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吉什瓦拉 Sighișoara 

— 在吸血鬼始祖的故鄉遇上中世紀節 
— 


28/7/2017 (FRI) - 29/7/2017 (SAT) @ Sighișoara, Romania

S_01.jpg

 


錫吉什瓦拉(Sighișoara)是 12 世紀由被稱為薩克森人的德國工匠和商人在外西凡尼亞地區建造的七座堡壘之一。它至今仍然是羅馬尼亞乃至整個歐洲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堡壘之一,也是東南歐現今唯一一座仍然有人居住的中世紀堡壘,住在城堡要塞內的不是皇室貴族,而是當地居民,整個歷史城區自 1999 年以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這個美麗的中世紀城鎮充滿了色彩鮮豔的房屋、以鵝卵石鋪砌的狹窄街道、宏偉的教堂、熱鬧的小廣場、保存完好的防禦工事,使得它有「外西凡尼亞的明珠」的美譽。

這裡還是瓦拉幾亞大公國的統治者弗拉德三世(Vlad III)的出生地,他的全名為弗拉德·采佩什·德古拉(Vlad Tepes Dracula),綽號「穿刺者」,以施行穿刺的酷刑名聲傳遍中世紀的歐洲,後世將他評為羅馬尼亞歷史上最殘酷的暴君,愛爾蘭小說作家伯蘭·史杜克(Bram Stoker)以他為藍本,寫出以棺材為床,以古堡為家的吸血鬼故事《德古拉》,小說出版後又被拍成電影,從此,吸血鬼德古拉伯爵的名聲便遠近馳名,無人不識,弗拉德三世出生的房屋至今仍然存在,而這個城市自然亦順理成章地以吸血鬼的故鄉著稱,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一探究竟。

原來在每年 7 月的最後一個週末,這裡都會舉行為期三日的「錫吉什瓦拉中世紀節」,我們去的時候就剛巧碰上了這個節日。來到這個城市就彷彿進入了一趟時光之旅,時光倒留至中世紀,美麗的公主竟然同時是女巫,肩負起拯救城鎮的責任,優雅的淑女們隨著音樂翩翩起舞、英勇的騎士們拿起各種兵器進行對決、吟遊詩人將一段段精彩的故事繪形繪聲地向遊人娓娓道來、工匠和商人各施其職,令這個城鎮熱鬧繁華......
 

 

S_02.jpg

 

 


 

這天由 Cluj-Napoca 坐火車到 Sighișoara。
 

Sighișoara01.jpg

 

 

沿途的景色都很鄉村風。
 

S_0001.JPG

 

 

28/7/2017(FRI)

羅馬尼亞的火車多數都是舊式可以開窗戶的火車,有些破舊,看到一些窗戶的玻璃都破了(因為通常只有拍美的東西才會吸引我去拍,所以想找照片都找不到),而且火車的速度有點慢,但是那位有幽閉恐懼症的外國朋友(S)就是必須選這種火車乘搭的人,偏偏今天遇上的那班是有空調不能開窗戶的新式火車,車上又超級多人,因為拿住行李太難跟兩個背背包的人一起走到特定的車位了,便跟他們分開隨便找個地方待著,過了一段時間,S 突然走了過來,因為不能開窗戶,車廂裡的人也太多不能讓他走來走去,他很難受地待了一會,突然堅持地一直嚷著要在下一個站下車,說畢便走去找她的女朋友(K),然後回來拿著我的行李說要下車,於是我們就來到了一個非常陌生的車站,無奈地在想接下來要怎樣,他說寧願替我們付錢坐車也不要坐那樣的車,又過了一段很長的時間,我們再一次買了火車票,終於等來了一列可以開窗戶的舊式火車,好不容易終於順利地到達了 Sighișoara。

到達時已經很晚了,因為 S 一直拒絕預訂住宿,一來到又要先到處找地方住,結果最近遊客超級多,去那裡都說人滿了,正感到徬徨無助之際,在下城區的一個廣場上竟然遇到開旅館的夫婦,他們看到我們拿著行李,便上前告訴我們他們的旅館還有空的床位,問我們要不要入住,一個人換算歐元好像不到 EUR 20,對於當天已經人滿為患的情況,那個價錢算是合理了,所以當然要!在當下他們簡直就是救星,老闆很親切地替我拿著行李,走了一段陡峭的鵝卵石上坡路到城堡區,他們的旅館就位於城堡區的中心地帶,同行的兩位才剛踏進旅館大門又開始為了火車的事激烈地吵起來了,這讓原本很友善的夫婦二人都不想讓我們入住了,他們一再強調他們的孩子們正在睡覺,要吵架的話請離開,超級尷尬的,好不容易才找到住宿不用露宿街頭,這兩位卻充耳不聞一直在吵,勉強才付了錢入住並讓兩位出了門離遠點再吵,然後他們繼續吵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對於他們每天見面不見面都在吵,不適合硬是要在一起,真的很無語......

我們住在一間好像有六張碌架床的大房間,床與床之間的距離很充足,房間跟床都是乾淨的,而且當晚同房的只有一個韓國人,我們剛進來時他就坐在花園看著那幕激烈的爭吵,後來坐在花園跟他聊了一會,他大概也被嚇到了問我他們發生什麼事,他是一名工程師,放了一個長假來旅遊,打算在未來移民到紐西蘭,說他那一行在國外很吃香,找工作應該問題不大。

 

 

那天住的旅館叫 Pensiunea Cristina si Pavel,位於城堡區的毛皮商之街(Strada Cojocarilor),距離著名景點之一的學者階梯(Scara Şcolarilor)只有大約 40 米,跟其他景點也超級近,房間很乾淨,還有咖啡和茶免費供應,我超喜歡他們悉心佈置的庭院,種滿了各式各樣的植物,色彩繽紛,寧靜舒適,讓人很樂意一直待在那裡,很想再多住幾天。
 

S_0003.jpg

S_0004.jpg

 

 

當晚下城區的奧塔維安·戈加廣場(Piața Octavian Goga)有很多美食攤位,很晚還開著,我們就是在那裡遇到開旅館的夫婦的。
 

S_0002.JPG

 

 


 

29/7/2017(SAT)

 

錫吉什瓦拉被分為兩個部分,山上是被稱為「城堡」(Cetatea Sighisoarei)的中世紀堡壘,山下則是座落在塔爾納瓦馬雷(Târnava Mare)河谷的下城區(Orasul de Jos)。在過去,缺乏食水和物資補給有時使城堡中的生活變得非常困難,於是,山下的下城區在15世紀末便開始發展起來了,因為那裡的生活條件比山上要好得多。

第二天一早開始逛城市,既然旅館在城堡區,當然就先逛城堡了。

 

Cetatea Sighisoarei 錫吉什瓦拉城堡 


Sighișoara 的故事始於 12 世紀末,當時被稱為薩克森人的德國工匠和商人被匈牙利國王邀請到外西凡尼亞定居,以保衛匈牙利的東部和南部邊境,他們分別在不同的村莊建造了七座重要的堡壘,Sighișoara 就是其中之一,這座坐落在山頂上的堡壘建於一個不規則的六邊形羅馬堡壘的遺址之上,這個中世紀的定居點在拉丁語中被稱為"Castrum Sex"(意思是有六面的堡壘),而薩克森人則將他們建造的這座堡壘稱為"Schäsbrich",德語稱為"Schäßburg",匈牙利語則為"Segesvár",而羅馬尼亞語就是"Sighișoara"。

