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凱什的地獄之口 

Boca do Inferno in Cascais 

2019年6月24日@ 卡斯凱什

 

承上篇,接下來我們要去的是一個位於卡斯凱什海灣的著名景點「地獄之口」(Boca do Inferno)
 

Boca do Inferno_0001.JPG

 

 

卡斯凱什(Cascais)是位於里斯本市外約30公里的沿海城鎮。以前是一個漁村,隨著葡萄牙王室開始在此度假,它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變得越來越受歡迎。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卡斯凱什和鄰近的埃斯托里爾(Estoril)成為歐洲皇室,上流社會以及著名人物躲避戰爭的臨時住所。如今,卡斯凱什是一個受歡迎的度假勝地。 這裡有一個海灘,但我們此行的目標不是市區和海灘,而是距離卡斯凱什市區不遠的一個海蝕洞,名為「地獄之口」(Boca do Inferno),因為漲潮時海浪沖進洞窟產生的轟轟巨響而得名。 
 

我們再次坐上403號巴士前往卡斯凱什(Cascais)。
 

Boca do Inferno_0002.jpg

 

 

下車以後,我們直接向著海岸方向前行來到 Boca do Inferno,照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地獄之口」。

最先我們從高處看見了這個洞穴,它就是「地獄之口」了。它原先只是岩壁上的一個小洞,歷經大西洋的風浪長期拍打摧殘,最後才坍塌成一個小海灣與天然的拱門,成為現今所看到的模樣。這個洞穴就像張開的嘴巴,海浪一直從中湧入,反覆撞擊懸崖,變成白色的泡沫。
 

Boca do Inferno_0003.JPG

 

 

它是否真正名副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海況。若在潮漲高峰的時候,海水會周而復始地湧進這裡,噴出高大的浪花,不過低潮時期,它就只是一個普通的海蝕洞。很明顯地,我們來的時候沒有遇上潮漲,海面風平浪靜,所以它看起來也很普通。
 

Boca do Inferno_0004.jpg

 

 

據說,在冬天和惡劣的天氣下,就會暴露出它真正的一面,猶如地獄般憤怒地爆發,海浪可以到達懸崖和崖頂,甚至更高,過去有不少人因此而喪命,但是在百多年來這裡一直都是觀看暴風雨的最佳之地,自然力量真的同時令人恐懼和著迷啊!
 

Boca do Inferno_0005.jpg

 

Boca do Inferno_0006.JPG

 

 

Boca do Inferno 最早出現於1896年一部無聲的實況電影中,標題為「里斯本附近的海洞」,電影中從洞穴內噴發出震撼的海浪,使全世界的觀眾驚嘆不已。
 

Boca do Inferno_0007.jpg

 

 

地獄之口有個古老的傳說,大致上是說「在卡斯凱什附近的城堡裡,以前住著一個邪惡的巫師,他派侍衛抓了一個美麗的女子來當他的新娘,巫師深怕會失去這個有著驚人美貌的女子而將她囚禁在高塔之中,並派守衛嚴加看守。沒想到守衛與女子相愛,並決定帶她逃走,兩人騎著馬沿著海岸逃跑,巫師發現兩人的背叛後非常生氣,施法召喚了風暴來懲罰他們,風暴在岩岸上破開一個大洞,把守衛與女子一起吞噬,而這個大洞之後再也沒有合起來過,留存至今,也是『地獄之口』(Boca do Inferno)的由來。」
 

Boca do Inferno_0008.jpg

 

 

有人說葡萄牙人好像很相信這個傳說,認真地看待這個有惡魔之名的洞穴,在旁豎立了一個大大的十字架來鎮壓!
 

Boca do Inferno_0009.JPG

 

Boca do Inferno_0010.JPG

Boca do Inferno_0011.JPG

Boca do Inferno_0012.jpg

 

 

往大海方向繼續走,在附近看到無數造型奇特的烏黑巨石。
 

Boca do Inferno_0013.JPG

Boca do Inferno_0014.JPG

 

 

巨石的中間開闢了一條通往大海的步道。
 

Boca do Inferno_0015.JPG

Boca do Inferno_0016.JPG

Boca do Inferno_0017.JPG

Boca do Inferno_0018.JPG

Boca do Inferno_0019.JPG

 

 

步道的盡頭有個小型的觀景台,可以把附近的峭壁一覽無遺,也可以看到美麗的海岸線。黃昏時分,這裡應該看日落的絕佳地點。
 

Boca do Inferno_0020.JPG

 

 

有不少遊客都來到觀景台上欣賞動人的美景,等待日落西山,觀賞夕陽慢慢從大西洋的海岸線上消失的迷人時刻。
 

Boca do Inferno_0022.JPG

Boca do Inferno_0023.JPG

 

 

這裡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欣賞地獄之口。這些峭壁是大西洋的巨浪長年侵蝕後的結果。在風平浪時,從這個角度欣賞,更加震撼,更加觸動人心,讓人不得不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功。
 

