂旁邊,於 1976-1799 年間以新古典主義風格建造,創始人是紅衣主教洛倫扎納 (Lorenzana),所以建築以其名字命名,最初是托萊多皇家大學(Real Universidad de Toledo)的一部分,目前則成為了卡斯蒂利亞-拉曼查大學(Universidad de Castilla-La Mancha)的一部分。
Plaza Amador de los Ríos
聖羅曼廣場(Plaza San Román)位於構成城市的十二座山中的第二座山上,是城市最高的地方之一。廣場上有座建於 13 世紀,穆德哈爾風格,帶有一座塔樓的聖羅曼教堂(Iglesia de San Román),於 1221 年由大主教 Rodrigo Ximénez de Rada 祝聖。
▲ 由塔樓開始靠右那邊好像才是聖羅曼教堂,左邊與教堂塔樓相連的那個門戶好像已經另外一座建築了,聖羅曼教堂的門戶看上去更低調更平凡。
這個門戶應該是聖佩德羅·馬蒂爾修道院和教堂(Convento e iglesia de San Pedro Mártir),它是一座圍繞三個庭院組織的大型建築,但我能在一條條狹窄的街道上看到一堵堵棕色的房屋外牆。自 1991 年以來,該建築一直作為卡斯蒂利亞-拉曼恰大學法律和社會科學學院的大學總部。
本來我是看到地圖上大面積的 Campus de Toledo 才過來看看的,但正如剛剛說的,我繞完也就只看到牆,大概還有普通的門戶......
▲ 杏仁糖 Mazapán 是托萊多的特產,據說是由穆斯林或聖克萊門特修道院(Convento de San Clemente)的修女引入這座城市的,該修道院就在大學附近,托萊多的不少糕點店也有賣 Mazapán。
廣場中央是的加爾西拉索·德·拉·維加(Garci Lasso de la Vega, 1501-1536)的雕像,他出生於托萊多,是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的詩人,曾經參與多場戰役,因工作原因去了意大利、德國、突尼斯和法國,後來在法國作戰鬥時陣亡。兩年後,他的遺體被運回托萊多,最終,他的遺孀便將其存放在聖佩德羅·馬蒂爾修道院的教堂內,所以這座雕像也就放在這教堂附近。這個雕像一手拿著筆,另一隻手拿著劍,便展現了他既是詩人,又是士兵的形象。
Monumento a Garcilaso de la Vega 加爾西拉索·德·拉·維加紀念碑
修道院和教堂旁邊是耶穌會教堂,這個廣場上可以看到該教堂的圓頂,主立面要繼續走。
耶穌會教堂(Iglesia de los Jesuitas),也被稱為聖伊爾德豐索教堂(Iglesia de San Ildefonso),是該市僅次於托萊多主教座堂的第二大教堂。據傳說,它坐落在托萊多守護神聖伊爾德豐索的出生地。 1569 年,托萊多耶穌會在該市不同街區設立了定居點之後,在這傳說中的聖伊爾德豐索出生地購買了奧爾加斯伯爵 Juan Hurtado de Mendoza Rojas y Guzmán 的房屋,以便建造一座偉大的教堂,建設於 1629 年開始,持續了一百多年,一直到 1765 年,教堂才峻工,是一座巴洛克風格的建築。教堂竣工兩年後,耶穌會會士被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三世(Carlos III de España)以煽動1766 年發生的埃斯基拉切叛變(Motín de Esquilache)為由,驅逐出西班牙,在 1903 年,紅衣主教桑查(Sancha)允許他們返回托萊多,耶穌會會士才收回教堂,直到 2011 年,他們因缺乏聖召而放棄了它,聖伊爾德豐索教堂今天是聖心教區的庇護所,目前它保留了一部分供國家財政部使用。
整個立面上有 5 位聖徒的雕像,兩側的兩座塔樓高 50 米,教堂門票是連同登塔的。
這座建築由兩個虔誠的兄弟唐·佩德羅·曼里克(Don Pedro Manrique)和多納·埃斯特法尼亞·曼里克(Doña Estefanía Manrique)資助,他們是卡斯蒂利亞的高級貴族成員,用了自己的全部遺產作為贊助人。所以門的兩側刻有曼里克·卡斯蒂利亞家族(familia Manrique de Castilla)的徽章。教堂內的主祭壇下方也安放了這對創始人兄弟及其父母之墓。
▶ 教堂的 360° 虛擬遊覽 ◀
這個城市好像大部分的教堂都要買門票入場。最近看到如果花 12 歐元購買旅遊腕帶可以參觀 7 個托萊多的古蹟,包括: • 耶穌會教堂(Iglesia de los Jesuitas); • 光輝基督清真寺(Mezquita del Cristo de la Luz); • 皇家貴族少女學院(Real Colegio Doncellas Nobles); • 聖若望皇家修道院(Monasterio de San Juan de los Reyes); • 聖多默堂(Iglesia de Santo Tomé); • 薩爾瓦多教堂(Iglesia del Salvador); • 白色聖瑪利亞教堂(Sinagoga de Santa María La Blanca) 它們獨立的門票是 4 歐元,所以買旅遊腕帶參觀全部好像是滿划算的。要是當時看到大概也會考慮一下,那個時候應該更便宜。這些地方我都有經過了,但都沒有進去(後面 5 個古蹟在下一篇)。 詳情見此網頁:https://toledomonumental.com/en/save-money-on-your-visit/ |
主門上方有一個淺浮雕,就跟在主教座堂提過的傳說一樣,代表在天使的見證下,聖母瑪利亞降臨將祭祀服交給聖伊爾德豐索。
附近是聖母修道院(Convento de la Madre de Dios),建於 15 世紀末,這座多米尼加騎士團的修道院從 15 世紀末到 17 世紀中葉不斷發展,形成了典型的修道院建築群,圍繞庭院展開。在 20 世紀進行的修道院建築群修復工程期間,開展了各種考古活動,發現了不同時期(羅馬、中世紀、現代)的遺跡。經過幾次部分修復後的修道院被卡斯蒂利亞 - 拉曼恰大學收購後進行了徹底的修復,以擴充聖佩德羅馬蒂爾大學中心(Centro universitario de San Pedro Mártir)。這也就是一路繞著大學外圍走時看到的一個門戶,所以它目前也是該大學的法律和社會科學學院的一部分。
這篇好像已經很長了,但才逛了大概一半。也就是在剛剛提到的聖羅曼廣場上,我看到手機電量已經不多,拿出充電線卻發現怎樣都充不上電,但我沒逛到的地方還有一大堆,其實除去一大堆後補的文字,我不就只是大概看了幾座教堂,一些廣場跟一座城堡,外加一點風景嘛...... (ㅠ︵ㅠ)
如果這天的行程這樣結束,我對托萊多應該不會有什麼感覺,大概只有遺憾。
所以我還是很高興當天選擇繼續逛下去,其他地方在下一篇繼續,按照下面的地圖,接著走到的地方應該是猶太景點比較集中的區域(1-10),然後再逛兩座跨河大橋和沿著河走欣賞整座古城和風景。
➤ 下一篇:西班牙·托萊多 Toledo | (2) 城中之「猶太人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