錫吉什瓦拉城堡在中世紀時期並不是七座堡壘中最強大的一座,但它仍然發揮了重要的戰略和商業作用,定居在堡壘的薩克森工匠和商人都會組成不同的行會,積累資金,在 14 世紀時,這些強大的行會在堡壘周圍築起了一道長 930 米的城牆,每個行會又會各自建造一座塔樓肩負起守護城市的責任,抵禦土耳其人的襲擊,以換取商業特權,所以圍繞堡壘的每座防禦塔樓都是一個行會的據點,以有關行會的名字命名。每週的集市又帶來了遠方的遊客,繁榮的商業使 Sighișoara 在 1367 年獲得了「城鎮」的稱號。

據估計,在 16 和 17 世紀期間,錫吉什瓦拉擁有多達 15 個行會和 20 個手工業分支,建造了 14 座塔樓和 5 個砲台。過去,只有薩克森人才能在城堡內生活,羅馬尼亞人會為薩克森人工作,但他們需要住在城堡外的房子裡。另外,只有金匠、裁縫、木匠和錫匠才能在城堡內擁有他們的行會和工作坊,其他的行會大概都是在城堡外設立和工作的。這些行會於 1884 年解散。在這一整段個時間裡,堡壘見證著很多的重要歷史:抵抗圍攻和外國占領、內部起義、毀滅性的火災及其居民面臨的長期瘟疫奪去了數千人的生命等。然而,因為大火,地震,戰爭等原因,現在就只有 9 座塔樓和 2 座砲台得以倖存,雖然如此,錫吉什瓦拉城堡目前卻是薩克森人建造的七座中世紀堡壘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也使其成為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的一部分。
 

SighișoaraMap.jpg

▲ 從1735年的城堡地圖可以看到堡壘的塔樓和城內的很多街道都是跟工匠有關的,根據塔樓的名字就可以得悉當時鎮上有什麼工匠和公會了。至今除了塔樓減少至 9 座外,地圖上標明的建築物,街道和廣場都仍然存在,它們的命名也沒有改變過。

 

 

Turnurile cetatii 城堡的塔樓


目前仍然保存完好的 9 座塔樓包括錫匠塔、繩匠塔、屠夫塔、毛皮商塔、裁縫塔、鞋匠塔、鐵匠塔制和革工塔,而鐘樓本身便是仍然屹立的第九座塔樓。

錫匠塔 (Turnul Cositorarilor) 比較接近我們住的旅館,它於 13 世紀沿城牆而建,曾多次遭受地震和火災,因此經常被重建。

以錫匠塔為起點順時針繞城堡一圈的話,那接著就是位於山頂上的繩匠塔(Turnul Frânghierilor),可以通過學者階梯直達山頂,毗鄰山上的教堂和墓地,它與堡壘的第一道城牆同時期建造,後來於1350年重建,並於16世紀修復。目前是 9 座塔中唯一有人居住的塔,現時它是薩克森公墓看守人的家。

屠夫塔(Turnul Măcelarilor)毛皮商之塔 (Turnul Cojocarilor)的距離非常接近,同樣位於圍牆西側,建於 15 世紀,曾幾何時,牛群在每個晚上都在那兩座塔樓被分割。
 

S_0017.JPG

 

 

裁縫塔(Turnul Croitorilor)位於城牆街(Strada Zidul Cetăţii),是繼鐘樓之後最大的塔樓,這座塔屬於當時最富有的公會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 14 世紀,守衛著通往堡壘的第二道門。它的建造方式與其他塔樓不同,有一個由兩個拱門組成的入口。裁縫塔的上部在 1676 年的火災中被毀後重建,當時它被用作火藥儲存空間,所以這意味著當火燒起來的時候,它就會爆炸,1676 年正是由於位於此處的火藥礦床發生爆炸,引起非常嚴重的大火,摧毀了城中四分之三的建築物,大部分原始的木製建築都被燒毀,只有少數倖存下來,所以當地人開始建造石屋,亦因為這樣,現在城堡內的大部分建築物都是在 17 世紀未建造或修復的。
 

S_0017_1.jpg

▲ 其實在城內重要的景點和古蹟上都可以看到相關的簡介,不過全都只有羅馬尼亞文。

 

 

鞋匠塔(Turnul Cizmarilor)城牆街(Strada Zidul Cetăţii)轉角處,位於要塞城牆的東北端,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521 年,1676 年的火災同樣將其摧毀,所以目前的塔樓於1681 年重建,在屋頂的南側有一座警衛塔,塔外的木製樓梯是 2001 年的附加項目。現時,這座塔內設有當地雜誌 Jurnalul de Sighișoara 的編輯部和當地廣播電台 Radio Son Sighișoara。
 

S_0047.jpg

 

 

鞋匠塔附近有一個紀念匈牙利愛國詩人和自由主義革命者裴多菲·山多爾(Petőfi Sándor, 1823-1849)的公園,公園也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公園附近的街道是木匠街(Strada Tâmplarilor)。
 

S_0046.jpg

 

 

公園旁邊有一座羅馬天主教教堂 Catedrala Romano-Catolică Sf.Iosif。教堂建於 1894 年,1983 年發生火災,並於 1983 年進行修復。教堂面向著堡壘街(Strada Bastionului)
 

S_0045.jpg

 

 

鐵匠塔(Turnul Fierarilor)位於修道院教堂(Bisericii Mănăstirii)後面,於 1631 年建於舊理髮塔的基礎上,樓上設有消防站。在塔樓的旁邊是個觀景台,景色很棒,不過觀景台跟鐘樓(Turnul cu Ceas)留到後面再補充。還有一個沒有留意到的制革工塔(Turnul Tabacarilor),它建於 13 至 14 世紀,位於堡壘的西南部,在鐘樓和錫匠塔之間。
 

S_0017_2.jpg

 

 

學校街(Strada Școlii)


從旅館所在的毛皮商之街(Strada Cojocarilor)走上一點就是一條熱鬧的主要大街了,這條街道叫學校街(Strada Școlii),它的命名大概是因為這條街道的其中一端就是直接通往座落於山頂上的高中的學者階梯。
 

S_0005.JPG

 

 

Scara Şcolarilor 學者階梯


轉過身來便是學者階梯了,這是一座建於 1642 年帶有頂棚的木製樓梯,旨在保護在山頂上學的學童和禮拜者免受天氣影響,即使下雨天或者寒冬也可以輕易地直接登上山頂。所以命名為學者階梯 / 學校樓梯。
 

S_0007.JPG

 

 

裡面就像一條長長的隧道,有蓋的樓梯通道全是用木搭建而成的,兩旁的木板與木板之間都留有一些空隙好讓自然光可以穿透進來,加上以鵝卵石鋪設的階梯,感覺很原始。整條樓梯很長,最初,該樓梯有 300 級台階,但 1849 年後,樓梯數量減少至 175 級,分成 6 組,象徵著工作日。
 