Boca do Inferno_0024.jpg

Boca do Inferno_0025.JPG

Boca do Inferno_0026.jpg

 

 

觀景台下還有塊巨型的岩石,礁岩之中有一些小路能夠通行,可以走下去一探究竟。
 

Boca do Inferno_0027.jpg

Boca do Inferno_0028.JPG

 

 

有些人坐在岩石的盡頭處釣魚。
 

Boca do Inferno_0029.JPG

Boca do Inferno_0030.JPG

 

 

雖然那時已經大約下午7點15分了,但太陽大概還有好一陣子才會下山,我當晚已經約了朝聖之路上認識的一個韓國女生吃晚餐,而歐洲夏季的日落時間通常都很晚,我沒有辦法一直待到夕陽西下了,雖然很可惜,但拍到太陽出現在大西洋的一刻,也算非常幸運。可以預料在這裡看日落必定非常美。
 

Boca do Inferno_0031.JPG

 

 

岸邊的浪花雖然不算強烈,但也不停拍打著岩石,聽到海浪的聲音,但這個時候比起浪聲,風聲更大,風勢非常強烈,頭髮被吹得像個瘋子一般,最後還是要把風衣上的帽戴上。
 

Boca do Inferno_0032.JPG

 

 

巨浪的侵蝕也形成一些細小的岩洞,這兩個洞中的海水有著兩種不同的顏色。
 

Boca do Inferno_0033.JPG

 

 

它碧綠得有點像綠寶石。
 

Boca do Inferno_0034.jpg

 

 

這邊有建一些防護欄,雖然巨浪時應該作用不大,但起碼提醒人們要小心。
 

Boca do Inferno_0035.JPG

 

 

在海岸靜待了一段時間,花蓮叔叔也不想待太久,於是大家便準備回去了。
 

Boca do Inferno_0036.JPG

 

 

往回走的途中,在石牆上看到一塊簡介板,這是關於另一個有趣的典故的。牌子上方的文字是英國的神祕學家阿萊斯特‧克勞利(Aleister Crowley)在1930年來到此處時留下的「遺書」,但他其實活到1947年才過世。

根據下方的說明,這封遺書的由來,大致上是說在1930年的時候,克勞利與情人Hanni Jaegar從德國來到這裡進行了為期三週左右的旅行,並與葡萄牙詩人佩索亞(Fernando Pessoa)見面。期間克勞利因為與 Hanni 大吵一架,不歡而散,最後 Hanni 獨自返回德國。

克勞利為了報復女友,就與佩索亞一起偽造了自己的「自殺」,寫了一封遺書丟在地獄之口旁後就消失無蹤,再透過佩索亞這個名人把消息經過媒體發放出去,讓人以為克勞利已經殉情而死。

這個事件在當時被報紙大肆報導,而故事的結局就是,在假死三個禮拜後,克勞利在德國柏林自己的作品發表會上重新出現,他的作品展也因為這個事件而大大的曝光,真是會藉機做行銷啊!
 

Boca do Inferno_0037.jpg

 

 

返回時又看見另一個岩石的缺口。
 

Boca do Inferno_0038.jpg

 

 

Boca do Inferno_0039.jpg

 

 

雖然沒有看到震撼的巨浪場景,也來不及等到日落時分,但仍然不枉此行。
 

Boca do Inferno_0040.jpg

 

Boca do Inferno_0041.JPG

 

Boca do Inferno_0042.jpg

 

 

這裡坐火車返回里斯本也不太遠,整日的路線都很順。

 

回到里斯本已經晚上8點30分了,他們就先行回去了,我在火車站等那個韓國女生。車站附近有個大型的樽。
 

Lisbon_0001.JPG

 

 

見面後,黃昏終於來臨了,晚霞把天空染成一片粉紅色,真的非常美,於是在海灣前坐了一會,欣賞黃昏的美景。
 

Lisbon_0002.JPG

 

 

這個韓國人是我在 Sahagun 的庇護所認識的,她當時和另一個韓國女生打算坐車略過一段路,我們聊了好久,原以為她們坐車我應該不會再看到她們了,結果後來在 Santiago de Compostela 又逐一跟她們重遇了,一個在大教堂前,而她則剛巧跟我住在同一所庇護所的同一個房間,實在太有緣了,而她接下來也打算前往葡萄牙,於是我們就約好在葡萄牙找一天出來吃飯了。我一直以為她跟我的年齡相仿,原來她比我大十年有多,實在是駐顏有術啊!

我們隨便找了間餐廳吃晚餐,價錢貴但食物一般。一直到晚上11點,臨別前我們才第一次合照。
 

Lisbon_0003.JPG

 

 

最後我們在街角分別,各自回到自己的住處,這次真的要說再見了。
 

Lisbon_0004.JPG

 

 

葡萄牙的最後一站:Lisbon!▶▶▶▶▶▶

 

arrow
arrow

    J.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