S_0008.jpg

 

 

Liceul Teoretic Joseph Haltrich Sighisoara


通過了學者階梯後,便看到這座位於山上的高中了。它又被稱為「山上的學校」(Școala din deal),建於1619年,是外西凡尼亞地區最古老的學校之一,現在看到的主樓是在 1901 年重建的。每天登山來上學也挺累的,不過幸運的是有條鋪設完好的有蓋樓梯直達山頂。
 

S_0009.jpg

 

 

Biserica din Deal 山上教堂


高中旁邊的山上教堂是這座城市的最高點,它是錫吉什瓦拉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也是外西凡尼亞第四大的哥特式教堂,有一座 42 米高的鐘樓。教堂在 1345 年至 1525 年之間分階段建成,建造持續了近 200 年,是一座獻給聖尼古拉斯(Sfântului Nicolae)的福音教教堂。
 

S_0012.jpg

 

 

這座教堂是喬治一世·拉科奇(Gheorghe Rákóczi I)當選匈牙利國王的地方。雖然簡樸,但內部保留了路德宗教改革時期的壁畫碎片、多幅祭壇畫、雕刻的講壇、文藝復興時期的家具和一些雕像。祭壇下方有一個地下室,該鎮的 60 位歷史人物被埋葬在這裡,不過當天沒有下去地下室參觀。
 

S_0013.jpg

 

 

教堂外面是薩克森人的公墓和墓地教堂(Capela Cimitirului),教堂附近還有之前提到的繩匠塔(Turnul Frânghierilor)。
 

S_0015.jpg

 

 

再次經過那條木樓梯回到大街上,附近是條安靜的小巷。
 

S_0019.JPG

 

 

轉身望向學校街(Strada Scolii)則是人山人海,比剛出門時還要熱鬧。歐洲的夏天經常會舉辦各種節日,之前在其他地方就不時遇上音樂節,最初我還以為這裡大概又是剛巧有音樂節所以遊客超級多,後來才知道我們剛巧遇上這裡的「中世紀節」!XD
 

S_0020.JPG

 

 

這座城市本身看起來就像是一個色彩繽紛的童話世界,擁有迷人的中世紀氛圍,在中世紀,錫吉什瓦拉的房屋沒有門牌號碼,撒克森人的傳統就是利用不同的顏色粉刷房屋去識別它們,所以這裡的每間房屋都漆上了鮮艷的色彩,再加上大街小巷全是非常原始的鵝卵石路,令它成為一個很容易令人著迷的地方,才逛沒多久已經對這個城市充滿好感了。
 

S_0006.JPG

 

 

而這天整條街道的兩側更加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攤檔,可以找到不同類型的手工藝品,傳統服飾和很多有趣的紀念品。
 

S_0022.JPG

 

 

看到路邊擺滿了金銀銅器,不其然會想像裡面其中藏著一盞阿拉丁神燈,選對了刷一刷就會願望成真。街上還有些攤位售賣中世紀的防禦裝備跟武器,當時還不知道遇上了節日,只是覺得這一整個城市真的超級有中世紀的氛圍的!
 

S_0021.jpg

 

 

▼ Piata Cetatii 城堡廣場


走到大街的盡頭便來到了這個古色古香的廣場,它位於城堡的中心,呈長方形。在過去的日子裡,這裡會組織每週一次的集市、工藝品交易會、女巫審判、公開審判和公開處決。鎮上的貴族們在這個熱鬧的地方建造了房屋,第一時間接收城中最新的新聞。
 

S_0027.jpg

 

 

就是來到廣場的時候才終於發現了這個節日,經過了這個廣場幾遍這裡也正在上演著一齣齣精彩的表演,這應該是表演節目的中心地點了,很多居民都盛裝打扮,穿上了中世紀的傳統服飾來參與節日的演出,廣場上充滿了活力,真的很有回到中世紀的感覺!
 

S_0023.JPG

 

 

Festivalul Sighisoara Medievala 錫吉什瓦拉的中世紀節 


原來自 1992 年以來,在每年七月份的最後一個週末,該市都會舉行為期三日的「錫吉什瓦拉中世紀節」讓遊客可以體驗一下這個城鎮在中世紀時期的氛圍,從而推廣旅遊業和振興經濟,而每年的節日都會有一個特定的主題。節日期間觀眾可以欣賞到中世紀的歌舞、特定時代的武器展示、展示戰鬥表演、戲劇表演、音樂劇、木偶劇、巡迴劇場、皮影戲、民間音樂會、街頭動畫、中世紀舞蹈和手工藝作坊、騎士營、射箭活動,以及以羅馬尼亞中世紀為主題的歷史和文物展覽等。

2017 年的時候是第 24 屆,於7 月 28 日至 30 日舉行,主題為「秘密信使之謎」,它基於當地一個鮮為人知的中世紀歷史故事 —"Angelina or the Turks in front of Sighisoara",大概是一名叫 Angelina 的女孩面對土耳其人圍城如何拯救這座城市的故事。該傳說收集於 15 世紀,並由民族學家 Friedrich Mueller 於 19 世紀創作。

後來在網上看到的報導指這個故事詳情大致上是講述錫吉什瓦拉被土耳其軍隊包圍,他們試圖通過在城堡周圍安裝帳篷來佔領它,並要求巨額資金以釋放這座城市,錫吉什瓦拉的編年史家 Simeon 同時是一名巫師,他查閱了星象,透露出這座城市的未來看起來很朦朧。傳說貴族 Lorentz 出面干預,他的妻子 Angelina 是城中最美麗的女孩,也是一名擁有神奇力量的女巫,在她與土耳其軍隊首領的談判中,她設法在沒有付出巨大貢獻的情況下說服首領放棄征服堡壘的想法,最後終於成功拯救了這座古老的堡壘使其免受土耳其軍隊的入侵。

 

S_0026.jpg

▲ 這位美麗的女孩肯定就是 Angelina 了,看到她就像看到公主駕到般,很容易就知道她就是女主角了,但她身旁的那位到底是她的丈夫還是土耳其軍隊首領呢?個人偏向認為是後者。

 

 

在廣場上看著表演者展示各式各樣的中世紀武器,例如劍、戟、戰斧、長矛、長鞭、狼牙棒等等,然後真的就拿著那些武器在認真地互相較量,這樣的場景在電影看多了但現場看還是第一次!
 

S_0024.jpg

 

S_0025.jpg

 

 

後來再次經過時看到女生登場了,她們跳的就是中世紀的傳統舞蹈。
 

S_0026_1.jpg

 

 

這些女孩們一舉手一投足都很優雅,有點像童話世界裡的公主。
 

S_0026_2.jpg

 

 

而且她們穿著的傳統服飾也很好看,修腰的長裙顏色各有不同,配上很寬的袖子,有如蝴蝶般跟著音樂的節奏在廣場上翩翩起舞,整個畫面非常色彩繽紛。
 

S_0026_3.jpg

 

 

接著換了另一批人繼續跳,她們的服裝比較像灰姑娘,好像比較平民化,跳到最後不少得大家一起手牽手轉圈圈。廣場上還會有音樂會,好像從黃昏開始,可惜時間有限不能一直停留在這裡看畢全部表演。
 

S_0026_4.jpg

 

 

▶ Casa cu Cerb 鹿屋


轉身看去廣場的另一邊有一座特別的房子,它建於 17 世紀,採用外西凡尼亞文藝復興風格,其名字來源於位於其外牆角落之一的雄鹿頭骨,頭部真的很立體,後來的修復加添上手繪的雄鹿身體,從角落看就像兩隻鹿共用一個身體一樣,如果單看一面就像一隻鹿被困在牆上又或者牠正要從壁畫中穿牆而出變成一隻真實的鹿般,真是一個很別出心裁的設計!如今,該建築內設有一家酒店,其底層兼用作地窖酒吧。
 

S_0049.jpg

 

 

這天不時跟中世紀打扮的人刷身而過,他們總是很引人注目,其實夏天 30 多度穿著盔甲應該很熱,還要打鬥更不容易,不過大家看起來都很投入和享受。
 

S_0058.jpg

 

 

▼ Piața Muzeului 博物館廣場


博物館廣場與城堡廣場相連,歷史博物館、中世紀武器博物館、威尼斯之家、弗拉德德古拉之家、鐘樓、修道院教堂和市政廳等重要建築通通都位於這個廣場上。它佔地很廣,但被建築物劃開成幾部分,再加上當天到處都有攤位跟舞台,所以不會有很空曠的感覺。
 

S_0048.jpg

 

 

吸血鬼德古拉的誕生地 


由愛爾蘭作家伯蘭·史杜克(Bram Stoker)於 1897 年出版的吸血鬼小說《德古拉》(Dracula)可以說是最舉世聞名的初代吸血鬼,故事講述一名英國的律師出差到外西凡尼亞貴族德古拉伯爵的城堡替他完成房地產交易,意外發現這位伯爵竟然是吸血鬼後設法逃脫並在修道院避難,在未婚妻和修女的照料下逐漸康復,結婚後帶著妻子回到英國生活,而渴望鮮血的德古拉亦來到了倫敦襲擊活人,律師便與妻子及一干人等設法追捕和摧毀德古拉。最近 BBC 有將小說翻拍成三集的英劇《德古拉》(Dracula) ,在 2020 年播出,海外在 Netflix 上發行,我也只看過這一個版本的《德古拉》,我想跟原著的內容應該不會相差太遠吧...... 不過我覺得那部戲有點悶。
 

SD_0001.jpg

▲ 網絡圖片

 

 

小說中虛構的德古拉伯爵(Count Dracula)背後的原型就是出生在這個城鎮中的真實歷史人物 — 弗拉德·采佩什·德古拉(Vlad Tepes Dracula),泛指他生於 1431 年,死於 1476 年。

據說 Bram Stoker 從未訪問過東歐,但他對外西凡尼亞的這位歷史人物和這個地區流傳的傳說卻非常著迷。

歷史上的弗拉德·采佩什·德古拉(Vlad Tepes Dracula)是一位可怕的軍事指揮官,他是瓦拉幾亞大公國的統治者弗拉德二世(Vlad Dracul)的次子,當時的瓦拉幾亞經常受到極為強大的鄂圖曼帝國(現今土耳其)的攻擊,不得不臣服於鄂圖曼帝國,在 1431 年,瓦拉幾亞處於一個極其動蕩的時期,尚未繼承王位的弗拉德二世流亡到外西凡尼亞地區居住,采佩什便於同年在錫吉什瓦拉出生,他們住在城堡區內一座三層高的石房屋裡,一直到 1435 年,翌年,當時的瓦拉幾亞大公去世,弗拉德二世在匈牙利的支持下回到瓦拉幾亞繼承王位。在 1444 年,弗拉德二世因為拒絕支持鄂圖曼帝國入侵外西凡尼亞,該帝國的統治者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懷疑他的忠誠,將采佩什和他的弟弟拉杜扣押成為鄂圖曼帝國的人質,但鄂圖曼人並沒有折磨這兩兄弟,反而讓他們接受優質的教育及專門的軍事訓練。拉杜漸漸被土耳其文化所同化,成為了穆斯林的一員,而采佩什則相反,視這一切為屈辱,再加上他的父親和兄長在 1447 年被叛變的波雅爾貴族(Boyars)殺害,采佩什便發誓要為家族復仇。1448 年,十七歲的采佩什被釋放回到瓦拉幾亞繼承王位,成為弗拉德三世(Vlad III),接下來在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便一直與鄂圖曼帝國抗行和交戰,並向那些曾經謀害他家族的波雅爾貴族展開報復,同時透過鐵腕統治方式大幅整頓國內的法規和秩序。對很多羅馬尼亞人來說,他是一位令人敬重欽佩的民族英雄,但對於他的敵人而言,他則是一個令人聞風喪膽,冷酷無情,手段兇殘的嗜血惡魔。Tepes(采佩什)其實是他的綽號,在羅馬尼亞語有「穿刺」的意思,「穿刺」是一種可怕的酷刑,他很喜歡將敵人和叛徒以及不守法的人活生生穿插在尖銳的木椿上,透過刺穿他們的器官使他們受盡折磨痛苦地慢慢死去,被定罪者隨了痛死外,還可能是死於飢餓和口渴,又或者是被烏鴉襲擊。據說,他一生中以穿刺方式殺死的人多達十萬,所以有「穿刺者」(Tepes = 英語:the Impaler)的綽號。

 

SD_0004.jpg

▲ 圖片自 Wikipedia(弗拉德·采佩什·德古拉的畫像)。
他與父親同名叫「弗拉德」(Vlad),采佩什(Tepes)是綽號,德古拉(Dracula)是從父親那裡繼承的姓氏。

 

 

瓦拉幾亞(英語:Wallachia;羅馬尼亞語:Țara Românească)是一個曾存在於1290年-1859年之間的大公國,位於外西凡尼亞下面,最初它在名義上仍然是匈牙利王國的一部分,後來在1330年擊退入侵的匈牙利軍隊成為一個獨立的大公國。當時在它再下面的區域就是屬於鄂圖曼帝國的領土了,因為兩國實力懸殊,瓦拉幾亞在1417年開始成為鄂圖曼帝國的附庸國,最終在1859年與摩爾達維亞(Moldavia)合併成為羅馬尼亞的一部分,被重新劃分成不同的地區。
 

SD_0005.jpg

▲ 圖片自 Wikipedia,綠色部分是 1829 - 1859 年間的瓦拉幾亞(Wallachia),14世紀的領土範圍還延伸至海邊。

 

 

其中一件著名事績指他多次擊退鄂圖曼帝國的軍隊,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在 1462 年決定親自率領二十五萬大軍征服瓦拉幾亞,當時的瓦拉幾亞只有不足三萬名士兵。弗拉德三世以焦土戰術、奇襲等多種作戰手法不斷削弱對方兵力和士氣。終於,穆罕默德二世帶領殘存的部隊準備進入瓦拉幾亞的首都,然而他們卻在附近的森林看見相當殘忍血腥的一幕 — 二萬名被俘虜的鄂圖曼人不論男女老少全被穿刺在尖木樁陣上,流乾血液而死,他們的屍體被無數的鳥兒啄食,甚至有鳥兒在他們的內臟中築巢。鄂圖曼的軍隊當場變得士氣全無,即使是消滅東羅馬帝國的穆罕默德二世也只留下一句「我不怕任何人,但唯有惡魔另作別論」就決定退兵回國。這件英雄事蹟讓弗拉德三世獲得「基督教之盾」的評價。

除了穿刺之外,他還使用了許多可怕的酷刑手段,經常下令剝皮、煮沸、斬首、致盲、勒死、絞死、焚燒、烤、砍、釘、活埋或刺傷。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關於他無數殘暴和血腥的事蹟漸漸地流傳至整個歐洲。

穿刺不單是用來對付國外的敵人,還有國內的反對者和反叛者,犯人和百姓,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父親和哥哥是在某些貴族家族的幫助下被殺的,所以他小心翼翼地為他們報仇,同時也採取了大刀闊斧的措施來保證自己的安全,在他在位期間先後通過刺穿 500 多名貴族並將他們的全家滅門來除掉那些他不信任的貴族。有傳說指弗拉德三世喜歡在院子裡用餐和宴客,牆上掛滿被穿刺的犯人屍體,散發出濃烈,令人窒息的惡臭,食客都嚥不下食物,但卻不敢做了任何厭惡的表情和行為,而弗拉德三世則不以為意,經常一邊用餐,一邊「欣賞」這些犯人受刑的慘像。據說有一個僕人抱怨屍體的惡臭味,弗拉德三世便令人將他掛到最高的木樁上,使他獲得清新的空氣。

而且他對國土內的乞丐、流浪者、病人、懶惰的人和小偷充滿強烈的仇恨,傳說他會將這些類別的人請到宮廷參加宴會,在他們吃飽食足後下令關閉大廳並放火燒死他們,以「清理」國家,整頓國家荒廢腐敗的歪風。在他的統治下,盜竊和搶劫都大幅下降,因為小偷一旦被抓都不得好死,其中一個著名的故事說他在清澈的泉水附近下令建造一口井,並在井邊放了一個貴重的金杯,方便口渴的旅人飲用,金杯經過萬千雙手,但從未被盜,正因為人們都被灌輸了強烈的恐懼意識。又有一個故事說一個商人被盜去了一袋金幣,弗拉德三世抓到了小偷,並在袋子中多放一個金幣再交還給商人,商人如實地告訴他多了一個金幣,弗拉德三世告訴他:「你已經證明了你的誠實,如果你隱瞞不報告這件事,我便會將你跟小偷放在一起一同處決。」

隨著時間的推移,官方文件和流傳的故事越來越多,以至於沒有人能確切說出圍繞他編織的故事中有多少是真實的,有多少只是傳說。
 

SD_0003.jpg

▲ 網絡圖片

 

 

Bram Stoker 的小說將這位德古拉伯爵變成了嗜血的吸血鬼,用尖長的牙齒吸取活人鮮血。他筆下的吸血鬼其實也混集了外西凡尼亞地區的鄉村傳說,在當地的民間傳說中,有一種不是被稱之為吸血鬼但很類似的怪物,名為"Strigoi"(譯作「斯特里戈伊」或「死催戈」),意思是「不死的靈魂」,當地的傳說是人死後可能會變成兩種邪靈,一種是"Moroi",另一種就是"Strigoi"。是否變成 Strigoi 關鍵是在死亡後的頭 40 天會否屍變,Strigoi 在白天只能困在墳墓內,夜幕降臨時就會從墳墓中醒來,出沒在村莊裡,以活人和動物的鮮血為食,Strigoi 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轉化成活死人,這時候即使在白天也能攻擊活人。當 Strigoi 吸了一個人的血再將自己的血讓那個人喝下時,該人也會轉化成 Strigoi。據說,Strigoi 的皮膚蒼白,瞳孔和鋒利的尖牙周圍有紅色的環,因為失去了人性而變得邪惡和兇殘,感官敏銳,行動速度非常快。而在羅馬尼亞的民間傳說中,大蒜真的被認為具有治療和保護人和動物免受邪靈的傷害的。人們相信 Strigoi 和 Moroi 害怕大蒜和香的氣味,所以在牠們出沒的村莊裡,當地人會用在門窗上塗上大蒜的油脂,配戴由大蒜丁香製成的項鍊,並儘可能多吃大蒜。而陽光和用木樁刺穿牠們的心臟都被認為是殺死牠們的其中一些方法。這些描述都跟後來出現的吸血鬼很像。Bram Stoker 那部小說剛面世的時候其實還是寂寂無名,一直到它被拍成電影之後,吸血鬼德古拉伯爵的形象就大受歡迎,雖然在這之前也有吸血鬼題材的小說,但最遠近馳名,深入人心的可以算是《德古拉》了,既然虛構的德古拉成為最為人熟知的初代吸血鬼,那麼這位真實的穿刺者德古拉自然可以算是吸血鬼的始祖了吧?! 他死後也許未必成為了吸血鬼,但他生前所做的事情可能比小說中的吸血鬼可怕得多。
 

SD_0002.jpg

▲ 網絡圖片

 

 

▶ Casa Vlad Dracul 弗拉德.德拉庫爾之家


位於博物館廣場轉角處的一座黃色房子就被認為是弗拉德·采佩什·德古拉的出生地了,房子的外牆上有塊石牌說明這座房屋曾經是屬於弗拉德家族的,上面寫著:「這座房子在 1431 年至 1435 年間由瓦拉幾亞的王子居住。Vlad Dracul(弗拉德二世),Mircea cel Bătrân(米爾恰一世)的兒子」,那位王子就是當時剛出生的弗拉德·采佩什了,他和父親在這裡大概住了 4 年的時間。現在它已經轉營成為一間餐廳了,不過這所德古拉的故居還是可以讓人免費進去參觀一下。
 

S_0037.jpg

 

 

「德古拉」(Dracula)這個耳熟能詳的名稱在羅馬尼亞語中有「惡魔」的意思,但是其實它亦有另一個很崇高正面的意思:因為弗拉德三世的父親弗拉德二世是龍騎士團的成員,龍騎士團是匈牙利國王在 1408 年建立的君主騎士團,他在被授予龍騎士勳章後被授予了"Dracul"這個姓氏 ,即是「龍」,作為他的兒子,弗拉德三世繼承了父親的姓氏,"Dracula"意思就是「龍之子」,同時他又被解作「惡魔之子」。這個騎士團的標誌是一條龍,在這座房子外可以看到以一條金龍作裝飾的鍛鐵門牌。
 

S_0037_1.jpg

 

 

上一層是餐廳和免費的展區。那時間沒有留意還有一層,最上面那層據說有德古拉出生的房間,不過需要付費參觀。
 

S_0038.jpg

 

 

上了木樓梯後可以看到一些展品和紀念品。
 

S_0039.jpg

 

 

吸血鬼的家是多麼的色彩鮮艷,外牆都漆上了亮麗的黃色,根本就一點都不恐怖!(德古拉表示他那個時候年紀還小趟未成魔好嗎......)
 

S_0040.jpg

 

 

牆上有穿剌者德古拉的壁畫。德古拉伯爵拒絕戴王冠。取而代之的是,他戴著一頂帶胸針的帽子,胸針上有一頭長著鷹羽的八角金鷹,中間有一顆大紅寶石。

作為鄂圖曼帝國的附庸國,據說在 1459 年,蘇丹的使節來到弗拉德三世那裡徵稅,使節們跪在他的面前,但沒有摘下頭巾,弗拉德三世憤怒地說:「你為什麼侮辱我! 這是什麼意思?」使節回答:「大人,我們只有在蘇丹在場的情況下才能摘下頭巾。」弗拉德三世說:「我看你對你的蘇丹很忠誠,我會幫你更加忠誠的!」然後他命令士兵用釘子將頭巾釘死在他們的頭骨上,然後對使節說:「現在他絕不會懷疑你的效忠了!」

1462 年,弗拉德三世被他的兄弟出賣,並被匈牙利國王馬加什·科爾溫(Matthias Corvinus)囚禁了 12 年。他在土耳其入侵(1476 年)後不久去世。關於弗拉德三世最後死亡的原因有戰死沙場和被暗殺的兩種說法。一種是他在一場與鄂圖曼帝國的戰鬥中戰死。另一種是他跟父親的下場一樣,被叛變的波雅爾貴族暗殺。據說在他死後,鄂圖曼人取下他的首級,用蜂蜜防腐後帶往君士坦丁堡,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將他的頭顱插在一棵木樁上示眾。
 

S_0041.JPG

 

 

另一面牆上的壁畫則是一個全副武裝的中世紀騎士,旁邊還展示了一些武器。
 

S_0042.JPG

 

 

一樓又有被改裝成餐廳的部分,室內的佈置還是古典優雅的,特別是室內,也許德古拉伯爵有空的話會來等待客人。餐廳好像以傳統的羅馬尼亞菜式為主。餐廳還延伸至露台,有很多鮮花和盆栽,環境優美,在這裡用餐感覺應該比起在電影或者電視劇中的吸血鬼古堡用餐好多了,沒有黑暗可怕的氛圍,反而還有點溫馨。
 

S_0043.jpg

 

 

從餐廳的露台望出去可以看到對面的修道院教堂(Biserica Mănăstirii)。
 

S_0044.JPG

 

 

吸血鬼的家跟他的故鄉竟然毫不陰森恐怖,也沒有半點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覺,反而到處都色彩繽紛,充滿了人氣和活力,跟吸血鬼駭人的形象反差很大。這一路上售賣紀念品的店舖和流動攤檔真的多不勝數。
 

S_0035.JPG

 

 

吸血鬼的 T-shirts 和紀念品自然不少。
 

S_0034.JPG

 

 

還有羅馬尼亞的傳統服飾。
 

S_0036.jpg

 

 

這檔賣的是羅馬尼亞常見的煙囱蛋糕(Kürtőskalács),大概是將發酵麵團紡成條狀包裹在錐形的烤叉上,並用砂糖滾圓,再在木炭上烤,同時塗上融化的黃油,直到它的表面烤成金棕色就完成了,所以取下來後中間是空心的。不過一整條份量還是太多,實在不太敢亂買歐洲的甜點,因為真的太甜了,同行的兩位簡直是完全沒興趣,所以都不敢買來試。
 

S_0028.JPG

 

 

▶ Turnul cu Ceas 鐘樓


第九座仍然屹立不倒的防禦塔是建於 14 世紀,64 米高的鐘樓,它是城堡內最高的建築物,也是錫吉什瓦拉的主要地標之一,作為當時最重要的瞭望塔保衛著城堡的正門,與其他塔樓不同的是它是一座公共建築,在1556 年之前這座塔樓一直是市議會的所在地,並存放了城市的財產寶物。鐘樓的塔頂於1676年毀於火災,並於 1677 年以巴洛克風格重建。鐘樓頂部的四個角落共有四個砲塔,分別像徵著和平、正義、法律和劊子手,四個砲塔同時亦是議會司法自治權的象徵,擁有「劍的權利」可以宣判和執行死刑。

自 1898 年以來鐘樓便被用作歷史博物館,展出中世紀的醫療器械、彩繪家具、考古物品(工具、陶瓷和錢幣收藏)和流行的藝術品等。塔樓的一樓還有一間刑訊室,幾個世紀前,那裡曾是一個以武力迫使囚犯招供的場所,現在,被定罪者吊在喉嚨上的腳手架、鐐銬和鎖鍊都一一展出,喚起了當時最著名的刑罰。附近又有武器室,裡面展出的匕首、劍、弩、狼牙棒、火器、騎兵物品、披風和盔甲等等,都是中世紀時堡壘勇敢捍衛者的會使用的武器和裝備。塔樓的四樓曾經是工匠行會,他們保衛了堡壘五個世紀,並為它的經濟和政治發展做出了貢獻。他們由十九個人組成,佔據了較小的塔樓,在鎮長中也有代表。隨著製造業的現代化,行會於 1884 年解散。塔內的展品代表著裁縫、鞋匠、剝皮工、帽匠、金匠、鐵匠、鎖匠和銅匠用精湛技藝和耐心製作的成品。遊客登上鐘樓的頂部便可以俯瞰舊城區的風光。
 

S_0032.jpg

 

 

在 1648 年,塔頂設置了一個帶有兩個錶盤的時鐘,一個錶盤面向城堡,另一個則俯瞰下城。在城堡一側的時鐘旁邊可以看到一個在 1677 年添加的椴木雕刻,上面有一些小雕像,左下方手執橄欖枝的和平女神,右下方是一位用銅鼓敲打著時間的小鼓手,在上方蒙上眼睛,舉起劍的是法律女神,拿著天秤的則是正義女神。在她們兩旁的分別是代表白天和黑夜的兩個天使。據說在早上 6 點,象徵白天的天使就會出現,標誌著工作日的開始,白天頭上有火焰,手上有一顆燃燒的心(右邊);而到了下午 6 點,便輪到象徵晚上的天使帶著兩支燃燒的蠟燭出來,標誌著工作日的結束(左邊),這也代表著城堡工匠一天工作 12 小時,不過不知道為什麼那個時候能同時看到兩個天使。
 

S_0033.jpg

 

 

俯瞰下城的塔樓立面上也有一個錶盤和椴木雕刻,上面有一組七個的木偶,他們被安置在塔樓內一個圓形的旋轉平台上,每一個木偶都代表了一位羅馬或希臘神話中的奧林匹克神靈(又或者7顆行星),又分別代表著一個星期的七天:

星期一是月亮和狩獵女神戴安娜 /月亮(Diana / the Moon);

星期二是戰神瑪爾斯 / 水星(Marte);

星期三是為眾神傳遞信息的使者墨丘利 / 火星(Mercur);

星期四是眾神之王朱庇特 / 木星(Jupiter);

星期五是愛神維納斯 / 金星(Venus) ;

星期六是農業之神薩圖恩努斯 / 土星(Saturn);

星期日是太陽神 / 太陽(Soarele / the Sun)。

如果從塔樓內看,就可以同時看到這七個大型的木偶,但如果從塔樓外看,就只會看到代表當天的那個木偶,每當時鐘運行到晚上 12 點時,塔樓內由機械驅動的平台便會自動旋轉,於是出現在窗戶的木偶亦會隨之而改變,所以周一至周日看到的木偶都不一樣,這也使之成為羅馬尼亞最獨一無二的一個鐘錶,這個複雜的兩盤時鐘自中世紀啟動以來便一直運作至今了。
 

S_0054.JPG

 

 

塔的尖頂末端有一個金色的小球體。在頂部有一隻氣象公雞,它會因氣流的作用而轉動,從而預報天氣。

關於那個金球有一個傳說:當鐘樓建成後,儘管當地人很喜歡它,但還是覺得它缺少了點什麼,當他們聽說有一個巨人在製造黃金望遠鏡時,他們就知道這座塔需要什麼了,他們請巨人來到城裡為他們做一個金球,放在最高那座砲塔的最頂部。巨人按指示完成後對當地人說:「誰比我高大,能拿下金球,金球就是他的了!」顯然,直到現在都沒有這樣的巨人出現,所以金球一直安全地留在塔頂。
 

S_0054_1.JPG

 

 

從鐘樓經過一條通道下去便是下城區了,這條通道的旁邊有個像昔日用來拴馬的馬廄,那天裡面也充滿了售賣紀念品的攤位。
 

S_0055.JPG

 

 

由於城堡還未逛完,還是先回到城內。
 

S_0050.jpg

 

 

走到博物館廣場的一角,那裡也架起了舞台,這裡又看到一班女孩在跳舞,那時候沒有什麼觀眾,她們大概是在排練,又或者那是專門教遊客跳傳統舞蹈的工作坊也說不定,那段舞蹈看起來好像也沒有很複雜。在後面旁觀的那些女孩就是後來經過城堡廣場在表演的那群女孩了。 
 

S_0051.JPG

 

 

跳完一段接著又拿起手巾繼續跳。這些跳舞的女孩衣服好看人也長得很好看,而且感覺很歡樂,看著她們跳舞都不想要邁開腳步。
 

S_0052.jpg

S_0053.jpg

 

 

▶ Biserica Mănăstirii 修道院教堂


修道院教堂位於鐘樓附近,屬於多米尼加修道院的一部分,建於 13 世紀,並於 1556 年成為撒克遜人的主要路德教教會。目前只有教堂保留了原始結構,其他的修道院建築群都已經被拆除了。
 

S_0029.JPG

 

 

這是近著鐘樓的教堂立面,那裡也在上演著另一些表演,其實當天很多地方都有不同的表演,只可惜某人嫌遊客多不願意停留,時間有限,不能慢慢細看。如果還有機會,我要在節日時一個人回到這個城市,三天都待在這裡,慢慢去看表演逛攤位!
 

S_0030.JPG

 

 

看到這些人的打扮與本來就很中世紀的古城毫無違和感,真的彷彿穿越了時空,回到了中世紀,又或者置身於電影世界的場景般,回到一個被遺忘已久的世界裡,有尊貴的公主和貴族,以及來自異國的統治者,也有擁有神秘力量的巫師和女巫、別具匠心的工匠、才華洋溢的吟遊詩人、驍勇善戰的騎士和舉止優雅的淑女等等,這些消失已久的人物在這幾天又再一一重現眼前,每走一會都可以親身目睹一幕幕中世紀的故事正在上演。 
 

S_0031.jpg

▲ 這樣的場景跟《權力的遊戲》裡的場景有幾分相像。

 

 

接著繼續走到修道院教堂的另一個立面,這座以哥特式風格建造的教堂有三個等高的中殿,在 15 世紀和 16 世紀在 1676 年的大火之後進行了修復,最後一次修復是在1894 年和 1929 年。
 

S_0065.JPG

 

 

▶ Primăria Municipiului Sighișoara 市政廳


對面的建築本來屬於修道院建築群的一部分,但除了教堂外其他相關的修道院建築都在 1888 年被拆除,其位置就由現在的市政廳取代,它是一座新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
 

S_0064.jpg

 

 

在市政廳和修道院教堂之間,是弗拉德.德古拉的半身像。
 

S_0063.jpg

 

 

在節日期間,教堂和市政廳兩旁除了有紀念品攤位,還設有一些中世紀帳幕,那些帳幕內均設有不同類型的工作坊,例如工匠、陶器和手工藝作坊等。
 

S_0056.jpg

 

 

在中世紀時,來自德國的薩克森工匠受邀來到這裡建城定居,他們憑著一雙巧手和高超的工藝促使錫吉什瓦亞拉越來越繁榮昌盛,在 15-17 世紀有過一段輝煌的時間。時至今日仍然有不少當地的居民從事工匠的工作,在節日那幾天就更明顯了,那天就看到不少穿著中世紀服裝的當地人向遊客教授和展示他們的技藝和製成品,例如手工製作的武器、頭盔、盾牌、手套、陶藝等等。能夠將傳統的工藝一直傳承至今,也真的很難能可貴,好像要由一塊石頭打磨成一件兵器就很耗時,所以現今社會越來越多的手工製品都被機械化所取代,於是很多傳統工藝都逐漸消失,雖然更符合成本效益,但其實也挺可惜的。
 

S_0061.jpg

 

 

所以這個節日除了吸引遊客振興旅遊業之外,其實還可以一直喚起當地人的記憶,有些人也許不喜歡遊客多的地方,但有些時候要不是有遊客,很多傳統的歌舞和技藝可能早就失傳了,某些時候就是因為深受遊客歡迎,才令當地人有動力去保存和延續一些珍貴的傳統文化和技藝,古蹟才有足夠的資金去維護和活化,城內的居民都齊心合力將古城維持在中世紀的模樣,將傳統一直流傳後世,就是這座城市最棒的地方。
 

S_0062.jpg

 

 

羅馬尼亞可能是屬於歐洲比較窮的國家,火車和一些交通工具是真的比較破舊,很多商店櫥窗展示的時裝也有點像幾十年前的款式,但歐洲很多所謂窮的國家街道都很乾淨,即使遊客多的地方都不會有很多垃圾,而且很多地方還是很注重古蹟的保育,看上去真的沒有「窮」的感覺,反而覺得很多地方都很有特色,令人很樂意遊走在大街小巷中慢慢細逛。
 

S_0057.JPG

S_0059.JPG

 

 

沿鵝卵石路走到盡頭便是觀景台了。
 

S_0060.JPG

 

 

在這個觀景台的視野很不錯,放眼望去便是位於山下的下城區了。觀景台旁邊有上面提過的鐵匠塔(Turnul Fierarilor)。
 

S_0066.jpg

 

 

從觀景台往下望下面也變成了射箭的場所,大人小孩都在玩,好熱鬧啊!
 

S_0067.JPG

S_0068.JPG

 

 

沒時間去玩只能欣賞一下美麗的風景。
 

S_0069.JPG

 

 

這裡也隱約看到貫穿城市北部的塔爾納瓦馬雷河(Râului Târnava Mare),最左面的那座東正教教堂就是位於河對岸,火車站也是。
 

S_0070.JPG

 

 

外西凡尼亞地區本來就是位處於山區,而 Sighișoara 就在 Târnava Mari 山谷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所以周圍都被很多座山所包圍,現在身處的城堡就矗立在城堡山(Dealul Cetăţii)。
 

S_0071.JPG

 

 

下城區同樣充滿了紅磚瓦頂的房屋,配搭鬱鬱蔥蔥的樹木和山脈真的令人心曠神怡。這座城市不管是城堡區還是下城區都很有老城的氛圍,好像都沒看到什麼很現代化的建築物,很喜歡這樣的城市。
 

S_0072.JPG

S_0073.JPG

 

 

逛完了城堡區沿觀景台旁邊的小路下山也可以通往下城區。
 

S_0074.JPG

S_0075.JPG

S_0076.JPG

S_0077.JPG

 

 


 

下城區(Orasul de Jos) 


下了山便來到了下城區了,因為山上缺乏水源和補給,在 15 世紀末,山下的下城就開始發展起來了。這裡也曾經有很多薩克森人居住,這區有 160 多座 300 多年歷史的建築被列為歷史古蹟,隨隨逛逛,欣賞一下路上色彩鮮艷的房屋其實也很棒!

 

Piața Octavian Goga 奧塔維安·戈加廣場


這個廣場以奧塔維安·戈加(Octavian Goga, 1881 - 1938)名字命名,他是一位民族主義和後來極右翼的羅馬尼亞政治家、詩人、劇作家、記者和翻譯家。

昨天晚上就是在這裡附近遇到開旅館的老闆夫婦的了,可能是因為節日的關係這裡的攤位很晚還在營業,所以昨晚也有再次從旅館來到這裡吃東西,那個時候反而幾乎坐滿了人,比白天還熱鬧欵!
 

S_0088.JPG

S_0089.JPG

 

 

Strada 1 Decembrie 1918


廣場對出的街道有個很特別的名字,名為「1918 年 12 月 1 日街」(”Strada 1 Decembrie 1918”),當日正是羅馬尼亞實現統一的大日子。每年的 12 月 1 日是羅馬尼亞國家統一日,紀念著外西凡尼亞、比薩拉比亞、布科維納及羅馬尼亞王國於 1918 年統一。
 

S_0078.JPG

 

 

Romulus Remus Statueand 羅穆盧斯與瑞摩斯雕像


經過廣場過了馬路便看到昨天在 Cluj-Napoca 看到的雕像,詳細的故事在上一篇說過了,簡單來說這個雕像象徵著羅馬,根據羅馬神話,一隻母狼救了一對雙胞胎嬰兒並一直給他們餵哺狼奶,而其中一位長大後便成為了羅馬城的創建者。羅馬政府將這母狼餵哺雙胞胎的雕像複製品送給了很多曾經被羅馬帝國統治的城市,Sighișoara 就了其中之一。
 

S_0079.jpg

 

 

節日的活動不單止在城堡區進行,在這條街上同樣有表演節目!
 

S_0080.jpg

 

S_0080_1.jpg

 

 

Piața Hermann Oberth 赫爾曼奧伯特廣場


再次回到馬路的另一邊繼續向前走,就來到了另一個廣場。這個廣場同樣是以一個名人的名字來命名的,赫爾曼·朱利葉斯·奧伯特 (Hermann Julius Oberth ,1894-1989)是 20 世紀著名物理學家,又被視為是第一代太空探索領域的三大先驅者之一,生於奧匈帝國時期外西凡尼亞地區的一戶薩克森家庭,並在錫吉什瓦拉開始著手著手進行一系列失重相關的實驗,研究火箭和飛彈等科技,後來移居德國繼續研究,晚年在美國見證了火箭發射到月球的任務進程。
 

S_0081.JPG

 

 

基本上絕大部份的景點都集中在城堡區,不過下城區的房屋一樣色彩繽紛,鮮艷奪目,隨便到處逛一下也不錯。
 

S_0082.JPG

S_0083.JPG

 

 

一路上的很多房屋都有特色。
 

S_0084.JPG

S_0085.JPG

 

 

在廣場前的街道看到一班穿著傳統民族服飾的人經過,他們很友善地停下來讓人拍照。
 

S_0086.JPG

 

 

Parcul din cetate 城堡公園


廣場內有個種了很多花的城堡公園,再配合附近那些五顏六色的房子,Super Colourful!視覺效果一絕!
 

S_0091.jpg

S_0092.JPG

 

 

圍繞城堡在下城走了一會是時候要回去拿行李坐火車了,於是開始往回走。
 

S_0093.JPG

 

 

Stradela Cetății 城堡街


公園附近的這條城堡街就是一條可以通往城堡區的街道了。沿著狹窄蜿蜒的鵝卵石街道上山,兩旁的古樸的房子依舊是色彩斑斕,家家戶戶房子的顏色都不一樣,非常適合拍照!
 

S_0095.JPG

S_0094.JPG

S_0096.JPG

 

 

走到街道的盡頭就可以通過鐘樓回到城堡區了。
 

S_0097.JPG

 

 

Râului Târnava Mare 塔爾納瓦馬雷河


拿完行李後又再一次來到了下城區,走到了分隔開這個城市的塔爾納瓦馬雷河(Râului Târnava Mare)河邊,過橋前往位於對岸的火車站。過了河就離開了歷史城區了,可以看到對岸的建築物都比較新。
 

S_0098.jpg

 

 

Biserica Sfânta Treime 聖三一東正教教堂


河的北岸有一座黑白色的東正教教堂,它是主宰著下城的一座建築,於 1934 - 1937 年間以新拜占庭風格建造,其外觀於 1980 - 1984 年間進行了修復。過橋後便到達教堂了。
 

S_0099.JPG

 

 

來自德國的薩克森人信奉天主教,所以建造了天主教教堂,而現在大部分羅馬尼亞人則信奉東正教,再加上二戰結束後,德國人都被逐出羅馬尼亞,所以城市裡自然亦不少得東正教教堂了。
 

S_0100.JPG

 

 

這座教堂的外觀也挺宏偉的,只可惜那時候沒有開門,不能進去參觀一下。
 

S_0101.jpg

 

 

我真的超級喜歡這個城市的,所以之後在旅程中很多人問我最喜歡那些城市的時候,我都毫不猶豫地把 Sighișoara 排進前 3 名,可能剛巧碰上中世紀節也替它加了很多分,不能慢慢待在這裡欣賞表演節目真的有點遺憾,有機會我真的很想在中世紀節時再來一次,花 3 天時間好好的享受一下這個節日,不過要再特地去羅地尼亞真的不知道要排到什麼時候了……
 

S_0102.JPG

 

 

來到了火車站準備坐下午 3:10 的火車。Sighișoara,有緣再見吧!
 

S_0103.JPG

 

 


 

下一站是同樣是在中世紀由薩克森人建立的七座堡壘之一的錫比烏(Sibiu) !又是一個超級有趣的城市~!

By the way, 原來 Sibiu 都有中世紀節的!那個節日全名為 Festivalul Medieval"Cetăți Transilvane",在每年八月份的最後一個週末舉辦,同樣是為期 3 日。好想再去過節啊!!!
 

Sibiu_3.jpg

 

arrow
arrow

    J.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